?

中藥復方的研究進展

2018-08-19 09:26徐何方
科學與財富 2018年23期

徐何方

摘要:中藥復方是中醫用藥的特點之一,是臨床用藥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復方中藥的化學成分極其復雜,其研究必須采用多學科、多技術綜合研究的方法。本文在分析中藥復方研究現狀的基礎上結合中藥復方配伍的規律,重點分析中藥復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中藥復方;研究狀況;思路和方法

1.中藥復方研究狀況

由于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的復雜性,使得在揭示其配伍的科學內涵和作用機制、物質基礎上存在很多困難,因此探討中藥復方藥效物質基礎及作用機理研究的方法學,成為當今學術界矚目的焦點問題。中醫藥工作者對中藥復方的藥效學與配伍規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血府逐瘀湯、生脈散等復方的拆方分析與藥理學研究,均取得了較好的研究結果。隨著天然藥物分離純化技術的發展和檢測手段的日益提高了人們試圖采用中藥復方拆方的研究,分離追蹤獨特功效的活性成分,發現具有高生物活性的先導化合物,在此基礎上進行中藥復方的物質基礎研究,最終達到創造有高生物活性,獨特功效的新藥的目的?,F在化學分析、分離、鑒定方法與技術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拆方分析在揭示中藥復方配伍作用的生物學本質上的局限性,有效的推動了該領域研究的進度。

中醫與西醫治病的主要區別在于中醫是辨證論治,治療的是“證”,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治本”而非僅僅“治標”。中藥復方成分復雜,我們從中藥復方中得到有效成分,成分的個體作用怎樣來揭示中藥復方的整體作用,怎樣用有效?這些問題不解決就很難闡明復方作用的物質基礎[1]。

中藥復方藥理、藥效研究低水平問題嚴重,許多研究仍停留在臨床療效觀察階段,一些藥效學指標的靈敏度偏低。中藥復方的實驗藥理學絕大數僅限于藥效學的觀察,而且由于沒有化學工作者的有效配合,方劑組成多不穩定,藥效重現性較差,難以反映復方的藥理學作用。而且其研究絕大數僅限于整體動物的觀察,缺乏從分子、細胞水平上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針對中藥復方治療的病或證,缺少良好的現代病理生理基礎,藥理研究模式基本上沿用西藥藥理學的模式,不能客觀的反映中藥復方的主要藥效,無法切實表達復方的臨床療效[2]。

2.中藥復方研究思路和方法

中藥復方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根據臨床需要,按照一定的組方原則,由多種單味中藥所形成的藥物組合體。中藥復方的作用就是由這個特定的組合體作用于機體所產生的,實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化學藥物整體,而中藥藥效成分是復方發揮藥效作用的物質基礎,所以對中藥復方成分即藥效物質基礎的深入研究是中藥現代化的關鍵和核心[3]中藥復方研究必須遵循方證相對模式,方證相對模式為中醫藥的精華內容,它充分體現了中醫治病的辨證、組方用藥的根本法則。

2.1 中藥復方的活性成分研究

中藥復方的作用是由多種活性成分分別作用于不同的器官和不同靶點,相互協同,對機體從生理病理上進行調理,經整合調節而發揮復方的療效。中藥復方活性成分研究的思路一種是以中藥方的傳統功效為前提,從多味中藥復方拆方提取有效成分,尋找先導化合物,再進行結構修飾。另一種是以中醫藥理論為依據對中藥復方配伍整體觀、協同、拮抗作用機制及其物質基礎的研究,以獲得優質、高效、安全、穩定、可控、“三效”、“三小”、“三便”的現代中藥。理論上,中藥復方可以從不同層次分解為單味藥及其化學成分,但復方是一個復雜體系,在這樣一個動態復雜體系中分離出多種活性成分,并闡明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很困難的。近年來分離、分析和鑒定的技術和方法的突破性進展,為闡明中藥復方的藥效物質基礎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使通過對活性成分的分析來進行中藥復方物質基礎研究的思路成為可能[4-5]。

