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難的美學價值和現實意義

2018-12-15 05:09冷敏蓉
中國綠色畫報 2018年8期
關鍵詞:心儀抗爭悲劇

冷敏蓉

摘要:從古至今,苦難和美學有關聯是事實。尤其體現在家喻戶曉的英雄事跡,經典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上。艱苦的生活條件,坎坷的身世浮沉確確實實激發了人的潛力,磨煉出了堅毅的品性。但苦難不一定造就成功,真正成功卻一定需要苦難的磨練。

關鍵詞:苦難與意志;苦難美學和文藝創作

一、苦難不等于成功

河北寒門學子王心儀以707分的優異成績考上了北大,她寫的一篇《感謝貧窮》經媒體報道后,迅速在網絡上傳播,感動了無數人。同時,輿論也迅速分化。有網友留言“張賢亮說:贊美苦難是一種罪惡,我寧肯放棄自己擁有的一切,只要能夠讓我以前過著正常人的生活,我就很滿足,誰贊美貧窮,他一定是在撒謊!”新京報也推出了《貧窮不值得感謝》的評論,評論中稱:“要肯定一個家庭貧困的孩子的奮斗,但輿論如果借機將貧窮的狀態當成雞湯,那就把個案的價值和意義帶偏了?!?/p>

沒有經歷苦難就獲得所謂的“成功”的人有兩種,第一種人具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另一種人是依靠某天從天而降的運氣。但是始終寄希望于天意是毫無意義并且孤注一擲的,所以經歷苦難便成為我們走向成功的一個途徑。更何況苦難這一概念有個體差異性,有些人先天具有的條件可能別人一輩子也達不到,有些人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過人意志,彌補了出生和先天的落差,于是便有了看似合理的“苦難造就成功”這一說法。

但其實苦難并不總是導致偉大。它在很多情況下束縛了人的自由,扼殺了人的夢想。王心儀也在文章中承認: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地帶走了至親的生命。王心儀的個案,可以給許多貧困家庭的孩子帶來希望和信心,但我們不能因此肯定貧窮,贊美貧窮,因為現實中有更多像王心儀這樣出身的孩子,早早地在和同齡人的競爭中退出了??嚯y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的精神品質,讓一個人可以竭盡全力地去擺脫生命的平凡,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這種苦難美學對人還會有不可替代的安慰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苦難都可以成就人生。更多的人則是被苦難扼住了咽喉,在絕望而碌碌無為的生活中窒息。

比結果更重要的是苦難者必須具有堅毅的意志,和在坎坷中前行的勇氣?!案兄x貧窮”,“感謝苦難”不如說是感謝那種百折不撓,砥礪前行的精神。這種感謝,是強者對挫折的魄力,是勇者對不幸的藐視。

二、苦難中的抗爭本性和求索精神

古希臘在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就對人生存的苦難本質闡釋。俄狄浦斯王、普羅米修斯,他們的命運是已經決定了的,他們一開始就知道了自己的命運,但命運的正義性和合理性引起了他們的懷疑,他們選擇與命運做勇敢地斗爭,渴望以此改變自己。雖然這場苦難以悲劇收場,但希臘神話中的悲劇英雄普羅米修斯,拉奧孔等,卻都是偉大的藝術題材,那種抗爭,痛苦的表情被雕刻和繪制在了藝術史上,成為了不朽的美學經典。這并不意味著藝術家傳遞出來的是悲觀厭世的態度,也沒有否定生命的意義。反而是將苦難反映為是與強大的宿命抗爭。古希臘的悲劇之所以震撼人心并且長久地孕育著人類的創造力,原因在于它表現人類的抗爭精神,激發了人對苦難抗爭本性。這就是古希臘苦難中的精神,正如在尼采看來,古希臘人借助由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發展而來的悲劇藝術,使人生變得壯麗,甚至成為人的生命之本質規定。

許多現代作家喜歡講述主人公的不幸,于是就給人留下了一種這些人之所以獲得成功,是靠他們所經歷的苦難和折磨,而并非他們的才華和意志的印象。作家把人物的命運寫得越悲劇,讀者受到的沖擊力就越大。其實帶給人的并非是人物坎坷命運的的深度思考,更多的僅僅是一種精神上對于傳奇性和戲劇性反差的淺層滿足。魯迅先生也認為中國實在少真正悲劇,“凡是歷史上不團圓的,在小說里統統給他團圓,沒有報應的,給他報應,互相欺騙——這實在是關于國民性的問題?!敝旃鉂撓壬谒摹侗瘎⌒睦韺W》中也稱:“事實上,戲劇在中國幾乎就是喜劇的同義詞,中國的劇作家總是喜歡善得善報,惡得惡報的大團圓結尾?!彼晕覀儾荒芎唵蔚貎H以結尾來判斷一部作品的基調和性質。

在中華民族文化發源之初,從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神話故事開始,到《詩經》中的蕓蕓眾生,再到莊子“人之生也,與憂俱生?!钡母锌?。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展現的探索精神,可見是由嗟嘆在向探索真理邁進。在唐詩宋詞中,從生活的苦難切入,轉化為對政治與社會的沉思以及憂慮,開始了對真理和未來執著地探索。所以,不如說是苦難造就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憂患意識和求索精神。誠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誰也不能保證屈原留在宮中,就寫不出《離騷》;左丘沒有眼瞎,就寫不出《國語》;韓非不囚,就沒有《說難》,司馬遷不遭奇冤,就沒有獨特的書寫歷史的角度。所以我們誰也不能把特殊的歷史境遇和人生命運的偶然性當成一條普遍規律。

三、苦難的現實意義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一書中有一段著名的推理: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諸多苦難給這人間,你也可以為消滅種種苦難而奮斗,并為此享有崇高與驕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會墜人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么?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么光榮呢?要是沒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維系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

所以,我們應該把苦難當作成長,認識到生命中更為可貴的東西,從而增加人生的體驗。

不論發生了什么,你都要以自己的標準衡量它的意義。雖然起初痛苦可能讓你無法接受,但悲傷與痛苦有自己的期限,它們曾使我們的生活陷入混亂和迷茫,但也給我們機會重新認識自身的價值和意義。面對苦難,我們沒有理由不堅定,沒有理由不奮進。

參考文獻:

[1]狄馬.荒謬的苦難文學[J].優秀作文評選(高中版),2006 (Z2).

[2]星夜長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悲劇精神[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dc25c 50100lc65.html

[3]梁鑫.貧窮不值得感謝[N].新京報,2018-08-16.

[4]朱光潛.悲劇心理學[M].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05.

[5]史鐵生.我與地壇[J].福建文學,2018 (04).

猜你喜歡
心儀抗爭悲劇
名師新題:抗爭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連環悲劇
SilentEpidemic
薦書詞
Enabling the Movement
LOVEIN AN OLDCLIMATE
高舉
畫家的悲劇
為心儀的你 扎個蝴蝶結
近視的悲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