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拾起”主義

2018-10-15 19:38韓禹孜
課堂內外·創新作文高中版 2018年8期
關鍵詞:中華文化中華民族

韓禹孜

魯迅先生曾在《拿來主義》中犀利地抨擊了國人對傳統文化“大方送出,不求索取”的錯誤態度,指出“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幾十年過去了,當西方的圣誕節和情人節在中國日益紅火、聲勢浩大之時,先生深刻又極具預見性的批判,瞬間具有了現實的深意。

中華文化歷經五千年的傳承,已成為這片土地上最為鮮明的標志。從清明時節的紛紛細雨、蘇軾“千里共嬋娟”的美好希冀,到那“勝卻人間無數”的鵲橋一遇;從汪洋恣肆的翰墨書香、綿延千載的中華武學、余韻流風的京劇藝術,到精致多姿的亭臺軒榭、無可比擬的古典園林、雅致不俗的琴韻笛聲;從讓人眼花繚亂的民間工藝、傳統習俗,到讓人引以為傲的中華文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如同一葉扁舟,滿載著許多仁人志士、遷客騷人,甚至是普通百姓的曼妙幻想、離愁別緒,熱忱探索,不斷前行。

睹物思人,望月思鄉,獨自漂泊,遠離家園。詩人心中難以割舍的情懷,或如清水東流,或如青草漫溯,唯有每逢佳節,或吟詩,或登高,或撫琴,以此來傳遞自己心中的鄉情??梢哉f,古時的節日是詩人們的精神寄托,也是中華文化文明的積淀。

京劇、中醫、爆竹、對聯、武術、民俗……這些詞匯已經漸行漸遠,但似乎誰也沒有在意過它們的存亡!也許有一天它們都會如“秦皇漢武”般,成為教科書或者詞典里的一個詞條。對此,我們只能感慨——沒有深厚、綿遠文化的民族是可憐的,但有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卻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更是可悲的。

也許是今天的物質生活過于豐富,也許是如今的科技發展過于迅猛,傳統文化中的那份底蘊、那份內涵、那份意境早已日漸淡化。國人來去匆匆,已經無法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土地上。隨之而來的是西方的神秘與開放、活潑與新鮮,中華燦爛的傳統文化就算沒有被拋棄,至少也在逐漸地被人們淡忘。

莊子認為,每個人都應有一雙用來審視靈魂的身體之外的眼睛。這雙眼睛不會被浮云遮蔽,不會被黑暗掩蓋,是“天府”中的“葆光”,能為我們指引航向。當有識之士開始提議復興傳統文化的時候,許多人才突然意識到,我們正在淡忘的是傳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根基”,這種復興沒有絲毫商業的成分在里面,只有對民族文化的深刻救贖。

當我們仍在清明寄托哀思的時候,當我們仍在圓月下享受團聚的時候,當我們仍去登高采菊的時候,當牛郎織女的凄美柔情仍被小孩子們津津樂道的時候,我們便可以由衷地微笑,便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依舊是那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獨一無二的民族,民族文化離我們依舊很近,我們現在“拾起”它還不算晚。

如今,對外來文化的恰當“拿來”已不可或缺,但我們對自身文化的“拾起”更顯得尤為必要。停下我們匆忙的腳步,“拾起”我們曾經淡忘的傳統文化,重新詩意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這便是所謂“拾起”主義的深刻內涵。

點 評

很多人說魯迅的文章讀不懂,而本文的作者不但將《拿來主義》讀懂了,還由此發散寫作思維,由“拿來”想到了“拾起”,進而完成了這樣一篇創新佳作。很多同學常常抱怨平日生活單調枯燥,在寫作時找不到“由頭”,以至于無話可說。而這篇文章的作者卻用文字告訴我們,其實我們手中的語文課本中就隱藏著不少寫作的“由頭”,只要在學習時多加揣摩、寫作時發散思維,要寫就一篇立意新穎、思想深刻的文章也并非難事。

猜你喜歡
中華文化中華民族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我們的民族
漢字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多元民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中華文化傳承創新的路徑建構
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傳承和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