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宋仁宗朝文官的冗官問題

2018-10-15 09:11李兵
青年時代 2018年21期
關鍵詞:宋仁宗

李兵

摘 要:宋仁宗朝各種政治問題頻發,冗官問題是背后主要原因之一。冗官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吏治腐敗問題,還包括了財政不足、國力衰弱等一系列危害。宋仁宗對于冗官所帶來的危害一直深感擔憂,并且盡力解決這一問題。然而政治運作的慣性和守舊勢力的阻撓,使得改革進展緩慢。

關鍵詞:宋仁宗;冗官;冗官措施

“冗官”“冗兵”“冗費”這三冗一直被當做宋朝的弊病,飽受抨擊,并由此而造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使宋朝處于一種內外交困的被動地位。宋仁宗一朝正是北宋時期政治問題凸顯的轉折期,如此嚴重的問題,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并提供過一些有益的建議或者采取實際行動來解決這些問題,但是這種狀況并未得到扭轉。對于北宋“冗官”問題的研究,學界一直以來不乏談論,但是大部分都是針對宋朝整個時間段或者“冗官”“冗兵”“冗費”三冗問題進行整體研究,并未針對具體某個時間段深入地研究。本文以“冗官”問題作為切入點,探討對宋仁宗面對這一問題時做出的反應和措施。

冗,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散也”,意為閑散?!叭吖佟?,本義即是閑散官員,在宋朝所出現的這一詞語,大概包含了四層含義:第一個是員多闕少?!疤煜掠卸ü贌o限員,一冗也”,有許多人在等待官闕,人數相對過剩。第二個是指政治素質較差、才干不足的官員?!拔鹬^冗官,而非秀孝”,正是因為官員的才能不足,才會被當做冗官。歐陽修持有同樣的看法,他將“不材”也當做冗官。第三個即是閑散官職?!昂擦种?,重於唐世......當時號為內相......國朝近歲於此一職,頗非其人,既見其材識愚下,不足以備訪問,人主因之,薄其待遇,跡漸疏外,同于冗官”。翰林這一原本在唐朝極為顯耀的職位,在宋朝因為用人不當,逐漸得不到皇帝重視,降低待遇并與之疏遠,無事可做,淪為不再掌權的閑散職位。也有一些職位是讓官員掛名,只領俸祿而已,“治無事也,而創為空虛之名以為之位,而賦之祿”。第四個是有職權的官員數量太多?!拔糁苤屏倨鋵偃倭?,而漢官之在內一千五十五在外之官猶不預,唐太宗省內外官,定制為七百三十員,而開元天寶之間,至萬有八千,則漢唐之間官冗可謂弊矣。而本朝之弊則尤甚于漢唐”。宋朝官員的數量遠超之前的歷朝歷代。宋朝將許多的職權進行分的太細,導致官員的數量過多。

宋真宗繼位初,冗官的問題應該是比較嚴重的,于是在咸平四年“三司總括諸路,減省冗吏十九萬五千八百二人”,官吏為之一清。但到了中后期真宗在泰山封禪,各路轉運使派來的人都得到了一官半職,南郊祭祀汾陰,“文武官并遷秩,該敘封欲回授祖父母者聽。四品以上,迨事太祖、太宗潛藩或嘗更邊任家無食祿者,錄其子孫?!彼握孀诘倪@種大肆封賞,令冗官問題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仁宗繼位之后,劉太后垂簾聽政,前期大體上繼承了真宗朝的政策,這也就令冗官問題嚴峻起來。由冗官所帶來的問題也日益凸顯。

機構繁雜,名目眾多,并非是僅是仁宗一朝所導致的。自太祖始,承唐末、五代官制,開創“官職差遣”制度,導致“居其官不知其職者,十常八九”,又在地方增設通判,借此牽制知州?!盎ハ酄恐啤钡木窬妥鳛樽孀诩曳▊髁讼聛?,嚴重阻礙了政令的實施推廣。太宗朝在中央增三司使分宰相之權,又變州縣二級制為路州縣三級,設轉運使,王化基淳化二年上《澄清略》:“二十年前,江、淮諸郡,......然止設知州一人署領官事,其余通判官、推官及州官等,悉皆分管榷務、倉庫。當時事無不集,兼少獄訟。其后十年,臣任揚州時,朝廷添置監臨、使臣等職,實逾本州官數。諸州冗員,似此非一”。真宗即位后又令安撫使、提點刑獄使、提舉常平使分轉運使之職。這些措施又進一步劃分職權,令朝廷機構更加的繁多?!半S官設吏,上下具畢”,中央與路級這些上層官員的增加都變相增加了中下層官員的數量。伴隨著上級官員的設立,必然要增添與之配套的一系列下級官員體系,形成了上級官員——中下級官員——吏人這種官員增加的結構。

北宋前期大量增加官員的弊端在仁宗朝凸顯出來,“朝廷雖有號令之善者降出外方,若落四色冗官之手,則或施設乖方,不如朝廷本意,反為民害;或稽滯廢失全不施行,而又無糾舉,棄作空文”。冗官問題不僅僅會阻礙政令的施行,甚至會歪曲朝廷法度,嚴重影響了朝廷的權威和統治。

