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原(散文)

2018-12-21 12:28于天良
草原 2018年10期
關鍵詞:敖包哈達草原

于天良

在蒙古語中,草原是“塔拉”的意思。春天是美麗的,草原的春天更美麗。

皚皚白雪融化后,廣袤的草原是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幾只烏鴉盤桓著,數匹馬兒在追逐著,馳騁在枯草敗葉的原野上。在遙遠的視線中,一羊群好似靜悄悄流淌的河水,游弋在滿眼的荒涼中。牧人騎著一匹駿馬,趕著羊群、馬群,披著夕陽的余暉回來了,蒙古包上的炊煙裊裊地升騰起來了,這是一個枯黃的季節,牧人的臉上現出更多的是凄清和冷漠,只有百靈鳥婉轉的鳴囀聲,才能喚起草原上人們深藏著的笑容。

布谷鳥飛回來了,灑下一路歡樂的歌。草原上的小河解凍了,嘩啦啦,奏出動聽的樂章,如果你俯下身子,拔開被枯葉覆蓋著的小草,你會發現一處、二處,甚至更多的新綠,有的打著盹兒,有的露著含羞的笑容,有的傲睨自若地斜著身軀,綠色有了,春天還會遠嗎?老阿媽的臉上也綻開了憧憬今年有個好收成的笑容,面對著敖包,敬上自己最虔誠的一拜。

在無邊無際的草原上,常常會看到用大小石塊累積起來巨大的石堆,上面插有柳枝,草原的人們稱謂神樹,神樹上插有五顏六色的神幡,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鮮艷的神幡如手臂般召喚著遠方的牧人,這就是敖包。敖包在蒙古語當中叫做“敖瓦”、"塔克樂根",史書 稱為"鄂博",蒙古語中是"堆"的意思。敖包多建在明快、雄偉且水草豐美的丘陵上,一般呈圓形,起初是道路、方位或境界的標志,后來逐步演變成祭山神、祭路神和祈禱豐收、祝福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祭敖包為草原上重要祭祀活動,于每年夏歷六、七月間舉行,先舉行賽馬,然后供奉羊、酒、奶酪,點火、焚香,由喇嘛念經行祭,參加祭祀的人們紛紛往敖包上添加石塊。祭祀完畢,還要進行摔跤、唱歌、跳舞等熱熱鬧鬧的活動。草原上的蒙古兒女外出遠行,遇敖包必下馬參拜,祈禱平安,并隨手揀石添上。

敖包是草原文化的代表,一首《敖包相會》把草原文化提升到了登峰造極的宣傳熱度,紅透了祖國的大江南北。

不行春風,怎得春雨。天空漸漸地陰了下來,像似彌漫著一層淺灰色的幔,風兒些微,天地融為一色,雨滴星星點點地落下,落在枯竭的草原上,渺渺然地看不到落腳的痕跡。不知不覺中,雨大了起來,草地上,才有濕的蹤影,空氣中也漸漸地散發出泥土的味兒。草原的春雨是一根根銀線,一邊連接著寥廓的蒼穹,一邊連接著茫茫的原野,置身于此,讓你體會到深邃、渾然天成的涵義。

春雨過后的草原顯得分外清澈明凈,寒意漸行漸遠,蟄居了一冬的小動物開始忙碌起來了,小草悻悻然地露出了笑臉,一些不知名的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在爭先恐后地追逐著春。草原的天使—馬兒、羊兒,牛兒,也放棄了枯草,在草叢中不竭余力地尋找著各種冒出嫩尖的綠草兒?!安輼渲翰痪脷w,百般紅紫斗芳菲”,春的草原煥發著一派勃勃生機。

日出日落,月缺月圓,綠色逐漸渲染草原,起初是嫩綠,接著是淺綠,在淺綠向深綠轉變過程中,班駁地點綴出一些耀眼的小花兒,打著朵兒的、做作著姿態的、半開笑臉的、低頭默然的,象剛出生的孩子,花枝招展,和風送暖,草原的夏就這樣悄然而至了。

