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人生的感悟,到靈魂的回歸

2018-12-08 09:47王立世
當代教育 2018年3期
關鍵詞:王家詩人

王立世

我說了這么多話,天還是沒有亮。

天不亮我就要說話。

這是王家洋第二本詩集《夜來花開》后記中的兩句話。這個后記與我閱讀過的其他后記相比有幾個特點:一是短小,不足500字。憑我的直覺,王家洋要說的話不止千言萬語,但他只說了這么多。話不在多而在精,以少勝多確是一種戰術。二是分量重。那些啰里啰唆的長文,其核心內容都被廢話淹沒了。真正能讀懂王家洋這500字,絕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可能用讀幾千幾萬字的功夫也不一定能讀懂,它的分量只有放在生命的天平上才稱得出。三是形象生動。這是詩人的天性和后天的修煉使然,藏也藏不住,但不是誰也能做到的,不是誰也能做好的。四是深刻的哲理。讀這個后記就像讀他的詩一樣不能停留在“看山是山”的閱讀水平,必須體味文字背后的深意,像讀魯迅的《野草》那樣去讀。后記盡管短小,詩人還是低調地表白“我說了這么多話”,但“天還是沒有亮”。王家洋從農村走向城市,實現了人生的巨大轉折。一方面擺脫了貧困、封閉的生存環境,生活有所改觀;另一方面又墜入精神的無所適從和迷惘困惑,鄉村親情成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強大精神支柱。因為經歷的緣故,他對人生的感悟由單純變得復雜,由舒緩變得緊張,由明凈變得混沌?!疤爝€沒有亮”正暗合了他精神的茫然狀態?!拔揖鸵f話”,他要傾訴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和自己的追求。這就注定了他的詩在人生復雜的感悟和靈魂執著的回歸兩條主線上穿梭往復,在城市與鄉村、物欲與精神、希望與失落的矛盾糾結中不斷地碰撞,閃射出生命疼痛的光芒。

