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喀秋莎》背后戰爭的故事

2018-09-25 10:28張達明
百姓生活 2018年9期
關鍵詞:第三師伊薩科夫斯基

張達明

1939年,蘇聯著名詩人伊薩科夫斯基創作了《喀秋莎》,而后由作曲家勃蘭切爾譜成曲子。這是一首愛情歌曲,表達一位少女對遠在守衛邊疆的戀人的一片癡情。歌曲沒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纏綿,而是節奏明快、簡捷,旋律樸實、流暢。而這首歌走向世界,卻同戰爭相連……

戰歌

1938年春,伊薩科夫斯基寫下抒情詩《喀秋莎》的前八行。有一天,與伊薩科夫斯基長期合作的作曲家查哈羅夫問他有沒有新作,他便拿出未完成的八行詩,但對方并沒看上。不久,伊薩科夫斯基結識了作曲家勃蘭切爾,對方邀請伊薩科夫斯基為他的爵士樂隊11月的演出季寫一首詩。伊薩科夫斯基想起那八行詩,當場寫下交給了勃蘭切爾。詩歌所表現的詩情、純真和音韻美一下子打劫了勃蘭切爾,歌曲很快就譜好了。樂隊指揮也十分喜歡這首歌,催勃蘭切爾去要其余幾段歌詞。而此時伊薩科夫斯基已到雅爾塔度夏,勃蘭切爾便專程去雅爾塔找他。在作曲家的鼓勵下,伊薩科夫斯基完成了《喀秋莎》全詩。

1941年6月22日,德軍突襲蘇聯。不到一個月,德軍中央集團軍的近百萬大軍,就擊潰了前蘇聯紅軍,直逼首都莫斯科。蘇聯全國軍民緊急行動起來,男人幾乎全部奔赴前線,留守的女人匆忙搬遷到后方的工廠中制造坦克、大炮等武器。

1941年7月的一個黃昏,在莫斯科城里,新編的紅軍近衛軍第三師即將開赴第聶伯河前線。士兵都是生平第一次穿上軍裝,甚至連給家人寫一封告別信的時間也沒有,就要匆忙上路。市民們傾城而出為他們送行,送行的人群里有一群妙齡少女,她們是莫斯科一所工業學校的女學生。此時,她們站在路邊,看著行進中的同齡人,忽然唱起了一首歌——“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正在行進中的近衛軍第三師全體官兵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腳步,人人眼里含著激動的淚水,齊刷刷地向姑娘們行了個莊嚴的軍禮。在姑娘們歌聲的感染下,市民們也都高聲唱起了《喀秋莎》。在歌聲的陪伴中,年輕的近衛軍第三師全體官兵雄赳赳地走向了保家衛國的前線……

隨后,在第聶伯河阻擊德軍最精銳的古德里安裝甲部隊的戰役中,雖然戰斗極為慘烈,但近衛軍第三師全體官兵卻高唱著《喀秋莎》,一次次沖向敵人,讓德軍不由得膽戰心驚。阻擊任務完成后,這個師的官兵幾乎全部陣亡。但他們英勇頑強的阻擊,給了不可一世的德軍以迎頭痛擊,為紅軍建立保衛莫斯科的最后防線贏得了寶貴時間。

從聽到《喀秋莎》開始,近衛軍第三師全體官兵的生命只持續了短短一個月,但他們英勇殺敵的事跡,卻很快傳遍了全蘇聯。伴隨著他們事跡的,還有歌曲《喀秋莎》。

從此,《喀秋莎》便流傳開來,北到列寧格勒,南到基輔市,整個蘇聯到處都在傳唱著《喀秋莎》。

唱片

隨著戰爭的深入,《喀秋莎》也被傳唱到了東歐一些國家。波蘭人民曾將《喀秋莎》作為戰斗號令,而保加利亞的游擊隊員還將這首歌曲作為聯絡信號。更讓人意外的是,就連許多德國士兵也喜歡上了《喀秋莎》。

