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化視角下農轉非社區居民與二元人格結構

2018-09-04 14:08張瀚予
西部論叢 2018年9期
關鍵詞:城市化

張瀚予

摘 要:隨著農村城市化、城鄉一體化的推進,農轉非安置社區成為典型的城市化方式之一。在我國社會轉型的快速發展階段,重慶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具有代表性。筆者調研發現北碚區農轉非社區及居民存在一系列行為、態度;現象與問題。一方面,社會結構制約著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另一方面,社會心理的嬗變和社會行為的更新又推動著社會結構的變遷。本文引入二元人格結構模型,對農轉非社區居民在社會轉型中行為及問題進行分析,發現其二元人格的沖突與不斷整合。

關鍵詞:城市化;農轉非;二元人格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

“農轉非”是指起源于80年代初期的國家改革開放后城市發展和規劃把本來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口,以劃撥部分土地和商業網點建設和各種保障政策作為安置。此為國家給予這部分人員生活和生產等各方面的政策性保障。

當前中國正加速城鎮化進程以推動現代化城市發展。重慶市作為直轄市亦是西部門戶,加快推進城鎮化具有特殊的意義。根據重慶市委市府《關于加快實施城鎮化戰略的決定》,2010年重慶市城鎮化率將達50%,2020年將達到65%左右,屆時將進入全國現代化城市行列。在城鎮化提速的進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農轉非”社區問題。當地政府或者開發商為開發征地,整村農民“一夜”之間失地成為農轉非居民而集中入住城郊小區生活[1]。這種以農轉非居民積聚一塊形成的城市或城鎮社區,是重慶市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新現象,當前城市社區建設管理的研究很少對其進行探討,而其中目前反映出的居民素質以及社區管理等問題,開始引起社會大眾的重視。

關于重慶市北碚區歇馬鎮三元溪這個典型的農轉非安置社區,筆者與其組員進行了2017年1月、2018年5月前后兩次實地調查。據了解,除了農轉非后社區居民一些物質上的基礎保障缺位、社區相關管理的缺位之外,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偏低、文明素養不足,保留了許多農村的陋習;居住場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了“農轉非”居民的不適應,使得“農轉非”社區中存在農村與城市兩大文化系統之間的觀念。

社會轉型的過程是傳統因素與現代因素此消彼長的進化過程[2],在這一過程中,個人的思想與行為方式也難免會被打上時代的烙印,一定程度上農轉非社區居民個人的人格及行為方式也影響著社會變遷的進程。因此,在中國社會快速轉型發展的當下,除了農轉非社區居民表面存在的居住方式改變的問題之外,更應該看到與社會轉型密切相關的,存在于農轉非居民身上的現代人格與傳統人格的沖突與整合。

二、二元人格結構理論

(一)二元人格結構的含義

“人格”(personality)是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4] 本文是從個人心理與社會文化相結合的角度出發,將劃分人格結構的標準界定為人格特質中的現代因素的含量?!艾F代”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術語,美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斯(A.Inkeles)在《人的現代化》等論述中闡明這樣的觀點:所謂“現代的”不僅僅理解為一種經濟或政治制度的形式,而且也是精神現象或者心理狀態;因此,我們可以把傳統到現代的轉化過程“看做是一種心理態度、價值觀念和思想的改變過程”。并且從理論角度來看,這一心理轉變過程就是“人們從具有傳統的人格轉變為具有現代人格的過程”。[5]

劉祖云在對于二元人格的定義中有兩個重要假設:第一,傳統人格與現代人格是兩種具有顯著差異的人格特質。第二,傳統人格與現代人格的形成是與變遷是與社會轉型密切聯系的。[3]

(二)二元人格結構的模型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國內外學者就開始了有關個人現代性的實證研究,并對個人現代性的特征做出了各自論述。心理學家迪格曼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人格結構的五個主要維度主要是建立在人格的心理基礎之上的人格結構劃分。而本文所論述的人格是一個生物和社會有機聯系的整體系統,因此我們嘗試著將社會因素引入劉祖云的二元人格結構模型。(圖1-1)[3]

如圖,將個人的人格結構劃分成五個構成要素:行為動機、個人才智、情緒控制、互動關系和社會適應。根據傳統人格和現代人格在這五個構成要素方面的不同表現,分別用十種類型人格類來對傳統人格與現代人格進行內容上個的劃分,并闡明內涵。

從整體上看,由傳統人格向現代人格轉型的整個過程就是人的現代化過程,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每個人都可能處于這一連續過程中的任意一個點上。在現代化過程完成之前,傳統人格與現代人格特質同時存在。二元人格在內容上似乎相互沖突,但在形式上卻又融雜并存。

三、農轉非社區概況(以三元溪社區為例)

(一)概況

本次調查地點為重慶市北碚區歇馬鎮三元溪社區,調查對象為社區居民、社區工作人員、社區工作者、社區周邊環境等。據悉,社區概況如下:一、大多數居民多為“農轉非”群體,少部分為商品房業主。二、社區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14歲以下的青少年兒童及家庭婦女居多。三、政府承諾下發房產證,但至今仍未落實,社區內“農轉非”群體多數無固定房產。四、物管承包五年,現已撤離,社區暫無物業管理。

(二)社區存在的問題

1、基礎設施建設缺乏。社區關于物業費問題突出,基礎設施不完善;社區內無路燈,電梯無維修,具有較大的安全隱患。

2、社區的部分城市社會保障無法落實。該社區征地賠款后續落實情況很差,矛盾尖銳;農轉非社區是城市社區的一部分,但目前我國關于農轉非社區還沒有一套完整的政策體系,政府在處理這些問題時沒有統一的參照標準,引起居民不滿。(如城市“低?!?、醫保等)

