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資源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研究

2018-12-15 05:09王曉燕
中國綠色畫報 2018年8期
關鍵詞: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研究

王曉燕

摘要:在我國西部、北部地區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形勢下,運用多種水資源保護、水土保持措施進行生態建設,成為生態與環境保護關注的重要課題。從水資源保護與利用方面分析,對于沙漠化、荒漠化生態環境的治理,應通過生產節水、跨流域輸水、植樹造林、封育涵養等措施,來恢復北部、西部地區的生態平衡。本文主要探討水資源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通過對北部、西北地區環境狀況的分析,提出相應的環境保護與建設策略。

關鍵詞: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研究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各地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資源過度消耗,以及生態環境過度破壞的情況。特別在水資源、水土生態較為脆弱的西北部地區,森林過度砍伐、牧民過度放牧及水資源過度消耗,導致土地出現嚴重的鹽漬化、沙漠化與荒漠化。面臨嚴峻的生態環境發展形勢,各地區農業、林業等部門要加強監管與保護,做好生態環境的治理規劃,并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生物措施或工程建造項目,來實現區域水資源合理利用與調配。

一、生態環境建設的內涵及重要意義

在內蒙古西北部地區、新疆全境,以及青海、甘肅交界地帶,存在著大量的沙漠、鹽堿地和沙地。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等,覆蓋自西向東的廣大地區。這些地區年降水量只有50-400mm左右,新疆南部大部分地區甚至全年無降水,但年蒸發量卻高達2000mm以上。新疆北部天山、青海-甘肅一帶祁連山等森林,是北方最重要的防沙帶,但近幾十年由于人類砍伐樹木、礦山開采等活動的頻繁,致使森林面積不斷縮小、水源涵養能力逐年下降,生物多樣性開始降低,生態系統非常脆弱,受自然條件的影響難以修復。而且這些地域塔里木河、伊犁河、黑河、疏勒河等河流,也呈現水量逐年下降的趨勢,水量越來越小、流程越來越短開始成為常態,塔里木河周圍大片胡楊林枯死,留下數百千米長的干涸河道。在甘肅、內蒙一帶黑河流域,由于人類長期的農牧業生產,以及工業經濟的不斷發展,黑河流域地表、地下水的開采已高達90%以上,流至下游內蒙古額濟納旗的河水已斷流,沙漠開始向存在綠洲的地帶發展,沙塵暴、干旱等自然災害頻發。

對于水土流失、荒漠化、鹽漬化等的防治,通常運用節水灌溉、水利工程建設、植樹造林、轉移人口與封育植被等措施,來改善區域水資源流失、土壤侵蝕及生態環境破壞的狀況。因此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一方面能有效保障人類生存環境、區域水土保持的健康化發展,另一方面可以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經濟、自然資源之間存在著緊密的正向關系,自然資源的循環性、可持續性利用,可以為經濟建設提供資源支持,反過來經濟發展也會帶動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最終完成相應的生態環境建設任務。

二、目前我國水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水資源過度消耗致使河流、湖泊枯竭

我國新疆、內蒙古、青海、甘肅等地區,屬于溫帶干旱半干旱氣候區,主要存在水資源嚴重匱乏的狀況。以新疆、甘肅等地的水資源使用為例,新疆水資源充足地區為天山、阿爾泰山,這些山脈被廣袤的森林覆蓋,伊犁河、瑪納斯河、額爾吉斯河等發源于此,高山地帶年降水量高達500-800 mm。而從甘肅祁連山地區水資源來看,黑河流域為連接甘肅、內蒙的內陸河,降水量自東向西逐漸減少,年降水量50-500 mm不等,蒸發量則自東向西不斷遞增,由2000 mm增至4000 mm以上。根據相關的調查數據統計,新疆地區塔里木河在上世紀50年代的流域面積19.8萬平方千米,水量為14.8億m2,而到90年代其水量竟驟減至3.8億m2,卡拉、英蘇、臺特馬湖等地留下長長干涸的河道。羅布泊、沐瑪納斯湖、艾丁湖、巴里坤湖等湖泊的水面,也由最大長、寬1900km,下降至近年來的150 km,甚至某些湖泊已經干涸甚至消失。伴隨著水資源的消耗,西北地區河流、湖泊水質惡化問題也日益嚴重,水質的礦化度、鹽分含量也不斷上升,新疆、甘肅等地水資源的礦化度達到1.85-5.0g/L,大大超出區域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極限,甘肅哈拉諾爾湖、青土湖等湖泊也由淡水湖變為咸水湖,土地鹽堿化現象也越發嚴重。

