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納斯特拉《第一鋼琴奏鳴曲》的創作與演奏*

2018-09-20 03:37張蜀婷
黃河之聲 2018年14期
關鍵詞:奏鳴曲樂章和弦

張蜀婷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21)

阿爾貝托·吉納斯特拉(Alberto Ginastera,1916-1983),阿根廷現代作曲家,教育家,音樂活動家,被稱為“二十世紀拉丁美洲最有影響的作曲家”。他一生創作了104部種類繁多、風格多樣的作品,其中既有為吉他、小提琴、豎琴、鋼琴、大提琴等樂器創作的獨奏曲、協奏曲及室內樂作品,也有芭蕾舞劇、歌劇及電影音樂等其他類型作品。

《第一鋼琴奏鳴曲》OP.22創作于1952年,是作曲家受美國卡內基學院和賓夕法尼亞女子大學委約而作。該作品在匹茲堡國際音樂節首演后立刻引起了轟動,贏得了大家的一致贊譽,并成為鋼琴家們爭相演奏的熱門曲目。

一、作曲家生平簡介

阿爾貝托·吉納斯特拉(Alberto Ginastera,1916-1983)于1916年4月11日出生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自幼表現出對音樂濃厚的興趣,7歲開始學琴,12歲進入到威廉姆斯音樂學院(Williams Conservatory)進行專業作曲理論學習,畢業時獲得作曲金獎;隨后他進入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國立音樂學院繼續深造,1938年畢業獲得作曲家文憑。他于1937年創作的芭蕾組曲《帕南姆比》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卡隆劇院成功首演,極大提高了他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因此于1942年獲得了久負盛名的古根海姆大獎(Guggenheim Grant)。

然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由于政治原因,他舉家遠赴美國。在美期間,他跟隨著名作曲家庫普蘭(Aaron Copland)學習作曲,并訪問了多個北美著名大學和音樂教育機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貒笏ν度氲桨⒏⒁魳方逃陌l展中,從1948到1958年間,他先后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國立音樂學院、音樂與戲劇藝術學院、阿根廷天主教大學等高等學府中任教。1971年他定居于日內瓦,繼續專注于創作,1983年因病辭世。

二、《第一鋼琴奏鳴曲》的創作特色

《第一鋼琴奏鳴曲》共分為四個樂章,每個樂章都獨具特色,第一樂章主題展現了強烈的舞蹈性節奏,體現出阿根廷民族無限的熱情和活力;第二樂章采取十二音序列手法寫成,充滿了神秘且飄忽不定的暗淡色彩;第三樂章為熱情的慢板,開頭的琶音是作曲家模仿吉他撥弦的手法寫成,速度緩慢而自由;第四樂章是類似于托卡塔的終曲,充滿了狂熱的激情與無窮的力量,最后在異常熱烈的氣氛中結束全曲。筆者認為該作品主要有以下幾個創作特色:

(一)十二音序列寫作手法

作曲家本人曾多次提到,他在該奏鳴曲中使用了十二音序列手法進行創作。十二音序列屬于現代派作曲手法之一,指作曲家預先設置十二個半音的基本音列,這些音列通過音高移位,節奏變化等方式進行展開。它的基本原則是:十二個半音地位平等,取消傳統大小調體系的音級功能差別。作曲家在奏鳴曲的第二樂章采用了十二音序列手法。

譜例1

(二)“赫米奧拉”節奏的應用

赫米奧拉(hemiola)是一種古老的節奏變化方法,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理論中,赫米奧拉指的是3:2的比例關系,也就是三拍子和兩拍子的節奏組合。作曲家在奏鳴曲的第四樂章由始至終地用采用了赫米奧拉節奏,凸顯出馬蘭波舞蹈的特點,不停變換的節奏重音有力地增強了舞蹈的律動和活力。

譜例2

(三)以平行音程與平行和弦為主的現代和聲技法

作曲家在整部奏鳴曲較多的篇幅中使用了三度、四度、六度音程的平行進行,同時還包括三和弦及其轉位和弦的平行進行,這一寫作手法表現出濃郁的現代和聲效果,增加了人為化的變音,豐富了和聲色彩,推動旋律的發展。

譜例3

(四)運用極其寬廣的音域和強烈的力度對比

作曲家在奏鳴曲的多個段落中將樂句擴展到極其寬廣的音域,這些長句極大增強了音樂的張力,屬于典型的現代作曲技法。如:第一樂章的結尾最后13小節,作曲家在幾乎橫跨鋼琴所有音區的范圍內寫出了和弦上下平行的長句,給人以極強的聽覺沖擊力和氣勢磅礴的效果。