一次戰斗間隙,四周非常寂靜,在蘇聯紅軍一個步兵連的戰壕里,正在休息的戰士們突然聽到隨風飄來的熟悉歌聲:“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開始,紅軍戰士們還以為是自己的部隊在唱歌。仔細一聽,那歌聲竟來自對面的德軍陣地。紅軍連長拿起望遠鏡一看,發現在對面的德軍陣地上,一伙德軍正圍著一架留聲機忘情地欣賞《喀秋莎》。連長頓時怒不可遏,戰士們也被激怒了。在沒有請示上級的情況下,連長就帶領戰士們向敵軍陣地發起了攻擊。當他們攻進德軍陣地找到那架留聲機時,留聲機依然在轉動,在歌唱……連長上前取出了唱片,不由自主地跪在地上失聲痛哭。戰士們也都跟著跪了下去,人人淚流滿面。

這場為了從法西斯魔爪中奪回《喀秋莎》唱片而沒有請示的戰斗,使8名紅軍士兵獻出了寶貴生命。這一事件驚動了軍法部門,他們指示立即派人對此事進行調查。

那位連長所在團的團長對上級調查的人說:“要處分我來承擔。如果當時我看見‘喀秋莎被一群法西斯豺狼包圍蹂躪,我甚至比他們的反應更為激烈!”團長的話,讓軍法處的同志深為震撼,調查再也沒了下文。

大炮

1942年年初,一種速射的自行火箭炮,在蘇聯烏拉爾的兵工廠以驚人的速度被大批量生產出來,并很快裝備到紅軍部隊。這種火箭炮斜置在卡車上,不僅能并排發射火箭,而且移動方便,火力兇猛,戰士們都非常熱愛這種武器,把大炮命名為“喀秋莎”。這個美麗高雅的名字,迅速在紅軍中傳播開來?!翱η锷卑l射時的火焰和獨特的呼嘯聲,加上動聽的 《喀秋莎》歌聲,使納粹士兵心驚肉跳,無形中加速了納粹德國滅亡的進程。

1945年春天,正是梨花盛開的季節。蘇聯紅軍200多萬人突破波德邊境,攻入德國本土,包圍了納粹帝國的巢穴柏林。 4月16日,紅軍開始了對柏林的進攻。

前進中,紅軍戰士高唱著《喀秋莎》,而為這歌聲伴奏的,是2000多門“喀秋莎”火箭炮的呼嘯聲。一位隨軍記者當時激動地寫道:“天哪,這是怎么了,簡直就是‘喀秋莎的歌聲在向柏林進攻。 ”

戰爭勝利后,蘇聯政府為表彰《喀秋莎》這首歌在戰爭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專門在莫斯科為《喀秋莎》建立了一座紀念館。這在人類的戰爭史和音樂史上,都是史無前例的,也讓《喀秋莎》的生命獲得了永恒。

戰爭,讓《喀秋莎》脫穎而出,并風靡全世界,至今依然被傳唱。然而,其更實質的意義卻是,《喀秋莎》使美好的音樂和正義的戰爭相融合,將姑娘的情愛和士兵的英勇報國聯系在一起,從而激起了世界人民反擊法西斯的斗志,為奪取戰爭的最后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種精神激勵作用,并在戰后一直延續。

猜你喜歡
第三師伊薩科夫斯基
19世紀俄羅斯學者Ε.Φ.季姆科夫斯基《格斯爾》相關記錄研究
第五屆鄂倫春冰雪“伊薩仁”開幕
關于兵團第三師團場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調研報告
“共精彩,越未來”伊薩成功召開首屆亞太經銷商大會
變態反應和y-干擾素檢測奶牛結核病的比較試驗
畫家的許諾
俄前首富獲瑞士居留權
伊薩亮相2013年德國埃森焊接與切割展覽會
霍多爾科夫斯基獲釋的漫漫長路
毛澤東“向空軍第三師致祝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