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皖江城市帶與江浙滬產業創新環節的比較研究

2018-09-08 07:45王彥長
銅陵學院學報 2018年3期
關鍵詞:江浙滬皖江發展

王彥長

(銅陵學院,安徽 銅陵 244000)

一、有關江浙滬產業發展研究綜述

全球經濟發展走過的路程顯示,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不斷順應市場形勢,進行產業結構的優化,才能確保經濟總量的不斷增長。[1]無論是國家還是地區競爭力的提升,都必須要持續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秶抑虚L期科學和技術發展綱要(2006-2020年)》指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產業創新方面,江浙滬一直是全國的一面旗幟,他們一直引領全國的產業發展走向,也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引擎。多年來,學者們對江浙滬產業創新發展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止過,紛紛從不同視角對江浙滬進行剖析,總是期望得到更多的發展智慧和啟迪。

魏江(2000)認為,當企業或城市之間的競爭達到高級程度,就會高度重視技術創新,它直接決定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他認為,江浙滬在國際競爭方面也存在不少劣勢,必須有強烈的技術創新才能獲得競爭優勢,才看到各自的興奮點。[2]李小鐘、張小蒂(2005)在研究江浙滬技術創新時認為,區域技術創新所引致的效率,效率大小已經遠超技術本身,涵蓋了市場效率和社會效率。[3]江海寧、陸玉麒(2008)認為在城市功能運動中,要強調擴散與集聚的作用,并研究江浙滬各中心城市的擴散——集聚能力以江浙滬各城市從業人員數量為研究標的,分析出各城市的集聚與擴散動能,從而對各中心城市進行戰略定位。[4]周凱、蔡瑞林、王彥(2012)從城市間經濟聯系、地緣經濟關系、中心城市職能指數等維度,研究認為打造上海為全國城市群的極核,打造杭州、南京、寧波三個次中心都市圈,培育蘇錫常城市走廊,由此構建一個“一核二翼九帶”的江浙滬城市群,引領全國產業創新。推動了全國經濟指數不斷提升。[5]盛業、孫津(2013)在研究浙、粵、蘇、京、滬五省市時,選擇各地產業創新政策的內容和力度兩個維度進行研究,指出政策目標得分和政策措施得分江浙滬都走在五省市的前列。[6]張其仔(2014)在探討中國能否成功地實現雁陣式產業升級時指出,我國中西部在承接江浙滬等地區產業轉移時,要避免陷入比較優勢陷阱,要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實現產業的戰略式升級,實現區域協調發展。[7]肖林(2016)在研究上海產業創新時認為,創新范式正向共生創新轉變,不同區域互補性加強。[8]季小立、浦玉忠(2017)在研究江蘇創新發展時認為,知識或技術積累強度隨著空間距離的增加而減弱。[9]綜上所述,江浙滬在產業創新的引領作用不可小視,皖江城市帶的進一步提升發展空間,必須要與之比差距,量距離,通過比較來尋找對接的風口,才能達到交融式的共同發展和壯大。

二、江浙滬產業創新特征

(一)產業創新思路清晰

江浙滬的產業發展規劃較早,產業發展的戰略思想起點高,這得益于江浙滬的市場化進程走在全國的前列,江浙滬的創業者們對市場密碼的破譯早于中西部,更早于皖江城市帶。產業創新思路清晰,市場化進程相對指數排序較前(樊綱等,2003),創新思路打開,市場化機制的領先,使得技術外溢有了更好的依托,人才柔性流動較早,通過市場購買“腦袋”,技術創新有了土壤,創新程度有了大幅提高。江浙滬由早期工業發展中的“快狀經濟”發展為產業集群,發展思路也較早,產業抱團發展、如同產業航母開進市場,威力可想而知。在產業集群內部含有大量的企業,每一個企業可以說都是創新主體。加上聯動和集群的優勢,這里的企業創新比單個企業的創新威力更大,效果更好。

