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全媒體時代下做好輿論引導的思考

2018-10-24 15:31劉繼紅張玥
科學與財富 2018年26期
關鍵詞:輿論隊伍媒介

劉繼紅 張玥

近年來,從微博、微信,到客戶端、播客,各種新技術、新應用勢不可擋地進入了我們的生活,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模式和途徑。新媒體時代的媒介生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新媒體為廣大民眾提供了廣泛參與新聞信息傳受、輿論表達和輿論引導的空間及渠道,極大地改變著輿論生發和存儲(輿情、潛在輿論)、輿論表達和輿論引導格局,從參與者層面考察,媒介生態和人們的媒介生活有了下列幾方面的變化:?一是被稱為草根的普通民眾直接參與新聞信息傳受活動,而且人人可以成為記者和編輯,甚至個個都可以當總編社長,新聞傳播活動真正實現了平民化、草根化和非專業化。二是所傳受的新聞信息內容豐富多樣,角度呈現各不相同,充分表現出信息內容的多元和公共特色。三是傳播新聞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遠離“把關人”,而且成本低廉。四是新聞信息傳受過程中的主客體經常身份互換,傳和受雙方交互性明顯。從媒體自身的層面看,媒介生態和人們的媒介生活也有很大變化,主要有:一是傳播主體有重大調整。官媒的地位有所動搖,官媒設置議題和議程的主動權不斷減損。民眾由于掌握了新媒體而從以往的信息接受者變為重要信息的發布者和評論者,民眾提出的議題和設置的議程常常為黨委和政府采納。所謂倒逼機制正在普遍形成。二是傳播內容的“官民指向”有所變化。官媒的主旋律和由其所內化的選稿標準沒有變化,而新媒體所傳播的信息則是多樣的 ,所發表的意見是多元的,新媒體已經成為當代民眾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三是新聞輿論事件有所增加。新媒體主事和推動,積極設置和主動策劃,當下社會的新聞熱點和輿論事件頻發,參與的民眾呈幾何級數擴展。

如何做好新形勢下輿論引導工作,尤其是如何做好縣區級輿論引導工作,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和體會,對做好全媒體條件下輿論引導工作進行了思考,以饗讀者。

要搶占輿論制高點。在新聞輿論工作中,誰先搶占了輿論陣地的制高點,誰就掌握了新聞輿論的主動權。目前,筆者所在的市區級主要輿論陣地有新華日報、鎮江日報、生態丹徒網站、微丹徒微信公眾號、丹徒電視臺、丹徒電臺等媒介,通過這些平臺建議每天及時跟進群眾關心的熱點,一旦有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出現,第一時間要啟動突發事件輿論應對方案,發布動態信息,用最新的信息吸引輿論注意、引導輿論走向,有效地壓制負面輿論產生、把握輿論主動權。比如說2013年鎮江日報出現了關于丹徒秸稈焚燒的報道,第二天立刻就出現了關于丹徒區積極整治,秸稈禁燒的跟蹤報告,這次輿論引導比較成功,媒體沒有大規模炒作,原因就在于在媒體上第一時間發布信息,報導事實,占據了輿論的制高點。

要突出主旋律。堅持團結穩定,正面宣傳為主,是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遵循的主旋律。隨著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如何在新媒體時代突出正面聲音,充分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是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所在、使命所在。新聞引導社會輿論需要方式方法,在宣傳先進任務、先進集體時,要堅持實事求是,不故意夸張;在宣傳某種先進做法時,不要太過絕對化,不貶低其他可行的做法;在宣傳黨委、政府的民生工程時,多從群眾的感受出發,而不是僵硬地報道有哪些舉措。因為那些純舉措的虛話、套話的報道往往群眾不愿意去看。在今年進行的“兩學一做”相關報道時,丹徒區新聞中心著重突出以如何幫助群眾,如何為群眾做實事的為核心的系列報道,如《丹徒:“紅色氣質”讓黨旗高高飄揚》、《江心洲“兩學一做”打好“民”牌》等稿件廣受好評。

要加強新聞宣傳隊伍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要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加強宣傳隊伍建設,可以通過老帶新、請進來培訓、走出去學習等形式,大力培訓采編隊伍,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增強職業素養,打造一支善思能寫的新聞隊伍。要加大“三貼進”力度,倡導、鼓勵記者多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充分利用文字、圖片、影視、聲音、網絡等多種形式,挖掘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新聞內容。比如,縣區級新聞宣傳隊伍,除了已有的新聞中心,文廣體記者,還有各個部委辦局、各個鄉鎮條塊的通訊員,在人員數量上已經足夠,但是為了進一步加強宣傳和輿論引導的質量,縣區級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通訊員隊伍建設。一方面可以通過獎勵、考核等方式調動通訊員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請知名媒體人來丹徒授課,從而提升通訊員的新聞敏感性和寫作能力。

要堅持寫“接地氣”的新聞。媒體肩負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的重大使命,這一特性決定了媒體必須秉持客觀公正的立場,新聞報道必須恪守真實的生命線。堅持真實性,新聞輿論才有生命力。要做到真實性,必須要真真切切傾聽群眾的心聲,這是新聞輿論工作永恒的主題。同時由于受眾面對輿論引導的自主意識不斷增強,要做好輿論引導工作,更要和群眾“同呼吸”,深深切切去換位思考,了解群眾真正的需求。真正的新聞 “七分采,三分寫”,如果新聞記者了解基層不夠深入的話,很難寫出細致真實的文章。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這是新聞記者唯一正確的采訪路線。要貼近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及時報道群眾的愿望和要求。經常了解他們在想什么,想知道什么,當好群眾的代言人,為廣大群眾的利益說話,在黨和政府與廣大群眾之間搭建起一座寬闊平坦的溝通橋梁。在寫作的時候也要多用群眾能理解的詞匯語言,多寫一些樸實無華,百姓摸得到、聽得懂的東西。

猜你喜歡
輿論隊伍媒介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輿論
書,最優雅的媒介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
反思媒介呈現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象
誰能引領現代輿論場?
輿論引導中度的把握
還剩多少人?
“五老”隊伍大有可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