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魯文化與焚書坑儒

2018-09-17 07:25查傳斌畢琳
青年文學家 2018年20期

查傳斌 畢琳

摘 要:齊魯文化與法家文化的對立,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重要原因之一,使秦漢典籍的傳承近于中斷,文化原典出現斷層,既而揭開了兩漢今古文經學的序幕。

關鍵詞:齊魯文化;焚書坑儒;兩漢經學

作者簡介:查傳斌(1984.12-),男,漢族,山東泰安人,碩士,山東藥品食品職業學院教學改革研究中心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哲學、思想政治教育。畢琳(1980.3-),女,漢族,天津人,碩士,山東藥品食品職業學院教學改革研究中心講師,研究方向:師資教育。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0-0-02

焚書坑儒對中國文化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使秦漢之際典籍的傳承近于中斷,文字出現斷層。焚書坑儒之后,儒家原典除《易》外大都毀亡。由于喪失了先秦舊本,漢初幸存的老儒生只能憑借記憶師徒口授筆錄,并用漢隸著錄于竹帛之上,形成了今文經學?!缎绿茣に囄闹尽酚涊d:“自六經焚于秦而復出于漢,其師傳之道中絕,而簡編脫亂訛缺,學者莫得其本真,于是諸儒章句之學興焉?!笨梢哉f,焚書坑儒是今文經學興起的最為直接的原因,而焚書坑儒的根源,卻是因為齊魯文化與法家文化的對立。

一、齊魯文化之淵源

齊和魯是西周初期分封的眾多諸侯國中極為特殊的兩個,對于西周在黃河中下游和東部沿海的統治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周朝立國八百多年的時間里,齊文化和魯文化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態勢,使黃河下游的山東地區形成了多元化文化格局。齊國為沿海諸侯國,齊有海隅,海物惟錯,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姜太公初封齊時,經濟相對比較薄弱,環境惡劣,“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主張寬松自由,兼容并包,舉賢尚功,依仗沿海漁鹽之利發展經濟,逐步呈現出開放、多元、務實、合俗的文化傳統,兼有一定的功利性與包容性。魯國厥土黑墳,物產豐富,農耕業發達,經濟富足,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受封于魯地,但因與召公輔佐周武王、周成王,于是讓其長子伯禽到魯地立國主政。伯禽“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后除之”,嚴格遵循周禮,變俗革禮,承襲天子禮樂,主張尊尊親親,逐步發展為尊崇道德仁義、堅守傳統禮制,強調倫理秩序、秉承貴和持中的文化傳統?!抖Y記·明堂位》記載“凡四代之器、服、官,魯兼用之。是故,魯,王禮也,天下傳之久矣?!濒攪鳛榧兆诎?,在禮制、器物、典籍等方面所得甚多,故后人有“周禮盡在魯”之說,孔子在《論語·雍也》中也提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言齊、魯兩國政俗,王道政治。

西周末年,平王東遷,天子衰微,禮崩樂壞,開啟了春秋戰國諸侯爭霸戰亂的時代,周朝的中心轉移到了齊、魯所在的東方。其后興起的諸子百家之學大多出自于齊魯之地,孔子、孟子、墨翟、孫臏、鄒衍等,或周游列國,或著書立說,儒墨兩家更是并稱“顯學”。大儒荀子雖為趙人,但年十五即游學于齊國,先后三次被推為稷下學宮祭酒,其思想源起與齊魯之學有莫大的干系。百家之學爭鳴于稷下學宮,成為了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盛事。據劉向《敘錄》載:“方齊威王、宣王之時,聚天下賢士于稷下,尊寵之,若鄒衍、田駢、淳于髡之屬甚眾,號曰‘列大夫?!薄妒酚洝ぬ锞粗偻晔兰摇份d:“宣王喜文學游說之士,自如鄒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庇捎邶R魯比鄰,隨著兩國交流頻繁,人文通化,齊文化與魯文化逐漸在發展中交融并中和形成了“齊魯文化”,成為了統一的文化圈。

二、齊魯文化與焚書坑儒的發生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多次巡視天下,其中有三次是東巡到達齊魯之地,踏遍了齊魯的名山大川?!妒酚洝し舛U書》記載,秦始皇即位三年就“征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此外,秦始皇迷戀齊魯方士,聽信方士“不死之藥殆可得”的說教,求仙問藥,據《漢書·郊祀志》記載其“甘心于神仙之道,遣徐福韓終之屬多赍童男童女入海,求神采藥”,以致大量燕齊人士爭言神仙方士,涌入咸陽者以千數。

據《史記·封禪書》記載:“騶衍以陰陽主運顯于諸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諛茍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自齊威、宣之時,騶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编u衍以土、木、金、火、水五德終而復始,循環往復,并以此作為王朝更替的先天依據。虞為土、夏為木、殷為金、周為火,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尚黑,禮服旌旗今皆為黑色??梢?,秦始皇對齊魯故地以及齊魯方士之說的迷戀,然而,秦以“法家”立國,商鞅、李斯等均位居高堂,秦始皇對儒生、方士的重視也最終導致了法家思想與齊魯文化的對立,并最終演變成“焚書坑儒”的悲劇。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馀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薄┫嗬钏乖唬骸拔宓鄄幌鄰?,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p>