王家洋懷揣夢想來到陌生的城市,但他天性中的東西誰也無法改變。在復雜的環境中,他既想有所作為,又不愿隨波逐流;既不愿屈服于現實,又難以突破已有的陳規陋習;既悲天憫地,又對生活中的頑疾無能為力;既不想與命運妥協,又無力掙脫環境的制約。他在矛盾中苦苦尋找人生的真諦,他的心靈是敏銳的,目光是透徹的,別人熟視無睹的東西在他眼中卻不同尋常,極易觸動他內心隱秘的神經,引發情感上的共震共鳴。在《立秋》中寫道:“立秋,并不是秋天真的到了/我上學的第一天就是立秋/我望著窗外練習“人”字/寫了大半輩子,還是歪歪咧咧”。一個“人”字寫了大半輩子還是歪歪咧咧,時間之長與效果之不理想充分說明了做人之難,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城市更是如此。一方面是知識分子對自我的嚴格解剖,像魯迅《一件小事》中寫的“要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另一方面是各種各樣的壓力作用的結果。人很多時候都是言不由衷,身不由己,人性的弱點就會自然而然地暴露出來。詩人在《夢見》中也表達了同樣的主題:“夢見候鳥飛出屋檐/在天空排不成人//哦!發不了芽的星星,漸次退出/黑夜,悄悄掛在我眼角”。夢見候鳥排不成人字,影射著做人越來越難。星星發不了芽,就要退出天空,無法躲避的黑夜不聲不響地掛在眼角,一種茫然在逼近靈魂。在《生活》中寫道:“坐;在什么位置/站;在什么地方/你不能選擇//太陽出來/你就得穿上服裝/走進合唱隊伍//你必須戴上帽子/必須時刻提醒自己/按食譜烹調生活這道菜”。大家常用“坐有坐姿,站有站態”來表揚一個人的修養,但位置不能選擇,就像一顆螺絲釘不能隨便亂擰。人更多的時候是在合唱隊里發出集體的聲音,個性的聲音被淹沒?!鞍词匙V烹調生活這道菜”,比喻生活的內容、程序甚至結果都被固化,循規蹈矩的壓抑和憤悶表露無疑。在《痛苦》中寫道:“大地的痛苦是:骨頭被抽出/出現,隧道、橋梁//天空的痛苦是:烏云密布/卻久久,落不了雨//我的痛苦是:限速標志/越來越模糊”。詩人一方面感到一些沒必要的規則對身心的束縛,另一方面慨嘆一些需要的規則卻越來越模糊,隱含著對人們單純追求速度和效益的擔憂。在《李花白》中寫道:“你是一朵梅花/錯開在春天/你的出現與滿園春色極不協調”。正像苦寒出身的鄉村人與繁華似錦的城市不協調一樣,詩人從春天的梅花想到了自己的身世,這種不協調不單是外表上的,更多的是價值觀念和精神操守層面上的。他以犀利的筆鋒對城市人的刻薄勢利虛榮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這些城市病是王家洋無法認可和接受的,他內心一直在抗拒著這些。在《谷雨》寫道:“我們整天吃著米飯,卻/忘記了秧苗生活在田里/谷子離不開雨水//故鄉的麻雀飛到城市來看我們/我們卻不認識,在窗臺上/我們也舍不得給他們幾粒米”。這里的“我們”出于敘述上的方便,我認為并不包含詩人在內。城市人在享受現代生活時忘記了他們口中的糧食來自鄉村,對農業的陌生表現出一種無知,對故鄉的麻雀表現出一種令人氣憤的冷漠。在《夜蚊》中寫道:“這只夜蚊原本不想咬人/但屋子太黑,它想從人身上找出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把犧牲別人當成一種智慧,生活中這樣的蚊子屢見不鮮,對這樣的蚊子既不能一拍子打死,又不能灑一把同情的眼淚,就只好讓它在侵略別人的權益中茍且偷生,這是社會轉型期無法避免的現象,也是人性的惡果。在《大雨》中寫道:“我早就看不慣太陽制造塵埃/這些無孔不入的小東西/不安分守己,懸浮在空中/我要讓他們回到自己本真的位置”。這里的塵埃具有兩個特點:一是無孔不入,善于鉆營;二是不安分守己,浮躁輕佻。塵埃是泥土的異化,與泥土的品性背道而馳;大雨是清洗塵埃的一種正義力量,能讓它回歸到自己本真的位置。人被異化后,怎樣才能回到最初的善呢?在詩人看來,返鄉是一種最好的選擇。在《紅色轎車》中寫道:“這輛車的工作就是/停在車庫里”,車成了主人身份和地位的標簽,因功能得不到發揮得了自閉癥:“這輛車多么希望翻山越嶺/一路狂奔/即使掉下懸崖/它也是心滿意足”。生的平庸與無聊真不如死的壯烈與充實,不是車變態了,是人變態了,人被物質的異化多么嚴重。在《冬天》中寫道:“把山躺成水/猶如把一個正常人變成一個精神病人”,“這個冬天/我一直在琢磨/一個正常人變成一個精神病人的過程/會不會是一片白云變成數朵雪花的過程”。正常人變成精神病人就像挺立的山變成倒下的水,就像天上的云朵墜落到地上的雪花,詩人用了兩個比喻形象地表達對一個人精神病變的痛惜和思考。我們對“精神病人”的理解不能完全定義在醫學病理上,現代城市人普遍存在心理陰暗和精神空虛,城市一手在創造巨大的物質文明,一手也在戕害人性中本來的美好,使人的精神發生病變,就像一條腿長另一條腿短的人失去平衡一樣,走起路來勢必變得搖搖晃晃。

