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大先專欄·后純文學書寫城市的勝利與城市書寫的再造

2018-11-12 20:04劉大先
小說評論 2018年6期

劉大先

如果中國需要建設強大的民族工業,建設很多的近代的大城市,就要有一個變農村人口為城市人口的長過程。

——毛澤東

城市既是人類解決共同生活問題的一種物質手段;同時,城市又是記述人類這種共同生活方式和這種有利環境條件下所產生的一致性的一種象征符號。

——劉易斯·芒福德

全球徹底工業化是必然的趨勢,全人類在一方面為商品生產或流通做貢獻,一定程度上參與資本積累過程,另一方面為了生存又愈發依賴對這些商品的購買?!粋€新的科技無產階級明顯正在誕生,但它是否真的這樣定位自己就是另外一碼事了。

——烏蘇拉·胡斯

如果確有一種“新城市規劃”,那么它不會以秩序和全能這兩個相似的奇思妙想為基礎;那將是不確定性的登場;它將不再關注對或多或少的永久性研究對象的整理,而是關注潛能對研究領域的澆灌;它將不再以穩定的結構為目標,而是以創造新的領域為目標,這種領域能夠調節拒絕形成具體形態的過程;它將不再是關于細致的定義和對范圍的限定,而是關于對概念的延伸,對界線的否定,不是關于對實體的區分和識別,而是關于對難以命名的混合物的發現;它將不再為城市所困擾,而是關心如何運作基礎設施以滿足無休止的強化、多樣化、捷徑和重新分配的需要,這一切都是心理空間的再創造。

——萊姆·庫哈斯

任何一個普通人,哪怕沒有任何經濟學及城市規劃的常識,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晚近三十年中國城市化速度的迅疾,對于鄉村的開疆拓土仿佛“戀愛中的犀?!?,“毀滅橋梁,燒干河流”,向著城市奔馳。吊詭的是,貌似非理性的城市擴張背后,卻是一套嚴密而堅決的理性邏輯。它起源于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過程中的制度設計,但在與工業化、商業化、科技化密切相關的進程中,因為主客觀條件的移易尤其是 “公”“私”之間的制度與觀念轉換,而衍生出一種“經濟人”式的單向度思路——一種在發展的訴求下謀求各類資源整合從而最大程度上獲取資源、贏得在內外市場競爭中的優勢位置的努力。

近現代以來城鄉二元格局的界線在這種現實之中似乎正變得愈加模糊,但無疑所謂的“城鄉一體化”并沒有回復到前現代時期那種城鄉互為支撐的渾樸未分狀態,而變成城市缺乏回饋的單向汲取?;厥赚F代文學以來關于城市知識分子“返鄉”書寫、農民“進城”母題、帶有懷舊意味的“鄉愁”緬懷,不免讓人有恍如隔世之感。以“農村包圍城市”奠定勝利基礎的中國革命原本是農村的勝利,但革命勝利之后,首先面對的要務是“進京趕考”式的“進城”并以“城”為新的根據地來進行以公有制為核心的新國家、新社會、新人的改造、規劃與建設。這個規劃程序形象地體現在周而復構思《上海的早晨》(1958)時的線索上:“第一部寫民族資產階級猖狂進攻;第二部寫打退民族資產階級進攻,開展五反運動;第三部寫民主改革;第四部寫公私合營,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第一步走上國家資本主義的道路,也就是改變資產階級私有制,逐步過渡到公有制,消滅私有制?!弊鳛檗r業大國,農村的公有制改革當然也是重要任務,合作化運動對個體小農經濟的改造,其目標也在發展農村的工業企業和促進農業工業化——這必然意味著從革命的“農村的勝利”向建設的“城市的勝利”的轉型。

這種轉型一方面基于國內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的調整,另一方面則是應對國際競爭和冷戰格局所要進行的工業化舉措。工業化的設想早在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就已經在領導人的設想之中,1945年,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七大的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中指出:“如果中國需要建設強大的民族工業,建設很多的近代的大城市,就要有一個變農村人口為城市人口的長過程。農民——這是中國工業市場的主體。只有他們能夠供給最豐富的糧食和原料,并吸收最大量的工業品”,“為著打敗日本侵略者和建設新中國,必須發展工業”,“在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條件獲得之后,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采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進入北京之前在西柏坡的七屆二中全會上,他又重申了這一點。1954年9月,周恩來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做《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愿景:“中國的經濟原來是很落后的。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边@套頂層設計的“現代化”構想要改變分散的小農經濟,整合資源,凝聚力量,快速發展,其結果必然是將資源向城市集中,預示著革命話語向現代化話語的讓位——盡管在當時的文學主流表述中這一點并不顯豁。

因為生產資料與消費市場的有限性,彼時不得不采取的措施是城鄉二元制度的安排,并最大程度地汲取農村、農業與農民以供給城市,從而造成了城鄉差別的鮮明化。在持續了數十年的“工農業剪刀差”之后,農村、農業與農民盡管在政治地位上雖然仍然是領導階級工人階級的盟友,但經濟地位上卻日益下滑,這造成了農民在主體性上的挫傷。我們可以看到柳青《創業史》中立足農村并力圖改造家園的梁生寶式新人在經歷了“一大二公”激進化運動失敗后的蛻變——他們重新成為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1979)、古華《芙蓉鎮》(1981)中的自私、奸猾的鄭百如、王秋赦,或者高曉聲《大好人江坤大》里主體性萎靡的無原則“好人”,與“老中國的兒女”如出一轍,變成了“國民性改造”的對象。對比西戎《宋老大進城》的自信昂揚與高曉聲《陳奐生進城》的猥瑣卑微,可以看到城市已經成為一種新啟蒙的表征,一個充滿誘惑力的所在,而農村則成了有待啟蒙、焏欲遠離的對象。農民中那些不甘心于現狀的雄心勃勃的人物,則如同司湯達筆下的于連和巴爾扎克筆下的拉斯蒂涅,一心要擺脫既有的身份限制,進入到城市及其所表征的具有優勢資源的體制之中,比如路遙《人生》(1982)中的高加林:莊稼人與干部、工人的區別不僅僅在于經濟上,更多還有來自于文化上的差異,高加林讓劉巧珍刷牙以及用漂白粉對井水進行的“衛生革命”無疑更多帶有模仿現代性的象征意味。