此外,該作品的力度幅度變化非常之大,總體達到ppp-fff的力度范圍。四個樂章的結尾分別為fff,ppp,pp,fff,作曲家布局清晰明了,樂章間相互依存,音樂層次鮮明。

譜例4

(五)采用馬蘭波舞曲素材創作

馬蘭波舞曲(malambo)是一種男性舞蹈,具有陽剛之氣,通常為快速的節奏。它一般為6/8拍節奏形式,并以吉他為舞者伴奏,表現出男性的陽剛之美與無窮的力量。吉納斯特拉在多部作品中都采用了馬蘭波舞曲素材,如《阿根廷舞曲》(作品2)、《馬蘭波舞曲》(作品7)以及其他體裁的作品,可見他對這種舞曲形式的印象之深刻。

下面筆者結合這部奏鳴曲的曲式結構對演奏進行深入的分析。

三、《第一鋼琴奏鳴曲》的演奏分析

(一)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是強有力的快板(Allegro marcato),奏鳴曲式結構。

呈示部(1-79小節)雙手的平行三度高亢地奏出主題,表現了舞蹈性的場面,隨后低聲部的八度動機,與高聲部旋律緊密呼應,充分展示出不同音區間音色的鮮明對比。該主題最突出的特點是:節奏的多變性。作曲家使用大量的切分節奏,利用不斷變換的節拍來體現不規則的節奏特點,充分體現出吉納斯特拉對巴托克等近現代作曲家寫作手法的借鑒和運用。開始部分的前11小節中,共變換節拍8次,其中包含3/4、2/4、4/4、8/8、6/8、5/8、9/8等拍子,這些變化打破了傳統的節拍強弱規律,使音樂充滿了內在的張力。副部主題從52小節開始,帶有裝飾音的旋律輕柔地從高聲部奏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豎琴上撥動的琴弦,充滿了詩意般的柔美。該旋律是作曲家由阿根廷潘帕斯大草原產生的靈感創作而成的,他生動描繪了祖國大自然的美景,抒發了心中的熱愛之情。演奏時需注意的是,在表現高聲部旋律的同時,不能忽略左手低聲部線條,低聲部與高聲部的節奏相互交錯,形成節拍上的不平衡,具有多層次對位化特征。

發展部(80-137小節)在呈示部的基礎上發展了新材料,即八度進行與平行和弦的組合,演奏時應采取垂直下鍵的方式彈出打擊樂般的音色。101-109小節為激昂的強奏(sempre f violento),同音和弦斷奏和半音階線條交替進行,加劇了音樂內在的緊張度,演奏時應根據音型的變化彈出明確的走向,如102小節連句上行時可用踏板以增加漸強的效果。110小節處重復了呈示部的副題,不同之處是音量增加到了mf的力度。

再現部(138-204小節)為ff的力度,作曲家將主題由之前的雙音增加到三和弦進行,這要求演奏者需要奏出更加飽滿和輝煌的音響。副題部分同樣增加飽滿的平行和弦進行。隨著速度的不斷加快,音樂在澎湃激昂的八度強奏中結束。

(二)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是神秘的急板(Presto misterioso),奏鳴回旋曲式結構。

呈示部(1-77小節)主題由十二音序列手法寫成(見譜例1),雙手旋律在pp的力度范圍內持續不斷地保持連奏,營造出暗淡且飄忽不定的氣氛。演奏時需注意對指法的安排,在適合自身手指條件的基礎上,最大程度保持樂句的連貫與聲音的均勻。44小節的八度上行漸強將音樂推向了高潮,隨后引出了副部主題,右手采用平行六和弦進行,這一寫作手法在該作品中頻繁使用,表現出濃郁的現代和聲效果。作曲家標明cantando(如歌的),內心情緒應飽滿而富于熱情。

中間插部(78-116小節)又回到pp的力度,與開始的神秘感不同,演奏者應該創造出一種新的色彩和氛圍,左手奏出的分解和弦就像吉他撥弦般,訴說著過往的美好回憶,充滿遙遠而懷舊的色彩。演奏時內心應有豐富的變化,充滿想象力,并根據音型的走向做出橄欖型的力度起伏。

再現部(117-192小節)主題比呈示部分往上移高了純四度,副題的力度有所減弱,結尾主題再現的高聲部變化為斷奏,與低聲部的極連奏形成鮮明對比,增添了輕巧、活潑的感覺,最后在持續的ppp的力度中結束。

(三)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是熱情的慢板(Adagio molto appassionato),三段體結構(ABA)。該樂章以B音為音調中心,主要通過模仿吉他的分解和弦寫成旋律線條,具有較強的即興特點。