城市中泛濫的物欲將人置于危險的境地。詩人在《黑》中寫道:“一條魚主動跳上砧板/一把刀的陰謀就這樣得逞”。生活中這樣的魚何止千條萬條,魚由為一點誘餌主動上鉤發展到“主動跳上砧板”,不管什么動機都是無知的表現,我們對自取滅亡的“魚”只有“哀其不幸”,對充滿陰謀的“刀”怒其卑鄙。詩人在《反時光》中寫道:“我經常提醒自己/不要見梯子就上”。人們都想往高爬,但沒想到爬得越高跌得越低、摔得越慘。有時梯子本身有問題,梯子倒了,爬梯子的人自然也就倒了;有時梯子就是誘餌,爬者不但達不到目的,還會落入陷阱。詩人除對梯子保持足夠的警惕外,還告誡我們“潔白的云朵/比烏云還要可怕”。因為社會上假冒偽劣盛行,披著羊皮的狼越來越多,以假亂真,習以為常,需要我們時刻擦亮眼睛,否則就會上當受騙。在《懺》中寫道:“原本開得好好的花/還沒開夠的花”被暴雨摧殘時,“她們的叫喊/讓我無法控制”。一種純自然景觀,但詩人憐香惜玉之情躍然紙上?;o疑是一種美好事物的象征,暴雨是一種扼殺美好事物的勢力,從中也可看出詩人的憤世嫉俗。在《伐木者》中寫道:“伐木者躺在一塊石頭里/他在等待/他說:總有一天/那些樹的根要腐爛……伐木者正坐在考場里/他把那些試題看成一棵棵樹/結果他得了零分/那個“零”!與那棵大樹/留下的樹樁截口一樣/圓”。伐木者盼著樹根腐爛,就像玻璃商盼著玻璃碎裂、建筑商盼著房倒屋塌一樣,在市場經濟時代,受利益驅動,道德常常被擱置一邊,那個“零”分是道德的測試結果,與樹樁截口一樣圓頗具嘲諷意味。曾經被國人崇敬的《雷鋒》:“不知什么時候/你悄然走遠了/我們只能看見你模糊的背影”。寫雷鋒的詩很多,但王家洋這首《雷鋒》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他沒有從正面去歌頌英雄,而是從側面迂回曲折地表達社會風氣的變化?!安恢裁磿r候”,時間上的模糊暗示著人們不知不覺地被卷入利益的旋渦?!澳闱娜蛔哌h了”,以“為人民服務”為己任的雷鋒實在看不下去才走遠了?!扒娜弧狈侠卒h的性格特征。不是英雄遠離我們,是英雄被遮蔽、淹沒、冷落,因而他的背影越來越模糊。對這種社會現象詩人是痛心疾首的,是持批判態度的,但也不是偏激到失望的境地?!捌鋵?你并沒有走遠,更不會消失/你就在我們內心的暗處/只要我們善良的燈打開/你就現身我們的世界”。每個人內心都有一盞善良的燈,只是一時被利益關閉,遲早會被良知和人性打開,雷鋒就會從暗處走到舞臺的中心,重新成為引領人們精神的旗幟。這是詩人殷切美好的期望,他在呼喚遠去的雷鋒,就是在呼喚社會的風清氣正、人性的美好善良、生存的寧靜和諧。人在欲望中沉浮,詩人把目光投到了山水上。在《林芝的山》中寫道:“要經過多少年修行/才高過其他山/才掛滿多多的經幡/林芝的山不在乎//從山腳到山頂/每一棵樹都淡定/每一棵樹都找到了自身的位置/林芝的山,就出現了準確的色彩//面對林芝的山/我們無地自容/無論是步行的,騎車的,還是駕車的/目的都是要站在最高的山上”。人在無限膨脹的欲望中迷失了自己,不如草淡定,能找準自己的位置,保持自己本來的顏色,才生出“無地自容”的慚愧。在《草?!分袑懙溃骸俺宋译p手抓出的微小波濤/草海沒有騷動,水太深了/風吹草動,我何時才是風/讓這草海也感動一回//這些水,如此淡定/他們是在修煉,總有一天/他們會修煉成霧,慢慢飄上天空。那時/天上就出現兩個太陽,兩個月亮”。水修煉成霧,變成太陽和月亮,人卻被物欲左右,價值觀產生混亂,信仰左右搖擺,精神變得暗淡無光。

