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諾斯的制度變遷理論

2018-08-19 09:26尉巍鄭華棟
科學與財富 2018年23期
關鍵詞:諾斯變遷產權

尉巍 鄭華棟

摘要:本文介紹了諾斯制度變遷理論的三大理論基石,探討了其內在邏輯結構,分析了其經濟學定位。

關鍵詞:諾斯制度變遷

諾斯的研究一直圍繞著西方經濟的長期歷史發展展開,其特點是以制度分析為中心進行經濟的歷史研究。諾斯認為,經濟史的核心問題是既要解釋清楚決定與衡量一種經濟體系績效的制度結構,又要解釋這種制度結構的變遷。他用制度變遷理論重新解釋了歷史,其研究終形成了一個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框架。

一、諾斯制度變遷理論的演進邏輯

諾斯對制度及制度變遷的研究,始于新制度經濟學,并最終通過對新古典范式的超越而達到自我完滿。諾斯運用新古典主義分析方法,具體論證了制度變遷的發生。

在1971年出版的《制度變遷與美國的經濟增長》一書中,諾斯認為,傳統的經濟增長理論沒有考慮制度因素,現在應該沖破這種狹隘分析方法,把制度作為經濟的內生因素考慮,而去開拓關于制度變遷的理論。

在1973年的《西方世界的興起》中,諾斯將制度變遷理論擴展應用于十至十八世紀歐洲的經濟發展歷史。諾斯認為,有效率的組織及有利于成長的制度是經濟長期成長的根源。

至此,諾斯把制度變動的源泉僅訴諸于技術與人口的變動,而制度的范圍則以財產權的契約關系為主,對于解釋歷史過程中促成制度變動的集體行為還顯得有些不足。

這些不足在1981年出版的《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之中得到彌補和完善。在該書中,諾斯建立了有關經濟結構的理論并解釋這種結構的穩定與變遷,探討作為解釋制度變遷基本要素的政治組織與意識形態。

二、諾斯的制度變遷理論及其三大理論基石

諾斯指出:“我研究的重點放在制度理論上,這一理論的基石是:(1)描述一個體制中激勵個人和集團的產權理論;(2)界定實施產權的國家理論;(3)影響人們對客觀存在變化的不同反應的意識形態理論,這種理論解釋為何人們對現實有不同的理解?!边@就是以新制度經濟學理論為核心,以經濟史的經驗性材料為論據的制度變遷理論。

(一)產權理論

產權理論是諾斯制度變遷理論的第一大理論支柱。諾斯認為有效率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而有效率的經濟組織的產生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確定產權,以便對人的經濟活動造成一種激勵。很顯然,經濟能否增長往往受到有無效率的產權的影響。有效率的產權之所以對經濟增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一方面產權的基本功能與資源配置的效率相關,另一方面有效率的產權使經濟系統具有激勵機制。

(二)國家理論

國家理論是諾斯制度變遷理論的第二大理論支柱。諾斯認為,要了解一個社會產權結構的變革,需先弄清國家的功能。他在分析國家的功能時,將其當作一種政治組織來看待。因為國家確定產權結構,構成經濟組織的契約關系形式也主要是由國家來決定的,所以國家最終要對造成經濟增長、衰退或停滯的產權結構的效率負責。國家提供服務有兩個目的:“一是,界定形成產權結構的競爭與合作的基本規則(即在要素和產品市場上界定所有權結構),這能使統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是,在第一個目的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費用以使社會產出最大。從而使國家稅收增加?!?/p>

(三)意識形態理論

在諾斯的制度變遷論中,國家理論說明產權是由國家界定的,而產權理論表明一個國家的經濟績效取決于產權的有效性。諾斯的產權理論和國家理論都建立在人是理性的這一假定基礎上。在一般情形下,他認為人都有一種獲得某種好處而不付費的行為傾向,即“搭便車”的動機。諾斯認為,只有意識形態理論才能說明如何克服經濟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如“搭便車”現象,才能進一步解釋制度的變遷。諾斯認為,意識形態是一種行為方式,這種方式通過提供給人們一種“世界觀”而使行為決策更為經濟,使人的經濟行為受一定的習慣、準則和行為規范等的協調而更加公正、合理并且符合公正的評價。同時,這種意識形態不可避免地與人們的公平道德、倫理評價相互交織在一起,一旦人們的經驗與其思想不相符時,他們就會試圖改變其意識形態。

