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管圈活動用于神經外科重癥患者氣管切開術氣道護理的效果

2018-09-12 12:56陸瑋
現代養生·下半月 2018年6期
關鍵詞:品管圈活動神經外科

陸瑋

【摘要】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動用于神經外科重癥患者氣管切開術氣道護理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神經外科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0例行氣管切開術的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10例)和觀察組(10例)2個組別。分別給予兩組常規氣道護理、品管圈護理。結果:觀察組重新置管率、氣道受損率、肺炎發生率、導管痰癡堵塞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品管圈活動用于神經外科重癥患者氣管切開術氣道護理,可有效預防重新置管、氣道損傷、導管痰癡堵塞及肺炎的發生,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品管圈活動;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

氣管切開術是臨床急救中的常用手段,這種方法具有維持呼吸道通暢、糾正缺氧等功能[1]。但臨床護理實踐證實,部分氣管切開患者容易出現導管痰癡堵塞,不利于患者的預后。為了評估品管圈活動的價值,本研究將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0例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將整個護理流程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我院神經外科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0例行氣管切開術的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10例)和觀察組(10例)2個組別。

納入標準:

(1)符合神經外科重癥疾病的診斷標準;

(2)有行氣管切開術指征;

(3)年齡在26-67歲之間;

(4)患者家屬均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

(1)排除伴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

(2)排除伴有嚴重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

(3)排除伴有智力障礙、精神障礙或不配合的患者。

對照組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4例;年齡26-66歲,平均年齡(45.3±2.9)歲。觀察組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5例;年齡28-67歲,平均年齡(45.5±3.0)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常規氣道護理

對照組實施常規氣道護理。

1.2.2 品管圈護理

觀察組實施品管圈護理:

(1)成立品管圈小組。神經外科6名護理人員自愿組成品管圈活動小組,從護齡、職稱、護理專業技能等方面綜合評估,選出品管圈圈長。由圈長負責帶領圈員完成活動主題及內容的確定。

(2)確定活動主題。經品管圈圈員一致討論確定,品管圈活動主題為:降低重癥氣道切開患者的導管痰癡堵塞率、氣道受損率、肺炎發生率,盡量避免重新置管。

(3)問題及原因分析。在圈長帶頜下,品管圈圈員結合神經外科氣道切開患者臨床護理實踐、相關文獻資料,分析重癥氣道切開患者臨床護理中的問題。經過評估,確認問題如下:患者重復置管率較高,部分患者易發生導管痰癡堵塞、肺炎及氣道損傷。而引發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包含:護理人員方面:部分護理人員氣道護理理論知識儲備不足,護理技能水平欠佳,加之少數護理人員責任心缺乏,導致吸痰不及時或吸痰過度、氣道切開患者巡查不及時;環境方面:病房濕度偏低,通風時間較長;方法方面:護理人員氣道護理技能培訓欠缺,導致氣道濕化、防堵管工作不規范。根據上述分析結果制定護理管理方案,以實現預期目標。

(4)實施品管圈護理。護理人員培訓:借助氣道濕化方案、防堵管資料等,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增強護理人員責任心,豐富其氣道護理理論知識,避免巡查不及時或吸痰效果不佳。培訓結束后,對護理人員進行考核,如護理人員理論知識考核或技能考核不合格,需重新進行培訓,直至考核通過方可停止。環境干預:于神經外科氣管切開患者病房內配置濕化器,確保病房內濕度恒定(55%-65%),以維持患者氣道的濕潤狀態,促進痰液排出,避免發生導管痰癡堵塞;合理控制通風時間及頻率,當病房內濕度低于50%時,停止通風。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護理效果,評分項包含重新置管、氣道受損。

觀察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評分項包含肺炎、導管痰癡堵塞。

觀察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項包含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16.0軟件為統計工具。評估氣管切開患者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2.1 患者的護理效果

對照組重新置管率20.00%、氣道受損率20.00%,均高于觀察組重新置管率10.00%、氣道受損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2.2 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對照組1例肺炎,2例導管痰癡堵塞,觀察組僅1例導管痰癡堵塞,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30.00%,高于觀察組1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2.3 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對照組護理滿意度70.00%,低于觀察組9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3。

3 討論

神經外科重癥患者多伴有自主呼吸功能減弱或喪失[2],氣管切開術是維持患者正常呼吸功能、保障氣體交換的重要途徑。行切管切開術后,部分重癥患者容易發生導管痰癡堵塞、氣道損傷等并發癥,加劇患者的痛苦體驗。這種狀況對重癥患者的臨床護理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常規氣道護理用于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重癥患者,效果尚可。

品管圈是指由多名工作性質相同或相似的人組成一個小團體,共同確立目標、分析問題并確定解決方案的一種新型理念。將品管圈活動用于神經外科重癥氣管切開術患者的氣道護理,可分別通過組建品管圈小組、確定品管圈活動主題、分析問題及原因、實施品管圈護理等一系列流程改善臨床護理質量。經分析,影響重癥氣管切開患者預后的原因主要包含:環境方面原因:神經外科病房濕度偏低,缺少濕化設施,通風時間較長,導致重癥氣管切開患者氣道較為干燥,不利于痰液排出,進而形成導管痰癡堵塞;方法方面原因:部分神經外科護理人員氣道護理技能培訓欠缺,導致臨床氣道濕化護理、防堵管護理工作規范性不足。護理人員方面原因:部分護理人員缺乏氣道護理理論知識,護理技能水平不足,導致吸痰不及時或吸痰過度、實施氣道護理時導致患者氣管受損等,進而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增加其家庭的經濟負擔。品管圈護理根據上述原因制定氣道護理方案,因此,將其用于神經外科氣道護理,效果顯著。

本研究將20例神經外科重癥氣管切開患者分為對照組、觀察組2個組別,分別給予兩組常規氣道護理、品管圈護理,結果表明:觀察組護理效果、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充分驗證了品管圈活動在神經外科重癥患者氣道護理中的應用價值。這一結果與朱娟[3]等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因此,這種方法值得臨床推廣。

4 結論

綜上所述,醫院可于神經外科重癥氣管切開術患者的氣道護理中,推行品管圈護理,以降低患者的導管痰癡堵塞率、氣道損傷率、肺炎發生率及重新置管率,減輕患者的痛苦體驗,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幫助氣管切開患者獲得良好預后。

參考文獻

[1]許云云,譚麗萍,張莉等.品管圈活動在神經外科氣管切開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8,34(03):430-432.

[2]何竹,封穎,陳卓等.品管圈活動在降低重癥醫學科氣管切開患者并發癥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15):11-14.

[3]朱娟,陳玉霞,廖倩芳等.品管圈在降低氣管切開患者導管疾癡堵塞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07):10-12.

猜你喜歡
品管圈活動神經外科
側俯臥位擺放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護理
神經外科圍手術期中采用細節護理的效果分析
細節化護理在神經外科護理中的應用及對策分析
品管圈活動在降低黃體酮肌內注射部位硬結發生率的效果分析
品管圈活動在提高住院患者痰標本留取率中的應用效果
品管圈活動在壓瘡高?;颊咦o理中的應用效果
王忠誠神經外科學(彩圖版)
丁志斌,為神經外科患都帶來福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