人不管如何折騰,最終都會像一片落葉,由綠變枯,飄離生命的枝頭,回歸大地。王家洋對生命的感悟既有轉瞬即逝的嘆惋,又有被切割的疼痛。在《月亮》中寫道:“我望著月亮/月亮也望著我/無論在哪里/我都逃不出月亮的眼神//可惜相距甚遠/只能看看/只能通過空氣/傳遞彼此的氣息//我一天一天老去/月亮一天一天明亮”。人與月亮相比,人是一天天暗淡下去,直到無光;月亮卻亙古不變,甚至一天比一天明亮,凸顯生命的脆弱與短暫。在《踏青》中寫道:“生命苦短!乘春天還沒有走遠/把內心的積云/變成一場暗無天日的大雨吧”。在這樣美好的季節,也許是詩人想到這樣的美好并不能持久存在,便情不自禁在感嘆“生命苦短”,“內心的積云”不被人知,也許“變成一場暗無天日的大雨”才能喚醒沉睡的麻木的人們。在《吸食》中寫道:“吸食你的黑/你變成一位白發老人//吸食你的水/你滿身出現皺紋”。什么在吸?有意的忽略造成主體的缺位模糊,這同樣是藝術的彈性,讓讀者去想象。詩人只強調“吸”這個掠奪性的動作。在《燈》中寫道:“一個人/就是一盞燈/只有熄滅/我們才想起燃油”。生命被榨干就像燈中的油耗盡,抒寫的同樣是生命的被動和時光的無情。在《剪》中寫道:“一把剪刀不停的剪著一根線/一根彎彎曲曲的線/每剪一下,我的心就痛一下//我不斷奔跑,想遠離/那咔嚓咔嚓的聲音/但他像月亮一樣//我看到那根線越來越短/我身后的影子是一根皮鞭”。一根線隱喻著生命或其他美好的東西,被越剪越短,直到消失。詩人卻無法躲開這種痛苦的聲音,并把這種聲音比作“月亮”,月亮是美好的,但也有陰晴圓缺。詩人又把身后的影子比作“皮鞭”,生命就是一個被不斷地“剪”和“抽打”的過程。到了知天命之年,理想和激情已經退出生命的舞臺,詩人對生命的感悟是另一番景象,于是在《雨錄》中寫道:“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數著屋頂的星星過完余生”。即日子開始逐漸變得平靜,甚至無聊。

在人生感悟中寫親情和愛情的詩是最溫暖最明亮的。王家洋這樣寫《女兒》:“女兒,你的手越來越長了/我夠不著了//女兒,你已不是多年前的小寵物了/你已長大成人了//女兒,你不再依偎我的懷里/我不再牽著你的手。這樣的美差//將由另外一人接管/我是插不上手了”。這是許多人共同的感受,一方面為女兒的成長和幸福高興,另一方面又為女兒從自己生活中分離出來感到失落空虛。在《重塑》中寫道:“你是一只高貴的萬年陶杯/我要把你打碎,研磨/讓你變成今天的泥土/用我積蓄多年的水滋潤你/用我等待已久的手慢慢揉你/再放進我大火的胸膛/讓你變成一只絕世的狐貍”。陶杯變成泥土,預示著愛情要回歸到最初的形態,就像詩人從城市回歸鄉村一樣。

王家洋在貴陽城里生活了三十多年,按常理說他應該完全被城市化了,但事實并非如此,他身體飄在城市,靈魂卻丟在鄉村,時光無法改變他城市邊緣人的角色。城市邊緣人在生活方式上也許有所改變,但思想和靈魂拒絕城市的浮躁喧囂,精神至始至終無法融入城市,甚至形成一種對抗,懷鄉就成為一種情結,成為一種精神寄托。在城市的生存又難以做到世外桃源那樣的與世無爭、清靜自然,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既不像城市人,也不像鄉里人,而是城市里的鄉村人,是鄉村里的城市人,飽嘗物質和精神被割裂的痛苦,處于進退兩難的生存境地。好在城市對王家洋精神的改變微乎其微,他精神的根深深扎在故鄉那片貧瘠的土地,那里的每一撮泥土、每一滴水都在滋潤著他渴望美好的靈魂。

