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學閱讀與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

2018-08-20 04:35沈為慧
中國教師 2018年7期
關鍵詞:史學抗戰中學生

沈為慧

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中學正高級教師,江蘇省昆山中學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學歷史教學與教師專業發展。

我國知名學者、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提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國民的閱讀水平?!盵1]這里所說的“閱讀”,其主體并不僅限于學生,但閱讀習慣的培養、閱讀方法的習得,應從學生開始。中學生閱讀的范圍并不僅限于文學,史學閱讀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為何倡導中學生史學閱讀

倡導中學生史學閱讀,符合新時代教育改革的方向。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意見要求:“在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培養?!标P鍵能力是“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能力,它包括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其中,認知能力指“獨立思考、邏輯推理、信息加工、學會學習、語言表達和文字寫作的素養”。[2]史學閱讀是培養認知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倡導中學生史學閱讀,符合中學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读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提高歷史的閱讀能力和觀察能力”確定為課程目標。[3]《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建議:“引導學生深度學習,促進學生帶著問題意識和證據意識在新情境下對歷史進行探索,拓展其歷史認識的廣度和深度?!盵4]而閱讀無疑是深度學習的重要手段。

倡導中學生史學閱讀,符合中學生學習歷史的需要。筆者曾圍繞史學閱讀這一話題,對高一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在回答“史學閱讀對你提高分析水平有幫助嗎”這一問題時,39%的學生認為“很有幫助”,55.9%的學生認為“較有幫助”,認為“幫助不大”的僅有5.1%。然而,“經常閱讀歷史書籍”的學生僅有20.3%,“有時閱讀”的占45.8%,“偶爾閱讀”的占32.2%,還有1.7%的學生“從不閱讀”。雖然史學閱讀對于中學生是有益的,但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他們的閱讀狀況很不理想。

為順應新時代教育改革的方向,有效達成中學歷史教學的目標,滿足學生學習歷史的需要,有必要重視并加強中學生的史學閱讀。

二、以史學閱讀提升認知能力

語言表達、文字寫作是信息輸出的過程,閱讀則是信息輸入的過程。沒有一定量的信息輸入,就難有高質量的信息輸出,所以,能夠進行獨立閱讀是學會學習的重要表現。從筆者的實踐來看,中學生史學閱讀對于提升中學生獨立思考、邏輯推理、信息加工等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

1.以史學閱讀促進學生進行獨立思考

有些歷史內容,初高中都會涉及,高中教學不能是初中的簡單重復,應在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內容有所拓展,更重視方法的引領。例如,高中課堂上仍然像初中那樣,簡單告知學生秦因暴而亡,肯定是不夠的。應引導高中生思考,暴政有哪些表現形式?為什么暴政會導致秦的滅亡?教師可以摘編胡明煥《秦亡新論》[5]一文,供學生閱讀。

秦人的成功大多是通過戰爭實現的,但是,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文化又是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秦國的勝利是對非秦文化的強有力的回擊,是秦文化成功的有力證明。但正是這種實踐的成功,助長了秦人的功利主義,導致了功利主義的膨脹,并促使秦始皇強化秦國政策,以秦國政策為本,兼并其他文化。然而,秦的文化政策帶有很大的逆反心理和明顯的報復心理。在秦統一之前,秦人就備受歧視,秦文化也不為六國文化所容;秦統一后,六國舊貴族和諸多儒生仍然蔑視秦國文明,甚至在朝堂公開毀議秦政。趾高氣揚的秦始皇被激怒了,他不能容忍對朝政的任意誹謗,更不能容忍儒生繼續反秦。這是秦實行文化征服、兼并政策的導火索,也是秦文化統一政策的根源。根植在秦始皇內心深處的暴戾、剛愎、功利等特性被誘發,然而,秦文化政策的失誤也因此暴露出來。文化暴政導致六國貴族以及東方民眾的反抗,最終使秦朝短命而亡。

秦朝的暴政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賦稅兵役徭役沉重,反秦起義的烽火并非出現在長期處于秦統治之下的關中。陳勝、劉邦、項羽都是楚國人,張良本是韓國貴族。而且,這些人并非處于社會底層,從賦稅兵役徭役方面很難解釋他們為何反秦,如果從文化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就容易理解了。