(二)產業創新路徑優化

一方面因為江浙滬等地的經濟發展思路清晰,市場機制領先,各項政策和制度兌現較早,激活了創新資源。另一方面,江浙滬始終處于國際市場競爭的一線,長期與對手在高層次競爭中較量,自身也在不斷成長與壯大。目前,在上海,一批新的創新產業正在發揮新的威力:上海已經成為全國新能源汽車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估計推廣超過10萬輛。同時,上海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和制造基地,產量占全國1/3以上,是當之無愧的“機器人之城”。上海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集成電路產業基地,為未來的人工智能發展占得先機。前不久,國務院國資委與上海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20個央企科創與新興產業項目落戶上海,其中就有中核先進核能技術科研創新中心和一些智能制造項目。使上海的產業發展后勁大增。

(三)產業創新方法科學

江浙滬在推動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協調發展時,籌思遠謀,方法科學,各城市充滿磁力中心城區和郊區各有戰略空間,中心城區是金融和貿易的戰略空間,郊區是高新技術和先進制造業的戰略空間。經濟發展的內涵質量較高,在上海,服務業在上海經濟中占比約為70%,其中,為制造業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的60%以上。在南京市服務業占GDP的比重高達58.4%,領跑全省。在杭州,服務業占GDP的比重達61.2%,成為繼北京、上海、廣州后,又一個超過發達國家60%標準線的城市。

第三方支付,上海占全國約1/3。大宗商品在線交易,上海占全國約1/2。2016年6月,上海市政府與華為公司簽約,在青浦區建設新的研發中心,雙方在物聯網、車聯網和工業互聯網領域開展合作。上海有決心、有行動,上海的發展平臺四面鋪開,東有浦東的張江科學城,西有嘉定的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北有寶山新材料產業基地,南有奉賢的東方美谷和大健康產業。2017年6月,上海市政府在《關于創新驅動發展鞏固提升實體經濟能力的若干意見》中又提出了許多大手筆。未來五年,新經濟一定要成為增長新動能,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要求一定要占全市生產總值20%以上,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一定要占服務業增加值三分之二左右,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做優存量、做大增量,加快向產業鏈高端邁進,引領全國創新發展新高地。在農業方面,大力發展多功能融合、高附加值的都市現代農業。推進資源鏈開放、產業鏈培育、創新鏈突破,強化創新平臺建設,力爭有核心零部件、核心工藝的產業化突破,創新智能智造應用模式。

三、皖江城市帶與江浙滬在產業創新方面的差距

(一)產業創新理念和創新動機欠強

皖江城市帶近年來的產業發展與江浙滬相比差距不小,這個差距不是在現實距離上,而是在思想上、在思維方式上。思維方式的不同就會產生行為的不同,正如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所說,創新理念上的差距是最大的差距,創新發展中的短板是最大的短板。我們在產業發展上一定要把江浙滬的產業發展水平作為皖江城市帶發展的標桿。在皖江城市帶,一個致命的理念就是小富即安思想濃厚。皖江城市帶的發展從自身縱向比,成績確實是可觀的,但橫向比,與江浙滬的發展速度比,那就出現明顯的差距了。除了創新理念不新以外,還有就是創新動機不強。目前的產業創新都是靠政府的政策推動,這是可以的,但是不如市場倒逼來得強烈,沒有來自產業發展強烈的創新動機。當然各種創新要素的投入,成本很大,有可能失敗,有一定的風險,怕風險、怕擔責任,也是發展不力的一個桎梏。

(二)產業創新實力和產業創新能力優勢不明顯

皖江城市帶技術力量不強,優秀技術人才少,這是客觀原因,地理位置比不上江浙滬。產業設備落后,工藝落后,工藝不足以支持創新是皖江城市帶產業發展的桎梏。另外,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創新能力不足,是一個重要方面??萍既瞬艊乐夭蛔?,一般來說,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企業,其科技人員的比例要在15%以上。例如,杭州東方通信科技人員比例為67%,阿里巴巴科技人員的比例達90%。缺乏發展后勁的企業,其科技人員的比例都比較低。同時,在科技企業人員比例偏低的情況下,還有不少科技人員轉崗到管理崗位上,更加減少了科技人員的支撐力度。我們再看看新增企業數量這個指標。我們以2016年各地新增企業開戶數量對比,如下圖,從圖1①中可以看出一個江浙滬與安徽新開戶企業的對比數,安徽全省2016年新增企業14.4萬家,數量明顯偏少,浙江省新增95.8萬家,江蘇省新增50.1萬家,江蘇省2016年平均每天新增企業1373家。上海市新增企業39.6萬家。從這里也可以比較出皖江城市帶創新創業氛圍要進一步出臺舉措,提升創新動力。