王家洋雖不是與世無爭的消極無為,但骨子里擁有文人那種散淡與不拘一格。在《營上高度》中寫道:“營上有多高/你我都不知道/你我只能沿著那條青石小路/不急不慢,一步是一步的往上爬/一點一點將身體里的欲望搬出/如同那三個男人,一塊一塊的搬石頭”。不知道營上的高度,不急不慢,雖然也在往上爬,但不求速度,不關心高度,一切都是順其自然,沒有與別人比高低,更沒有成為別人的絆腳石,如閑云野鶴一般的超然,與那些急功近利者迥然不同。但生活并非一廂情愿,往往是樹欲靜而風卻在動。在《影子》中寫道:“以為黑夜將影子收起/殊不知一上路影子還是拖著身子”。白天看得見的影子拖得人心身疲憊,原以為“黑夜將影子收起”,本可放松一下,但看不見的影子還在拖著身子,在消耗著一個人的耐心和情感。詩人表面上寫影子,實際上寫城市生活中的某些負作用負能量在糾纏著自己?!爸挥心嗤翛]有影子/只有莊稼糧食”這兩句詩是詩眼,有畫龍點睛之傳神,兩個“只有”沒有重復的感覺,強調了田園生活的輕松和踏實。在光怪陸離、古風難覓的城市,詩人傾心的依然是田園風光,純樸民風。故鄉在詩人心中像一首老歌:“這些歌里有新鮮的空氣/有清澈見底的水/有積極向上的草木/有小鳥唱醒太陽和我們”。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城市的生態也在惡化,故鄉的青山綠水不僅僅是一種干凈的自然風光,也成為詩人內心道德和情操的標高。在《母親的秋天》中寫道:“母親一個人住在鄉下/養了一大群雞鴨/那些雞鴨就像小時候的我們/整天圍著她……我突然明白,母親為何不愿進城/城里沒有大的糧倉容得下母親的秋天”。城市的四季沒有春種秋收的概念,甚至季節的界線都不太分明,母親不愿進城是因為她在城里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和應有的位置,就像詩人的靈魂在城市無處安放一樣。在《山坡上的羊》中寫道:“這只羊,被陽光輕輕拍著/那些草正努力露出地面/渴望羊的咀嚼/羊低下頭顱,向日葵低下頭顱/天空也低下頭顱//羊抬起頭,望著/天上的星星,他一會兒/看見天空滿是小花/一會兒看見天空滿是焰火/最后他看見天空滿是青草//這只羊睡不著覺/春天,讓他措手不及”。幸福的羊,溫暖、自足,不用辛苦奔波,草等著它吃。一切都是那么的謙遜,都在低著頭,不像城市人高高在上,自以為是。羊即使抬起頭,看到的除了星星,就是小花和青草。一幅寧靜、和諧、美好的畫面好像沈從文筆下的《邊城》一樣美?!按禾?,讓他措手不及”,一種幸福的突襲也是那么甜美,不像城市讓人驚恐不安,深怕變成別人的獵物,被別人吃掉。令詩人驚喜的是:“我在貴陽見到了納雍的水巷子/見到了我多年前的生活”。雖然是人造景觀,但觸動了詩人懷鄉的心弦,好像他鄉遇故知一樣。城市對人的異化是多么嚴重,詩人一直保持警惕心理,以一個鄉村人的形象現身于城市。在《表白》中寫道:“我不說普通話/是怕走丟了”。在城市里說方言可能冒著被嘲笑的危險,詩人不是不會說普通話,但怕迷失于千人一面萬人一腔的大眾化臉譜里。普通話便于交流,但它抹殺了人們的身份,方言有一種故鄉身份的認同感,一種精神的自信和對故鄉的熱愛表達得淋漓盡致、入骨三分。