2.以史學閱讀引導學生進行邏輯分析

歷史結論是史學家根據歷史發展現象加以概括得出的,重要的結論往往是史學界的共識,或反映了歷史發展的規律。但是,歷史結論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依據眾多史實抽象而成的。因此,理解歷史結論的前提是了解分析得出結論的依據。例如,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可摘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理論研究中心《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成為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6]一文,供學生閱讀。

之所以說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主要因為以下三個方面:

(1)中國共產黨的抗戰意志最堅定,抗戰主張最可行,抗戰行動最堅決。當國民黨提出抗戰到底的“底”是恢復到七七事變前的局面時,毛澤東針鋒相對地提出,要“打到鴨綠江,收復一切失地”。中國共產黨號召全國人民總動員,廣泛發動群眾,實行全面抗戰路線。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堅決主張收復東北。到1933年底,中共領導的游擊隊成為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主要力量。1937年8月下旬起,八路軍東渡黃河,開赴華北前線;9月下旬,在平型關消滅日軍千余人,取得首戰大捷。八路軍主力于1940年秋發動百團大戰,斃傷和俘虜日偽軍4萬多人,新四軍在大江南北同日軍展開殊死斗爭,極大地提振了全國人民爭取勝利的信心。

(2)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展現了戰略領導能力,發揮了政治領導作用。在抗日戰爭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提出了正確的政治主張,對抗戰的進程和方式作出高人一籌的預見、謀劃、部署和推進,引領了抗日戰爭勝利的前進方向。中國共產黨放手發動和組織人民群眾,推動形成全民皆兵、全民參戰的人民戰爭;根據敵強我弱的基本國情,在科學分析抗日戰爭基本特點的同時,認識到蘊藏在民眾之中的戰爭偉力是以弱勝強、克敵制勝的力量。把民眾動員起來、組織起來,把共產黨與人民的力量結合起來,是凝聚人民戰爭偉力的根本途徑。

(3)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鑄就了偉大的抗戰精神,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面對日本法西斯的入侵,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站在抗日戰爭最前線,以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怕犧牲的實際行動,團結率領人民群眾浴血奮戰、勇往直前,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凝聚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學生從中可以看出,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團結抗戰,就沒有全民族抗戰的偉大勝利。這是依據中國人民十四年抗戰的史實綜合分析得出的結論。

3.以史學閱讀引導學生進行信息加工

從材料中獲取信息,并對其進行整理、加工,用以說明、論證有關問題,是歷史學科的重要能力要求。中學歷史教科書在事件敘述上完整性不夠,對于事物本質的描述不多,觀點相對單一,視野不夠寬廣,從而影響了學生信息加工能力的培養。而史學閱讀可以彌補教科書的這一不足。例如,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巴黎公社屬于無產階級性質的政權。為便于學生理解這一性質,可以摘編李景治《巴黎公社委員怎樣當“社會公仆”》[7]一文,供學生閱讀。

瓦爾蘭和茹爾德歷任公社的“財政部長”,曾經支配過400萬法郎。他們兩袖清風,不為金錢所動。二人的家距財政部并不近,但他們始終堅持步行上下班。舊官吏把乘坐豪華馬車視為莫大的榮耀,而公社委員卻將豪華馬車看作是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障礙。當他們乘坐馬車奔馳在大街小巷,穿行于黎民百姓之間的時候,只覺得渾身不自在,甚至可以說是如坐針氈。這種心理的對比,反映了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

為了解決公社委員及其他公職人員的吃飯問題,1871年4月10日的公社會議決定,在市政廳開設公共食堂。公社委員因時間緊張或公務纏身,就在公共食堂自己掏錢買份飯吃。飯菜的價格和品種都是有規定的,午餐標準1.5法郎,晚餐2法郎,每人只準喝半瓶劣質葡萄酒。就是這樣一個公共食堂,公社也嚴禁委員們的家屬使用。平時,瓦爾蘭和茹爾德在財政部辦公,他們還經常到附近的一家小飯館吃午飯,每頓飯只花25個蘇。有時瓦爾蘭也到名叫“鍋子”的工人食堂就餐。

公社委員步行上下班,在公共食堂自費就餐,或在街上的小飯館吃便餐,這說明巴黎公社的領導們并無特權,他們與普通民眾無異,這充分表明巴黎公社不同于此前的資產階級政權,它是無產階級性質的政權。

