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柏拉圖到巴特:西方文藝思想史》與《西方文論史》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理論建構比較

2018-09-17 07:25舒琴
青年文學家 2018年20期
關鍵詞:研究意義

摘 要: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是20世紀西方文學批評中的重要一支,它是女權主義運動的產物。它要求以全新的女性視角來解讀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對根深蒂固的男權中心文化傳統進行聲討和批判,并提倡一種女權主義的寫作方式。本文將查理·哈蘭德的代表作《從柏拉圖到巴特:西方文藝思想史》與馬新國教授的《西方文論史》進行比較,以此來挖掘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研究意義及理論建構。

關鍵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女權主義運動;研究意義;理論建構

作者簡介:舒琴(1992.10-),女,湖北武漢人,湘潭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0--03

一、引言

《從柏拉圖到巴特:西方文藝思想史》(又譯《從柏拉圖到巴特的文學理論》)是澳大利亞臥龍岡大學資深教授查理·哈蘭德的代表作,該書從遙遠的柏拉圖時代直接貫穿到了當下最為時髦的結構主義、后殖民主義思潮,跨度數千年,主要評價了自柏拉圖到羅蘭·巴特的重要文藝思潮發展階段以及這些階段中的重要思想家,內容包括理論家的著述提要、理論流派的劃分和各個時期理論的發展情況等。文風洋洋灑灑,如神來之筆。記敘時而氣勢磅礴,時而詼諧幽默,不失為大家撰史的特有風范。在這洋洋灑灑幾萬字的書中,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甚至沒有成為單獨的章節,只是將其劃分在“法國與德國的現象學”這一章中。雖然篇幅小,但查理·哈蘭德教授對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敘述方式卻比較獨樹一幟。他是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內部結構出發,著重以一種開放性與問題性的態度來內省作為文學理論的一種獨特文化圖景。而之前在上“西方文論”這門課程時,筆者曾仔細研讀過馬新國教授的《西方文論史》,其中有一章就是關于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通過比較可以發現,馬新國教授與哈蘭德教授的文論書寫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他主要是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產生的背景、主要思潮流派、代表作家及其著作、觀點等角度來闡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筆者將概括出查理·哈蘭德教授關于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主要觀點,并與馬新國教授在《西方文論史》中對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闡釋進行比較,以此來挖掘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研究意義及理論建構。

二、《從柏拉圖到巴特的文學理論》中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理論建構

在《從柏拉圖到巴特:西方文藝思想史》這本書中,哈蘭德教授對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闡釋甚至沒有成為一個單獨的章節,只是被劃分在“法國與德國的現象學”這一章的第四小章節中。雖然篇幅少,但作者查理·哈蘭德的寫作思路之清晰,文章內在結構之完整著實令人贊嘆。在這一個小小的分章節中,他詳細地列舉出了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三位代表性作家及她們的主張、觀點和重要著作等。這三位女性主義批評家包括斯塔爾夫人、維吉尼亞· 伍爾芙和西蒙·德·波伏娃。作者將她們三人定性為“小說家型的批評家”。

關于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首當一提的自然是斯塔爾夫人。她嘗試引領女性主義進入到政治與文學批評的領域之中。她拋棄了固守成規的判斷方式,堅持主張通過她們對于女性的認識觀來評價社會。但是她卻一直認為革命是男人們發起的,對于女人來說并沒有什么意義,革命并沒有象征性地提高女作家們的地位。在《文學與社會體制的關系》這本書中,斯塔爾將文學與社會體制相聯系。她聲稱,“沒有人能完全地分析道德與政治原因,并限制文學的精神?!迸c此同時,她認同建構在道德與法律上的文學逆流。她尤其關注后革命狀態下法國社會文學形式的發展、悲劇以及喜劇。斯塔爾的邊緣地位在她自己的社會中長期被人提及。她常將自己置于法國文化傳統之外,稱自己來自北方。她關于浪漫主義的觀點包含了感情主義與新古典主義的傾向。綜上所述,她輕視浪漫主義中的一些元素,因為這些潛在對女性采取不友好的態度,即對于自然與天然的頌揚,對于茹毛飲血的回味,以及對于個體男性英雄的推崇。斯塔爾所主張的文學觀點是中和的,但是從社會政治的方面來看,這是一種非常強的女性關照視角。