(二)過度放牧與砍伐森林造成土地荒漠化、沙漠化

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產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國西部、北部地區的干旱氣候,另一方面則受到區域人類活動的嚴重影響。過度放牧、砍伐森林、農業生產等建設活動,都會導致生態環境失調并造成土地荒漠化。根據國家林業局荒漠化治理的最新數據得出,當前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2.2萬km2,廣泛覆蓋新疆、內蒙古、青海、甘肅等省區。土地荒漠化主要包括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鹽漬荒漠化、凍融荒漠化等,風蝕荒漠化是由風力侵蝕作用而產生的荒漠化,分布于柴達木盆地、內蒙古騰格里、河西走廊西部等地區,水蝕荒漠化最典型地區為黃土高原。除以上自然因素導致的荒漠化外,過度放牧、樵采與農墾,以及水資源的不合理使用,比如大水漫灌、滲漏等問題,都會推動荒漠化的惡性發展。從西部、北部地區的沙漠化來看,新疆沙漠面積43.04萬km2,內蒙古沙漠面積11.44萬km2,甘肅沙漠面積19.21萬平方km2。新疆、內蒙古、甘肅等地的大多數綠洲,都由于干旱氣候、人為活動等因素,而逐漸被沙漠包圍而變為沙漠,而且沙漠化的防范與治理難度非常大。

(三)水土蒸發與流失加劇浮塵、沙塵暴等的危害

我國西北部地區的降水量少、蒸發量大,再加上近年來人類頻繁的社會活動,導致多地區存在著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新疆天山、阿爾泰山以及甘肅祁連山區域,森林過度砍伐、草場過度放牧,使泥沙下泄、水土流失現象日益加劇,很多水庫、大壩被泥沙填滿,對水資源的調控能力已經消失。而且隨著這些地區人口的快速增長,塔里木河、伊犁河、黑河等流域的水資源消耗過大,地表水、地下水的開采遠遠超過國家標準,塔里木盆地、額濟納旗等區域綠洲存在著消失的危險。在各地區水土流失速度加快,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的形勢下,浮塵、風沙、沙塵暴等天氣隨之而來,浮塵、砂石等覆蓋周圍地區的水源與綠洲,并對人類正常的社會生產產生嚴重危害。

(四)干旱與生態環境的惡化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

在干旱、森林砍伐與草地退化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新疆、內蒙、甘肅等地生態系統非常脆弱,生物多樣性也在近年來不斷降低。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就開始了天山、阿爾泰山、祁連山等地區的森林砍伐,部分地區也加緊進行礦山開采、水利發電等經濟活動。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云杉林、落葉松、胡楊林、梭梭林等森林面積,已經砍伐了數百萬km2。同時在森林覆蓋率逐漸降低的情況下,各地區草場也開始發生嚴重退化,新疆草地退化面積高達2.133萬km2,祁連山下草場也開始向荒漠化、鹽堿化方向發展。天山、祁連山等林區動植物的多樣性降低,祁連山僅存在云杉天然林這一樹種結構,林下灌木草本稀少。新疆賽加羚羊、蒙古馬、野駱駝和野驢紛紛離境,受損生態環境在短時間內難以恢復。

三、水資源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的防治策略

(一)加強生態脆弱地區的植樹造林與封育涵養

高山森林、草原等生態環境脆弱地區,不宜進行大面積的開墾、放牧與砍伐活動,而要針對各個林區、草場的重要程度,建立省級、國家級的保護區域,對其進行封育保護。對于那些靠近草場、綠洲的森林區域,需要通過退耕還林,以及種植云杉、落葉松等混交林的措施,來維持綠洲內生態環境的平衡,并防止外圍草地鹽堿化、荒漠化問題的發生。而那些靠近沙漠地區森林、草原等的防護,則應種植梭梭、白刺、花棒、紅柳等旱生灌木,一方面要阻止沙漠進一步迫近綠洲,另一方面也起到防風固沙、修復周圍沙漠生態環境的作用。同時綠洲、農田之間林木的種植,可以將土地分割為100m X 100 m的網格,然后選擇穗槐、刺槐、沙棗等抗旱灌木,以幫助周圍生態系統進行自我恢復。因此對于高山林區、草原等水源涵養區域的保護,應采取封閉草場、封閉森林,以及種植喬木、灌木等植樹造林措施,促使森林水資源涵養逐漸上升,從而保證森林、綠洲、草原之間的生態平衡。

