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普惠金融發展水平與提升路徑研究

2018-12-06 20:02
金融經濟 2018年16期
關鍵詞:普惠金融機構信用

一、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現狀

(一)普惠金融發展受到國家高度重視

多年來,中央連續十多個“一號文件”都是圍繞“三農”問題,其中都對我國農村金融環境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求商業銀行擴大鄉鎮服務網絡,建立專門機構和獨立的運行機制,以滿足農業、農村、農民和中小微企業的的融資需要。2013年和2014年,國務院先后發布《關于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和《關于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若干意見》,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體系,提出了具體方案。各部委、各單位也積極貫徹落實這一文件的精神,聯合或單獨出臺發布了相關制度文件,通過獎勵和優惠政策或差別監管政策支持普惠金融發展。2016年,《中國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出臺,更是體現了我國政府對提高金融部門普惠性的重視程度。

(二)實施了多種激勵措施進行扶持

一是央行實行差異化的存款準備金率,對涉農貸款和小微企業貸款比例較高的城商行、農商行、農合行和農信社執行較低的存準率。同時,通過靈活運用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涉農、扶貧、扶弱、中小企業等領域的信貸支持。二是監管機構降低了專門為農村金融和中小微型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的進入門檻,并取消了存貸比監管要求,提高了不良貸款容忍度等相關引導措施。指導和鼓勵金融機構服務于小微、“三農”、扶貧、扶弱等普惠金融領域。財稅部門通過相關政策,直接向目標群體或中小金融機構提供稅收支持、利息補貼和獎勵,并通過稅收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普惠性金融領域的支持力度。例如,中央財政劃撥專項扶持資金,設立專門擔?;?,鼓勵金融機構向符合條件的弱勢群體發放貸款。

(三)培育了一大批新型農村金融組織

近年來,我國政府出臺了若干制度用以規范新型農村金融服務提供者的設立,其中,既包括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也包括小額貸款公司(新型貸款機構)。根據人民銀行和世界銀行集團2018年發布的《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普惠金融:實踐、經驗與挑戰》數據顯示,2016年末,我國新型農村金融服務提供者已達到10240家,大大提升了薄弱環節金融服務的普惠性。一是新型農村金融服務提供者具有為目標體服務的區位優勢。大多數村鎮銀行設立在縣城或者鄉鎮,農村資金互助社設立在農村地區,許多小額貸款公司則設立在小微企業聚集的地區或社區,這些機構距離服務目標群體非常接近。二是新型農村金融服務提供者具有清晰的市場定位和明確的目標客戶群體?;诒O管對目標客戶的規定,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主要服務于小微企業和農戶,資金互助社則服務于社員??傮w來說,新型農村金融服務提供者產生了許多積極作用,彌補了農村金融服務的空白,降低了農民和小微企業對民間金融的依賴,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我國普惠金融整體環境。

(四)形成了較為健全的普惠金融服務供給體系

目前,中國已基本形成了多層次、多元化的銀行機構組織體系,為“三農”、小微企業、扶貧、扶弱等普惠金融領域提供匹配的金融服務。大型銀行發揮網點、人員、技術優勢,下沉服務,并通過建設專營機構,提升服務小微企業的專業水平。中小銀行積極增設扎根基層、服務小微企業和社區居民的小微支行、社區支行,目前全國共設立這兩類支行5000多家。村鎮銀行、資金互助社、小貸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穩步發展,全國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總數已達到10000多家。在傳統銀行體系之外,小貸公司、P2P網貸公司等新型金融業態蓬勃發展,總體運營穩健,豐富了金融服務的機構載體,成為緩解小微企業、 “三農”等融資難題的重要補充。同時,很多商業銀行設立了專營機構,建立了專門的網點,并有許多商業銀行還創設了自己的特色產品品牌,支持農業和小微企業發展。例如,中國農業銀行率先改革了成立了三農事業部,創新推出了“金穗通寶卡”和“金穗惠農卡”等信貸產品。建行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小企業管理中心,推出了“小微快貸”等信貸產品。

二、我國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普惠金融供給與需求失衡

一是金融機構在辦理信貸業務時,往往都要求客戶履行一定的擔保抵押程序,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普惠金融需求方大都缺乏相應的抵押擔保能力,無法提供金融機構要求的擔保物或者質押物,擔保抵押程序的固化極易導致相關業務無法開展,使得資金的供給和需求雙方無法達成共識,從而增大供需矛盾,導致供需的不平衡。二是我國金融機構發放的中小企業貸款多為期限較短的流動資金貸款,對于中小企業的中長期資金需求,如固定資產、項目中長期等貸款大都沒有支持意愿。這就又導致了資金供給與需求方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三是雖然目前我國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比較健全,但金融機構之間沒有形成良性互補的競爭機制,很多大型金融機構基本不會涉足“三農”類型貸款,或者涉足的意愿非常低,這就更易導致了資金供需雙方的矛盾。

(二)可持續發展與社會責任實踐之間存在矛盾

普惠金融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求金融機構在提供服務的同時能夠有一定的盈利空間,從而保證財務收入能夠彌補相關的資本及稅負成本。但是客觀來說,普惠金融大多都屬于扶貧、扶弱的對象,相對來說,不符合商業銀行的盈利要求,再加之普惠金融領域的金融生態環境不佳,貸款壞賬率高,盈利能力孱弱。除非可以收取的利率高于正常水平,否則很難實現盈利目標。國際上小額信貸一般實行高利率或浮動利率,以確保小額金融機構的金融業務實現可持續性發展。但是在我國,開辦惠普金融業務,金融機構的產品定價一般都要考慮農業、農村、中小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戶等弱勢群體的利率承受能力,并以較低的利率價格發放貸款,如果沒有相應的利潤補償及機制,這必然會降低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的意愿。另一方面,差別性的貸款利率定價,如果執行中存在偏差,則有可能會產生“權力尋租”,其中一些利益集團有可能利用手中權力獲得更廉價的資金,而對弱勢群體起到排斥作用。

