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容齋隨筆》對“忠義”的書寫

2018-08-31 09:42律其林
現代交際 2018年9期

律其林

摘要:《容齋隨筆》是南宋時期洪邁所撰寫的史料筆記,多載宋代的奇聞軼事、社會生活和官場紀聞。其中有很多關于忠義人物的筆墨,顏魯公便是其中之一,其以特有的忠節和人格魅力影響著后人。筆者希望能夠在前人基礎上進一步著手解析顏魯公其人,以《容齋隨筆》為出發點對“忠義”進行管窺與探討,進而把忠義人物在宋代的社會評價進行串聯,形成一幅窺見宋代社會的寫意圖。

關鍵詞:容齋隨筆 顏魯公 洪邁

中圖分類號: J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9-0088-02

顏魯公是唐代頗負盛名的歷史人物,集文學、書畫造詣于一身,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由于其卓越的才能與面對叛軍不屈膝的精神,得到了時人的褒揚與后世的景仰,反映在社會評價當中。社會評價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具有判斷功能、預測功能、選擇功能、導向功能等作用。其不僅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也反映了特定歷史時代的風貌,《容齋隨筆》是南宋時期愛國人士洪邁撰寫的一部史料筆記,其中有很多對忠義事跡和忠義人物的賢良形象的書寫,作為公眾的共同判斷和態度成為當時社會評價重要的風向標。

一、忠義的定義與類型

忠孝節義是中國古代對人物進行評價的重要判斷標準,在宋代同樣也是社會廣泛認同的人生價值。前代涌現出大量的忠義人物,由于現實環境等原因,這些人物對宋代社會人們產生一定影響。南宋是一個積貧積弱、內憂外患的朝代,對忠義的塑造顯得尤為重要,洪邁在《容齋隨筆·忠義出天資》載:忠義守節之士,出于天資,非關居位貴賤、受恩深淺也?!鐫?、權皋、劉海賓、段秀實,或以幕府小吏,或以廢斥列卿,捐身立節,名震海內。人之賢不肖,相去何止天冠地屨乎!

“忠”在我國傳統文化內涵中指尊從道義,為國盡其所能?!爸艺吆??不欺之謂也?!薄爸艺?,勿妄之謂也?!焙M鈱W者史懷梅更是將忠義分為“關系型”“互惠互利型”和“等級差異型”。而在《容齋隨筆》中對忠義及忠義人物的看法是,那些忠貞道義保持節操的人是因為他們的“天資”,即自身的稟賦引發的行為,與他們所處的地位高低和所受的恩蔭多少沒有關系?!爸摇迸c“義”一起,成為我國社會歷史經久不衰的道德信條。

二、《容齋隨筆》對顏魯公忠義行為的詮釋

《容齋隨筆》的作者洪邁生于南宋時期,是著名的文學家,字景盧,是愛國士大夫洪皓的第三子。洪邁歷時四十余年寫成此書,包括《容齋隨筆》《容齋續筆》《容齋三筆》《容齋四筆》《容齋五筆》五個部分,是一部有關文化、歷史、藝術等各方面的宏偉巨著。顏真卿,字清臣,史稱顏魯公,除在書法上有極高建樹外,在為官方面清正廉潔廣受百姓愛戴,在人物性格方面也是忠烈稟直之士。早在安史之亂前,顏魯公便料到安祿山必反,為了麻痹敵軍,他表面上“日與賓客泛舟飲酒”,實則招募兵馬,加高城墻和防御措施,以養精蓄銳,成功消除了安祿山的疑慮。在安祿山公開謀反之后,唐玄宗悲傷地說:“河北二十四郡,無一忠臣邪?”當他看到聽到此事后言:“朕不識真卿何如人,所為乃若此!”顏魯公未雨綢繆的智慧和果敢得到了統治階級的尊重與賞識。

唐代史料《云溪友議》評價其“澆風莫競,文政大行”,《容齋隨筆》更是評價其“忠義氣節,史策略盡”。我們都知道,評價受到評價主體、評價客體、評價情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其中評價主體的心理背景系統、心理運作過程、社會運作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人們對客體的評價。在《容齋隨筆·顏魯公祠堂詩》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予家藏《云林繪監》冊,有顏魯公畫像,徐師川題詩曰:“公生開元間,壯及天寶亂。捐軀范陽胡,竟死蔡州叛。其賢似魏征,天下非貞觀。四帝數十年,一身逢百難。少時讀書史,此事心已斷。老來鬢發衰,慨嘆功名晚。嗟哉忠義途,捷去不可緩。初無當年悲,只令后世嘆。一朝絕霖雨,南畝??汉?。小夫計雖得,斯民蓋涂炭。長歌詠君節,千載勇夫懼。敬書子張紳,庶幾古人半?!?/p>