高家林的個體人生遭際是整體性身份政治的悲劇,因為在戶籍、糧油供應、教育、就業等方面的城鄉二元制度安排,限制公民遷徙自由、禁止農民轉工進城等規定,當其實施時是應對現實困境:糧食供應困難,人口流動的交通、住宿、就業壓力等。但是一旦形成制度后,就具有剛性的壓抑意味,某種程度上它擠壓了農民的權利,使得個人在面對集體“大局”時被迫做出犧牲。但是“經濟自由是城市化的根基”,現實的“單干”實踐反向倒逼國家權力向松動管制、放寬政策、承認農民更多的自由并給予保障的方向改革?!蛾P于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20世紀80年代第三個中央“一號文件”)中寫道:“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選若干集鎮進行試點,允許務工、經商、辦服務業的農民自理口糧到集鎮落戶”,這可以視作農民由鄉入城合法性的起點,用周其仁的解讀來說:“改革開放是從擴大底層消極自由的空間入手的”。農民進城的合法化加速了城市化進程,與國家自上而下集中資源所形成的工業化城市如北方的沈陽、長春相比,這是自下而上的商業化推動力則由華東及南部沿海一帶展開,它在90年代市場經濟轉軌之后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

“新時期”以來的現代化話語之下,公與私,國有、集體與民營、個體之間的關系在關于城市題材的書寫中突出表現為工業化改革中的艱難,而阻撓改革進程的無疑是前現代的思維與行為方式(被簡化和嫁接為“封建”的舊思維)。張潔的《沉重的翅膀》(1981)中鄭子云與田守誠所表征的其實是不同觀念的人格化,而該小說從誕生到獲獎中屢次主動、被動修改的過程也凸顯出社會轉型的艱難。在類似這樣的作品中,主人公以巨人的形象行進在時代之中,城市場景是被無視的,或者說空間在時間性命題(改革的歷史與現實進程)中并不重要。這種情形在孫力、余小惠的《都市風流》(1988)中發生了改變,這個以天津為原型的小說,一開頭就描繪了中華區、新市區、衛海區及至普店街的地理區隔,這個城市空間是規劃性和等級性的,對應的是市委書記、飯店經理、街道大媽等不同人物??臻g成為人物活動的靜止的制度化舞臺與背景,雖然通過市政工程改造展現了城市化的一面,但這種空間的生產并沒有衍生為人物心理與精神空間的生產。

巨大的變革發生在90年代中后期,伴隨著市場經濟興起的是商品化、日常生活美學和消費主義。那些“正面強攻”國企改革題材的作品再也無力形成影響力,比如談歌的《城市守望》,需要靠個人的犧牲來挽救企業的命運,本身就構成了自我的解構。小說開頭是西北風越刮越硬的年底,太陽機床廠面臨燃眉(燃煤)之急,經歷了一系列曲折,結尾依然是“漫天大雪飄飄落得正緊”。這個無意中形成的閉合結構,暗合了在資本與權力結合之下,舊有體制的回天乏力,被鎖死在時間之中。與此同時,我們可以從王安憶《長恨歌》,池莉的《生活秀》《來來往往》,甚至那些以“主旋律”之名出現的如劉醒龍《分享艱難》等不同題材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種市民社會意識形態的興起。它們呈現為兩種脈絡:一種是“新寫實小說”所展示的庸凡人生,一種是逆向地在懷舊中緬想逝去的黃金城市形象(尤以民國上海以及其他具有歷史記憶的老城市為主)。與之在現實中相應并行的,則是社會主義實踐中建立起來的老工業基地如同“銹鐵帶”般在體制轉型中的衰敗,以及符號消費與拜物主義在東南沿海城市的遍地開花。世紀之交的這個轉型與“新時期”伊始不同的地方在于,城市化在此際才在中國大地上大規模展開,它伴隨著土地從城市國有、鄉村集體所有逐步向商業租賃的私人權利讓渡而出現,城市作為主題真正被刻意書寫是在這個時候。

就9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化的實踐而言,一方面是巨型城市的出現,它使得自身成為一種黑洞式的存在,吸附了周邊鄉村的物力與人力資源;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不平衡發展與地方性文化相結合的小城鎮的蜂起。下崗工人、失地農民、新興“成功人士”、帶有虛無主義傾向的小資階層的出現,不僅改變了社會階層結構的組成,也同時在城市書寫上表現為不同的途徑。因而新世紀以來的城市題材出現了兩種強勁的主流:一種是純文學中的城市日常體驗與情感遭遇的個人化敘事,而以制造并消費欲望與焦慮的商業化文學盡管看上去與前者不同,兩者其實都共享了共同的模仿式中產階級價值觀與美學底色。但這種帶有復辟色彩的價值觀與美學無疑有著自我瓦解的意味,劉復生雄辯地論述了從王安憶《長恨歌》到《繁花》所證明的不過是懷舊與重建市民社會的不可能,而堆砌商品及炫耀性消費的衛慧《上海寶貝》、郭敬明《小時代》則更證明了小家子氣和暴發戶般的粗鄙和刻奇。另一種是“底層文學”,這個由“流水線上的雕塑”(新工人)、技術無產者(新窮人)組成的后現代的“流浪者”與“脫嵌”(disembedding)的異鄉人,無疑是現代性和城市化進程的犧牲品。進城的新工人遭遇的是階層日益固化、上升路徑重重阻礙的困境,個人奮斗已經被《涂自強的個人悲傷》(方方,2013)所證明失效。老工人隨著體制化城市規則的瓦解同樣失去了原先的主人翁地位,如果說曹征路的《那兒》(2004)以左翼革命的激情抒發工人階級落魄的憤懣,雙雪濤的《飛行家》(2017)則用幽暗的筆法營造出集體所有制瓦解后的迷茫,“底層文學”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無論從文字到結構都從粗糙轉為精致,然而也失去了原初粗糲的沖擊力,其情感結構也從憤怒到悲涼再到悵惘,大致在純文學話語中將激情規訓為憂郁。但中國現實的復雜性在于,即便如此兩種主流敘事之外,高加林的那種要進城的執拗,仍然延續著新世紀以來劉慶邦《紅煤》的宋長玉、《到城里去》的宋家銀那里,只不過前者那種帶有啟蒙者的高貴已經蕩然無存,蛻化成卑劣投機——這是新的城與人之間互動的結果。

晚近四十年的主流城市書寫多呈現為都市想象,它與社會主義中國初期的城市改造不同,更多在“進城”“到城里去”中體現出價值的轉移。1990年代之后,尤以市民社會意識形態和日常生活審美占據主導地位,表征為符號消費、景觀社會和內傾化的個人。關于上海想象的論述已經較多,我想以北京書寫中的形象嬗變略作歸納,從而管窺城市書寫的實績與不足。