齊國博士淳于越主張效法殷周,分封天下,丞相李斯則認為時代變遷,今不同古,提議燒盡民間所藏詩、書、百家之言,如有違者,予以重罪,同時提出如欲學習法令者,可以以吏為師,得到始皇認可。不幸的是,博士官所藏圖書,被項羽焚燒秦宮付之一炬?!妒酚洝ろ椨鸨炯o》載:“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弊源?,天下圖書,毀之殆盡,諸子百家之學散落民間,歸于沉寂。法家思想順理成章地確立了其在秦王朝的統治地位?!妒酚洝と辶至袀鳌份d:“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狈贂诙?,方士盧生等私議秦始皇剛戾自用,并攜資出逃,引起大怒,秦始皇又坑儒于咸陽,《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三十五年,以儒生是古非今,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后。等到秦始皇去世之后,李斯伙同趙高篡改遺詔,賜死尊崇儒家的長子扶蘇,立尊法的胡亥為太子,其根本原因,亦是因為法家與齊魯文化的矛盾所致。

三、齊魯文化與今文經學的興起

秦始皇焚書坑儒,使秦漢之際的文化傳承出現了不可彌合的重創,天下歸于一統,百家之學歸于沉寂,文字出現斷層。漢代秦立,無為而治,與民休息,漢惠帝四年,赦天下,除挾書律,秦朝遺儒伏生等人憑借記憶,口耳相傳,師徒相授,形成家學,以漢隸寫成《五經》,其中多為齊魯之人,幾成壟斷之勢?!妒酚洝と辶謧鳌酚涊d了當時的學術源流:

言《詩》于魯則申培公,于齊則轅固生,于燕則韓太傅,言《尚書》自濟南伏生,言《禮》自魯高堂生,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春秋》于齊魯自胡毋生,于趙自董仲舒。

除燕人韓太傅、趙人董仲舒外,今文經學大師均來自齊魯之地。董仲舒所學《春秋公羊學》乃齊學,據記載董仲舒與胡毋生師法于齊人公羊壽,就學術傳承而言實為齊學大儒。

梁啟超先生指出,兩漢經學共立十四博士,其中《易》有施、孟、梁丘三家,出自田何的齊學;《書》有歐陽、大小夏侯三家,出自伏生的齊學;《詩》有齊、魯、韓三家;《禮》有大小戴、慶氏,為魯學;《春秋》有嚴、顏兩家,出自公羊齊學派。十四博士中大多為齊魯之士或師承齊魯之學,可見齊魯文化對今文經學興起的影響之深。

四、齊魯文化與今古文經學的一統

漢承秦制,初期崇黃老之學,與民休息。漢武帝即位后,為尋治國之道,向天下發布“策問”,董仲舒遂提出“天人三策”,主張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春秋大一統、尊王攘夷等一系列不同以往的新儒學體系,為漢的合法性提供理論依據,也為其后2000多年的社會秩序奠定了思想的基石?!傲T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專門講述儒家經典,在長期的過程中,儒家五經的研究著重微言大義,出現“注疏”“正義”“考證”“集解”等明目,引經據典成風,趨于繁雜,并且在解釋過程中與當時流行的讖緯之學、陰陽五行相附會,漸漸被世人遺棄。在此背景下,古文經學隨之崛起。

漢武帝末年,魯恭王拆孔子舊宅時,意外發現了前人冒死私藏的《尚書》《禮記》《論語》等數十篇六國古書,河間獻王劉德也搜尋到《周官》等大量散落民間的古籍,因以古寫籀文寫成,故稱古文經。在劉歆的鼓吹倡導下,到西漢后期,古文經逐步興起,古文學派注重文字訓詁,反對讖緯災異,注重實學,文章簡明,對今文經學固有的亂象進行了矯正。東漢建初四年,章帝召集博士、儒生并親自主持召開白虎觀會議,討論五經異同,由古文經學者班固編纂《白虎通義》,今文學派衰微,古文經學借此發揚光大。在今古文長期爭辯的過程中,也相互滲透,逐漸完成了經學的統一,也從學術方面完成了齊、魯文化的融合。

可以說,漢代經學源自齊魯,興在齊魯,也最終歸于齊魯。貫穿于東漢時期的今古文經學之爭,從根本上講源自于儒家學派內部的齊學與魯學的不同治學風格。齊魯之地的經學家如伏生、孔安國、鄭玄、衛宏、何休、王肅等對儒家經典的保存整理、注釋和研究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齊人鄭玄,是東漢經學的集大成者,皮錫瑞評價其“著書滿家,從學盈萬,當時莫不仰望,稱伊洛以東,淮漢以北,康成一人而已”。鄭玄遍注群經,總結今古文經學,融會為一,據《后漢書·鄭玄傳》記載其“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刪繁裁誣,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鄭玄以一己之力平息了延續兩漢的今古文之爭,以古文經為宗,兼采今文學說,創立鄭學,結束了長期以來學派紛爭的混亂局面,使漢代經學進入了一個“小統一時代”,今古文之爭遂息。

參考文獻:

[1]皮錫瑞.經學通論[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張濤.兩漢經學與山東儒生[J].山東大學學報,1994 (4).

[3]蒙文通.經學抉原[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

[4]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