2.2 中藥復方指紋圖譜

中藥復方指紋圖譜是復方制劑經一定的處理后,采用現代的分析手段表達出的色譜、光譜或聯用的圖譜,用以表達復方化學成分的特征,是中藥現代化的突破口與關鍵技術之一。中藥復方譜效學指將復方指紋譜圖與藥效結果結合起來,將復方指紋圖譜中化學成分的特征與復方藥效研究聯系起來,建立有意義的復方譜效關系,從而反應制劑內在的質量。指紋圖譜研究是中藥質量控制的關鍵技術之一,可以完善表達中藥的整體性特征,為現代中藥的質量控制、鑒定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時為中藥復方的藥效物質基礎研究奠定基礎。譜效學研究所獲得的信息可以進一步闡明與機體相關的主要藥效成分,為識別中藥復方制劑藥效成分研究奠定基礎[6-7]。

2.3 中藥血清藥理和血清藥物化學

血清藥理學是近十多年來才逐漸興起的一門實驗方法學,是一種研究中藥藥效較為科學的方法。它是指將中藥或中藥復方經口給動物灌服一定時間后采集動物血液,分離血清,用此含有藥物成分的血清進行體外實驗的一種實驗方法。目前中藥血清藥理學已經應用到越來越多的研究領域中,而且取得了一些進展,如對陽和湯的研究中,可以觀察到陽和湯血清對MCF27細胞有抑制增殖、促進分化及誘導凋亡作用,從而產生抗腫瘤作用。血清藥理學方法的最大優點是能模擬藥物的體內過程,用體外實驗體系再現藥物的體內作用,可以防止中藥粗制劑本身理化性質對實驗干擾,實驗的結果與在體內實驗的結果一致性好,不僅能反應藥物中可吸收部分的直接作用, 而且能反應藥物成分在機體作用下形成的代謝產物和藥物誘生的機體內源性物質的間接效果[8]。中藥血清藥物化學是研究血清中的化學物質,是以傳統藥物化學方法為基礎,綜合應用多種現代技術,分析鑒定口服中藥后血清中的移行成分,研究其藥效相關性,確定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的應用學科,此法將成為快速、準確地研究確定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的有效途徑??傊?,中藥血清藥物化學研究,使中醫藥研究進入系統藥物學研究的科學化領域。但是,在研究思路上往往局限于具體某一中藥復方中藥物間相互關系配伍研究,僅能說明具體中藥復方中藥物存在的必要性及藥物間的“七情和合”,而不是隨證候變化的中藥復方配伍規律。中藥復方的物質基礎是其有效化學成分,必須將中藥復方藥理學的研究與復方的有效成分研究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搞清復方作用機理,如將中藥血清藥理學與中藥血清藥物化學協同研究結合起來,方能揚長避短[9]。

2.4 細胞膜生物色譜法

細胞膜色譜法是指將活性組織細胞膜固定在特定載體表面,制備成細胞膜固定相(CMSP),再用液相色譜的方法研究藥物與受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將藥物在體內的作用過程在體外進行動態模擬。傳統中藥及中藥復方篩選有效成分的方法是先提取分離,再逐一進行藥效試驗以確定有效成分,研究周期一般較長,命中率相對較低,而細胞膜色譜法是一種新型生物親和色譜方法,研究的藥物可不經提取分離步驟,直接在特定的CMC模型上完成篩選過程,并且藥物在CMC模型中的保留特性(容量因子)和其藥物的作用有顯著的相關性。中藥復方是一個復雜體系,發揮CMSP具有色譜分離和活性篩選雙重功能的優勢,即可簡捷快速分離出中藥復雜體系中有效成分。我們已將CMC方法用于藥用植物和中藥物質基礎的研究,篩選和發現天然藥物中的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但CMC法用的是自然生物膜(組織細胞),膜受體的密度較小,柱效較低,色譜柱壽命通常比較短,自然生物膜存在有多種活性蛋白,藥物可能與多種受體或通道蛋白結合,容量因子反映藥物與細胞膜上多種受體的協同結合效應,因此CMC 法研究中常受非特異結合的因素的干擾,尚不能完全模擬體內復雜環境以及機體內其它系統對藥物發揮藥效作用的影響。同時,固定相的制備、色譜柱流動相、緩沖溶液的組成、PH、柱溫、柱壓、流速等要求較苛刻,對流動相難以進行靈活地調整。通過對細胞膜固定相制備方法的改進和CMC 技術的進一步系統化和規范化將有助于問題的解決[10-11]。

