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諸多理論流派視域下的文化批評

2018-09-13 19:17張超
參花(上) 2018年9期
關鍵詞:存在主義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當下,文學研究中的文化批評逐步成為熱點。文化是一個廣博的概念,其本身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在新世紀的話語空間中與消費文化又緊密相聯,因而對于文化研究的理解需要從不同角度和學派展開。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海德格爾通過“良知”思考人的存在;后結構主義代表人物拉康以精神分析的理論介入文化批評;法蘭克福學派則探討歷史的發展以及人的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這些理論從不同角度介入文化批評研究,由諸多思想家對文化批評觀念的解析,形成文化批評領域的文藝爭鳴。

關鍵詞:文化批評 存在主義 后結構主義 法蘭克福學派

從文學研究譜系上看,文化批評是存在于當代文學社會學中的理論形態,是對于“形式主義批評”和“英美新批評”的反駁,重新建構文學和社會間的關系,以否定之否定的姿態借鑒吸收語言學轉向的核心成果。

一、文化批評的概念

文化批評存在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狹義的文化批評,即嚴格意義的文化批評,主要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興起的一種文學研究方式。廣義的文化批評,即一般所說的“以文化學理論去研究文學”,或者“借文學文本來分析文化”等。

二、文化批評與傳統批評方法的差異及歷史演變

在歷史演變的過程中,與傳統方式相比,當代外部研究的重點比較分散。傳統外部研究從作家入手,圍繞作家作品的創作、時代和思潮等要素進行研究。而當代的外部研究會在文本的生產,以及之后的消費、體制和傳播等方面關注對象的變化。變化是歷史演進中唯一不變的概念,在現代社會中,知識分子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思考為文學研究帶來社會學視角,進而形成文學文化意義上的變遷。在這一過程中,諸多學者的文化批評研究取得矚目成果。其中,被譽為20世紀“美國知識分子中最重要的批評家”的特里林以文化與人格的關系為研究主題,其主旨在于確定自我文化批評的界定風格。而后,特里林、艾略特和利維斯等學者的理論又在新的文學文化研究中被顛覆。所以,批評實踐和觀念本身均不是靜態持續的。

三、存在主義、后結構主義和法蘭克福學派等諸多思想家對文化批評觀念的解析

(一)海德格爾模式

海德格爾的文化詩學研究是把詩歌語言——“詩語”與作者相連接,將存在、真理等哲學因素共同思考。他認為詩的最原始為語言,詩的原初形態在語言中留存。詩發生在語言當中,以含混和多意使人和文化環境間保持“接近—遠離”的兩重關系。

海德格爾強調“思維是在思維者歷史性對話中創造的存在真理”“思維必須是在存在本身之謎中進行創造的東西”。[1]他認為,讀詩要在體會詩人情感的同時,體會到“存在”的真理,在閱讀中詩意妙悟人生高境界,建構人性的詩意語境。他認為詩能連接天與地,人們在品析詩歌時以“頓悟”“冥想”情態進入意境等方式,與歷史文化感應,找到人性和世界的尺度,達成人和文化融為一體的祥和,找到詩意生存的棲居方式。

(二)作為批評理論的拉康主義

拉康從語言學出發來重新解釋弗洛伊德的學說,他提出的諸如鏡像階段論等學說對當代理論有重大影響。拉康之所以是拉康,是因為他的創想精神及生命特質,其核心在于把生活本身轉化為語言,使之戲劇般地存在。與此同時,拉康又善于使自身的角色復雜化和不斷層次化,使自身與他者建立強而有效的具有生產性的緊張關系。

拉康創造性地認為無意識中的變形以及變化正像是語言學中的轉喻和隱喻。在拉康看來,無意識作為一種欲望總會在語言結構的縫隙中,在漂浮的能指鏈上流露出來。無意識并非無規律可尋,它是具有文化性質的話語結構,因此必須深入到結構語言學的領域去進行探討,而不是停留在生物學層面上的解釋。[2]這樣,在拉康這里,能指便成為“漂浮的能指”,而無意識具有了語言的結構。

(三)本雅明

法蘭克福學派是當代西方的一種社會哲學流派,也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流派。他們的特點是建立了專門的批判理論,進一步探究人在歷史演進中的功能和作用。

本雅明是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人稱他是“歐洲最后的文人”??v觀本雅明的人生,卡夫卡式的細膩、敏感、脆弱使他的一生好像顛沛流離的戲劇,驅使他流落,讓他觸碰整個歐洲的震驚。張旭東曾指出:“從象征的角度看,個別與普遍,特殊與一般,短暫無常與永恒不朽都可以在內在經驗中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內容與形式構成了藝術作品乃至歷史的‘有機整體……因此,在象征中,世界呈現為一種理想狀態。[3]”

由此,新興的文化研究并不是要簡單地回到傳統的文學社會學,是一種經過辯證吸納機械反映論,揚棄簡單階級論以及重組經濟與文化,文學批評的政治關聯的文學社會學。

參考文獻:

[1][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2][法]拉康.拉康選集[M].褚孝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3]張旭東.批評的蹤跡 文化理論與文化批評 1985-2002[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作者簡介:張超,男,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責任編輯 葛星星)

猜你喜歡
存在主義
路在腳下——從薩特存在主義看《長路》
斯蒂芬“良心”的生成與成長:《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中主體意識的存在主義解讀
為存在主義所受責難的辯護
——淺析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積極心理學的批判與發展:存在主義給予的啟示
《歸來》中的存在主義敘事
以存在主義和符號學為主導對簡約主義包裝設計的理念解讀
薩特存在主義哲學與杰克·倫敦的《海狼》的互文性
存在主義思想下《蠅王》與《鼠疫》的比較
荒誕世界的生存之道——《他們》的存在主義解讀
殘酷現實·破滅理想·無奈逃避——戲劇《憤怒的回顧》的存在主義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