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發建設項目工程堆積體分類、侵蝕風險及監管防治策略

2018-10-15 11:09母冰潔
中國水土保持 2018年10期
關鍵詞:堆積體土石降雨

母冰潔

(韓城市水務局水土保持工作站,陜西 韓城 715400)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猛,建設過程中傾倒、堆置土渣形成的工程堆積體形式多樣、點多量大,潛在的水土流失風險日益增長,成為水土流失防治和研究的焦點之一[1-2]。目前業內專家針對一些工程堆積體水土流失的影響因素、過程機理、規律及防護措施等進行了研究[3-5],但對形式多樣的工程堆積體缺乏歸類分析,對有針對性的防護措施和防治對策研究較少。本文結合現有研究成果和水土保持工作實際,對工程堆積體分類、水土流失潛在風險、防護措施等進行分析,從而為完善、優化工程堆積體水土保持措施提供參考。

1 工程堆積體定義及分類

1.1 定 義

據公開可查的資料,1986年楊世基首次論述了公路建設過程中工程堆積體水土流失的危害和防治[6];2003年,陳祖煜第一次明確了水電工程堆積體及危害防護措施[7];2013年,張樂濤等明確給出了工程堆積體的概念[3]。根據《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范》(GB 50433—2008)、《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GB 50434—2008),項目生產建設過程中產生的棄土、棄石、棄渣,都屬于工程堆積體的范疇,但并未明確提出工程堆積體的概念。結合現有研究成果和水土保持工作實際,認為開發建設項目工程堆積體應為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產生的永久和臨時棄土、棄石、棄渣堆積物,以及土石混合堆積物、建筑原料及廢料等堆積物。

1.2 分 類

按照堆積、存放時限,開發建設項目工程堆積體可分為:①永久堆積體。該類堆積體多見于點型開發建設項目,如礦山、電廠、水利樞紐等,在建設和生產運行過程中形成的永久性渣土及廢料堆積體,一般土方量大,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標準要求嚴格。②臨時堆積體。該類堆積體多見于線型開發建設項目,如公路、鐵路、輸電線路、渠道、城市道路等,在建設過程中臨時形成的土、石等堆積體,分散分布,點多量大。

按照產生途徑,開發建設項目工程堆積體可分為:①開挖堆積體。開發建設項目建設過程中,取土、挖沙等形成的工程堆積體。②搬運堆積體。開發建設項目建設過程中,臨時存放土石等建筑原料及建筑廢料形成的工程堆積體。

按照堆積物性質,開發建設項目工程堆積體可分為:①土石堆積體。包括開發建設項目建設過程中,堆土、堆石及土石混合等形成的工程堆積體。②廢料堆積體。開發建設項目建設過程中,除土石外其他建筑原料及廢料堆積形成的工程堆積體。

2 工程堆積體水土流失及影響因素

2.1 水土流失

《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范》(GB 50433—2008)和《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GB 50434—2008)明確規定了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分類及分級,基本包括了開發建設項目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各種情況。在水土保持工作實際中,監管部門更關注大型開發建設項目,特別是采礦和修路等工程。研究表明采礦對地面擾動大,嚴重破壞地表土壤和植被,形成的巖土堆積體松散,因此面蝕、溝蝕、滑坡和崩塌等水土流失現象極易發生。據統計,陜西省韓城市采礦形成的剝離土每年約有167萬m3,且水土流失嚴重[8]。修路破壞了沿線的原始地貌,高挖深填產生大量松散的土石原料堆積體、廢棄土石渣料堆積體,土壤侵蝕極易發生。統計表明,1980—1990年,陜西省因修建鐵路、公路,每年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高達5 278萬t[9]。徐剛的研究也表明,采礦、修路、建筑等工程建設均會影響地表侵蝕[11],但建筑對地表侵蝕的影響最大,其次為采礦,兩者均高于修路(表1)。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建活動日益增加,形成的工程堆積體形式多樣、點多量大,成為人為水土流失的重要來源,但由于監測監管體系的不完善,對于該類水土流失的監管和防護還很薄弱,應進一步加強。

表1 不同工程項目類型對地表侵蝕的影響[10]

