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真的無憂無慮嗎

2018-08-23 05:35徐鳳蘭
幸福家庭 2018年8期
關鍵詞:托兒所弗洛伊德養育

徐鳳蘭

“無憂無慮”可能是最多用來形容童年的詞。童年果真無憂無慮嗎?若不是選擇性遺忘,若不是童年之后的生活有更多壓力,“無憂無慮的童年”可能是一種表達形式的自動反應,而非真實、徹底的“無憂無慮”。

不久之前,應朋友之邀,我去北師大跟研一學生工作了一整天,上午講座,下午工作坊,主題是《校園暴力的戲劇切片》,圍繞著中小學生的行為輔導,以及教育戲劇在中小學中的應用。工作結束,兩位老師不約而同地聊起了兒童早期與母親分離對日后的影響,都感嘆如果能重來,為人母者定要盡力做得好些,再好些,盡量讓孩子每天都能見到父母,尤其是母親,如此,童年才有無憂無慮的前提,孩子的人生才會筑下安全感、自我價值感的堅實根基。

孩子降生來到世上,被剪斷在母親子宮中供給營養的臍帶,成為一個生理獨立體,而在心理上還需與母親共生若干年,直至長大成人,否則,孩子會有缺失感、匱乏感,并在日后的成長中,有可能向外施加暴力,無意識地補償自己的缺失,或成為被暴力對象,抑或向內施加暴力,產生焦慮抑郁,攻擊自己。

近期,我聽了一個題為《講安娜·弗洛伊德的故事》的講座,來自英國的專家介紹了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二戰”期間在倫敦為幼童開設戰時托兒所,開展研究。安娜和同事通過觀察研究孩子與父母分離以及對戰爭的反應,他們發現,孩子們對戰爭帶來的暴力不只是受到驚嚇,還有感到興奮,而破損的依戀關系對孩子的傷害遠遠超過戰爭的破壞性。

當年,在英國出現大規模的兒童與父母的分離,這是政府為了集中保護兒童,減少戰爭對兒童的傷害而采取的措施,卻沒有想到好心辦成了壞事。安娜和同事的觀察研究,促使她引入了許多創新措施來減輕兒童的心理創傷。

比如,為了彌補破損的依戀關系給兒童帶來的負面影響,幫助孩子建立新的依戀關系,她讓保育員充當起替代母親,每個孩子都有權自己選擇替代母親的人,之后組成“家庭”,并在新家庭中有“兄弟姐妹”,讓他們有手足之爭,與真實家庭一樣。

再如,托兒所還給來看孩子的親生父母提供住宿、餐飲,以便他們能有更多時間與孩子在一起。如果父母還帶了家中其他孩子來,托兒所也都接受,并鼓勵母親住下來,為此,還為母親提供在托兒所的工作。這些所作所為都是維護家庭的完整性,以讓孩子處于自然、有益的養育環境中。

與此同時,安娜·弗洛伊德和同事還給政府寫信,反映情況,反對將父母從孩子的生活中連根拔起……她的這些戰時工作,影響了英國政府對醫院和機構里的兒童政策。

與安娜·弗洛伊德一起工作的同事約翰·鮑爾比,日后成為英國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母愛剝奪實驗和依戀理論的創始人。他系統地研究了母愛剝奪對人格發展的不良影響,提出了兒童對母親的依戀理論,他的著作《依戀》《分離》《喪失》被譽為依戀理論三部曲,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院講師易春麗認為,這套書的出版,能夠讓中國的父母重視兒童的早期養育,向大眾普及相關的科學育兒的理念,增加人們對嬰兒以及對母嬰關系的理解。武漢心理衛生研究所所長、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主席施琪嘉說,閱讀鮑爾比的系列書籍,能幫助我們重新認識并重視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意義,雖然分離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里顯得稀松平常。

“替代母親多大程度上能夠真正替代親生母親?”講座上,一位母親向主講專家提出了這個問題。

專家回答說:“關鍵在替代的質量。穩定的依戀關系對孩子是最重要的,把孩子送托兒所,如果有高質量的照顧也是好的,所以養育的質量很重要?!睂<业倪@一觀點,給了糾結、自責的母親以寬慰。的確,縱觀眾多早期分離個案,真正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的,除了與母親的早期分離本身,還有另一個方面就是沒有得到高質量的替代養育,這才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系統思維。

有父母在身邊,或有高質量的替代養育,才會有無憂無慮的童年。

(摘自《中國青年報》2018年6月1日)

猜你喜歡
托兒所弗洛伊德養育
鄉村的樂園: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忙托兒所(1949—1957)
MRN幼兒園&托兒所
天下有“完美的養育風格”嗎
養育寶寶 專家團來幫你
節日里的托兒所
毛澤東指導蘇區開辦托兒所
養育寶寶專家團來幫你
養育孩子 只需溫和助推
從弗洛伊德入門精神分析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