伍爾芙既是一個當然的現代主義者,也是一個當然的女性主義者。她極力地去關注于審美問題與一般性的道德問題,以及和諧性與統一性。在《現代小說》與《本尼先生與布朗夫人》這兩篇名作中,她譴責自然主義小說家憑借成見記錄外部客觀細節。她聲稱“物質環境”常?!芭c可能性相抗衡,這種可能性將來自于作家的全部意志與想法……”她樂于分享作家天職中非常崇高的現代主義。她注意到這種環境是作家必須去操控的——但是恰巧正是因為這種逆境導致了無法獲得這種天職。

伍爾芙認為女性從更高的教育層次中被排斥,以及“女性”在狹窄的視域中受到制約。她們訴求于一種穩定而又屬于自己的寫作空間,這種“自我空間”對于女作家們來說無非是舉足輕重的。伍爾芙還關注于一種無理的心理障礙,究竟是什么讓女作家們很難把寫作當作天職?“這個世界并沒有對女作家和男作家一視同仁,我手寫我口,言為心之聲,這對我來說并無不同,這個世界宣稱的卻是一種嘲笑,那我們該如何去寫?”

男性作家常常認為女性寫作的主題并非是嚴肅的,所以女性作家從一開始就被扔到一個非常被動的姿態當中?!逗啇邸肥俏闋栜筋A先向批評界置喙的一個例證?!皩τ谛≌f家夏洛蒂·勃朗特正直感的篡改很明顯是令人氣憤的。伍爾芙呼吁“誰寫出對于性別的想法,誰就會遭到毀滅……任何帶有意識偏見的寫作都會遭受到死亡的厄運?!盵1]

但是伍爾芙并不相信,作家的性別是帶有普遍決定性的因素,相比較來看,她更堅持于“女性”寫作的重要性。而且她找到了男性話語與女性話語之間的不同。她聲稱,男性們常用的句式標準在女性作家身上并不適用。她的觀點集中體現在“女性寫作”之中——關于女性寫作的分裂——通過當下的女性主義理論從而獲得一種反響。

相比較而言,波伏娃介紹了一種關于女性主義新的思考方式——與社會性假定建立起一種隔閡并與大眾性理論批評相始終。而她自己的理論卻建構在存在主義的背景之上。波伏娃認為,男人和女人有著根本不同的狀態。女人們的自由會被遍布世界各處但又無法抓住的社會非議所降低,這種非議對于女性采取不屑一顧的態度,問題的根源在于女性總把自己當作一種劣勢群體。這是女性的一種集體無意識。

女性在全部主題上至少認為其自身作為“他者”而存在,在存在主義的哲學中,所謂他性的意識乃是努力去包含著一種他者意識的自由。[2]波伏娃指出了男人和女人之間一種深遠的不對稱,“她會被因為男人而界定區分,而男人不會因為她而被界定區分……男人是作為‘主題而存在的,而且是具體的。但女性卻是‘他者”。一個男人會認為他的觀點是自然的、倫理的甚至是人性的,但是女人們卻被告知她們的觀點是怪異的、畸變的。而這一切卻是由她們的性別決定的。波伏娃用文學分析的方式來例證她更為寬泛的社會呼聲。在《第二性》的第三章中,她發現文學中顯而易見的女性形象是虛構的,因為女性角色總是存在于男性的目的、顧慮與需要的關系中,而這遠多于她們在自己權力中的主題形象。

可以看出,查理·哈蘭德對于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寫法是比較獨特的,他的出發點不是將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所有作家以及她們各種各樣的觀點進行簡單的梳理。與其他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文論書寫者不同的是,他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內部結構出發,著重以一種開放性與問題性的態度來內省作為文學理論的一種獨特文化圖景。哈蘭德并沒有簡單地把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當作學術史來書寫,雖然文字中極少涉及到了某個具體文本的引用與評論,但是這些理論之下的文本哈蘭德則了然于心。所以在書寫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這一小章節時,哈蘭德以三個代表作家為切入點,詳細論述了三人關于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主要觀點和代表著作,并將斯塔爾夫人和伍爾芙帶入到波伏娃的生平研究中,環環相扣,聯系緊密,使人對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發展歷程、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觀點有一個較深層次的了解,有助于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的建構。

