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鎮馬頭墻文化

2018-08-20 19:01許育紅
科學與財富 2018年19期
關鍵詞:馬頭墻審美

許育紅

摘 要:徽派建筑是中國建筑史一朵永不凋謝的藝術奇葩?;张山ㄖ囆g元素馬頭墻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對繼承和發揚徽派建筑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關鍵詞:徽派建筑:馬頭墻:審美:

一、徽州文化與徽派建筑

徽建筑文化是我國三大建筑文化之一。而徽建筑文化則是徽文化的重要表征、符號和載體?;张山ㄖ械幕罩莨琶窬邮且苑郾?、黛瓦馬頭墻為表現特征,以磚雕、石雕、木雕為裝飾特色。以高宅、明堂、天井為居家特點的,其中尤以馬頭墻更以其獨具一格的空間造型、鮮明別致的視覺形象而聞名遐邇。馬頭墻高低錯落,從外形看頗具風格,因而不僅是中國南方徽派建筑常用格式之一,也是徽派建筑的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之說,用以概括明清時徽派建筑風格。一般來說,優美的馬頭墻多見于鄉村,而在繁華的都市中,馬頭墻則極為非常難得和珍貴.成為徽派建筑的無可替代之標志。也是建筑藝術之海的一朵奇葩,稀奇超絕美麗。

本文擬就以馬頭墻的起源、特征、功能及審美價值做些梳理,談些淺見。

馬頭墻指高于兩山墻屋面的墻垣。馬頭墻是贛派建筑、徽派建筑(徽州建筑)的重要特色,馬頭墻,又稱風火墻、封火墻、放火墻等等,特指高于兩山墻屋面的墻垣,也就是山墻的墻頂部分,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墻”?;罩菝窬拥纳綁χ圆扇∵@種形式,主要是因為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較突出,火災發生時,火勢容易順房蔓延。馬頭墻的形成有明確的歷史記載。它始于明朝弘治年間的徽州知府何歆。當時徽州府城火患頻繁,因房屋建筑多為木質結構,每經大火一燒,損失非常嚴重。何歆經過深入調查研究,決定每五戶人家為一組,共同出資用磚頭砌成火墻,阻止火勢蔓延的辦法。并以政令形式在全徽州全面推開實行。一個多月時間,徽州就城鄉就建造了“封火墻”數千到,有效的遏制了火勢連燒帶片的局面。何歆創制的火墻因為能有效的遏制火勢,阻止火勢蔓延,因而后人稱之為“封火墻”。隨著對封火墻優越性的深入認識和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人們已不滿足于“一五一墻”。逐漸發展為每家每戶都建起封火.即后來的馬頭墻的雛形。從當年主要是防火作用到如今的裝飾作用,期間經歷了數百年的時間。是無數不知名的能工巧匠不斷發展實踐、探索、改進、總結的智慧結晶。

二、徽派建筑元素馬頭墻

其構造隨屋面坡度層層疊落,以斜坡長度定為若干檔。墻頂排三線挑檐磚。上覆蓋小青瓦,并在每只垛頭頂端安裝博風板。上面再安各種各樣的“座 頭”,“鵲尾 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數種?!谤o尾式”即雕鑿一似喜鵲尾巴的磚做為座頭?!坝《肥健奔从筛G燒制有字紋的形似方斗之磚,在印斗托的處理上又有“坐斗”與“挑斗”兩種做法?!白鞘健笔怯筛G燒“吻獸 ”構件安在座頭上。常見有哺雞、螯魚天狗等禽獸類。也有“金印式”顯示出主人對“讀書仕途”理想追求?!拔逶莱?”是指徽派建筑封火墻的一種造型形式別具一格的封火墻,高于屋頂超過屋脊,砌成馬頭翹角的階梯形,一般正面封閉高墻都采取均衡對稱的形式 左右高,中間低.隨著徽州民居建筑密度的日趨增大和房屋高度的增加.為加強民居的消防功能.封火墻逐漸增高尤其是進次多而深長的高大樓房,隨著屋脊的伸延變化.馬頭墻被建成三疊式 、五疊式七疊式等.由于其尺度合適.高低錯落有致.形狀變化多樣,給人以外部造型上的整體美 。

三、馬頭墻的功能美

徽州多山多樹木,在建筑中自然就多采用磚木結構。但是這種結構的最大缺點是防火性能差,在徽州密集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較大。一旦發生大火火勢很容易沿房蔓延,于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導致整排甚至整個村落的房屋都被大火燒毀,損失慘重。這個時候在居宅的兩山墻頂部都砌筑有馬頭墻,則可以在相鄰民居發生大火的情況下,起著隔斷大火蔓延的作用。故“封火墻”一詞由此而來。