這個形象譜系的開端無疑是“新時期”伊始的“改革者”,張潔《沉重的翅膀》中鄭子云就是其中的代表。這個“優秀的人”無疑承載著時代的重負勉力前行,然而在他偉岸的主體性背后也留存著陰影——可以抵抗宏觀改革的阻力,卻無法面對真實的內心,“為了把自己塑造成一個高、大、全的形象。他可以說出許多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學觀念,然而在許多時候,卻是執行舊觀念的楷模。高、大、全的形象又是為了什么? 難道在為事業而獻身的后面,沒有一點對個人功名的追求嗎? 有的,有的,何必不敢正視這一點呢!哦,他怎樣地為自己描繪著一張圣徒的像啊,為了頭上那道光圈,他拋卻了一個人的真情實感?!边@種自我剖析是一個先覺和先行的精英者的反思意識,但是遵循某種“禮制”、維護“高大全”的形象,在《都市風流》中已經被噴薄欲出的欲望逐漸侵蝕,新的戀愛、婚姻、家庭乃至性的觀念,映照著漸呈教條之態的意識形態觀念,到了王朔的《橡皮人》(1986)、《頑主》(1987)那里則已經蕩然無存,那些油腔滑調、玩世不恭的主人公經歷著崇高意識形態消退而商品觀念日益興起過程中的迷惘和無奈,出于對僵化觀念壓抑的不滿,片面強化乃至漫畫化了“一個人的真情實感”?!案母镎摺迸c“頑主”只會出現在北京這種有著高度意識形態背景的城市,某種程度上他們都充盈著時代弄潮兒的隱秘欲望?!邦B主”們的反諷表面上是精英意識的降解,實際上在“混不吝”的“痞子”皮相中依然有一種傲慢,并不能全然轉化角色投入到市場中去,因而他們并非虛無主義的表征,而是思想困惑的新多余人。如果要做一個精神分析式的推導,不妨可以視作大院子弟感受到了市場力量涌起的威脅和自身原先由于體制性原因而具有的“特權”在這種威脅中的淪陷,卻又不屑于全然投入到泥沙俱下的商海潮流之中的折射。

王朔得風氣之先,敏銳地體驗到了某種變革前的山雨欲來之勢。1988年有四部根據王朔小說改編的電影上映,分別是米家山執導的《頑主》,夏鋼執導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黃建新執導的《輪回》以及葉大鷹執導的《大喘氣》,因而這一年被戲稱作“王朔年”。但這種輝煌的巔峰自身就隱含著文學的黃金時代即將落幕的消息——影視文化開始在大眾那里成為聲音最響、傳播最廣的媒介,它從技術與市場兩個方面夾擊著文學,隨之而來的則是接受維度上的轉變,此后可以觀察到的當代文學史事實是,幾乎所有重要的小說作品都或多或少與影視結緣,并借助于大眾傳媒的傳播優勢獲得更廣泛的受眾??瓷先ハ噍o相成之中,輕重之勢已然發生靜悄悄的位移,城市化和商業化的腳步預示了以平面載體為主的純文學的式微。

出于對迅疾的商業化及與之同行的人的情感結構與倫理觀念的變遷的反撥,一種退縮式的懷舊轟然興起,當然這股潮流的復雜之處在于它也是內在順應了新時期以來對于革命話語的“去革命化”的總體潮流之中,其突出體現為葉廣芩對于“旗人后裔”的書寫。對比于鄧友梅《那五》(1982)中對于“八旗子弟”的“國民性批判”式描寫,出身葉赫那拉氏的葉廣芩在《采桑子》中對于金家大宅門子弟群像的書寫則不免有緬懷嘆惋之意。小說通過 “我”——“金舜銘”作為世家衰落和子弟遭際的穿針引線者,既是所有事件的聽說者、參與者、見證者和轉述者,又是評述者,這注定了“我”是精神分裂的:既有對失勢家族昔日輝煌繁華的憐惜及其所代表的精英文化的認同與懷念,也有對同類子弟的同情和憐憫;有對于家族走向歷史的必然衰敗的無奈,還有對于“倒驢不倒架兒”的末世子弟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只會“提籠架鳥熬大鷹”的批判和諷刺;更有在時過境遷后,隔了歲月煙塵逝水的距離返觀歷史的冷峻審查。因為是在過去缺席的情況下通過想象重組出一個曾經烈火烹油而今花果凋零的家族往事,這必然使得整個小說籠罩上一層烏托邦的幻夢色彩,主觀上的情感認同與客觀上的理性認知之間的撕裂使得這個重建的烏托邦注定要坍塌。然而廢墟之中亦有遺產,體現為下沉到老北京底層市民那里延續著的禮儀傳統。在新世紀之后以“京劇”劇目(比如《逍遙津》《狀元媒》《大登殿》《盜御馬》等)為題的系列中短篇小說中,葉廣芩刻意營造了一種禮失求諸野的原型書寫。這些作品都可以視為文化記憶:那些在首善之區的悠久歷史中凝結為民眾生活集體無意識的風俗、習慣、情感與價值認知,都被置諸時代變化的考量之中,它們必須應對市場化的消費社會、后革命時代的焦慮與憂郁、被新媒介手段改變了日常生活方式的現實。她的所有主題都指向了一個追問:在我們喧囂劇變的時代,如何讓“傳統”與時代進行對話,如何激活那些文化與精神遺產中還有生命力的東西,進而使它們成為連綿不絕灌注而下的涓涓清流。葉廣芩在各種文本中屢屢表現出對于禮儀和規矩的重視,固然有著旗人文化積淀的影響,同時也是在新的社會變遷中對于“禮崩樂壞”的憂慮?!捌烊酥囟Y”固然是滿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在這里則泛化為北京文化的基質,那就是尊重社會秩序、規范道德倫理、人情的古道熱腸等所構成的整體性文化場域。這個場域在當下無疑遭受著來自商業邏輯與權力變異的雙重沖擊,既定的文化構成已經千瘡百孔,而新的道德尚在建立當中,轉型的過程中充滿了創傷與陣痛,葉廣芩捕捉這種時代的訊息并將之銘刻在文字之中,從而在失落的記憶中嘗試留影存真。