三、《西方文論史》中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理論建構

不同的文論家有不同的文論書寫方法。馬新國教授在其撰寫的《西方文論史》一書中,將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單獨列為一章,標題為“女權主義批評及性別批評理論”。該章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紹了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產生的背景及思想源泉。這是《從柏拉圖到巴特:西方文藝思想史》一書中所缺乏的。

從《西方文論史》可以知道,女性主義批評的產生是西方婦女運動高漲的產物。19世紀60年代前后,幾近沉寂的婦女運動在歐美社會活動的風暴中再度崛起,人們稱之為新女權運動。這次運動始發于美國,然后迅速波及歐洲并擴展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在60年代,美國婦女為爭取黑人在政治、社會、教育和法律等方面與白人的平等權利和地位,與男性一樣積極投身到民權運動中,但是,運動中的女性卻普遍受到男性“同志”的種種歧視,于是,她們憤而起來為反抗根深蒂固的男權觀念,在各個領域展開了大規模的婦女運動。這次運動在深度和廣度上都遠遠超過了早期的女權運動。60年代的歐洲,尤其是法國,同樣處于歷史和文化的轉折點。在學生和工人運動中,婦女同樣受到不公平待遇,她們紛紛建立婦女組織,為自身的解放而斗爭。這一從性別角度出發的思潮有力地沖擊了傳統的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使得女權主義理論成為20世紀最具批判力的理論之一。[3]

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女性主義批評應運而生。它首先發現了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中根深蒂固的男權中心主義的存在,如在作為主流文學的男性文學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別歧視存在;即使是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數也受到男性中心話語的控制,從而對之加以批判。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正是這樣依托著爭取女權的政治斗爭的強大動力而發展起來的,它同時又反過來為女性政治運動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貢獻。

接著,馬新國教授以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不同流派為切入點,從不同流派的發展階段、主要觀點及代表批評家的思想、代表作等角度出發,詳細闡釋了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產生與發展。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代表流派主要包括英美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法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美國初期的女性批評有反理論的傾向,她們認為,男性和理論之間存在著一種同謀的關系,“女權批評就是抵制理論,對抗現行規范和判斷準則”。[4]但是批評實踐必須要有理論支撐,于是女權批評家運用從解構主義那里借來的武器,把目標對準了男性作家文本,解構其中“不真實”的婦女形象以及形象背后蘊含的性別權力關系。[5]這一階段的代表作品主要有瑪麗·艾爾曼的《思考婦女》(1968)和凱特·米利特的《性政治》(1970),特別是《性政治》影響更大,它為美國女權主義文學批評奠定了基礎。米利特主要是從男性作家筆下的女性形象在性別權力關系中所處的受支配、受奴役的地位入手,來揭露父權制社會控制、支配女性的政治策略,其重要性在于首次引入了一種女性閱讀的視角?!拔覀兊谝淮我笞鳛榕巳ラ喿x文學作品,而從前,我們,男人們,女人們和博士們,都總是作為男性去閱讀文學作品?!?/p>

與美國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不同,法國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一開始就表現出對理論思辨的興趣而缺少對文本批評的熱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法國批評界在語言學、哲學、心理學等方面理論背景雄厚。在法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理論建設中,弗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學和德里達的解構哲學成為女權批評和理論的重要出發點。在法國,最有影響的女權批評家是艾萊娜·西蘇、露絲·伊利格瑞和米莉亞·克里斯蒂娃。