圖1 江浙滬與安徽省2016年新增企業數對比①

(三)產業創新路徑欠妥,產業鏈上相對弱勢

在產業鏈上,皖江城市帶多年來在中下游游蕩,在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時,沒有深度吃透中央選定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的戰略意圖,多年來,一直在做承接一般性的承接轉移,少有深度融合式的深度承接,在承接中發展,在發展中承接,確保在與江浙滬產業對接中的創新路徑能充分利用,并要保持發展中的永久通暢。皖江城市帶在產業鏈上相對弱勢,承接轉移的產業項目,大都是產業鏈的中下游企業。這種現象要改變,否則產業發展永遠處于滯后狀態,更無從談產業創新發展。

(四)產業創新環境氛圍和創新激情濃郁度欠佳

在創新環境中,除了基礎設施建設外,還要進一步加強金融支持,在創新的體制和機制等方面營造出充分的創新環境。在創新環境方面,一個城市的眾創空間數量是一個很好的考察指標,我們再從江浙滬主要中心城市和皖江城市帶主要城市的眾創空間數量進行對比,如圖1。

本文在皖江城市帶中重點選擇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這四座城市,因為在皖江城市帶中這四座城市是發動機,是當地經濟發展的引擎,所以更具代表性,眾創空間的數量多少能充分反映一個城市的創新創業氛圍。但從圖2②中,我們可以看出,上海、杭州、南京的眾創空間家數遠遠超過皖江城市帶任一城市。上海有500家眾創空間,杭州有75家,南京有162家,合肥有49家,馬鞍山有24家,蕪湖有20家,銅陵有13家。其中歡樂蕪湖眾創空間是安徽省首個以互聯網、游戲動漫為主題的空間,占地1200平方米,有開放式的“聯合辦公”平臺與公共培訓區、有路演展示、電子競技、創業大賽、創夢劇場等,旨在為創新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安徽全省眾創空間數量截止到2017年1月,共有218家,而合肥和馬鞍山、蕪湖、銅陵在一起就達106家,占全省的48.62%,可見這四座城市在安徽省的份量。在杭州,浙江青年眾創空間、新勢力創業營、創夢空間、縱貫合一等一大批眾創空間影響力大,他們堅持貫徹“勤奮、開心、創新”的企業精神,創造了積極的創業氛圍與創業文化。他們為企業的全流程提供定制化的服務,提供創業輔導及資源對接活動和創投基金一對一活動,效果顯著。

圖2 皖江主要城市與江浙滬主要城市眾創空間數量對比②

四、皖江城市帶與江浙滬在產業創新環節交融式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產業創新先進理念的融入,從高起點上奮起直追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已有多年,承接產業轉移與深度融入江浙滬還是有區別的。承接產業轉移,可以說是機器搬家,制造業挪地。對皖江城市帶的發展來說,不僅是增加了制造業,GDP上來了。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在承接產業轉移中,產業創新先進理念要全面融入江浙滬,這才是重點,才能使理念和思想上檔次,從產業創新理念上深度融入,才能從高起點上奮起直追。在產業創新先進理念上的融入,就要加強與江浙滬的對接,加強政府層面和技術層面的深度交流,每月開產業創新沙龍、每年有產業創新年會等,讓思想互融,讓理念互融,才能跟上江浙滬的發展節奏。皖江城市帶要成為安徽省全省產業創新發展策源地。加快生產方式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柔性化轉變。搶占創新制高點,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現代服務業向高端化邁進。積極培育“制造+互聯網+服務”新模式新業態,大力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促進產業加快發展、融合發展。