這是對顏魯公生平事跡的一段記述與評價,詩中提到顏魯公在天寶年間所經歷的不幸,并把顏魯公的賢德比作魏征,對顏真卿為忠義而死的行為進行了極高的贊譽。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顏真卿“大饗士城西門,慷慨泣下,眾感勵”。在多年后被李希烈俘虜時,面對其爪牙的威逼利誘,他高呼:“老夫耄矣,曾掌國禮,所記諸侯朝覲耳!”展現了作為忠臣敢為名節無畏犧牲的民族大義。

在《容齋隨筆·顏魯公》又載:嗚呼!公既知杞之惡己,蓋因其方鎮之間,欣然從之。不然,則高舉遠引,掛冠東去,杞之所甚欲也。而乃眷眷京都,終不自為去就,以蹈危機,《春秋》責備賢者,斯為可恨。司空圖隱于王官谷,柳璨以詔書召之,圖陽為衰野,墮笏失儀,得放還山。璨之奸惡過于杞,圖非公比也,卒全身于大亂之世,然則公之委命賊手,豈不大可惜也哉!雖然,公囚困于淮西,屢折李希烈,卒之捐身徇國,以激四海義烈之氣,貞元反正,實為有助焉。豈天欲全界公以萬世之名,故使一時墮于橫逆以成始成終者乎!

顏魯公沒有像前朝司空圖等人,“墮笏失儀,得放還山”,而是以自己的死喚起了天下的英烈之氣,對于當時的戰事環境是有幫助的。唐代忠義名節在(下轉第87頁)(上接第88頁)宋代得到了廣泛的發展,尤其是經歷五代的戰亂頻仍后的北宋,經過忠節觀的重塑后,對忠義行為和不事二主進行了思想上的加強,涌現了很多忠義之士,而《容齋隨筆》通過對忠臣忠義忠事進行宣揚,表達了在南宋社會對忠臣的大力期望。

除顏魯公外,《容齋隨筆》中還有很多對忠義故事的書寫,例如在卷四《南夷服諸葛》中載:“南中諸郡叛,諸葛亮征之,孟獲為夷漢所服,七戰七擒,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在千年以后的宋太宗淳化年間,怡顯出使南詔,當地節度使趙公美說:“當境有瀘水,昔諸葛武侯戒曰:‘非貢獻征討,不得輒渡此水;若必欲過,須致祭,然后登舟。今遣本部軍將赍金龍二條、金錢二千文并設酒脯,請先祭享而渡?!倍珊忧耙漓?,可見南夷地區對諸葛亮的佩服就像千年之初一樣,難怪洪邁贊其“可謂賢矣!”。又如《三筆》載,北狄俘虜之苦被外侮掠取的北地人民生活疾苦,甚至衣不蔽體而饑寒交迫,從側面表達了對收復失地的渴望與對忠義人物出現的期許。

洪邁是南宋著名愛國能臣,與其父洪皓一樣,都曾出使金國而被俘虜長達十幾年之久,長時間的宦海沉浮讓洪邁看透了官場上的一些現象,表達了對國家強盛的渴望與對恢復舊山河的期盼強烈,同時對朝廷上下奸佞當道與不抵抗行為進行抗爭、對淪陷區人民的同情和對官府腐敗行為的厭惡。

三、結語

忠義有幸,青史留名。顏魯公作為隋唐時期忠義人物而言,有其自身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對忠義人物的書寫,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時的時代環境和文化背景,既對其品德和功績的肯定而帶有一定的道德激勵色彩,但也對其不能親自力挽乾坤而感到惋惜。除《容齋隨筆》外,宋代很多士大夫對忠義人物進行評價,對忠義故事進行流播,從忠義角度,對典型模范代表人物進行梳理和分析,對我們窺覽宋代政治經濟思想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宋)洪邁.容齋隨筆[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宋)陸九淵.陸九淵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0.

[4](宋)程頤,程顥,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5](宋)范攄,云溪友議[M].北京:中華書局,1959.

[6]馮平.評價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

[7](英)史懷梅.忠貞不貳?——遼代的越境之舉[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關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