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說中國節

2018-11-15 04:44蔡夢吟
文苑 2018年4期
關鍵詞:重陽習俗

文/蔡夢吟

在中華民族走向復興、面臨轉型的時期,我們的民族性格需要重新被激活,就像梁啟超在一百年前呼喚「少年中國」一樣,呼喚公共生活的空間和社會人格的塑造。

回溯古時,源于四季自然氣候變化與農事活動的中國傳統節日,是圍繞祈豐收與慶豐收這兩大主題展開的:春季祈生殖、夏季驅疫蟲、秋季慶豐收、冬季慎儲備。隨著禮儀的形成,秦漢時期,中國的主要節日除夕、元宵、端午、七夕、重陽等已成習俗,趨于定型。

除夕達旦守新歲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大節。作為歲首新年,春節在中國已經走過了至少三千年歷程,其產生與古代歷年概念的形成有著直接關系。

我國人民以寒冬將盡、春陽萌動之時作為新年伊始,其源頭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臘祭”,主要內容是感謝諸神上一年的賜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古時“獵”與“臘”字相通,人們用獵獲的野獸作為祭品舉行大祭。

上古的年終祭祀風俗發展至秦朝,農歷的十二月開始作為歲終的“臘月”固定下來,只是具體日期不定。直到漢代,“臘日”,即臘月初八才得以明確。到了南北朝,人們在“臘八”不僅祭祀天地神靈,還要供奉祖先,祈求豐收吉祥。

春節(正月初一),作為歲首大節,最早確立于漢朝。漢太初元年,漢武帝頒行《太初歷》,確定以夏歷的正月初一為歲首。從漢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過新年的習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換桃符、游樂賞燈等活動都已出現,慶祝的日期越拉越長,逐漸演化為我國的第一大節日。

年三十是舊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燈火通明,全家人圍爐夜話、通宵不眠,名為“守歲”。晉朝已有守歲之俗。

千百年來,春節昭示著我們的來路和去處。春節不僅蘊涵著節日的秘密,而且有著文明的秘密?!盁o論人類個體在生活的風雨中如何,在一個特定的時空里,他必須回歸基本,他的起點,家人、鄉鄰、桑梓?!?/p>

元宵鬧夜人狂歡

元宵節與我國本土的道教關系密切。道教文化有所謂三元神之說,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因此,在這“三元”之日都要舉行祭祀活動。其中“上元”又叫“上元節”,是元宵節的別稱。按照這個說法,元宵節起源于對上元天官的祭祀活動。

在漢代,京都平日實行宵禁,唯有到正月十五才解除宵禁。由于元宵節有張燈觀賞的習俗,所以也稱為“燈節”。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佛教教義中將火光比作佛之威神,漢明帝為宣揚佛教,敕令在上元之夜“燃燈表佛”。從此以后,元宵張燈便蔚然成風,相沿成俗。

到了唐朝,經濟高度繁榮,社會空前安定,元宵節慶?;顒右幠J⒋?。唐玄宗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對皇帝和朝廷來說,元宵節是展現“太平盛世”“與民同樂”的重要契機。

端午傳承屈子魂

端午節始于春秋戰國時代,“端、初”同義,“午、五”相通,“端午”就是“初五”。

在數千年的傳承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具有全國共享意義的端午節節俗傳統,那就是避瘟保健與追念先賢。

端午節是祭祀先人的時節,除了臺灣等地沿襲古老的夏至祭拜祖先,多數地區祭祀的是具有高尚人格或對地方有特殊貢獻的先賢。如楚地的屈原,吳越地區的伍子胥、勾踐與曹娥,廣西蒼梧的陳臨,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等。

其中,屈原在后世影響最大,長江中游端午節俗中最引人矚目的“龍舟競渡”,傳說就是為了追悼屈原。如清代同治《巴縣志》所說:“至設角黍,鬧龍舟,吊屈平,楚俗也?!?/p>

節日食品象征著對歲時的感知和精神表達,粽子正是如此。粽子是南方民族的傳統食品,也是南方傳統的祭品,以“粢”祭神的習俗,在江南稻作區源遠流長,粽即粢類食品。荊楚地區很早就有了裹飯祭水神的風習,南朝時期,這也成為悼屈的內容之一。梁朝的吳均在《續齊諧記》中明確說到,五月五日楚人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屈原,后因避蛟龍竊食,在竹筒上塞楝葉,并纏彩絲。后世改為菰葉包裹。端午節日飲食中還有菖蒲酒、雄黃酒,以驅邪避疫。

七夕乞巧更乞“橋”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

七夕節源于漢代。傳統七夕是女性節日,主要強調“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夠心靈手巧。七夕還通過牛郎織女的故事強調兩性的愛情忠貞。此外,七夕還與科舉考試有關,據說七夕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是主管科舉考試的神仙。

農歷的七七這一天多半在陽歷的八月上旬,在上古中國結繩記事的時代,七七前后發生的事情是以升卦、訟卦、困卦這幾個卦符號表示的。即,在每一年的八月上旬,會有因瓜果農作物豐收而產生的糾紛和困局。

人們在爭斗中尋求突圍解決之道,希望請神下凡化兇為吉,而天神下界需要虹橋。七七的祭神儀式最早跟男人無關,是女人們的工作。女人們虔誠地祈求和平與順遂?!霸谖拿鞯臅r間流逝中,在出現爭斗、困境的時候,我們需要乞橋,以與世界溝通?!?/p>

中秋月圓人團圓

宋代專門記載風俗習慣的周密《武林舊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這兩部書,都設了“中秋”條目,較細致地記載了北宋以來的中秋習俗。但中秋節最初形成的時間還是要往前追溯。

根據大量的詩文記載,唐代就有了八月十五賞月、飲酒、賦詩的習俗,而且在文人、社會中上層蔚然成風??梢耘袛?,唐朝已經形成了中秋節,宋代則是中秋節的繁盛期。明清之際,唐宋時偏重于精神玩賞的中秋節,逐漸轉變為注重世俗人倫的中秋節,月餅也開始流行。明代《帝京景物略》記載:“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p>

團圓是中秋節俗的中心意義。中秋為花好月圓之時,人們由天上的月圓聯想到人世的團圓。

重陽登高百事高

重陽節最早見于記載是在三國時代。據曹丕 《九日與鐘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p>

用新收獲的黍稻制作而成的重陽糕是重陽秋祭的祭品。糕在漢語中諧音“高”,是生長、向上、進步、高升的象征。據北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記載,宋人在九月九日天亮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愿兒百事俱高”。

重陽節是“辭青”送秋了。重陽昭示人們在人生征途上繼續登高,珍惜最后一抹夕陽,與黃菊、紅葉共抗寒霜;重陽也自然而然地在后世發展為祝壽節、老人節。

傳統的節日文化是一個交流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平臺,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標記之一。我們應該從保持文化的多樣性、保護人類文化遺產、傳承人類文明的高度認識傳統節日的價值。

猜你喜歡
重陽習俗
話說重陽
寫在重陽(外三首)
這些過年習俗你還記得多少
寫好春節的一個習俗
愛在重陽
重陽話“高”
今又重陽
九月初九話重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