寫給父親的詩是王家洋創作中的重要內容,也是他靈魂回歸的重要原因?!对埂穼憣Ω赣H的思念和牽掛:“父親,今夜/月亮升起來的時候/我想你了/那些星星/是我給你送去的燈盞/那月亮/就是你的家”。想為天國的父親增添些光亮,怕父親像活著時那么暗淡和艱辛。在《給父親上墳》中寫道:“父親,我把自己降到大地的高度/埋下頭,讓你/像我小時候一樣,親我的額頭”。給父親磕頭,必然要降到大地的高度,這個動作一方面體現對父親近于崇拜的虔誠,又勾起小時候父親“親我的額頭”的美好回憶。詩人帶來父親愛吃的食物,父親沒有吃,詩人又回到了那個饑餓的時代:“你是不是要像我小時候那樣/寧可自己餓肚子/也要讓我吃飽”。憶起在特定的情景下父親濃得化不開的舔犢之情,對父親的崇敬油然而生?!案赣H,我小時候/你帶我給爺爺上墳/現在是我帶你孫子給你上墳/將來,不知哪天/又是你孫子帶著他的兒子,給我上墳”。這既是生命的傳承和延續,也含蓄地表達了詩人最終也要回歸鄉土的意愿,那才是自己的歸宿。這種思想在《踏秋》里得到充分的表現:“在貴陽城/我只有走進電梯/登上高高的樓層/哪像在故鄉寨樂/有山可登/山上長滿菊花和糧食”。一個“哪像”顯示出情感的風向標,城市是一個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它的各方面的優勢不容置疑,但城市人不同程度地患上了空虛、焦慮的城市病,“故鄉”自然就成了詩人的精神家園,那里沒有猜忌陷阱、坑蒙拐騙?!霸诠枢l寨樂/父親是最幸福的/他不用動身就可登高望遠/他長年在高高的山上/不像我要靠思念才能回到故鄉/才能聽見牛嘶馬叫”。遠方的游子飽嘗思鄉之苦,在他們眼中“月是故鄉明”,他們靠懷念撫慰受傷的靈魂?!八氖炅?眼睜睜看著我們寨子的親人一個一個減少/山坡上的墳一個一個增加/我在想,如果哪天我也和他們一樣/登上故鄉高高的山頭/那就是重陽了”。詩人一方面為親人接二連三地離世傷感不已,另一方面又想到自己將來埋在山坡上的幸福?!爸仃枴庇械歉叩牧曀?,意味著死后還有人來看,與城市里人與人被鋼筋水泥隔離造成的冷漠截然不同。這首詩讓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海子的《亞洲銅》,王家洋雖然沒有海子那么大膽的想象和美妙的比喻,但樸實的敘事與抒情一樣地讓人怦然心動,對故土的親近如出一轍。在《兩片竹片》中寫道:“你已和大地融為一體/無論我們身處何方/只要我們將耳朵緊貼泥土/就能聽到你的呼吸”,詩人夢寐以求的就是像竹片一樣埋入溫馨的故土。

這本詩集的開篇之作——《父親走了》——寫得更為動情:

他睡的床空了

我的心空了

看著他的遺像

我想父親究竟到了天堂路上的哪個位置

是否像他人生路上一樣坎坷不平

是否像他人生路上一樣危機四伏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

他已沒了病痛的折磨

他已沒了人世的紛爭

天上一顆星

地上一個人

我想父親歷經人世的磨難

肯定會成為最明亮的那顆

像生時一樣,用他的善良和熱心

照亮夜路的人們

父親走了

我今生沒了叫爹的機會

他的黑色棺木

是一條黑色的道路

我要用心點上不滅的燈火

讓光明鋪滿他通天的大道

父親走了

天下起了小雨

為他一生的不得志

父親走了

天露出了太陽

那是無憂無慮的

天堂的大門

這是詩集中最長的一首詩,也是在詩人心中最有分量的一首詩。父親走了,“我的心空了”,“我今生沒了叫爹的機會”,像在自言自語,不加修飾的抒情,比那些故意制造氛圍的偽抒情更能打動人心,一種惆悵、失落從心靈迸發出來?!疤煜缕鹆诵∮?為他一生的不得志”,渲染出父親人生的蒼涼和失落?!疤焐弦活w星/地上一個人/我想父親歷經人世的磨難/肯定會成為最明亮的那顆/像生時一樣,用他的善良和熱心/照亮夜路的人們”。從生前的善良和熱心想到死后成為最明亮的一顆星,父親的精神依然在放出璀璨的光芒。善有善報,這樣的父親會進入天堂的?!拔蚁敫赣H究竟到了天堂路上的哪個位置”,先是擔憂他是否像人生路上一樣坎坷不平,飽受顛簸之苦,但讓詩人釋然的是“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已沒了病痛的折磨/他已沒了人世的紛爭”。正是在矛盾中表達詩人對父親的生死眷戀和失去親人的痛苦。在無法挽留父親的事實面前,詩人只能做的是“我要用心點上不滅的燈火”,為父親送去永恒的光明?!疤炻冻隽颂?那是無憂無慮的/天堂的大門”。這是詩人的想象,也是對父親最好的祝愿。這首詩共四節,每節以“父親走了”開頭,收到了一詠三嘆,回環往復的抒情效果,余音不絕,哀傷不止。第一節最長,其余三節斷崖式地變短,沒有絲毫的頭重腳輕,反而營造出父親漸行漸遠、直到背影消失于親人視野的蒼茫畫面。也許詩人是無意識的,但事實上產生了一種結構上的意蘊。結構除了為內容服務外,在這首詩里,結構本身就是一種內容。這首詩是用純粹的口語寫成,但屬于一種莊重而具有獨特審美特性的口語,不同于那些毫無節制而又缺乏內涵的口水詩,也不同于那些玩弄小技巧、抖個小包袱、表現點小智慧的口語詩,那類詩短時間內能給人一種刺激和頓悟,但久而久之,情感上的空泛和漂浮讓人產生審美疲勞和精神上的隔閡。王家洋的這首詩為口語詩的寫作提供了除韓東、伊沙之外的又一方向。