A段(1-22小節)開始的琶音動機,需要彈奏出吉他撥弦的效果,隨后經過了若干句的重復和擴展,線條變得更加自由和灑脫。演奏時應從力度、速度、觸鍵、踏板等多方面來處理好層次關系,如第一句為PP,可用弱音踏板塑造出暗淡、朦朧的音色;第二句為p,放掉弱音踏板,彈奏力度不變;第三句在原來動機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展和裝飾性材料補充,在漸強的同時需要奏出明亮、清晰的音色等。

B段(23-56小節)由兩個對比性材料寫成。第一個材料是抒情的三聲部旋律,需要演奏得極為清晰而連貫,營造出遙遠、憂傷的氛圍;經過一個過渡句,進入到第二部分的八度進行,因為八度重復音較多,演奏應有明確的走向,并保持住足夠的時值,才能塑造出長線條,避免松散的感覺。作曲家標記的rubato提示演奏要有彈性節拍,根據樂句的韻律和呼吸適當調整和放寬節奏。

A段再現(57-70小節)為縮減性的再現,開始的琶音經過若干句的重復,逐漸減弱,最后消失在遙遠的意境中。

(四)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是粗獷且固定節奏的終曲(Ruvido edostinato),回旋曲式結構(ABCABAB)。作曲家采用了赫米奧拉(hemiola)節奏手法貫穿全曲,生動展示出了馬蘭波舞曲的步伐和韻律,詮釋了阿根廷高卓牧人文化的民族特色。整個樂章為托卡塔式的固定節奏快速進行,有許多非常困難的技術段落,需要演奏者具有精湛的技巧與飽滿的情緒。

A段(1-26小節)從低音區開始的主題展現出強有力的馬蘭波舞蹈節奏(見譜例2),深沉而有力的舞步隨著樂句的上行變得更加熱烈,演奏時應把握好二拍子與三拍子交替進行的節奏特點,強調出節奏重音,才能增強舞曲的韻律與活力。觸鍵上為non-legato(非連奏),為了保證旋律與織體的清晰度,因盡量避免使用踏板。另外,有兩個問題需注意,一是對速度的把握,普遍出現的情況是演奏者開始容易彈奏較快的速度,而進行到中間一些艱深的樂句時因感到難以完成而將速度放慢,因此,演奏者根據困難段落的技術完成情況選擇適合于自身的速度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對指法的安排,開始部分應盡可能避免用弱指彈奏,如果在節奏重音上使用4、5指,則會大大削弱線條力度與與音樂表現力。

B段(27-35小節)在節奏持續的基礎上引出新材料,左手為和弦固定音型,演奏時應掌握好雙手的平衡,始終保持在ff的力度。踏板的使用仍需較為謹慎。

C段(36-81小節)作曲家使用連續切分音的手法,在聽覺上形成節拍的不平衡,增強與其他聲部(低聲部)的對比,形成了戲劇化的音響效果。60-69小節是該作品最為困難的段落之一,大跨度的八度與和弦在快速中來回穿梭,給演奏的準確性帶來極大考驗。毫無疑問,慢速練習是保證準確性最有效的辦法。

82小節開始為A段的第一次再現。隨后的B段再現對原有材料上進行了擴展,雙手變成卡農式的快速八度進行,具有動力化的特點。

A段第二次再現(138-161小節)為托卡塔式和弦進行,音樂變得更加動力化。雙手交替彈奏給清晰度帶來很大的困難,為避免靠得太近,可使左手位置抬高些,右手可以放低一些,手指與手腕應保持足夠的支撐,快速垂直擊鍵。整曲在B段的第二次再現(162小節處)達到了高潮和頂點,高聲部響亮的和弦以排山倒海般的氣勢持續向前,最后由大跨度的和弦上行一氣呵成地結束全曲。

四、結語

《第一鋼琴奏鳴曲》是吉納斯特拉創作成熟時期的巔峰之作。在這部作品中,作曲家主要采用阿根廷民間旋律和素材,并將其與西方現代派創作手法結合起來,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半個多世紀以來,這部作品以其高昂的熱情和交響詩般的氣勢深深折服了無數演奏者,成為鋼琴音樂創作的經典文獻之一。深入學習這首作品,對我們研究吉納斯特拉的創作風格乃至二十世紀拉丁美洲鋼琴音樂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猜你喜歡
奏鳴曲樂章和弦
手機上的奏鳴曲
什么是“中華第一樂章”? 等
屬七和弦解決在配和聲中的應用研究
譜寫肌膚新樂章
常用的六種九和弦
現代音樂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圖表
苦練和弦勇闖難關
春天的奏鳴曲
饑餓奏鳴曲
祭獻奏鳴曲(組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