2.5 中藥藥物動力學研究

中藥藥物動力學是借助動力學原理,研究中藥活性成分、組分、中藥單、復方在體內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等過程的動態變化規律及其體內時量一時效關系,并用數學方程定量地預測這些過程的性質的一門邊緣學科。中藥日服經消吸收后,多數以原形或代謝產物的形式進入血液。由于有些藥物的血藥濃度低,檢測比較困難尿中有效成分相對較高,可以通過對尿液,成分進行分析確定體內代謝產物。另外,對復方生物活性物質的藥動學藥效學關性進行統計分析,借助于指紋圖譜,建立明確的潛效關系,這對復方篩選、刊型優化等上作極為重要,是今后藥動學發展的必然力向現代新技術在中藥藥代研究中的應用。

綜上所述,中藥復方研究的困難在于作用的物質基礎不明確,對中藥復方物質基礎方面的深入研究,已成為中藥現代化,中藥進入國際市場迫在眉睫的任務。而根據中藥復方研究狀況,把現代中藥復方物質基礎研究方法相融合,從血清藥理學和血清藥物化學方法入手,結合多種現代技術的應用,尋找并建立一種簡便、快捷、符合中醫中藥用藥原則的中藥復方物質基礎研究方法的思路,相對可行。復方中藥的研究與其他科學發展的規律一樣,也必須采用多學科、多種技術綜合研究的方法。隨著先進技術如LC—MS、CE—MS、LC—NMR及LC—MS—MS等的發展、普及和應用,采用與中醫藥理論相對應的藥理模型,我們將最終能夠闡明中藥復方治療疾病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另一方面生物芯片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可以應用于中藥藥理的分析、新藥的研制開發、中藥鑒定、毒理觀察等方面,有利于在分子生物學水平上闡明中醫藥治病的機制,促進中藥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李凌艷,馬長勇.中藥復方研究的現狀與方法探析[J].齊魯藥事,2011,22(1):44-47.

[2]王元清,嚴建業,師白梅,李順祥,王璐,汪蘭.中藥復方藥效物質基礎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2,20(5):99-102.

[3]楊炳烈,付天靈.中藥復方藥效物質基礎研究方法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6):106-108.

[4]徐乃玉,顧振綸,謝梅林.中藥復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2,3(5):11-13.

[5]徐芳,徐立,許立.中藥復方作用物質基礎研究思路和方法[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30(1):80-82.

[6]惠婷婷,夏忠庭,張蘭蘭,周水平.中藥復方藥效成分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2012,36(6):8-9+12.

[7]張家瑋,孫建寧,張愛林.有效成分組――中藥復方活性物質基礎研究方法芻議[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6,13(2):4-5.

[8]周紅光,陳海彬,王瑞平,張玉,吳勉華.代謝組學在中藥復方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3,29(2):161-165.

[9]譚玉柱,黃君梅,楊國政.血清藥物化學應用于中藥復方的研究現狀[J].中藥與臨床,2010,21(2):53-55.

[10]許恒忠,李金英.中藥復方藥效物質基礎研究概況[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21(7):1535-1537.

[11]何群,汪寧,段金廒,丁安偉.中藥及復方的藥效物質基礎研究概況[J].亞太傳統醫藥,2009,12(6):37-4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