詩人的回鄉就是精神的皈依,他把鄉村的純樸、明凈、和諧視為人生的最美境界。這也是他在城市中無法實現的,但生活中往往又是身不由己,他帶著回不去了的遺憾和傷痛在現實中苦苦掙扎。在《悼詞》中寫道:“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我的手/我的手已成標本/在這個黑夜回到故鄉//一條路走到黑/和一條路走到亮/成為兩條平行線,不經意間/我就把悼詞寫上天空”。這兩條路是指生活之路和精神之路,兩條路平行沒有交匯,而是反方向行進,對一個人內心的撕扯是可想而知的。在現實中越成功,在精神上挫敗感就越強。詩人無法回歸,但歸心似箭,手變成標本在黑夜回鄉,這種悲劇式的幻想定義為悼詞是再恰當不過的。在《沒用》中寫道:“天亮也沒用/我回不到村莊”。詩人在后記中說天還沒亮,那是有所期待,這里說天亮也沒用,已經由期待變為失望。在《等一場大雪》中寫道:“我無法回到最初的位置”?!盁o法”也是無奈,回歸只能成為一種夢想。在《回不去了》中寫道:“我感覺就要封頂/我已做好充分準備//回不去了/我突然發現/天空和大地構成墳墓”。詩人有客死他鄉的預感,彌漫著無限的遺憾和傷感。在《年關》中寫道:“那些年少青春,那些山清水秀/都留在重重大山那邊/再也沒有回去的精力了……多年來,我一直吃著落葉/我是一只羊,我夢想回到藍藍的天空/墻上的擺鐘,如同落水的狗/一次次上岸,又一次次落水/身子一而再的抖動/卻總是擺不脫水,擺不脫陽光的抽打”。詩人感嘆“再也沒有回去的精力了”,可以想象詩人的身心備受煎熬后的疲憊不堪,把自己比作一只羊,鄉村的羊吃的是青草,自己吃的是落葉,精神上的壓抑可想而知。詩人又把“墻上的擺鐘”比作“落水狗”,好像精神恍惚時產生的潛意識,一種不寒而栗和被抽打的感覺正是詩人生命的疼痛感?;夭蝗チ?,詩人說:“今夜無故人/故鄉,在路上飄著”。無故人不是說沒有朋友,而是抒寫內心無所依托的孤獨,和“身世浮沉雨打萍”的蒼茫。