正如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所說,城市“無一不是時間的產兒”,“歷史文化遺跡遺產一代代保護下來了,時間就會向時間挑戰,時間就會與時間發生沖撞:以往歷史上的各種文化習俗、價值觀念、生活理想,都因此流傳到來世……就這樣連續積累,一層疊一層,以往的時間記錄不斷積存在城市之中,直至城市生活本身都感到透不過氣的威脅:于是乎,純粹出于保護的目的,現代人發明了博物館?!比~廣芩的此類小說也可以視作“博物館小說”:塑造出一個在時間中沉積的城市文化形象,過去的時間及其攜帶的文化如同琥珀被凝結在空間之中,從而具有了永恒性。事實上早在1999年,鐵凝的《永遠有多遠》就將這種永恒的城市象征發揮到了極致,小說中胡同女孩白大省那“傻里傻氣的純潔和正派,常常讓我覺得是這世道僅有的剩余”,雖屢遭欺騙、背叛、利用仍不改初心,其性格的極端化和靜態化使得她成為一個符號人物。正是基于白大省的理想化存在,才使得北京具有了“永遠的性質”,她以及她的胡同已經與某種城市精神達成同構,讓一個外來者找到歸鄉的感覺:“就是腳下這兩級邊緣破損的青石臺階,就是身后這朝我背過臉去的陌生的門口,就是頭上這老舊卻并不拮據的屋檐使我認出了北京,站穩了北京,并深知我此刻的方位?!蓝肌靷愅醭薄聳|安市場’‘老福爺’‘雷蒙’……它們誰也不能讓我知道我就在北京,它們誰也不如這隱匿在胡同口的兩級舊臺階能勾引出我如此細碎、明晰的記憶?!北本┍毁x予了“仁義”這樣具有普遍與永恒意味的價值。我們會發現,北京的白大省與從上海到臺北的“總也不老”的交際花尹雪艷盡管在身份、背景、性格、經歷上截然不同,卻都葆有了超越時空的特性,后者所表征的現代風流與世故讓她在不同的時空里都游刃有余:“尹雪艷站在一旁,叼著金嘴子的三個九,徐徐的噴著煙圈,以悲天憫人的眼光看著她這一群得意的、失意的、老年的、壯年的、曾經叱咤風云的、曾經風華絕代的客人們,狂人的互相廝殺,互相宰割?!彼齻兌际峭庠谟跉v史與現實的存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現代純文學話語的構擬物,是現實的逆向折光,因為此時由于社會整體性語境變化已經出現了全然不同于她們這樣懸想人格的“都市新人類”——類似于1930年代上海由“Light,Heat,Power”催發的“新感覺派”,駁雜混亂的當代都市也生成了自己的新感受力。喧囂不已的“變”促生出懷舊為底色的“不變”,正是都市現代性發生以來經久不衰的母題之一。

時隔多年再回頭看90年代中后期所書寫的“當代都市感”,北京與上海并沒有太大區別,作為時尚與流行文化在文學中的反映,新的感受力被窄化了,留下的僅是符號化與物質的碎片,然而區別于由老舍時代所確立的“老北京”、新中國初期的“新北京”及新時期與“改革北京”,90年代末到新世紀以來的“欲望北京”,其書寫明顯與主位/局內人/土著視角區別開來。由劉慶邦、邱華棟、荊永鳴、徐則臣所塑造的外地人,他們是野心勃勃的外省青年、掙扎生存的打工者、疲于奔命的北漂、失敗的奮斗者……農村已經遠遠地被拋在了身后——因為那里早已不再是牧歌時代的桃花源,而是滕尼斯意義上的“共同體”崩潰后的人心渙散、無法生存的所在,而城市則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用邱華棟1995年的《手上的星光》開頭的話來說:“我和楊哭從東部一座小城市來到北京,打算在這里碰碰運氣。我們都很年輕,因此自認為賭得起,更何況北京是一座輪盤城市,傳說這里的機會就像退潮后留在沙灘上的漂亮小魚兒一樣多,我們來到這里也就在所難免。我們都是屬于通常所說‘懷揣著夢想’的那類人?!瓱艄饫_紛閃爍之處,那一座座大廈、購物中心、超級商場、大飯店,到處都有人們在交換夢想;買賣機會、實現欲望?!斘覀冋驹谌⒔粯蛏咸魍b遠的北京城區時,我想我們想在這里得到的不只是名利、地位,還有愛情和對意義的尋求?!覀冋玖嗽S久,我取出了巴爾扎克的《高老頭》,我朗讀了該書中的一個充滿了雄心的人物拉斯蒂涅,站在巴黎郊外一座小山上,俯瞰燈火輝煌的巴黎夜景時所說的一段話:‘巴黎,讓我們來拼一拼吧!’”“我們”與拉斯蒂涅的互文饒有意味,凸顯出如同資本主義上升期的信念與信心。

寄托著溫情記憶的胡同,“自從有了外地人,這里的秩序就變了”,“到這個城市里來的外地人不是為了夢想,就是為了生存?!痹谇G永鳴一系列直接以“外地人”為名的短篇小說中,城市與鄉村之間候鳥一樣來去的外地人背井離鄉是被動與主動結合的無可奈何之舉,而城市并沒有給這些底層人士以“仁義”的呵護。事實上,無論是“為了夢想”的小資還是“為了生存”的底層,他們都是城市的“闖入者”,必然要迎頭遭到文化震驚乃至痛擊。他們共同的城市感受,就像邱華棟曾寫道的:“覺得自己是這座森林中的一只鳥,一只奇怪的鳥,也許還瘸了一條腿,像某種鸛類那樣在大街邊向城市眺望?!鼻袢A棟樂于書寫外省青年如同大街邊的鸛類一樣眺望城市,然而盡管意識到當代城市的本質如同絞肉機,他們也要奮不顧身地投入進去:“在我們面前,毀滅和新生的力量和實踐一起在等待著我們,等待著我們以城市為戰場與它交鋒?!痹谶@個戰場中,溫情脈脈的老北京渾然不見了,只有爾虞我詐和丟棄良心的搏殺?!斑@個時代的驕子們,也正是在這里進行著廝殺拼搏,勾心斗角與明槍暗箭,你來我往與利益均沾。在城市中那復雜的人際關系里,在蜘蛛網一樣的利益格局里,各種各樣的社會成員都在尋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在一個轉變的大時代里,誰能夠成為一個利益鏈條中的上游分子,誰就鐵定贏了”,并且“時代不一樣了,傳統制造業占據的地方,如今全部都變成了現代商業、金融業、傳媒業和網絡經濟業的地盤。這里過去都是一些衰落的國有企業的老廠房,像什么機床廠、木材廠、紡織廠、軸承廠、酒廠什么的,都衰落下去了?,F在,老廠子通過土地置換和買賣,把自己置換到郊區去了,繼續茍延殘喘,十多年的時間里,在這些老廠房的地皮上,很快崛起的就是這些新的寫字樓和高級公寓建筑群了。在高級公寓里居住的,是這個社會新出現的中產階級和富人新貴們,他們就是這些新興行業的從業人員,白領、金領、職業經理人、老板和傳媒從業者、藝術家?!币驗?990年代中期的體制改革提供的巨大而混亂的空間,當初那野心與信心兼具的青年在“十多年的時間里”就有可能成為富人新貴,他們的生活對于普通人而言是神秘而封閉的,在上引的長篇小說《教授》中,中產階級也無法窺探真正的富人階層生活之一斑。