在提升學生認知能力方面,獨立思考是基礎,邏輯推理、信息加工是核心。沒有充分的史學閱讀將無法進行思考,更談不上邏輯推理與信息加工。結合教學的關鍵內容,借助權威的史學研究成果,指導學生開展史學閱讀無疑是提升學生認知能力的有效路徑。

三、學生史學閱讀的注意事項

對于史學閱讀,中學生普遍感到比較陌生,因此,教師應給予一定的方法指導。筆者在實踐中發現,指導學生開展史學閱讀需特別關注三個方面。

第一,引導學生注意觀點的遞進性。開展史學閱讀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將史學界的權威研究成果,與教科書中的相關結論進行對比,從而發現超越教科書的觀點。例如,學者韓昇指出,隋朝僅存在37年,期間除了國家日?;ㄤN,以及開運河、修長城等多項巨型工程的開支外,積累的財富還夠用五六十年。與朝廷的無比富有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百姓的生活異常艱難。官員追求政績,大型工程紛紛上馬,為了解決財力、物力和人力問題,各級官員則會想盡辦法增加收入。正常的稅收遠遠不能滿足彰顯政績的需要,官員們巧立名目出臺了各種攤派項目,而這必然加重百姓的負擔,激化社會矛盾。[8]可見,在韓昇看來,“國富民窮”是隋朝短命的經濟原因。

第二,引導學生注意觀點的互補性。由于角度、立場不同,對歷史的理解就會有一定的差異。差異的觀點可能并無對錯之分,但是,多一個角度就少一點偏見。由此可指導學生閱讀不同觀點的文章,以便較為全面地認識歷史。例如,學者王紹東指出,秦國文化與東方六國差異很大,并明顯呈現以下特點:崇武尚戰、勇悍堅韌的性格傾向;重功利、輕倫理的價值觀念;不講宗法、注重才力的用人原則;重實地、求數量,無限度、無止境的擴張方式。商鞅在變法時,主動順應、恰當利用了秦文化的這些特點,使之很好地適應了富國強兵的需要。[9]王紹東從秦文化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從而為分析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提供了又一視角。

第三,引導學生注意觀點的異質性。由于角度、立場以及占有史料的不同,對歷史的解釋自然會產生差異甚至對立的觀點。所以,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相互矛盾的觀點,以拓展學生的思路。例如,學者李裕民指出,宋朝的版圖比唐朝小,但財政收入卻高于唐朝;四大發明中有三項完成于宋朝,這是其他任何朝代都無法比的;宋的軍事實力比遼、金稍弱,進攻不足但防守有余,且強于西夏,面對蒙古的猛烈進攻竟抵抗了數十年。從綜合國力上講,宋不僅不弱,還相當強大。[10]但也有學者堅持認為,從綜合國力上講,宋代“積貧積弱”說是不容置疑的。[11]那么,宋朝是否“積貧積弱”,這個問題自然就會激發起學生的興趣。

總之,引導學生閱讀最新的、權威的史學研究成果,從中了解史學認識、史實依據及論證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生獨立思考、邏輯推理、學會學習等認知能力。

參考文獻:

[1]閱讀的力量——朱永新、楊光、張頤武、徐雁、徐升國、潘際鑾、李家強[J].大學出版,2018(2).

[2]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9-2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5.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7~18.

[5]胡明煥.秦亡新論[J]. 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3).

[6]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理論研究中心.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成為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N].人民日報,2015-09-16.

[7]李景治.巴黎公社委員怎樣當“社會公仆”[N].北京日報,2011-11-28.

[8]韓昇.隋朝滅亡的經濟原因[J].領導文萃,2013(21).

[9]王紹東.論商鞅變法對秦文化傳統的順應與整合[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5).

[10]李裕民.宋代“積貧積弱”說商榷[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

[11]黃楠.也說宋代“積貧積弱”[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

責任編輯:肖佳曉

xiaojx@zgjszz.cn

猜你喜歡
史學抗戰中學生
新、舊史學的更替
中學生原創作文精選
中學生原創作文精選
中學生原創作文精選
我們家的抗戰
我們家的抗戰
歡迎來到《中學生博覽》大型團購會
評杜維運《中國史學與世界史學》
抗戰音畫
抗戰,在未被占領的中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