(二)實施跨流域調水以推動水資源分配與合理利用

在區域生態環境的循環過程中,影響最大的因素為水資源。各地區降水量差異大、水資源分布不均,而且越靠近西部、北部地區,水資源的年均蒸發量就越大。對于這一水資源保護問題,需要各農業、林業、環保等部門統籌協調,對省內、區域內的水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并在水資源使用環節進行把控。以新疆地區水資源跨流域調度為例,新疆地區北部為天山、阿爾泰山流域,存在著豐富的水資源,年降水量也遠遠高于南疆地區。因此可以將伊犁河流域水源調至克拉瑪依、克孜勒蘇,充盈艾比湖、沐瑪納斯湖、巴里坤湖等湖泊,以擴大眾多湖泊的覆蓋范圍,有效減少湖泊周圍綠洲植被、農田等遭受的風沙侵蝕。

(三)推廣節水技術和農林工程建設以確保資源循環

我國西部、北部地區水資源的供應存在短缺,歸根結底在于生態環境過度開發,以及水資源的過度利用。因此可以在新疆、內蒙古、青海、甘肅等地,推廣滴灌、噴灌、管道輸水等節水技術,將農業用水后礦化度較高的水資源,再次供應森林、草地等的用水。一般來說,干旱地區水資源的應用與控制,可以將地下水維持在2-4m范圍內,以保證整個生態環境中水資源的循環利用。之后還有在河流的節點區域,建設水庫、防洪泄洪堤壩等水利工程,在干旱時期、洪水高發時期調整森林、綠洲、草地與農業的用水量,最終形成具有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系統。

(四)大力發展特色經濟與教育以實現生態環境治理

新疆、內蒙古、甘肅等西部地區環境問題的產生,主要原因為經濟建設落后,普通群眾在生產資源、日常生活資源的獲取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困難。而經濟建設的落后,又造成地區人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落后。因此各地區政府、教育部門需針對環境問題,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哈密瓜、葡萄干、大棗、棉花、羊肉、牛肉等農副產品的出口,以及特色旅游、自駕游等觀光項目,都能為區域經濟帶來大量收入,也能夠為生態環境治理提供相應資金。通過特色經濟與教育的支持,可以有效促進水資源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的發展。

四、結語

我國不同地區人口密度、生態環境存在顯著差異,西部地區、北部地區年降水量小,水資源的過度蒸發造成嚴重干旱問題。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西北地區居民在農牧業、工業生產中大量引水,不僅造成很多河流下游河道的水量銳減,而且致使許多湖泊干涸與消失。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形勢,各地區環境治理部門要針對不同的生態破壞成因,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專一化防治。在水資源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的過程中,農業、林業、水利工程等部門不僅要分析生態惡化的內部原因、外部原因,還要針對自然環境、生態循環規律,制定科學的自然改造與建設計劃,才能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參考文獻:

[1]和向東,王靜波.水資源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關系初探[J].環境科學導刊,2014 (02).

[2]李秋卓.優化水資源管理模式 切實保護生態環境[J].吉林農業,2015 (18).

[3]韓艷利,婁廣艷,靳會姣.黃河流域與水有關生態補償框架的探討[J].水資源保護,2016 (06).

[4]宋曉萌.水資源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及其對策[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17 (08).

[5]李蘭蘭,周鶯.水文水資源面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方法[J].河南科技,2018 (13).

猜你喜歡
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研究
誰說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對周期函數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與應用
水庫施工及運行期間水資源保護措施研究
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體系研究
對媒體融合生態環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國對外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
如何強化我國生態環境監察工作
天津市地表水資源保護保障措施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