這是一個資本飛升的短暫時代,絕大部分失敗者永遠無緣得知“成功”與“失敗”的真相。邱華棟筆下對著北京三環經濟中心意氣洋洋的外省青年在短短十年后到徐則臣的北漂那里,面對四環就感到心虛氣短了:“車子上了四環,北京就變得闊大和荒涼了。四環外一片野地,灰蒙蒙的夜晚開始從野地里浮起來。四環里面萬家燈火,燈光一個比一個高,一個比一個亮。在這樣的冬天傍晚,環線內外比較一下,真的讓人心里沒底?!蹦切┺k假證的、買光碟的與擺地攤的、收垃圾的都處于底層,一旦他們試圖跨越階層的鴻溝,就不得不鋌而走險,如同石一楓寫到的陳金芳那樣,用騙來的搬遷費去進入到資本市場,其結果不免頭破血流——而陳金芳的故事其實還暗含著另一層鄉村試圖進入城市努力的新失敗,這個失敗造成的結果只能是堵死農民通過個人奮斗達至階層晉升的可能性:世間已無陳金芳。北京的現實在晚近三十年中呈現出的魔幻面貌,似乎只能用科幻才能鋪展。然而在烏托邦想象和批判性上,比如郝景芳的科幻小說《北京折疊》中,關于城市的想象依然是19世紀式的,以工業文化作為基本的構思前景,因而我們可以看到在其繼承了19世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繼承的同時,其實是滯后于資本全球化形態的認知的。

這個從改革家到頑主,從仁義市民到潰敗的底層的形象畫廊,部分折射出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面相,但是匱乏于知識分子視角以及“時代英雄”維度,也沒有開掘出新的可能性,那種可能性隱藏在流行文化、非虛構作品中,而人物的形象也許有著金融家、開放商、創業者、科技英才等不同的維度。這可能是職業作家的去精英化所帶來的對于社會結構高階層面暗昧的結果。如何揭示土地、資本、權力與人在城市化過程中彼此博弈的關系,進而發現中國當代城市化從工業化的源起到商業化的狂飆突進,再到因為地方多樣性和區域不平衡發展所帶來的新質,重新表述其中的復雜性,而不是在某種習得性的慣性認知中重復“傳統”與“現代”的二元模式,可能是再造城市書寫的掘進方向。

當整體秩序變更,政治與文化資本兌換成的文化貨幣通貨膨脹和大幅度貶值的時候,城市生活就成為一場冒險生涯,所有人都生活在岌岌可危、搖搖欲墜而又容易失控的氛圍與環境之中。這在新世紀以來的城市書寫中導向兩個方向:一是以暴力與死亡呈現的激烈場景;一是以內傾反抗及虛無與犬儒呈現的佛系生相。前者突出地體現在刻繪貌似穩定秩序的不穩定性上,聚焦于核心家庭的破產以及平靜生活下的危機四伏,這在中青年作家那里比比皆是,比如張楚的《七根孔雀羽毛》、魯敏的《三人二足》《墜落美學》、黃詠梅的《負一層》、孫頻《我看過草葉葳蕤》《萬獸之夜》、宋小詞《直立行走》,多以罪行和不可遏止的噩運結局,彌漫的是社會結構轉型中的不安與焦慮。這種情緒與狀態無疑是當代城市中產階層(或者更準確的說小資階層)普遍性的情感體驗,就文學書寫而言則未嘗沒有模仿歐美中產階級美學的意味,隱約可以從中看到《美國麗人》《絕望主婦》的身影——“二手生活”似乎與“二手寫作”達成了默契與同構。后者則體現了更年青一代的情感結構:當社會流動變得日益艱難的時候,知識、技術與奮斗的激情也無法改變命運,即便沒有被時代飛輪甩出去,也頂多只能充當其中的一個螺絲釘時,他們就成了更新一代的“零余者”,甫躍輝的一些短篇就直接將主人公命名為“顧零洲”,他們居住在逼仄的出租屋里,城市幻化為動物園,他們則成為城市動物,“會有種窒息的感覺,就如一條被悶在水箱里的魚,他將什么也做不了,就像那頭走來走去的獅子,只能不停地走來走去”。困獸已無斗志與野性,那些在被單維化的城市價值觀形塑的“失敗者”轉而從犬儒主義轉化為虛無感,逃避到遁世般的“無所謂”和“宅”之中,周嘉寧的《假開心》、馬小淘的《章某某》《毛坯夫妻》就是直觀的體現。我們可以從中解讀出對于進取型資本主義觀念(那種如同邱華棟的外省青年所普遍接受的價值觀)的消極抵抗,然而渺小的個體在龐大的城市之中的主體性孱弱乃至消解則是無疑的。

