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務印書館為何能大樹常青

2018-08-24 01:44金松
百家講壇 2018年8期
關鍵詞:小說月報張元濟新文化

金松

從清末到民國,作為商務印書館近三十年的實際掌舵人,張元濟在精明之外,也有其超脫的一面。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引避賢路”。

之所以會有如此想法,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1919年后五四新文化、新思潮的蓬勃興起。面對如此變局,張元濟一方面盡量跟上潮流,但另一方面也感到精力有限,思想有些跟不上時代,由此萌生退志。

當時, 隨著《新青年》《每周評論》 《新潮》等新雜志的創刊,商務印書館的《東方雜志》等明顯落伍了。而在這時,陳獨秀等新崛起的文化干將時不時在報刊上點名批評商務印書館的保守,商務印書館在這幾年的業績也確實日見衰退。如1919年,館內積壓和滯銷的書刊即多達60萬冊。

痛定思痛之下,張元濟認為,之所以出現如此局面,主要原因是老人太多,而且多習慣用文言文,缺乏新鮮血液,也無法迎合當時的新風氣來吸引更多的青年。為此,張元濟大刀闊斧推出了“大換血”計劃,大力主張任用新人,大辦新事。

據《商務印書館大事記》記載:1920年到1922年間,陸續進館的有陳布雷、鄭振鐸、竺可楨、顧頡剛等新派人物。而在1920年,茅盾走進創刊已久的《小說月報》,起草了《改革宣言》,要創造中國的新文藝。之后,《小說月報》大放異彩,煥然重生。

在出版方面,隨著五四新文化風潮的到來,商務印書館原來的老編譯人員知識結構儼然過時,張元濟之后將王云五任命為編譯所所長。其后,王云五對編譯所進行大改造, “許多資格最老的編輯被淘汰”,而改由留學歸來的新式知識分子擔任各部部長。

到1925年10月,編譯所的9個部長,有7位是新人。而碩果僅存的兩位舊人,一個不久即被辭退,一個則于1932年初離開。之后,像蔣夢麟、竺可楨等一大批有留學背景的知識分子進入商務印書館并擔當重任。

也正是張元濟這種開明開放、海納百川的胸懷和獨具慧眼的學術認知,商務印書館也因此成為“各方知識分子匯集的中心”。

事實上,汰舊迎新的方針不僅適用于商務印書館老人,就連張元濟本人也不例外。1920年春,張元濟在55歲宣布辭職引退,他在答復同仁的信中說:“且吾輩腦力陳舊,不能與世界潮流相應,若不引避賢路,恐非獨于公司無益,而且于公司有損……”在公司同仁的極力挽留下,張元濟最終辭去董事長職務,但仍擔任監理之職,算是半退。

到1926年,也就是張元濟60歲時,他堅決辭去了商務印書館監理職務,這才算是正式退休了。之后,張元濟被再次推選為董事會主席,但他對公司事務只居顧問之位而不過問具體事務,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古籍校理和出版上,而這大概也是張元濟真正的學者本色吧。

猜你喜歡
小說月報張元濟新文化
不以資歷選人才
建構基于校本的聽評課新文化
慈禧逼出近代杰出出版家
張元濟“犯傻”
打的
新文化購買PDAL40%股權
生日禮物
《家》中的兩種文化沖突
《尚存葆的個人檔案》被兩家選刊轉載
新課程中如何實施英語課堂新文化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