馬頭墻用來分隔住宅空間,是徽派建筑最顯著的特點,是居戶與居戶的分界。使得不同的居戶都能保持獨立性。這就使得界限分明。馬頭墻體積高大,遮蓋面廣,因此夏天可以遮擋烈日,冬天可以抵擋嚴寒。在寒暑交替中可以起調節作用。

此外,徽派建筑中的磚木結構在屋頂邊處理比較困難。因此,使用馬頭墻來蓋磚墻瓦頂很具有實用性。馬頭墻具有堅固性、穩定性、支撐性,它的審美價值是建立在這種使用功能價值基礎之上的。

四、馬頭墻的裝飾美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馬頭墻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张擅窬痈叽蠓忾]的墻體,,它高聳著,挺立著,給人以颯爽的昂首挺姿之英氣美。原本馬頭墻的設計錯落有致,那大片靜止、呆板的厚重墻體,因為有了馬頭墻,從而顯出了一種馳空絕塵的動態感,墻頂上的碼頭造型仿佛帶領著墻壁向前奔馳,墻壁又似馬的身軀。也隨著馬的身軀而飛騰。在中國谷底文化“一馬當先,萬馬奔騰”等成語。就顯現出人們對馬的喜愛。眾多高低起伏的馬頭,給人產生一種萬馬奔騰的動感。象征著徽州整個宗族繁榮昌盛,興旺發達。

馬頭墻線條流暢,簡潔大方,形式多樣。其基本線條呈現“一”字結構。許許多多的“一”組合在一起。時橫時縱,或高或低,錯落有致,組成變化多樣的格局。裝飾著恬靜的徽州民居。

向正脊為界分前后兩面坡,左右兩面山墻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使用馬頭墻時,兩側山墻高出屋面,并循屋頂坡度迭落呈水平階梯形,而不像一般所見的山墻,上面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是長方形。馬頭墻高低錯落,從外形看頗具風格,因而不僅是中國南方徽派建筑常用格式之一,也是徽派建筑的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之說,用以概括明清徽派建筑風格。一般來說,優美的馬頭墻多見于鄉村,而在繁華的都市中,馬頭墻則極為非常難得和珍貴。

五、馬頭墻的色彩美

馬頭墻的色彩基調是白墻黑瓦,墻頭呈現黛青色。而在古代,徽州男子十二三歲便背井離鄉踏上商路,馬頭墻是家人們望遠盼歸的物化象征,現在看到這種錯落有致,黑白輝映的馬頭墻,也會使人得到一種明朗素雅和層次分明的韻律美的享受。

黑白輝映,對比鮮明,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墻體用白粉刷而成。表面光澤亮白。呈現出特有的虛空美?,F在有一些古老的建筑經過歲月的侵蝕,墻面早已斑斑駁駁,遠遠望去如同一幅清秀真雅的水墨畫,增添了濃厚的歷史感。

馬頭墻的色調簡潔而不簡單。與建筑內外環境協調統一。室外色彩有高大的牌樓,清幽的小巷,點綴室內色系有古樸的門窗。優雅的木刻對聯,在青山綠水的映襯下。營造出一種寧靜祥和、隱藏典雅的整體視覺形象。

結語:

徽派建筑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古徽州人民智慧的結晶。繼承和弘揚和徽派建筑工藝,保持地域特有建筑。在建筑藝術史上濃濃的抹上一筆。

參考文獻:

1、方根寶.徽派建筑元素——馬頭墻的作用與演變[J].黃山學術報.2008.(05)

2、王仲奮.探古尋幽馬頭墻[D].第六屆優秀建筑論文評選.2006

3、房妍.馬頭墻意境之美創造研究[J].現代裝飾理論.2008(05)

備注:

本篇論文是為《探索小學美術戶外教育新途徑》——長臨河古鎮風景寫生課題而發表的。

猜你喜歡
馬頭墻審美
淺析徽州馬頭墻中的設計符號學
《馬頭墻》、《皖南印象》之二
青磚小瓦馬頭墻
淺談徽派“馬頭墻”在現代建筑中的運用與演變
馬頭墻上的徽州“ 一府六縣”的水墨長卷
淺談羌族舞蹈“莎朗”的風格特征
發揚藝術之光,讓美術滌蕩靈魂
職業中學美術鑒賞課教學探微
現代陶藝教學特點研究
馬頭墻 徽派建筑的精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