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時空的呼喚

2018-11-30 01:48
時代青年·視點 2018年9期
關鍵詞:藤椅泡桐蘭考

5月14日, 一個平凡而又偉火的生命的祭日。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離開我們整整50年了。

河南蘭考縣的焦裕祿墓園,江聚了潮水般前來祭奠的人們。

焦裕祿在蘭考工作了一年零四個月即病逝在崗位上。然而,這一年零四個月卻成為穿越時空的永恒。

焦裕祿,這個永不褪色的名字,如一座豐碑,矗立在蘭考,矗立在中國大地,矗立在億萬百姓心中。

“把淚焦桐成雨”

——有一種緬懷感天動地

這是蘭考最高大的一棵泡桐樹。

50多年前,焦裕祿親手種下的這株小麻稈,如今已是華蓋如云,人們稱之為“焦桐”。

睹樹思人,焦裕祿留下的最寶貴遺產是什么?

與人民群眾的血肉之情,是焦裕祿精神51年穿越時空,鐫刻在這片土地上最深厚的印記。

當年在蘭考縣委當干事的劉俊生忘不了50年前那個冬天,焦書記頂著狂風大雪,走出縣委大門。他說:“大雪封門,我們黨員干部不能坐在屋里烤火。我們應該到群眾中去,解決群眾最需要解決的問題?!痹谠S樓,他走進一個低矮的柴門,這里住的是一對無兒無女的老人。握住雙目失明的老大娘的手,焦裕祿問寒問饑。一旁的老大爺問:“你是誰?”焦裕祿回答: “我是您的兒子?!崩先硕哙贾植煌5負崦箷?,熱淚縱橫。

“我是您的兒子”——半個世紀過去了,這一深情的表達,今天聽起來,仍直抵人心,發人深省。

這是共產黨人的宗旨、情懷、信念,也是黨的立黨之本!

大別山區種糧大戶柳學友感慨地說: “現在不少干部與焦裕祿相比,差距太大。很多地方一年見不到一次縣委書記。偶爾有領導下鄉,也是前呼后擁,浮在表面,站在地頭,走走過場。還有的干部連有些莊稼都認不清?!?/p>

焦裕祿就是一根標桿,他讓群眾懷念,也讓群眾量出了今天干部的長短。

對于焦裕祿之后的第14任縣委書記、來蘭考工作已經一年半的王新軍來說,焦裕祿當年對群眾說出的那句“我是您的兒子”,已成為心中時時震響的座右銘。他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對照檢查材料上,多次使用“愧疚”“慚愧”“愧對”“對不起”等詞匯。他說: “在焦書記工作過的土地上,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p>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贝┰?0年歷史煙云, “把淚焦桐成雨”,凝結著人民對焦裕祿的深切思念與精神呼喚;公仆情懷,這是焦裕祿留給黨員干部的最寶貴精神遺產。

“父老生死系”

——有一種力量堅如磐石

蘭考無處不泡桐。

滿城桐花飄香的時候,最是人們思念焦裕祿之時。

離黃河岸邊幾里地的張莊村,曾被叫作“下馬臺”。過去,這里通著官道。因風沙大,路過的文官須下轎,武官須下馬,因而得名。

風沙不知吹了多少代,也治了多少代,代代無功而棄。

黨培養的焦裕祿,最相信群眾的力量。他一次次下鄉走訪,開座談會,首先確定了種植泡桐的思路。因為泡桐能吃苦,沙窩子里也能扎根,并迅速根深葉茂,擋風壓沙。

滿地滿坡的泡桐,成為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治理水、沙、堿“三害”的金鑰匙。

50年后,徜徉于焦林中,總有人這樣問:為什么焦裕祿在蘭考工作僅一年零四個月,就找到了多少輩人沒有找到的“除三害”的辦法?

答案并不復雜。

走進焦裕祿紀念館,一輛50多年前的破自行車、一雙50多年前的破膠鞋,記錄著焦裕祿靠騎車走路,踏遍了全縣149個生產大隊中的120多個,住牛棚、下大田,蹲點調研的事跡。

劉俊生難忘那一個個鏡頭:無論瓢潑大雨、風沙漫天,別人往屋里跑,焦書記總是往外沖;為了弄清蘭考水道,焦書記冒著大雨站在洪水中,扔下一片樹葉,帶著技術人員追著樹葉測定洪水流向……即使在病重期間,他也拒絕只看材料、聽匯報。焦書記最常說的一句話是, “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

“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時隔50多年,響在我們耳邊的這句大白話,傳遞著深刻的思想哲理。

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不少基層黨員干部坦言:和焦裕祿時代相比,現在交通便利了,但距離基層卻遠了。經常是“身到基層心在城”,名義上下了基層,實際成了“空中飛人”“走讀干部”,待不住也待不久。即便調研,很多時候也是“路上一小時,調研十分鐘”,對情況了解不透,問題吃得不準,制定的措施沒有針對性,甚至脫離實際。

半個多世紀前,焦裕祿帶領蘭考干部群眾跑遍全縣,追洪水、查風口、探流沙,尋求治理天災的科學方法。時至今日,一些村莊還流傳著焦裕祿當年下鄉編的順口溜: “沿著河,背著饃,渴不著,餓不著?!?/p>

深入群眾,就是踐行黨的根本宗旨。

求真務實,才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

“看到泡桐樹,想起焦裕祿?!碧m考人民至今保留著這個習慣,房前屋后、庭院地頭,有空地就種上幾棵泡桐。泡桐樹栽在農田里,既防風治沙,還能提高糧食產量。

目前,蘭考縣農桐間作面積46萬畝,泡桐200多萬株。截至2013年,全縣林產工業從業者4萬余人,林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70多億元。

蘭考縣農林局副局長張建軍說:“到今天,蘭考人民還在享焦書記的福呢!”