西蘇是法國女權主義批評家、小說家和劇作家。她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提出了“女性寫作”的理論。傳統的寫作一直被父權制美學所控制,婦女失去了真正的寫作和講話的權力,因而西蘇認為婦女必須開創一種新的反判性的寫作。首先,婦女必須寫自己的身體,“寫你自己,必須讓人們聽到你的身體”。在西蘇看來,寫作是被壓抑的女性欲望的爆發,是洶涌的瀑布,奔流的巖漿,是女性生命的吶喊和創造力的張揚。它不僅使女性身體產生快感,還能激起反壓迫的力量。于是,寫作成為具有重要意義的革命行動。應當肯定,西蘇這種女性寫作理論具有顛覆、批判當今男權主流文化和語言,發展女性自己的文化,深化婦女解放運動的現實意義。然而,她卻給女性主義寫作賦予了過于沉重的使命,將婦女解放建立在一種女性寫作活動基礎上,局限在“語言”顛覆的范圍內,只能是一種女性解放的烏托邦。[6]

四、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研究的啟示和意義

比較哈蘭德和馬新國關于女性主義文論的書寫方法,可以發現哈蘭德主要是文本自身出發,力求做到一種敘事的真實。他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內部結構出發,環環相扣,邏輯聯系緊密,著重以一種開放性與問題性的態度來內省作為文學理論的一種獨特文化圖景。而馬新國的文論書寫則更為詳盡,框架和脈絡更為完整,條理更為清晰,涵蓋的內容更廣,更容易理解。但筆者個人更傾向于哈蘭德關于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書寫方法,研究起來更有意思,也更有挑戰性。

其實,無論是哈蘭德還是馬新國,他們關于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寫作和闡釋都是極具意義的。他們都是以女性的自然性別和社會性別為基本的出發點,力圖通過建立女性視角,來改變文學和現實世界中根深蒂固的男權中心文化支配一切、統治一切的局面,形成一種新的、與之抗衡或與之均衡發展的女性文化,并試圖完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理論構建。

隨著思想解放運動的深入和文學觀念的嬗變,今天,女性作家不是在男性主導的文學史上只作個陪襯角色,她們實際上開創風氣,引領新的創新母題,但男權中心的批評策略導致一大批女性作家的作品依然處于邊緣化的地位,難以進入以男權為中心的文學經典殿堂,所以對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闡釋有助于建構其理論大廈。而且在現實社會中,很多女性依然將男性對自己的要求內化為自己的追求,甚至有些女作家的作品也在不自覺的配合男權文化傳統的復歸。因此,運用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在男權中心的文學傳統中閱讀女性作品,尋找女性被壓抑、被對象化的事實,從女性文學作品中織綴出真正屬于女性的想象與女性的歷史;尋回文本中女性的聲音;發掘或深或淺地隱匿于文本中的女性意識,從而擺脫男性文學和文化加諸在女性身上的種種壓抑,提高女性自覺意識,同男性一起生活于這個屬于兩性的世界之中。

注釋:

[1]查理德·哈蘭德.從柏拉圖到巴特:西方文藝思想史[M].(韓晗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第 234頁。

[2]查理德·哈蘭德.從柏拉圖到巴特:西方文藝思想史[M].(韓晗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第235頁。

[3]馬新國.西方文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616頁。

[4]轉引自王逢振等編《最新西方文論選》,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

[5]馬新國.西方文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617頁。

[6]馬新國.西方文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629頁。

參考文獻:

[1]查理德·哈蘭德.從柏拉圖到巴特:西方文藝思想史[M].(韓晗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2]康正果.女權主義文學批評述評[J].當代文藝思潮,1998.

[3]羅伊娜.當代西方文學批評淺析[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79-80.

[4]瑪麗·伊格爾頓.女權主義文學理論[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9.

[5]馬新國.西方文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7]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8]左金梅.西方女性文學批評理論的誕生與建構[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68-71.

[9]Elaine Showalter.The New Feminist Criticism:Essays on Women,Literature and Theory[M]. New York:Random House,1985.

[10]Toril Moi.Sexual/Textual Politics:Feminist Literary Theory[M].New York:Routledge,1988.

猜你喜歡
研究意義
當代中等職業教育管理與研究
獨立學院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研究
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意義
TiO2光催化材料的發展及其研究意義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劇作文獻研究述論
重慶市失獨人群社會互動策略研究
重慶市失獨人群社會互動策略研究
語言學習風格的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分析
關于“學案導學,分層互動”教學模式中學情的研究
淺析企業會計政策選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