在上述兩種趨向中,個人都是城市化大歷史的犧牲品、潰逃者與失敗者,城市的主體變成了惟恍惟惚的符號與物質,空間在以一種單向度的方式產生自己的對應物,城市想象則在以經濟主義為主導的思維模式中變得日趨以上、中產階級為目標對象。雅各布斯(Jane Jacobs,1916-2006)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1961)中認為,城市的各種要素之間是互為關聯的有機整體,它“就像生命科學一樣是一種有序復雜性的問題”。但是城市現代思想史卻一直模仿物理科學的方法,比如霍華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開創的“花園城市”規劃概念主要就是住宅(人口)數量和工作數量構成的兩個變數體系;而到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的輻射式夢幻之城規劃則采用的是概率和統計分析。雅各布斯討論的基本上是霍爾(P.Hall,1932—2014)在《明日之城:一部關于20世紀城市規劃與設計的思想史》中梳理的歷程,在她看來這一系列的觀念和計劃其實都與城市的運轉機制無關,城市成了犧牲品,而城市的根本是人的生產與生活,這需要創造一種具有自我再生能力的“充滿活力、多樣化和用途集中”的城市。這些理想規劃試圖調和城市與鄉村,然而經濟學家往往更多強調城市的發展。在大眾讀書界頗為流行的格萊澤(Edward Glaeser)《城市的勝利》一書,吸收了雅各布斯的許多智慧,但是他并不同意前者過于平民化和個人化的一些觀點。在他看來,城市對人類發展的種種好處首先是收入水平相對農村的大幅度提高,其次是密集的人群對文化、藝術、科技進步起到的重要作用。好的城市注重商業、貿易、教育與創新,同時積極接納新進入的移民,這樣的城市是可持續發展的,如紐約。依靠重工業、受教育不多的工人的城市,在產業升級競爭力下降后必然會衰落,如底特律。當然,城市也可能是不平等的地方,尤其是貧富分化,環境污染、治安混亂等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從芒福德以來,城市觀察者們往往都會將城市描繪為罪惡的淵藪、墮落的根源、暴力和丑陋的策源地。尤其是與田園牧歌式的鄉村做比較的時候,城市的道德也是頹敗的,我們在狄更斯的《雙城記》、雨果的《悲慘世界》中屢屢會遭遇這樣的場景。但是格萊澤認為這一切不過是在浪漫主義懷舊病下構想出來的二元對立,這些問題不是城市造成的,即以城市的貧困而言,貧民窟不是造就貧民的原因而是農村貧困的結果,他以里約熱內盧為例,說明貧民窟比邊遠窮困的農村的生活還是要好——有意義的統計數據是長期處于貧困線下的人口百分比,而不是靜態的貧困人口比例,因為城市的吸引力之一正是大量改善貧困的機會。城市貧困因而會產生悖論:城市越是花力氣解決貧困,它就越會貧富分化,因為會有更多的貧困人到城市去;也許不是城市導致了貧困,而是鄉村的貧困人口被城市所吸引。

格萊澤有著經濟學家那種“理性人”的市場迷戀:相信競爭能夠使城市提供更好的服務和維持較低的成本。比如,限制高度和保護老建筑能確保價格的可承受性,而價值實際上是由供給與需求決定的。保護建筑遺產并非總是錯的,卻是有代價的,巴黎曾經因為接納落魄藝術家而聞名,而現在是只有富人能享受得起的精品店城市。而高密度尤其是向高度垂直發展的城市,可以使得更多的自然土地得以留存,反而更環保。這種觀點無疑與人文關懷大相徑庭,但也并非一無是處。比如發展主義者揭示出保護城市遺產話語背后的鄰避主義詛咒——它的危險在于很容易從原先的以抵制危害性風險為主轉變為抵制一切可能改變現狀的建設和生產,結果就是走上了凍結現有可能毫無歷史文化價值的普通社區,更嚴格一點說,是“剝奪其他人的權利和降低其他人財產的價值”。鄰避主義隱藏著兩種巨大的心理學偏見,一種是現狀偏見,即抱殘守缺地依附于當前狀態;另一種是影響偏見,過高地估計某一事件可能給他們的幸福帶來的莫須有影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城市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需要辯證地來看。

以上“城市的勝利”論調頗有為集約化大城市鼓吹的意思,其實城市與鄉村的分野是個現代性問題,傳統中國的城市直到20世紀初期還保持了與鄉土的密切聯系。即便是現在,城市也不足以構成對鄉村的詆毀,特別是公共服務完善的發達鄉村。無論是城市的垂直發展還是水平發展,根本問題是程度優化的問題。需要回答的是城市社會學家伯吉斯(Ernest W.Burgess)在1960年代就發出的追問:“城市的地域面積以及技術方面的發展,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與社會組織的自然但卻恰當的調整相匹配?一個城市能夠與社會組織的變化相同步的正常擴張速率應該是多少?”城市發展從長時段來看就像是生物的演化,是特定時期特定政治經濟條件下的結果,其大勢不會為規劃師或某個政府的抉擇而改變。格萊澤的長處是從能源和交流角度拓展了建筑學與城市規劃的視野,但缺陷在于歷史視角的不足,只有帶有歷史的眼光觀察人與城的認同、情感聯系與現實利益,才能指向一種有切實未來感的瞻望。另一方面,他有意無意將城市集約的管理成本問題淡化了,也沒有涉及資源供給的問題,僅僅強調人的聚合和創新不可能解決復雜的城市實際問題的。城市的規模、人口的密度在何種程度上才能發揮聚集的最大效益,如何合理地安排城市空間才能讓城市真正達致最優的人居環境,有待更良好的公共服務、更完善的教育、更恰當的產業轉移和升級。所以,問題不是城市的勝利,而是什么樣的城市才能夠勝利。

經濟學的城市及其文化的規劃如果脫離政治學進行單純的討論,往往容易喪失現實感。尤其是回到中國現實的時候,城市化同行的市場化過程中,農地、農房能否入市以及如何入市,怎么樣分權、分責、分利才是關鍵。如何打開城鄉之間的市場之門,是“以城帶鄉”地進行“新土改”?經濟學家往往采取此種單面思路,但是城市化是一個綜合工程,即便僅從經濟學角度而言,奧沙利文(Arthur O'Sullivan)在其經典的城市經濟學著作中所設立的分析框架就除了市場化、土地租賃與使用模式,還有貧困與住房、政府管理機構、交通、教育與犯罪諸多方面,更別提文化生態等方面。晚近三十年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地方政府、資本與農民/市民在土地使用上的利益分配可能是最為突出的問題,正是土地征用與房地產的過度開發造成了諸如流動與遷徙、房價與“蟻族”、環境與交通等社會問題。問題的復雜性呈現為既有正面的經濟上的提升、基礎設施與配套醫療、娛樂機構的發展,也有負面的失業、貧困、犯罪、污染、堵車以及既有道德倫理、情感模式的轉變。曉航在其科幻長篇《游戲是不能忘記》的中對工具理性規劃的“城市勝利”進行了反思:“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必須是一個平衡的世界,既擁有好人所秉持的道德,又擁有大多數人所渴望的利益?!蔽覀冏罱K要考慮激情/欲望與利益的統一,它不是目的論式的規劃,而是實踐論的生成——“即使在最惡劣的環境中人類依然是強大的,樂觀的,具有韌性的,他們從古至今一直在上演關于解放、關于自由的舞蹈,從未停止……”而從技術的角度著眼,智慧城市、創意城市、景觀城市和文化城市的建設也正在以特色化的道路,重構著人與城、民與國、地方與全球的關系?;ヂ摼W大會永久會址的烏鎮同時也是全球戲劇的展示舞臺;貴陽安順新區這樣一度處于偏僻腹地的城市如今在而是大數據產業的中心;杭州、西安、成都則既是有著古老文化遺產的古城,也在數字文化生產和IP構建中呈現出創意產業城市的風貌……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情感勞動(affective labor)、情感勞工和情感消費,已經不僅存在于“傳統”服務業,更遍布于直播平臺和視頻網站和APP之中。面對中國城市進程的現實,走出既有關于城市書寫的想象與運思模式,需要建基于此種現實感與主體性之上,如此才可能不僅僅止于描摹、擬仿或者解釋,而參與到城市文明的批判與再造之中。