夏日夜晚的草原涼爽怡人,經歷了一白天炎熱的洗禮,草原上的人們可以盡情地享受這清爽的世界了,篝火點起來了,馬頭琴彈起來了,天上繁星閃爍,與地上燦然的火光形成對比,圍著篝火,年輕的姑娘們跳起了歡快的蒙古舞,唱著動聽的蒙古歌謠,小伙子耐不住寂寞,尋著歌聲,來到了姑娘們的身邊,一起盡情歡歌勁舞。歌聲伴著馬頭琴的樂曲響徹清亮亮的夜空。

馬頭琴是草原兒女最鐘愛的樂器,相傳一位牧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柄的頂部,馬頭琴因而得名。馬頭琴的歷史悠久,從唐宋時期拉弦樂器奚琴發展演變而來,成吉思汗時期流傳民間。馬頭琴是蒙古族的拉弦樂器,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馬頭琴所演奏的樂曲,能夠準確的表達出遼闊的草原、呼嘯的狂風、悲傷的心情、奔騰的馬蹄聲、歡樂的牧歌等等,具有深沉粗獷,激昂的特點,體現了蒙古民族的生產和生活氣息以及草原的風貌。

夏季的草原景色是最美的,遠遠近近、連綿起伏的小山巒,披上了一片新綠,百靈鳴啾,草木榮華。天空是藍色的,地面是綠色的,天地溶溶,體現出一種凝重,折射出一種曠達,感喟出一種淡泊。草原上小河的水是清冽的,彎彎曲曲的流向遠方,綠色中的小河像一條飛練,又像一條吉祥的哈達,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草原綻放著飽滿的靈性。

如果你來自大海,你會體味出這才真正是綠的海洋;如果你來自喧囂的城市,你會感嘆出這是僻靜的故鄉;如果你來自忙碌的崗位,你會感受到這是閑適的天堂,如果你感情失落、意志挫敗,這是你會渙然冰釋、意氣風發;如果你孤寂懊喪,百無聊賴,這是你會春風滿面,斗志昂揚,一切都是暖暖的、酣暢的,夏季的草原有一種無許雕琢的溫情和摯愛。

風吹來了,帶著絲絲涼意,天高云淡,不經意間發現數片落葉、幾朵凋零的野花,時光如流水,秋天走到了草原。

“落霞與百靈齊飛,河水共長天一色”。夕陽西下,秋天的草原是何等的壯觀,有著一種大氣磅礴的美,光芒四射,色彩斑斕,茫茫的草原,草長鶯飛,呈現出一派豐收的景象。

草原秋天的美是從清晨開始的。天色熹微,小生靈們就開始在草叢中鳴叫個不停,呼喚著沉睡中的牧人,老阿媽起床了,做著擠奶的準備工作。太陽從薄幕的晨曦中升起來了,霞光萬道,涼意在明媚和燦爛中慢慢退去,草尖上掛著的露珠在霞光中晶瑩剔透,一些接近萎蔫的草木,在晨曦中也顯示出一份勃勃的生機,還挺著脊梁,向草原顯示著自己不屈的耐力。

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天上的云了,秋天的云是成熟的,不像其它季節的云朵那般稚嫩、羞澀,她嫵媚而又不失含蓄,有種不需任何修飾的秀美。而且來得快,走得也快,總是帶著一種不期而遇般的柔情。面對著漸行漸遠的云,有時就如同面對一位初戀的情人,情思全注于凝視,話語都藏在心中。

秋天的云在天空堆積著、變幻著不同的形態。厚重而悠長,總能讓人陷入沉思,總會讓人浮想聯翩。

夜幕降臨,晚霞染紅了天邊,云蒸霞蔚,忙碌了一天的草原兒女們,開始整理一天的收獲了。炊煙裊裊,隨風飄散。秋天草原的夜晚格外的涼,涼得讓你感受到秋的蕭瑟,月色慘白,草色煙光凄清里,無言誰解憑欄意,置身其間,有一種憂深思遠的意念。