3、社區專業管理水平低。該小區制定有完整的社區物業管理制度,但主要是“門面工程”給參觀者看的。居民和管理人員之間的關系緊張。

(三)居民相關的問題

1、“農轉非”居民小農觀念濃厚。居民在小區周圍空地開墾種地,在社區中擺攤賣菜;樓道中存放大量農具;生活娛樂方式仍保留農村生活的狀態。此外,小農意識的作用使居民在新的人際社交中生怕自己吃虧,鄰里關系變得微妙緊張;濃厚的小農觀念還嚴重影響社區管理人員與居民之間的關系。對社區治安、管理、教育等工作的看法多呈負面,認為社區保安“坐著便有得吃”,自己“坐著卻沒得吃”并十分不滿,居民往往把管理人員視為自己的對立面。

2、居民社區意識缺乏。社區與居民之間矛盾突出,居民的積怨心理較重,由于房產證未落實和征收物業管理費用等問題導致了居民與政府、社區的矛盾加大,居民與社區、物業等關系惡劣;部分居民素質較低,打架斗毆時常出現;社區環境差。高層居民存在高空墜物現象,安全隱患巨大。該社區居民多數沒有“城市居民”的身份認同與社區居民的歸屬感。

四、農轉非社區居民二元人格的沖突與整合

(一)沖突與整合

在中國社會轉型高速發展的當下,城市化進程中,不妨將對二元人格模型的思考作用于具體的環節之中,將農轉非社區居民表現出的傳統人格與現代人格的沖突與融雜的現象在類型上進行一定的比較與分析。

從行為動機上,可以明顯地從該農轉非社區的居民身上看到價值型人格與工具型人格并存且沖突的現象。該社區的居民因保有很強烈的小農思想的觀念,表現出的行為是在開發商的空地上“墾地種菜”,并且提及土地他們有一種特殊的情懷,多數認為 “我們是被這這片土地養育的,不能讓它閑置,我們這也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個人行動是取決于對某種特定信仰和價值觀念的認同,是價值型人格的表現。相對應的,在部分外出打工的男性青壯年勞動力身上,可以看到他們想通過外出打工擺脫傳統農民的命運,這是一種現代人格主導的動機,能看到價值型人格與工具型人格的沖突與轉變。

在個人才智上,農轉非社區居民在職業的選擇與生活方式的選擇上能看到經驗型人格與創造型人格并存的局面。傳統的農業文化、生產的重復性使得經驗變成智慧的象征,他們會傾向于用這種他們熟悉的方式謀生,在娛樂休閑方式的選擇上也會傾向經驗使然。相反,他們中也存在部分個體愿意外出務工,通過打工、個體戶經營、個人創業等方式打破傳統農民身份的束縛。

從情緒控制上,能看到農轉非社區居民呈現一種宿命的、對命運感到無力控制的人格,他們對社區管理、社區治安工作的看法多呈負面,認為社區保安“坐著便有得吃”,自己“坐著卻沒得吃”并十分不滿,居民往往把管理人員視為自己的對立面

從社會適應上,其中的多數婦女仍把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空間中、單一的生活方式與互動方式;另一小部分居民對社區棋牌室、健身器具等公共娛樂設施及場地十分關注,并認為這些可以給他們生活增加樂趣、認識新的朋友。能看到一種傳統的保守型人格與現代的開放性人格并存,相互沖擊、調試的過程。

(二)反思與總結

1、農轉非后居民的職業變化:價值型、經驗型擇業與工具性、創造性擇業并存。在居民生活環境與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被動改變時。大部分居民的職業選擇被迫發生了改變,尤其是之前以務農為生的居民,他們不得不改變自己的職業選擇。這個過程中價值型人格與工具型人格并存,經驗型人格與創造型人格并存。從信息來源獲取單一、到新興的、多元的擇業方式。

2、農轉非居民對待社區治理問題:消極型應對方式與積極型應對方式并存。在社區的治理上,農轉非社區居民呈現出消極的、宿命的、無力掌控命運的敵對、仇視管理人員態度,加劇了矛盾的激化;但在長達一年多的轉變后,也了解到他們為了維護自己及的合法權益所選擇看展業主會議,開始引入自主物業等,這樣一些理性的、積極的應對姿態。對此方面居民二元人格的理解,有助于農轉非社區治理相關問題的有效解決。

3、農轉非居民對待個人身份及后代教育問題:保守型應對與開放型應對并存。在訪談中,絕大多數農轉非社區居民采用消極且保守的態度回應個人的身份認同問題,在城市化進程的轉變中,現代人格與傳統人格的沖突中,他們并沒有找到合適自己的社會身份認同與農轉非群體的自身優勢與價值。然而,提及后代及隔代的教育問題,他們更加的理性、開放,認為孫輩和他們不一樣,有更好的城市教育環境、更佳的教育條件與機會,因此對此的回應上,相反更加積極與開放。

參考文獻:

[1] 吳紹琪. 薛育余.《重慶城郊農轉非社區問題及對策——石橋鎮柳背橋小區個案分析》重慶大學貿易行政學院. 2004.6

[2] 劉祖云.《從傳統到現代: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頁.

[3] 劉祖云.《社會轉型與二元人格結構——中國特色的二元人格結構研究之二》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3

[4] 黃希庭:《人格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頁.

[5] 阿列克斯·英格爾斯:《人的現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頁、第9頁.

猜你喜歡
城市化
《城市化過程與特點》教學設計
城市化進程中居民醫保制度完善策略
大慶市城市化進程中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問題及對策
遼寧省城市化進程與生態環境負荷的交互響應研究
城市化進程中的周口川匯區農村新型社區管理研究
城市化下的歷史文化與現代商業共存模式研究
農村可以走就地城市化新路
中國城市化滯后程度測度
雕塑的城市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