(三)新型普惠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受限

資金來源渠道不暢,一直是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普遍面臨的問題。我國村鎮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母行拆借、銀行間融資和組織存款等。母行拆借和銀行間融資都屬于外部融資,要真正解決資金問題,必須要從自身的存款組織上尋找突破。但是,由于村鎮銀行大多設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加之當地存款主體大都資金有限,這更是限制了其存款增長。同時,這些新型金融機構由于營業網點較少,業務輻射范圍較小,很難滿足農戶、中小企業的金融需求,這也導致了客戶對其信心的下降,必然也會使存款業務受到很大的制約。另一方面,因其屬于新生事物,對于接受新鮮事物較慢的群體來說,其對農村客戶的的吸引力有限,進而也制約了其支持弱勢群體的效力。而小額貸款公司的運營模式則是“只貸不存”,其資金來源范圍更為狹窄,融資難度更大,對于廣闊的普惠金融需求來說,其往往是只能滿足很小一部分群體的融資需求。

(四)普惠金融配套服務發展相對滯后

一是普惠金融資金需求主體金融知識有限,信用意識不強,導致普惠金融市場不夠有吸引力。普惠金融服務主體多為農戶,小企業主,個體工商戶以及一些扶貧扶弱對象,相對來說,這些人法規意識和信用意識欠缺或淡薄,這直接影響金融機構深耕普惠領域的深度和廣度。二是信用體系不完善,導致金融機構投放普惠信貸的積極性低下,存在審慎貸款、害怕信貸和降低授信額度等問題。這主要是因為部分地區信用體系建設停滯不前,主要表現為信用信息采集尚停留在各自為戰狀態,呈現碎片化的狀況。在一些農村地區,一些低收入人群、年輕人因為沒有信用記錄或信用記錄不足,難以獲得低成本的信貸服務,而他們往往又是潛在的信貸需求者,亟需實現各類金融資源傾斜。

三、推進我國普惠金融深入發展的意見建議

(一)增強普惠金融供給能力

明確農業銀行、郵儲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涉農機構的市場定位,加快農村金融市場開放步伐,更加大力度引入貸款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多種農村金融市場主體,拓寬農村金融市場供給寬度,鼓勵更多的市場參與主體進入到普惠金融領域。著力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積極構建完善的中小企業擔保體系,解除金融機構畏貸心理,增強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信心,從而增大信貸投放。同時,鼓勵農村金融機構和中小銀行發揮創造力,針對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地區服務主體的差異性資金需求,積極研究和開發各類普惠金融產品,以適應當前普惠金融發展的實際需要,切實提高普惠金融的實際服務效果。

(二)提升政策引導效果

一是完善普惠金融發展的扶持體系。制定科學合理的獎補政策,將稅費優惠、風險撥備計提、呆壞賬處理等支持政策納入差異化監管體系,增強扶持力度;制定和完善地方財政資金扶持辦法和獎補標準,加大對“三農”、小微企業信貸投放較多金融機構的補貼力度,給予更多的財政貼息和稅收政策傾斜;建立普惠金融風險補償基金,對因自然災害等人為不可控的因素造成的信貸資金損失,給予相應的風險補償。二是降低普惠金融服務提供者的服務成本??梢試L試調整央行小額支付系統收費標準,區分系統參與者辦理的普惠金融業務,實行有區別的收費政策,對于一些為普惠領域提供金融服務較好的系統參與者,減收一定比例或幅度的費用,以切實降低普惠領域的金融結算成本。

(三)激勵金融機構踐行普惠金融

一是繼續加大對金融機構發放涉農、中小企業等類型貸款的補貼力度,實施正向的激勵措施,引導更多的金融資源向政策鼓勵的薄弱環節傾斜。二是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普惠金融領域特色經濟發展的信貸支持力度,結合地方政府發展計劃,給在普惠領域投入較大的金融機構提供相應的政策保障和財政補貼。同時,在確保信貸投放與經濟發展特點相適應的同時,要切實防范信貸風險。三是繼續在國家層面上實行差別化準備金要求。通過“普惠金融定向將準”等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資金投向,督促金融機構加大對普惠金融領域的信貸支持,鼓勵更多的金融資源流向普惠金融領域。

(四)營造良好的普惠金融生態環境

一是繼續推進普惠領域的信用工程建設,促進和深化信用體系建設。在“三農”領域,要繼續加強對信用村、新用戶和信用鄉的評估,從而增加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提升普惠領域的貸款可獲得率。特別是要擴大信用評估的范圍和覆蓋面,使更多的受眾能夠享受到信用貸款的便利和快捷。第二,加強普惠性金融領域的信用體系建設。一方面要擴大信用信息收集的對象和內容,建立普惠金融領域中相關經濟組織的信用信息收集機制,提高信用體系在普惠金融領域的覆蓋面;另一方面要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教育。要加強金融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增強民眾與金融機構打交道的能力,引導民眾樹立正確的金融意識,增強其辨識合格金融產品的能力。三是加強司法環境建設。各級政府部門和司法機構要大力協助金融機構依法維護金融債權,支持金融機構的正常維權活動,切實維護金融機構的合法權益,增強金融機構服務普惠金融的信心,促進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

猜你喜歡
普惠金融機構信用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機構風險的重要途徑
探索節能家電碳普惠機制 激發市民低碳生活新動力
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鎖”
金融機構共商共建“一帶一路”
信用收縮是否結束
日照銀行普惠金融的鄉村探索
農村普惠金融重在“為民所用”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資金結算中心:集團公司的金融機構
信用中國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