王家洋這本詩集以短詩為主,大多數在十行左右。我一直認為短詩比長詩更難寫,正是因為短,才難以藏拙,不允許有紕漏,不允許魚目混珠。正如詩人老德所言:“縱貫古今中的詩歌,有著許多形形色色的寫作,唯有短才能被人記住,唯有短才能被人呤唱,唯有短才能被人傳播”。有的詩人基本功都不過關,連短詩都寫不好,動輒就千行萬行地寫,其質量可想而知。我一直提倡寫短詩,主要是考慮現代人生活節奏快,生存壓力大,短詩在茶余飯后用幾秒、幾分鐘的時間就可完成閱讀。好的短詩能取得以短勝長、以小勝大的效果,藝術上的成功確實不在于體形上的大小,龐然大物不一定就力大無比。王家洋的好些短詩能產生過目不忘的效果,對社會生活的概括能力讓人驚嘆,甚至震驚。一方面取決于藝術的感知力和敏銳性,另一方面源于深厚的藝術素養和無為而為的技巧。他的詩不是閉門造出的車,不是用文字擺出的積木,不是在象牙塔里想出的苦果,是肉體與精神搏斗、理想與現實抗爭的產物,鑒于明亮與晦暗、幽靜與喧嘩、甜蜜與苦澀之間。每首詩都是獨立的,但詩與詩之間存在內在的聯系,互相映照,整體上的意義隨著閱讀的推進逐漸清晰,那就是對世俗生活的批判和人性的回歸,達到的境界和高度令人仰望。研究一個詩人,不能離開他的語言,如果語言沒有特色,基本可以斷定他的詩屬于平庸的那類。王家洋詩的語言如行云流水,沒有被污染。不像那些學院派詩人疙疙瘩瘩,云里霧里不知所言,有堵塞凝滯的憋氣感覺,有模棱兩可的無法消解;也不像那些下半身詩人,在文字里添加了荷爾蒙,靠性刺激讀者的神經,過完一把癮后陷入無所作為的無聊之中;也不像那些垃圾派詩人,靠陰陽怪氣博取讀者的眼球。他偏重口語,但又莊重干凈,簡潔樸實而又意蘊豐富;他拒絕修飾,而又能把一些修辭天衣無縫地融入口語。比如在《立春》中寫道:“滿樹的小嘴同時打開/桃花一夜開滿枝頭”。把花比成嘴并不多見,但又自然貼切。在《梅花》中寫道:“冬天就是一個龐大的教堂呀”。把冬天比作教堂,意味深長,一個“呀”字將莊嚴的東西生活化。他的修辭在雅與俗的處理上游刃有余,境界自出。這樣的例子隨便就能找到很多,比如在《雨》中寫道:“哪知天空不過是海藻”;在《咔嚓咔嚓》中寫道:“看見星光咔嚓咔嚓在理發”;在《圈套》中寫道:“一只只杯子,交頭接耳”;在《重新下水》中寫道:“黑夜露出破綻,出現/星星,月亮,蟲鳴”;在《準備》中寫道:“天上的星星/就會結隊成串,來到你的脖子”;在《懷表》中寫道:“太陽是白天的懷表/月亮是夜晚的懷表”;在《浪尖的風》中寫道:“你又聽見母親叫魂的聲音了/你說,那些星星/是母親潑出的水飯”。這些比喻、擬人取得了不同凡響的藝術效果,但又不是端起架子刻意去表達,而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能夠不露痕跡地融入詩的意境中去。王家洋詩歌的哲理性也是不容忽視的,有的詩就是哲理詩,比如,《人生》:“你彎下腰聞花香/你是學生//你不彎腰聞到花香/你是老師//花依然在原地香/水卻走遠了”。通過彎腰與不彎腰兩種姿態說明兩種身份,花不管這些外在的東西,依然在原地香,水卻走遠了?;ú皇菫閻偧赫叨_,而是淡定自若,該開則開,該落則落。這是詩人對生命本真的一種贊美。表現哲理的詩句也比比皆是,比如在《看見春天》中寫道:“抖掉身上多余的/春天就出現在眼前”;在《不合時宜》中寫道:“手太短,無法解開/遠方的衣裳”;在《踏雪》中寫道:“六月,歌師棄馬而去/手持銅鏡的女子,收回溢出體外的水”。這些哲理性的詩句同樣是人生的感悟,精辟深刻,形象生動,能夠強烈喚起讀者對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對王家洋詩歌的藝術特征在本文的不同地方進行了闡釋,總體上看他的詩屬于具有文化底蘊的口語詩,自然而又含蓄,清澈而又深刻,內容的豐富與手法的變化、意象的新穎與思想的飽滿相輔相成,達到完美的結合,在實踐中他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王家洋的詩既受到古典詩歌的熏陶,也得到現代詩歌的啟示,但他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活生生的王家洋。他對城市精神的病變充滿憂患,想抵達故鄉而不得,一直在情感與思想的矛盾旋渦中掙扎。這是他無法消解的困惑,也許要延續到他生命的終點。從黑夜熬到天亮不容易,但在天不亮時說的話、寫的詩是最動人的。王家洋的詩就是置身城市回望故土的產物,有生命之痛,有人性之美。韓東說過:“詩歌中未寫出的比寫出的重要得多,空成就了詩歌”。讀王家洋的詩絕不能望文生義,需要品味,就像讀他的后記一樣,如果走馬觀花地讀,將會錯過文字背后的很多風景。這獨好風景,就在他孤獨的靈魂深處。

猜你喜歡
王家詩人
最帥的詩人
My Favorite Photo
王家新的詩
單子伊 王家璇 潘銘澤
“詩人”老爸
憤怒
中國哲理畫
也無風雨也無晴
變小的衣服
想當詩人的小老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