(二)產業發展優質路徑的融入,從產業鏈的上游開始深度磨合

要加強皖江城市帶各種“力”的匯聚,提升創新集聚力,強化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等各流匯聚完成集聚功能。皖江城市帶各大城市要細分江浙滬地區城市的功能和產業特點,從中尋找對接口,從而達到融入的目的。

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在引進項目中,以引進項目團隊轉化創業、以領軍企業和高等院校人才溢出創業等手段增加產業發展更多的路徑和渠道。皖江城市帶各城市,只有快速融入江浙滬,方能迅速長大。皖江城市帶應緊緊抓住江浙滬制造業騰籠換鳥和調整升級的契機,緊緊把握江浙滬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的優勢,大范圍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尋找深度融入的機會,在鞏固提高現有的承接產業轉移的配套協作水平的基礎上,開拓新的配套協作關系,進一步拓展為江浙滬新產業的配套基地、擴散新產業的協作基地、高新產業的中試、加工基地。從而全面帶動安徽省全省的發展。我們欣喜地看到,皖江城市帶在行動,2017年9月14日,合肥市與騰訊公司簽約構建世界一流的綜合性創新平臺。在創新人才集聚方面,皖江城市帶相繼有大手筆戰略,銅陵市推出吸引創新人才舉措,博士來銅陵市工作,提供免費的住房和資金補貼。推動“三重一創”建設,全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蕪湖市也不甘示弱,筑巢引鳳,目前在蕪湖服務的院士達29人、高層次人才團隊239個。構筑了大批以哈特機器人研究院為代表的研發平臺,構建區域創新生態,充分激發創新活力。正在培育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機器人、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現代農機、通用航空產業先后進入國家和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重點支持行列。

(三)產業創新優化環境的融入,從產業價值鏈上全面對接

皖江城市帶要以江浙滬為藍本,加快現代服務業、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快速發展,交融鏈接、對接共榮。皖江城市帶戰略性產業基本布局是:合肥在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節能環保、公共安全和生物方面;蕪湖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方面;銅陵在現代物流、新能源、先進裝備制造、文化創意、節能環保等方面;馬鞍山在新能源、電子信息、新光源、生物醫藥等方面;滁州在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等方面。各地要切實把握好資源共享、強化交流,促進創新。[10]皖江城市帶要通過外部引進和內部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側重開展創新創意、市場需求和社會資本的有效對接,注重提升創業者綜合素質,提供高效的創業服務,發揮各路資本的助推作用,推動更多創新創業項目在皖江城市帶實現產業化。鼓勵優質企業發揮產業配套優勢,激活內部創業潛力,推動生產要素重新高效組合,促進產業組織模式向“眾籌”、“眾包”等平臺經濟轉變。有效溝通江浙滬地區和產業前沿的金融服務渠道,努力將投資向產業前端延伸。從產業價值鏈上對接,才是真正的對接,從產業價值鏈上融入,才是真正的融入。如果說創新是個風口,那么站在這個風口的整個產業鏈都能飛起來。

注釋:

①資料來源:http://www.zj.gov.cn.浙江省人民政府網,2017.2.24,《2016年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http://www.shanghai.gov.cn.中國上海政府網,2017.3.2,《2016 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http://jsnews.jschina.com.cn.中國江蘇網,2017.2.25,《2016年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http://www.ah.gov.cn.安徽省人民政府網,2017.2.24,《2016年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②資料來源:http://www.zj.gov.cn.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2017.2.24,《2016年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http://www.shanghai.gov.cn.中國上海政府網,2017.3.2,《2016 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http://jsnews.jschina.com.cn.中國江蘇網,2017.2.25,《2016年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http://www.ah.gov.cn.安徽省人民政府網,2017.2.24,《2016年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猜你喜歡
江浙滬皖江發展
祭灶節——二十三,糖瓜粘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皖江城市帶社保費征管機制優化研究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皖江頭上第一橋——記望東長江公路大橋精品工程打造過程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江浙滬兒童面臨塑化劑暴露風險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基于MODIS數據的江浙滬地區大氣氣溶膠光學厚度研究
城市連綿區和皖江城市帶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