聽膩了春的情話,經歷了春風的洗禮。見慣了夏的繁花,飽受了夏雨的滋潤。秋陽高照下的草原是一派長勢喜人、豐收在望的景象。在收獲希望、釋放喜悅、吐露激情的使然下,草原的盛會——那達慕大會如約而至了。

那達慕,蒙古語意為游戲或娛樂的意思。那達慕的歷史由來源遠流長,原始社會,生存在草原上的蒙古民族逐漸掌握了與野獸格斗的本領,隨著社會的發展,摔跤、射箭、賽馬成為草原游牧民族鍛煉身體和游藝的體育活動。

歷史上的那達慕,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1260年,忽必烈作了蒙古大汗,建都開平,1267年把統治中心遷至燕京,1271年改蒙古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統一了全國,那達慕活動也就更為廣泛地開展起來。清代,那達慕逐步變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游藝活動,活動的規模、形式和內容都有了更大的變化。

成千上萬的蒙古族牧民,穿起節日的盛裝,不顧旅途的遙遠,男女老少,乘車騎馬,云集到那達慕的營地里。素日寧靜的草原,彩旗飄揚,人流縱橫,牛羊歡叫,牧馬嘶鳴,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氈包象珍珠撒滿草場,人流象潮水來自四方,駿馬象流星追云趕月,歌聲象百靈婉轉悠揚,草原沸騰了。

秋雨是頻繁的,一會兒艷陽高照,不一會兒,一陣秋風掠過,引來一片烏云,雨飄飄然地下起來了,一場秋雨一場寒,寒冷的氣流來了,預示著離冬日不遠了。

雪花飄來了,一片、兩片,三片,……,洋洋灑灑,放佛,草原上的一切都在屏氣斂息,都在俯首帖耳地恭維著恣意妄為的雪。

雪,漸漸地停止了,草原成了一個潔白的世界,白得有點讓人頭暈目眩,亮得有點讓人心曠神怡,仿佛是晶瑩的白練鋪就大地,渺渺茫茫。草原的百靈鳥,斂起了其活靈活現的習性,變得有點怠惰,偌大的一個草原好象凝固了,丟失了好多好多的靈性,只有蒙古包上的縷縷炊煙,才能打破這靜寂的氣氛,給這白色的世界涂上一點靈動的色彩。

雪后的草原,掠過颼颼的風,那是自然的,伴著風送來的寒氣,冷得人分外的徹骨,冷得人木然無語。

雪封了的草原,麻雀三五成群地棲落在薄雪的草地上,用嘴剝啄著。百靈鳥在四處盤旋著,竭力尋找著捕食的目標,沙雞也失去了往日的活潑,神情變得黯然起來。

“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草原在皚皚白雪中終于迎來了“年”的氣息。

草原上蒙古民族的春節主要有祭火、祝壽、拜年等年俗活動,從農歷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初一達到高潮,正月十五年俗活動趨于尾聲。

火對于蒙古民族有著異常的鐘情,很早以來,就有以祭火的習俗來迎接春節,因為燃旺的火焰象征著一年里好運吉祥。把系有五色彩綢的五小捆蘆葦插在門外樹上,將劈成細條的柞樹放在燃旺的火撐子上方的四條腿上,戶主穿好禮服跪在正門處的墊子上,婦女們將美酒、黃油灑進圣火,并按順序站立叩頭。富裕的蒙古人家則搞大型祭火,祭祀時將左鄰右舍請來喝茶吃酒吃肉。有的將圣火點燃后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許遷場,不許在圣火上烤腳?,F在,傳統的祭火年俗活動在新一代蒙古民族中已很少舉行了,已經被篝火的形式所代替,雖然形式不同,但表達的意義沒變——依然在烘托著祝福、吉祥和喜慶的氣氛。

蒙古民族是一個尊孝老者的民族,祝壽的活動是春節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項,千百年來,歷久而彌新。祝壽的對象自然是本年的長者,一般以年齡為限,先給年齡最長者祝壽,祝壽時,晚輩除要行禮祝賀外,還要贈送壽禮以示尊敬。祝壽禮的輕重多寡,一般視祝壽對象的年齡大小而定。