在對資本主導的城市文明批判之中,社會主義革命與集體性的遺產煥發出奇異的力量。石一楓《特別能戰斗》構成了一個值得分析的文本。全民所有制的電子設備制造廠退休職工苗秀華這個人物可以說是近年來的城市文本中少有的新形象,作為一個“特別能戰斗”的大媽,她繼承的是從集體制時代的精神遺產,從起先的被動戰斗到后來集體制瓦解之后的主動戰斗:“新的體制和新的創造又會帶來新的困惑,于是只有戰斗變成了永恒的真理”,葆有著不畏任何強權(從官方體制性領導到資本家)的“單純”的特質,以至于在與物業公司維權的斗爭中,作為旁觀者和被動參與者的“我”都不禁要感慨自己的暮氣沉沉和她的昂揚激情之間的差異。苗秀華通過激活革命時代的話語方式和思想資源幾乎孤身應戰,既令人驚嘆又不免讓人心生憐憫,她那采取“搞運動”的方式在已經變化了的社會語境中注定難以持續。其背后的原因如同鮑曼(Zygmunt Bauman)所分析的,因為烏托邦政治的失敗,一個想象的/假設的整體崩坍,可以說社會的頂部被摧毀了,“幸福社會不再是國家的責任,它取決于無數的個體本身?,F代國家政治曾經宣布要負責的任務都落入了生活政治的領域”,“追求幸福和有意義的生活成了生活政治的主要使命,這種使命從建設一個美好的明天轉移到熱切地追求一個不同的今天?!眰€人化與當下化,是現代城市及其價值觀始料未及的后果,“我”和其他人幾乎都是這種價值觀的產物,而苗秀華必然要成為此種烏托邦消散的生活政治的犧牲品。有意味的是,“我”作為一個城市新移民也未嘗不包含著諸種創造性的可能。

非虛構作家桑德斯(Douglas Saunders)曾大膽預言到21世紀末,“人類將成為一個完全生活在城市里的物種”,農業人口遷徙的規模與范圍在人類歷史上將后無來者,上一次如此劇烈的遷徙潮發生在18世紀末與20世紀初之間的歐洲與新大陸,其結果是直接造成了人類的思想、統治、科技與福利徹底的改頭換面,大規模的城市化造就了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并隨之帶來巨大的社會與政治變革。而當下的這次遷徙則是全球性的,他通過對五大洲二十多個國家與地區的采訪與考察,預言這場人口流動的前景是移民將過渡的地點變成扎根的落腳地。這種全球城市化的過程會帶來阿帕杜萊(Arjun Appadurai)所謂的“消散的現代性”,因為人口與信息是同時雙重流動的,必然使得現代化話語中的城市權重發生位移,地方性的生產也成為一種新的空間力量。

這一點放置到中國內部,由多樣性和不平衡空間所造成的城鎮化趨勢可以說是鮮明的印證。如同有學者觀察到的,近十年來,80、90后出生的“農二代”引發了代際革命,在經濟特征上體現出期望更好地融入城市經濟的傾向,在社會特征上體現出很強的入城不回村的傾向,在文化價值觀方面普遍對城市價值更為認同。這一方面使得鄉土變成故土,另一方面則是新型城鄉關系的形成,單向城鎮化轉向了城鄉的互動與融合,城鄉分工的明確與合理化,進而是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的共融共生。中國已經向鄉土中國告別,處于城鄉中國的階段?!俺青l中國”最為突出的特征是處于城鄉中間狀態的“小鎮”,我曾經以參差不齊的“灌木叢美學”描述過當下中國文學中的城鎮書寫,在通約性時間中的不平衡空間顯示了城市想象的潛質:“小鎮如同兩棲生物,如果以進化論的角度來看,小鎮似乎是鄉村向城市發展中的未臻完成狀態,是城市的半成品,但其實它們是不同的生物,就像動物不是由植物演化而來的一樣。小鎮是鄉村與城市的中介,連接著兩頭,與它們有著切割不掉的聯系,但自己也是獨立的一份子。它構筑了一種城鄉結合部式的曖昧空間,這個空間在世界日益被某種相似的語法所統治的語境中顯示了自己的異質性存在——它是全球化中的一個個凸點,突顯了在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的事實,因為它們的存在,世界才不是那么光潔順滑地成為平的?!绷稚暮D闲℃偅ā缎℃偂贰蛾P關雎鳩》《暖若春風》)、田耳的佴城(《天體懸浮》《風蝕地帶》)、路內的戴城(《少年巴比倫》《追隨她的旅程》《花街往事》)、鬼子的瓦城(《瓦城上空的麥田》《被雨淋濕的河》《上午打瞌睡的女孩》)……所呈現的正是這種混雜空間,它們的城鄉結合部式的粗糲、庸俗和“土味”無疑區別于鄉土與農村書寫,也沖擊著20世紀末盛行延及當下的都市中產階級美學,并且反哺這二者,改寫著“現代化”的秩序與規范。

另一面,從工業化向信息化的組織性變革與智能城市構想的出現,也突破了工業化思路中想象城市的方法。如同卡斯泰爾(Manuel Castells)描述與分析的,信息化使得提高利潤率手段增多,也是加強政府對資本積累和支配進行干預的強有力工具,構成經濟全球化的基礎。而信息化發展模式的組織部分,在知識生產過程和決策過程的集中不斷加強。系統靈活,改變了勞資關系是一方面,模糊了公司界限是另一方面,也能更為機動地應對世界范圍內的市場變化。權力集中的公司轉化為由形式不同的公司機構組成的權力下放的網絡系統?!靶碌纳鐣问胶托碌目臻g變化從這個歷史性的融合中產生了?!笨ㄋ固栔饕且?0世紀八十年代的美國城市區域化為例進行討論,如果擱置在八十年之后的中國,會發現這個歷程更為劇烈與明顯,如果要舉例子,張江和中關村可以說上海和北京的城外之城,一個完全異乎既有關于城市的定型想象中的存在,更主要的是信息化改變了城市運行和城市文化的法則。