三、諾斯制度變遷理論的內在邏輯結構

研究諾斯制度變遷理論的內在邏輯結構可以從制度變遷的主體、動力、來源、過程及路徑著手分析。

諾斯認為制度變遷主體是社會行動團體,即“初級行動團體”、“次級行動團體”,他們是企業家或者是政治家。他認為“任何一個初級行動團體的成員至少是一個熊彼特意義上的企業家”,而“委員(加上他們的助手)就構成了一個次級行動團”。諾斯認為確實存在一個社會變革集團推動制度變遷,但他又以為在社會行動集團中還存在著搭便車行為,這就需要借助意識形態的力量克服這種行為,限制個人主義理性發生偏差,可見,諾斯從利益驅動和意識形態兩個角度來論證社會制度變遷。

關于制度變遷的動力機制,諾斯認為稀缺性、競爭、認知、選擇是制度變遷的動因,“在稀缺經濟和競爭組織環境下,制度和組織的連續交互作用是制度變遷的關鍵之點;…競爭使組織持續不斷在發展技術和知識方面進行投資以求生存,這些技能、知識及組織獲取這些技能、知識的方法將漸進地改變我們的制度”。

他認為世界普遍存在著稀缺性資源,這就需要競爭,有競爭就有優勝劣汰。而優勝劣汰的過程實際上是市場決策的過程,這使得稀缺性資源得到最優配置。同時,人們對競爭的外界認知以后會理性地作出邊際選擇。于是經濟組織的制度變遷就在這些作出選擇的集團的推動下發生了,因為這種選擇是有效率的,人們可以從選擇新的制度下獲得更多的潛在利益。

關于制度變遷的來源,諾斯認為制度變遷的來源在于外在性上,而“外生性變化(如技術、市場規模、相對價格、收入預期、知識流量或者政治和經濟游戲規則的變化)使得某些人收入的增加成為可能”。但是諾斯指出要獲得這些潛在收入,必須克服障礙,“由于某些內在的規模經濟、外部性、厭惡風險、市場失敗或政治壓力等原因,上述可能的所得并不可能在現存的安排結構內實現。所以,那些創新出能夠克服這些障礙的制度安排的人(或團體)才能夠獲得潛在利潤”。

關于過程和路徑,諾斯認為一般的制度變遷是漸進的,“集體學習,即從歷史中存活下來的,表現在社會文化中的知識技能和行為規范使制度變遷絕對是漸進性的并且是經濟依賴的”。何時,由于個人、企業家為了從所選擇的政治經濟制度中獲得更多的潛在利潤,“制度都是逐漸地被修改的”。除了這種漸進的演進路徑之外,諾斯認為還有爆發式的制度變遷,他指出“戰爭、革命、入侵和自然災害,均是這種間斷性的制度變遷的原因”。諾斯認為制度變遷的路徑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交易費用高且不完備的市場;二是收益遞增。就前一個因素而言,市場總是復雜多變,制度設計者的有限理性不可能事先掌握完全的信息,因此制度變遷的初始設計不可能與市場實際相吻合,制度變遷并不按照初始設計演進,事實上,可能一個偶然事件就改變了制度變遷的方向。就后一個因素而言,“路徑依賴”出現了。在制度變遷過程中收益遞增的現象出現,從而形成了自我強化力量,促使制度變遷沿著既定方向在某條路徑中不斷發展,并自我強化??墒?,沿著既定的路徑,經濟和政治的制度變遷可能進入良性循環軌道迅速優化,也可能順著原來的錯誤路徑往下滑,甚至被“鎖定”在某種效率的狀態下而導致停滯。

四、諾斯的制度變遷理論的經濟學定位

我國經濟學界對制度變遷理論有兩種不同的認識:一種認為它是重新認識和解釋歷史的經濟史學中的一大創舉,使人們擺脫了在用新古典理論和新經濟增長理論解釋問題時所陷入的困境;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包括制度變遷理論在內的新制度經濟學本身就是向古典制度經濟學的復歸。

其實,新制度經濟學是研究人、制度與經濟活動以及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它既是在原有經濟理論基礎上的發展,同時又是對傳統的研究人與物之間關系的西方經濟學說的一種變革和創新。諾斯用制度變遷理論解釋人類經濟史發展的脈絡,無疑是為經濟史研究打開了一個新窗口。

參考文獻:

[1]諾斯.制度變遷理論綱要[J].改革,1995(3).

猜你喜歡
諾斯變遷產權
產權與永久居住權的較量
40年變遷(三)
40年變遷(一)
40年變遷(二)
新品出爐——0.26英寸諾斯勒槍彈及MK4系列步槍
清潩河的變遷
共有產權房吹響集結號
對“小產權”房的認識與思考
“送花”
對小產權房問題的法律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