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慈善行為的研究

2018-09-10 07:59何靖雯
環球市場 2018年26期
關鍵詞:公益事業慈善事業動機

何靖雯

慈善行為是一種道德操守和實現自我價值的外在體現,慈善事業則關系到社會安定和人民福祉,歷來受到世界各國和社會各階層的重視。近三十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慈善事業也開始了近代轉型。其中,企業捐贈作為一種企業實現社會價值的行為日漸受到重視。公司捐贈在推動我國慈善事業、減輕政府負擔、提高社會福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公司捐贈對企業而言在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也提升了企業形象同時公司捐贈也是社會財富的又一次分配。但是慈善基金的使用以及監督管理相對來說是一項十分復雜且重要的工作。部分學者對企業慈善的批評(Koehn and Ueng,2010)。這些學者批評企業“為了樹立一個好形象”而在公開場合采取諸如慈善捐贈等社會稱許的行為,而全然不顧它們那些沒有公開的不道德的行為(caulkin,2002)。一個企業可能花大把的錢進行慈善捐贈,但背地里卻污染環境、壓榨員工和從事其他不正當行為(campbell,2007)。這樣的例子并非個案,而是較為廣泛存在于我國社會現實中。因此,探討、分析我國慈善基金的存在的問題以及完善建議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研究計劃將研究的問題為:

企業會受到哪些因素影響產生企業公民意識從而導致企業社會慈善行為?為什么會產生以及如何解決捐贈失信、捐贈腐敗以及公益組織管理機制不透明的問題?

有很多學者對企業慈善行為的動機研究,根據Zhang等(2010)的介紹,企業慈善捐贈的動機包括:(1)戰略動機,戰略性慈善行為認為企業捐贈有助于提升企業的戰略地位,獲取諸如聲譽資本等戰略性資源,并最終提升企業績效(Godfrey,2005;Porter and Kramer,2002)。(2)政治動機,企業可能通過慈善捐贈來獲取政府的好感和信任,建立或維持政治關系(sAnchez,2000;賈明、張喆,2010;梁建、陳爽英、蓋慶恩,201 01,并應對利益相關者給企業施加的壓力。(3)利他動機,慈善捐贈是企業不求回報的、體現良好公民的利他行為(campbelletal.,1999)。(4)管理層自利動機,即企業的高管意圖通過慈善捐贈來提升自身的社會形象和地位等(Atkinson and Galaskiewicz,1988;Galaskiewicz,1997)。

我國現階段的慈善事業與公民道德建設緊密相聯,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具體實現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制度作基礎。通過社會不斷制度化的進程,規范和調節慈善活動的運作,提高慈善事業的社會公信力,使公民真誠相信慈善事業,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包括富裕階層參與進來。富裕階層拿出更多的錢,用愛心和慷慨無私支持慈善事業,有助于緩解貧富懸殊,調節分配中的不合理現象。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人們生活是否幸福,人性是否得到全面和自由發展,單純依靠經濟手段無法解決的。慈善通過經濟援助和其他手段,使不幸者回歸正常的社會生活,享有普通公民應有的權利,做一名合格公民,這是個人獲得幸福的先決條件。慈善事業給不幸者帶來了幸福。救助者對他人的無私關懷,從中體驗到無限的自豪和樂趣,感受到自己用愛心凝成的幸福。從實現共同富裕到走向共同幸福,以愛心和關懷救濟不幸者,幫助他們追求自己正當的幸福生活,是大多數公民的共同心愿。個別富豪的財力救助是偶然的,整個社會公民的共同參與,才能為慈善事業奠定必然性的基石。富裕并不意味著萬事不求人,那種沒有彼此互助的人類生活是無法想象的。所以,慈善事業成長為社會公益事業,則是人們為了自己的尊嚴,為了個人價值觀念而進行的斗爭過程。慈善事業并非只是對個人的幫助,它是由人類進步的客觀必然性決定的,是人類自身發展的共同需要。慈善事業的發育過程同時也是對公民的教育過程,因此,當代中國的慈善事業擔負著救助個人和教育公民的雙重職責。

公益事業是政府的社會保障體系必要的、有益的補充。例如在教育領域,每年各級政府教育撥款都按計劃進行,貧困地區可能沒有多少資金劃撥,其他地方的財政又過不去,存在各種限制。

目前,我國社會公益事業發展的資金主要有三個來源:政府資助、企業捐贈和社會公眾的個人捐贈。政府主要通過宏觀稅收政策的調節來控制社會資源的利用和管理,其財政撥款不可能覆蓋到社會需要的每一個方面。而且,政府本身的財政壓力大,投入到公益事業的資金數額有限。單純依靠國家資源,往往只能提供最基本的保障。社會公眾的捐贈能力雖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而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一般都是個人的小額捐贈,總額不大。企業作為全球化時代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關鍵因素,作為社會最大的財富創造者,成為了社會捐贈的主力軍。企業提供就業、交納稅款,企業對教育、社會服務和文化發展的資助也越來越重要,企業捐贈是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獲取資源的一個重要渠道。

但是,很多具備捐贈能力的企業,因為漠視社會責任“富而不捐”;企業公民意識不強,沒有成熟的企業文化,企業缺乏系統的捐贈制度及完整的組織體系,由此導致捐贈活動和項目的管理不善或工作不當,無法達到捐贈的初衷;出現了捐贈失信、捐贈腐敗現象,其負面作用極大地影響到了整個捐贈事業的形象;公益組織管理機制不透明,致使公益組織的公信度不高,同時也降低了企業對專業性的捐贈渠道的認知度,進而阻礙了捐贈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等。

在學術研究方面,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捐贈事業逐步興起,已經引起了我國學術界的注意。

而就我國而言,自2003年抗擊非典以來,關于企業捐贈的研究逐漸升溫。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組織了專題研究組,專門研究企業與公益和捐贈。

綜上,為了進一步解決當前我國企業慈善行為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健全的法律對于所有組織來講,都是其穩定、良好發展的前提條件,也是相關政府部門提供結實有力的法律憑證,所以對于我國慈善基金組織會目前的發展現狀,相關的政府機構應該結合我國的國情制定出統一的慈善基金法律法規,其中包括基金監督、管理體制,內部管理,財產關系等。經過進一步完善的法律應該注重于規范非營利組織的行為,要明確其中哪些行為是法律法規所提倡的,哪些是法律所限制的,對于私吞社會公眾捐款以及帶有欺騙以及詐騙行為,都應該對其進行曝光以及嚴懲。

猜你喜歡
公益事業慈善事業動機
動機比能力重要
鍛煉動機對高校大學生體育課程參與積極性的影響
推動慈善事業發展 促進社會向善向上
肩負使命的奶奶
財政部 民政部關于進一步明確公益性社會組織 申領公益事業捐贈票據有關問題的通知
慈善事業法與社會治理現代化
消費者購買動機分析
兇手的動機
慈善事業立法正在進行時
關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