宋朝對于官員的俸祿十分豐厚,太祖定下省官益俸的政策,太宗定職田之制,這就使得官員的俸祿極為豐厚,有包括料錢和衣糧的請受,也有添給。添給又包括公用錢(每個月用于招待往來官員,節度使每月達到2萬貫)、職田(授予地方官公田所獲)、給券(辦公吃住的補貼)、添支、茶湯錢、雪寒錢、元隨傔人衣糧與餐錢等等,涉及到官員的方方面面。甚至在官員致仕之后也可以領取一半的俸祿,而宰相致仕卻是全俸。另外,冗官使一些人僅僅是只有寄祿官,而無實際的差遣,相當于朝廷拿錢養一批無所事事的官員。這樣一來也就給宋朝財政帶來沉重負擔。慶歷七年,三司使張方平上書坦言由于官員越來越多,再加上當時對西夏用兵,因此三司財物入不敷出。這種危如累卵的財政困局使朝廷上下的有識之士都緊繃神經,也讓他們達成了一種共識:“冗吏耗于上,冗兵耗于下,欲求其弊,當治其源,在乎減冗雜而節用度”。

冗官所帶來的是官少而人多的矛盾,有時候常常會有五、七人等待一個吏部的官闕,有人竟然等上了七、八年。這些無事可做的官員為了能夠盡快地得到掌握實際職權的差遣,采取了各種各樣的辦法。有些人就會爭相對其他人進行貶低毀謗,或者走后門、托關系來求得一職。針對這種矛盾甚至于出現了買賣賄賂的行為,令貪墨之風盛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通過蔭補的官宦子弟,他們自幼就可以通過恩蔭而獲得一官半職,于政事全然不知。另外一事多員,有利則蜂擁而上,遇事就都推卸自己的責任,互相推諉,官場一片烏煙瘴氣。

應當看到宋仁宗皇帝以及士大夫對于冗官問題是有著清醒認識的。他們在盡可能地采取各種措施來緩解擺脫冗官所帶來的弊病。盡管仁宗朝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就,但是冗官問題并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甚至在以后也變得越來越嚴重。

這首先和當時的歷史條件有關。例如,仁宗寶元元年西夏建國,北宋、遼、西夏三足鼎立。宋朝士子張元、吳昊在殿試中屢次落第,一氣之下出走西夏,“張吳既至夏國,夏人倚為謀主,以抗朝廷,連兵十余年,西方至為疲敝,職此二人為之”。這個教訓是的宋朝在嘉佑二年規定對于省試合格的殿試不在進行淘汰,同時也增加了陜西等地科舉中舉的人數。盡管特奏名弊端極大,有許多大臣請求罷除,仁宗以及之后的皇帝也沒有廢除特奏名,甚至有所加強,就是因為處于當時復雜的國外環境,寧可養一些閑散官員,也要避免人才流入敵國。

其次是反對的阻力太大,改革步履維艱。慶歷新政中范仲淹為了解決冗官問題,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但是“自任子恩薄,磨勘之法密,僥幸者不便,于是謗毀稍行,而朋黨之論浸聞于上矣”。改革措施勢侵犯到那些守舊勢力的既得利益,于是就對新政進行阻撓、破壞,甚至攻擊范仲淹等人結為朋黨,意圖不軌,導致新政失敗。即使像銓試、榜闕等有益于當時的政策,在這些人的扭曲、鉆空子之下,以后也弊病百出。

第三是受到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譬如在后人眼中,官員的俸祿過厚,無論相較于唐五代還是之后的元明清都是遠遠超出的科舉錄取人數都是形成冗官的重要原因??墒沁@些原因在宋朝并沒有認識到或者是并不認為是造成冗官的原因。因為由于站在官員的立場,并未有人對于官員的俸祿過高提出過異議。甚至在嘉佑二年,三司使張方平編《嘉佑祿令》,對于官員的俸祿相較以前反而有所增加??婆e錄取人數過多,這在仁宗朝的士人看來非但是冗官的原因,反而是文風興盛的表現,乃至真宗皇帝親自寫《勸學詩》,鼓勵士人參加科舉。因為這些都是受到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在其思想意識中并沒有把這些因素當做問題來對待。

最后是朝廷與守舊勢力之間的相互妥協。在慶歷三年范仲淹、韓琦、富弼等身負眾望對宋朝的冗官進行改革。但是這一系列的措施受到他人的攻擊之后,最終被廢,恢復之前的舊法。但在這以后,宋朝的局面越發窘迫,宋仁宗不得已又廢掉圣節蔭補,任用歐陽修擔任科舉主審官,實際上恢復慶歷新政中對于科舉考試內容的要求等進行挽救。以此事件進行分析,朝廷既要解決冗官問題來維護統治,也要避免阻力太大,造成政局動蕩;而守舊勢力既要維護自身利益,也要預防冗官造成國家根基不穩,影響自己的長久富貴。這兩者各自的利益訴求才會形成政治博弈,也是造成改革措施立而廢,廢后又立,左右徘徊的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

[1]吳以寧.人浮政濫的宋代官制[J].史學集刊,1995(02):36-42.

[2]劉篤才,楊一凡.論北宋的冗官問題[J].學習與思考,1983(05):76-80.

[3]王恩厚.北宋“三冗”弊政述評[J].歷史教學,1981(01):13-17.

[4]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5]夏竦.《文莊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歐陽修.《歐陽修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0.

[7]楊萬里著.辛更儒注:《楊萬里集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

[8]畢仲游.《西臺集》[M],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9]王應麟.《玉?!穂M].揚州:廣陵書社,1983.

[10]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2016.

[11]包拯.《包孝肅奏議》[M].北京:中華書局,1985.

猜你喜歡
宋仁宗
轉怒為喜
毀于“高考”錯別字
以民為本,千古一帝
心中有天平
皇帝很厚道
皇帝很厚道
宋仁宗的菩薩心腸
宋仁宗:我只想做一回主
宋仁宗的菩薩心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