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重型商用車行駛抖動控制研究

2018-08-29 07:21徐寅生岳濤
汽車實用技術 2018年15期
關鍵詞:傳動軸檔位導軌

徐寅生,岳濤

(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601)

前言

商用車客戶群體趨向年輕化,正在從基本需求,向追求更高的駕駛舒適性轉變;產品NVH性能作為最直觀的感受,直接關系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商用車 NVH性能包括整車振動及噪聲、模態匹配等,較乘用車并不全面,測試工況及控制指標、目標方面,不夠完善,甚至缺失;例如某重型商用車,怠速振動優于競品車;而滿載加速工況下,特定檔位、車速下,振動出現突增,主觀評價無法接受,客戶對此多次抱怨,影響市場競爭力。

1 問題研究

問題主要集中在滿載,5至8四個檔位加速過程中,發動機轉速1000~1600rpm之間,駕駛室縱向及垂向振動突增,主駕座椅導軌振幅達0.37g。

商用車座椅導軌振動曲線趨勢平緩,振幅不超過0.1g時,不會引起駕乘人員的抱怨,因此,將整車振動指標鎖定在主駕座椅導軌振動加速度,首先,加速工況下,導軌振動曲線趨勢平緩,無明顯突增峰值;其次,振幅不超過0.1g。

1.1 整車振動實測

對整車振動進行測試,車內測點為主駕座椅導軌,底盤測點為動力總成懸置、傳動軸吊掛支架、后橋,導軌振動曲線如圖1所示:

提取圖1信息,見表1:

圖1 座椅導軌振動響應曲線

表1 座椅導軌振動峰值

各檔位在加速過程中,均出現較大峰值,且對應轉速各不相同,峰值均超過0.1g。

1.2 傳遞路徑分析

以7檔為例,傳動軸吊掛支架及后橋兩處峰值轉速、頻率與座椅導軌一致;判斷主要傳遞路徑有兩條:

(1)傳動軸吊掛支架—車架—駕駛室懸置—座椅導軌

圖2 傳動軸吊掛支架振動曲線

圖1中7檔振動峰值轉速為1120rpm,對應激勵頻率為37.3Hz,振動方向為X向;與圖2藍色曲線峰值轉速(1120rpm)及振動方向(X向)一致,判斷該處為振動傳遞的主要路徑之一。

(2)后橋—車架—駕駛室懸置—座椅導軌

圖3 后橋振動曲線

同理,后橋振動峰值轉速與圖1一致,該處也是振動傳遞的主要路徑之一。

動力總成懸置端振動沒有明顯的振動峰值,該點不是振動傳遞的主要路徑,在此不做贅述。

綜上,行駛抖動激勵頻率為30~60Hz,振動主要經后橋、傳動軸中間支撐兩處傳遞至車內,振動主要由傳動系振動引起。

1.3 傳動系實測

車內振動主要由傳動系引起,而傳動軸、后橋彎曲模態頻率不會隨檔位變化而改變,與問題情況不符;而傳動系扭振,各檔位扭轉剛度、轉動慣量均不同,固有頻率會隨著檔位的不同而變化,初步判斷該問題由傳動系扭振所致。

對傳動系進行扭振測試,于動力總成飛輪端(E/G)、變速箱輸入端(T/M)以及傳動軸末端(shaft)布置測點,如圖4;

問題工況下,測試信號如圖5所示;

圖5 飛輪與變速器端轉速波動

各檔位變速箱端轉速波動較大,不同轉速下存在峰值,與飛輪端角速度波動趨勢不一致,波動量較大,最大達 3.4°,遠高于飛輪端,判斷該處發生扭轉共振。

變速器及傳動軸末端轉速波動趨勢基本一致(如圖6),該段未發生扭轉共振。

通過傳動系扭振測試,座椅導軌振動峰值轉速,傳動軸吊掛支架、后橋振動峰值轉速,傳動系扭振峰值轉速,全部一致,判斷激勵源由飛輪端與變速器輸入軸端發生扭轉共振引起。

圖6 變速器與傳動軸端轉速波動

2 整車振動優化

該問題中,激勵源是傳動系扭振,傳遞路徑點主要是傳動軸吊掛及后橋。優化主要從激勵源和傳動路徑兩個方面進行[1]。

2.1 振源優化

扭振是關于傳動系激勵頻率對固有頻率影響程度的計算,反映系統是否存在共振,與各部件轉動慣量和扭轉剛度有關[2]。

2.1.1 方案研討

優化扭轉剛度、轉動慣量方案有:

(1)雙質量飛輪;提高變速器轉動慣量,運用減振彈簧降低沖擊與波動。該方案變動大,成本高,短期內無法實現。

(2)離合器;目前匹配二級減振離合器,其一,對扭轉剛度重新匹配;其二,采用三級減振;二級減振結構簡單,設計參數易于優化。

(3)動力吸振器;降低振幅,改變局部轉動慣量。單個動力吸振器只能針對一個頻率進行優化,對于行駛抖動工況,并不適用。

綜上所述,目前離合器扭轉剛度可調整,優化固有頻率,通過避頻,衰減振源,方案變動小,成本低,優化時間短。

2.1.2 離合器優化設計

離合器剛度對扭振峰值有明顯的移頻特性,剛度降低,共振轉速降低[3],如圖7:

圖7 離合器剛度對扭振的影響

目前離合器參數如表2所示:

表2 離合器參數

發動機外特性曲線如圖8:

圖8 外特性曲線

發動機最大扭矩為 740N.m,考慮 10%的扭矩波動;離合器后備系數為2,二級剛度為211N.m/°,則最大扭矩容量=740×(1+10%)×2=1628 N.m,離合器二級扭轉角度=1628/211=7.72°,二級扭轉角度僅為7.72°,不利于緩沖。

降低二級扭轉剛度,如表3:

表3 離合器優化方案設計參數

根據上表,制作優化方案并驗證,圖9為最優方案(方案4)實測數據。

圖9 各檔位導軌振動曲線

改善前后振幅如表4所示:

表4 導軌振動改善對比

方案4導軌振幅改善明顯,且曲線無較大振動突增峰值,主觀可接受,行駛抖動現象基本消除。

2.2 傳遞路徑優化

提高傳遞路徑隔振,降低車內響應。

2.2.1 方案研討

(1)優化主要路徑;針對傳動軸吊掛軟墊、板簧,降低剛度,提高隔振;但傳動軸彎曲模態頻率降低,增加彎曲模態共振風險;且板簧承載力下降,變更相對較多。

(2)優化路徑必經點隔振;駕駛室懸置隔振性能提高,各路徑隔振均提高;降低駕駛室前懸置軟墊剛度,提高后懸置阻尼[4]。

綜上所述,優化傳遞路徑必經點隔振,變動較小,易于實現。

2.2.2 駕駛室懸置優化設計

駕駛室懸置采用前軟墊橡膠、后減震器+彈簧的組合;降低前懸置軟墊各向剛度,提高后減震器阻尼,振動曲線如圖10:

圖10 優化方案導軌振動曲線

對比導軌振動幅值,如表5:

表5 導軌振動幅值

導軌振動幅值改善明顯,某些檔位工況高于振源優化方案;但振動曲線仍存在較大突增峰值,主觀可感知,行駛抖動現象并未消除。

2.3 小結

兩種優化方法對導軌振幅都有改進作用,區別在于:

(1)振源優化,改善傳動系扭轉固有頻率,避免系統共振帶來的振動及噪聲等問題,消除了行駛抖動,振幅基本達到目標值要求。

(2)傳遞路徑優化,提高隔振率,降低響應峰值;但共振仍存在,振動突增現象可感知,未從根本上解決行駛抖動。

在導軌振動目標提出更高要求時,兩種方案同步應用,進一步提高產品振動性能。

3 總結

本文對某重型商用車滿載工況下,不同檔位加速行駛至特定車速或轉速時,車身存在明顯的振動突增的問題進行研究;

(1)振動主要通過后橋及傳動軸吊掛支架傳遞至車內,激勵頻率為30~60Hz之間。

(2)明確問題是由傳動系扭振引起;優化離合器扭轉剛度及阻尼,將離合器角速度波動控制在1.5°以內,降低扭振。

(3)兩種方案對導軌各向振幅降低明顯;振源衰減方案消除了行駛抖動現象。

通過該問題的研究,對今后商用車整車振動性能開發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1)響應點振幅及曲線變化趨勢需要同步管控。

(2)離合器性能開發需要結合傳動系扭轉固有頻率,避免共振。

(3)該問題亦可運用仿真手段,橫向對比驗證方案,提高優化效率,降低成本。

猜你喜歡
傳動軸檔位導軌
某內花鍵等速傳動軸八功能測試夾具設計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乘用車傳動軸材料與結構改進
棒與導軌問題分類例析
構建電磁感應模型 速解棒與導軌問題
前置客車傳動軸中間連接結構輕量化改進設計
商用汽車傳動軸布置優化
奧地利斯太爾公司AUG USR半自動步槍
三繞組變壓器運行分接頭檔位計算及電壓分析
三繞組變壓器運行分接頭檔位計算及電壓分析
橫向干貨補給裝置升降導軌制造加工及安裝工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