從一個人到一種精神,從一棵樹到一個產業,貫穿其中的是焦裕祿赤誠為民的真摯情懷,是探求就里的求實作風。

“毋改英雄意氣”

——有一種奮斗氣壯山河

這是一種精神的定格:一把藤椅,靜靜地放在一張破舊的辦公桌前。藤椅右手,一個大洞無聲地訴說著主人曾經的病痛—一肝疼襲來時,他就用茶缸靠在藤椅上,緊緊地頂在痛處。日久,藤椅被頂出—個大洞。

望著這張藤椅,人們就會想起1962年冬天,大雪紛飛。飽受風沙、鹽堿、內澇“三害”困擾的蘭考,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年來最低水平。小小的縣城火車站,擠滿了外出逃荒的災民……一位省領導來視察,看到蘭考災情嚴重,提出不如一分為四,劃給周邊四個縣。而新上任的焦裕祿堅定地說: “情愿累脫三層皮,也不能把困難推給兄弟縣?!?/p>

望著這張藤椅,人們就會想起一年零四個月中,焦裕祿下去查風口、探流沙、找水道、治鹽堿……面對蘭考自然災害的肆虐和貧困落后的實際,他揮筆誓言: “拼上老命大干一場,決心改變蘭考面貌?!彼麑懴隆案筛锩偷酶谊J!成功了,有經驗;失敗了,有教訓。只要敢闖,就能從困難中殺出一條路來!”

今天的我們,還有沒有這樣的責任擔當?

王新軍在縣委常委會民主生活會上反思自己:剛來蘭考也有滿腔熱情,但是,面對種種困難和問題,激情和斗志逐漸冷卻了、退縮了。一事當前,擺困難多、講客觀多。與焦書記“拼上老命大干一場”的奮斗精神相比,自己明顯缺少了幾分對事業的執著和責任擔當。

50年過去,焦裕祿當年留下的最后一句話,鏗鏘激越,撼人心魄:“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p>

愿這種豪情壯志激勵后人砥礪奮進“肝膽長如洗”,迸發“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強大精神動力。

“兩袖清風來去”

——有一種品格高山仰止

焦裕祿紀念館里,一份他親自起草的《干部十不準》,吸引了參觀者的注意。

其中一條: “一律不準送戲票”, “十排以前戲票不能光賣給機關”。

一張小小的戲票,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

劉俊生的思緒再次回到了50年前。他說,焦書記來之前,給縣委領導送戲票是一個慣例。

焦書記來之后說,誰看戲,誰買票,誰花錢,不準看白戲。

期間,他無意間得知兒子因認識售票員看戲未買票,便立即拿錢叫兒子去補票。

正是這一串的“戲票問題”,促使他起草了《干部十不準》。

50年后,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蘭考縣委制定公布了新的《蘭考縣黨員干部“十不準”》。

王新軍說: “對照焦書記起草制定的《干部十不準》,新時期對蘭考黨員干部的要求,與不搞特殊、清正廉潔、嚴于律己的焦裕祿精神是一脈相承的?!?/p>

焦裕祿的境界是一個共產黨人的崇高境界,支撐他的是革命理想與信念。

在焦裕祿陵園,離墓地不遠處的紀念館里,人們排起長隊參觀焦裕祿事跡展。他們中有拄著拐杖的老者、懷抱孩子的婦女、稚氣未脫的少兒。展柜里,擺放著焦裕祿生前用過的物品,從生銹的鋤頭到帶著窟窿的布鞋,還有打了42個補丁的被子。

睹物思人,觀者唏噓不已。

“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边@句樸素得不能再樸素的話語,今天讀來,依然能引發歷史情境與當代心靈的強烈共鳴。

“焦裕祿同志給我們留下了那么多,我們能為后人留下些什么?”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考察時提出,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題與焦裕祿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要把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作為一條紅線貫穿活動始終,做到深學、細照、篤行。

50年時空穿越,短暫的生命鑄就精神的永恒。

讓我們再一次呼喚:為了那永遠不改的本色“依然月明如昔”!

猜你喜歡
藤椅泡桐蘭考
又訪蘭考
“三清一改”靚蘭考 人大代表作示范
數藤椅
“互聯網+履職”:蘭考人大代表的新行動
一把愛的藤椅
四倍體泡桐育苗高效管理技術綜述
蘭考交卷
藤椅作品賞析
四倍體泡桐引種試驗研究
一株泡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