2.2 影響因素

不同開發建設項目的各類工程堆積體規模不同,尤其是其下墊面組成物質相對松散、組成結構十分復雜,因此其水土流失規律及影響因素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土壤。研究發現,開發建設項目工程堆積體的土壤流失量主要受降雨強度和土壤砂石含量的影響,工程堆積體土壤剝蝕率與降雨強度和礫石質量百分數呈二元線性關系(R2=0.919),因此可以根據堆積體的礫石質量百分數和降雨強度預測土壤剝蝕率,進而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1)降雨強度。工程堆積體一般天然含水量較小,一定量的前期降雨能增強其穩定性,但高強度的降雨或低強度長時間的降雨都能使堆積體含水量達到飽和,導致其穩定性降低而產生滑坡等地質災害[11],土壤侵蝕總量與降雨強度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指數關系[1]。

(2)土質及土石比。研究表明,壤土、黏土、砂土的工程堆積體徑流產沙特征差異顯著,砂土堆積體平均徑流率分別比壤土和黏土少 20.7%和18.8%,但平均侵蝕量分別是壤土和黏土的 4.5 和 3.4 倍[12]。土石混合體中,石質的存在增加了坡面粗糙度[13],不同的土石比對土石混合體的土體干密度、孔隙度、抗剪強度等影響顯著[14],其入滲性能與常規土壤差異明顯。研究發現相同條件下偏土質工程堆積體邊坡累積產流量高于土石混合堆積體。

(3)防護措施。研究表明,水平階和魚鱗坑在工程堆積體產流前期具有滯緩坡面徑流和增加土壤水分入滲的作用[15];植物措施不但對緩坡條件下的坡耕地坡面具有明顯的減流減沙效益,而且能顯著提高工程堆積體坡面的減沙效果[4]。

3 監管與防治策略

3.1 監管措施

(1)對于永久工程堆積體,必須嚴格落實《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審批管理規定》,以及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并按照批復的水土保持方案,對工程堆積體的攔擋、存放采取防護措施。

(2)對于臨時工程堆積體。首先,監管部門要提高重視程度,完善監管措施,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監理單位和建設單位的防治意識;要求建設單位優化施工管理,減少堆放時間,加快轉運處理速率,采取臨時性的截水、排水和沉渣等措施,盡量避免在雨季動土。

(3)對于開挖堆積體,要盡可能保留原有地貌和植被,及時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護坡,同時盡量綜合利用資源,控制和減少工程堆積體的產生。

(4)對于搬運堆積體。要結合建設施工管理,堆放到固定專用場所,盡量減少堆放時間,做到隨堆隨用,做好灑水降塵等措施,必要時采取臨時性的截水、排水和沉渣等措施,文明施工。

3.2 防治措施

(1)結合現有研究成果和水土保持工作實際,降雨強度和礫石質量可作為工程堆積體水土流失預測和防治的指標,進而采取相應的措施。如對于點多量大的城市道路、建筑等工程產生的堆積體,建設和施工單位要嚴格關注天氣預報,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2)針對工程堆積體組成物質的土質及土石比,采取相應的措施。如對產沙產流相對不大的壤土、黏土型堆積體,以植被防護措施為主,輔以必要的工程措施;對產沙產流較大的砂土型堆積體,則必須通過工程措施減沙減流,并結合植物措施,提高減沙減流效益。

(3)加強監測,完善監督管理。采用遙感監測等手段,對工程建設形成的堆積體進行地理坐標定位,評判水土流失面積、強度和分布等信息,進行動態宏觀監測,利用計算機管理程序和地理信息系統進行系統管理,更好地為監督檢查服務。

猜你喜歡
堆積體土石降雨
煤礦災后垮冒堆積體變形特征及力學機制
Veejet80150噴頭特性及其在降雨機中的應用
后退式注漿技術在隧道突涌堆積體加固處治中的應用
龍王降雨
泥石流
不同水環境下土石混填地基水平推剪試驗研究
土石混填路基材料最大干密度的影響因素研究
震后溝道泥石流啟動條件——松散堆積體雨中失穩的水力學機制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