不平衡發展與技術帶來的信息化,讓新的城市文明悄然生發,突出地體現在喊麥、抖音、動漫、電游這些泛稱的新媒體大眾文化之中。我們會發現技術如同溫和改良和暴力革命一樣,解放了生產力和創造力,不僅帶來物質與現實世界的變化,而帶來了心理、認知和感受力上的實踐。與勞動、生產、傳播、消費并行的人口及其社會角色的變化(科技無產階級的形成),讓某些怪異的、“接地氣”的、不能為主流中產階級話語所接受的新文化也許蘊含其中?;氐疥P于城市的具體規劃之中,庫哈斯(Rem Koolhaas)曾經有段宣言式的言說:“如果確有一種‘新城市規劃’,那么它不會以秩序和全能這兩個相似的奇思妙想為基礎;那將是不確定性的登場;它將不再關注對或多或少的永久性研究對象的整理,而是關注潛能對研究領域的澆灌;它將不再以穩定的結構為目標,而是以創造新的領域為目標,這種領域能夠調節拒絕形成具體形態的過程;它將不再是關于細致的定義和對范圍的限定,而是關于對概念的延伸,對界線的否定,不是關于對實體的區分和識別,而是關于對難以命名的混合物的發現;它將不再為城市所困擾,而是關心如何運作基礎設施以滿足無休止的強化、多樣化、捷徑和重新分配的需要,這一切都是心理空間的再創造。城市已經四處擴散,因此,城市主義再也不會關注所謂的‘新’,只會關注‘更多’和‘改進’。它不會關注文明社會,而是關注文明欠發達的社會?!边@種理念與其說是理想預言,不如說是應對現實的必然選擇。城市發展從工業向服務業的傾斜,商業化被資本化所籠罩,新興技術與媒體可能會提供替代性的選擇,與城鄉融合通行的是媒介融合,進而是文學形式與理念的變形與轉化。關于城市的書寫同樣也遭逢如此巨變,它必須意識到既有當代文學沉積的模式與惰性,同時挖掘過往被遺棄的遺產,更主要的是意識到一個純文學的時代無論從技術、形態到觀念與價值上都行將終結,我們需要尋找包含文字、圖像、動態視頻、參與式的多樣化書寫形態,并將自己歸入到再造城市文明的本身之中。

注釋:

a 周而復:《七十年文藝漫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第441頁。

b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77頁、1080頁、1081頁。

c 關于“現代化”提出的簡明線索,參見王金峰編《前進號角:四個現代化構想首次提出》,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年,第4-16頁。但該書將“現代化”構想的提出全然歸為周恩來,并不全面客觀。

d 劉大先:《三農問題與“社會分析小說”的得失——公私之間的高曉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8年第2期。

ege 周其仁:《城鄉中國》,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第70頁、96頁、540-551頁。

f 《經濟日報》1984年6月12日。

h 蘇奎:《<沉重的翅膀>的“沉重”修改》,《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

i 談歌:《城市守望》,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第423頁。

j 劉復生:《一曲長恨,繁花落盡——“上海故事”的前世今生》,《小說評論》2018年第5期。

k 許立志:“雙手如同機器/不知疲倦地,搶,搶,搶/直到手上盛開著繁華的/繭,滲血的傷/我都不曾發現/自己早站成了/一座古老的雕塑”。見許立志《新的一天》,秦曉宇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年。

l [英]齊格蒙特·鮑曼:《后現代性及其缺憾》,郇建立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第97-111頁。

m [英]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年,第18-25頁。Charles Taylor,Modern Social Imaginaries,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4,pp49~68.

n 張潔:《沉重的翅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383-384頁。

o 劉大先:《失樂園的重建與坍塌——論葉廣芩家族小說》,《東亞學刊》2004年第2卷。

p [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宋俊嶺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年,第2頁。

q 鐵凝:《永遠有多遠》,收入鐵凝《蝴蝶發笑》,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頁。

r 白先勇:《永遠的尹雪艷》,《白先勇自選集》,廣州:花城出版社,1996年,第136-137頁。

s 邱華棟《搖滾北京:小說家感覺的都市新人類》勾勒各類都市新出現而面目尚未定型的新人群,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公司,1998年。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外省人在北京”叢書中的一種,另外尚有古清生《漂泊北京:流浪作家進京的自白》,洪燭《游牧北京:行吟詩人眼中的北京》等,顯然書寫北京的視角愈加多樣起來。

tw 邱華棟:《手上的星光》,《邱華棟小說精品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年,第1-3頁、57頁。

u 荊永鳴:《抽筋兒》,見荊永鳴小說集《外地人》,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第208頁、210頁。

v 邱華棟:《闖入者》,《邱華棟小說精品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年,第213頁。

x 邱華棟:《教授》,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8年,第70-71頁。

y 徐則臣:《我們在北京相遇》,見其小說集《人間煙火》,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9年,第160-161頁。

z 甫躍輝:《動物園》,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年,第55頁。

a 劉大先:《新城市青年的情感結構——論馬小淘的自我做戲與內傾反抗》,《當代文壇》2017年第5期。

b [美]簡·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金衡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年,第485頁。

c [美]愛德華·格萊澤:《城市的勝利》,劉潤泉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年,第241頁。

d [美]歐內斯特·W·伯吉斯:《城市的發展:一個科研項目的導言》,見《城市文化讀本》,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424頁。

f [美]阿瑟·奧沙利文:《城市經濟學》,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

gh 曉航:《游戲是不能忘記的》,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8年,第391頁、392頁。

i 石一楓:《特別能戰斗》,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7年,第70頁。

j [英]齊格蒙特·鮑曼:《被圍困的社會》,郇建立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頁。

k [加拿大]道格·桑德斯:《落腳城市:最后的人類大遷徙與我們的未來》,陳信宏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

l [美]阿爾君·阿帕杜萊:《消散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維度》,劉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

m 劉守英、王一鴿:《從鄉土中國到城鄉中國:中國轉型的鄉村變遷視角》,《管理世界》2018年第10期。

n 劉大先:《文學小鎮與灌木叢美學》,《福建文學》2018年第2期。

o [美]曼紐爾·卡斯泰爾:《信息化城市》,崔保國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5頁。

p [美]萊姆·庫哈斯:《城市規劃問題到底怎么了?》,見《城市文化讀本》,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380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