日薄西山,草原上的人們都準備好了香噴噴的奶茶,扶老攜幼聚集在年長者的家里,小輩們都要給尊敬的老者敬上嶄新的哈達,同輩們之間互挽哈達,互祝來年吉祥如意,祈盼來年風調雨順。

在蒙古包最莊重的墻上,掛著蒙古民族的鼻祖—成吉思汗的皮畫像,雍容而慈祥,虔誠的長者給老人的畫像敬上一條象征至高無上的哈達,慎終追遠,一代天驕的精神,薪火相傳,彪炳千古。

時鐘指向零點時分,除夕守歲活動進入了高潮,這是留給孩子們的絕好時刻,炮竹雷鳴,響徹草原的晴空。老人們向鼻祖獻上真誠的跪拜,草原上哈達飄起來,歌兒唱起來,舞步跳起來,草原上呈現出一片融融、祥和的氣氛。

哈達是草原上蒙古族人們用來表達敬意、征兆吉祥的象征。迎來送往、拜見尊長、婚喪喜慶等等,都要敬獻哈達。白色的哈達象征純潔、吉利,藍色的哈達象征神圣、清新與永恒。向客人、長輩獻哈達時,要把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對平輩或下屬獻哈達時,則要求用雙手系在對方的脖頸上。

哈達是草原文化的象征,敬獻哈達的禮儀是草原文明深情典雅、莊重高貴的生動表現。向他人贈送一匹駿馬,哈達先行。給朋友饋贈禮品,需要有哈達伴隨。他贈送你一頭牛,你只贈送他一條哈達,絕對沒有薄厚之分,在禮儀上是等同的,哈達傳送著一種真誠的愛,詮釋著一種友好的價值觀。

春節的喜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月初一,熹微時分,草原上最隆重的拜年活動便開始了,先祭敖包,然后開始自家內部拜年,先是晚輩向長者問安跪拜,然后長者祝福晚輩快樂成長。拜年時,晚輩要衣帽端正,手捧哈達進行。 家庭拜年后,開始走出家門進行挨門逐戶互拜,先到年長者的家里,隨著互拜的進行,人們自然結伴而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齡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時,人們一般要獻上一首頌歌,表達一種吉祥和歡樂。對出色的歌手,自然會得到人們送上好多好多的哈達。

草原兒女是一個禮儀之幫,有著非常深厚的禮儀習俗和文化,剛剛過去的家庭拜年、村莊拜年,并不意味著拜年活動的結束,而是拜年活動才初來乍到,初三、初五,…,人們走出家門,探親訪友,拜年宴請,杯酒言歡,酒喝到酣暢淋漓,說明情真意濃。到正月十五日,年節活動悄然結束。

寬廣、美麗的大草原,孕育著神奇和力量。藍天、白云、綠草,草原似璞玉渾金,折射著純潔的魅力;小河、山嶺、樹林,草原包羅萬象,宣揚著博大與豐碩;高低、錯落、平坦,草原似波瀾躍起,昭示著世間萬物變化、運動的真諦;百鳥爭鳴、萬物活動競自由,草原滲透一種自然的諧美以及競爭的哲理。草原是一首贊美的頌歌,草原上的每一點、每一處是贊歌中跳躍的音符。如果你昂首遠望,在你的心中,草原顯現出的驚艷而絕倫的景象。如果你俯首在草芥尋覓,在你的眼里,草原原來還充滿著無聲的力量。草原是花枝招展的少女,脈脈含情,草原是娓娓道來的老者,語重而心長,草原是老阿媽、老阿爸思念遠方兒女的目光,飽含著牽腸掛肚的心里話。

“總想看看你的笑臉,總想聽聽你的聲音,總想住住你的氈房,總想舉舉你的酒樽,我和草原有個約定,相約去尋找共同的根,如今踏上了歸鄉的路,走進了陽光迎來了春……”,歌聲唱起來了, 聽著這歌聲,“我”落淚了,阿媽、阿爸含辛茹苦,任勞任怨,撫育“我”長大成人,如今,“我”離開了草原,生活在城市里。一個早春的好日子,“我”回到了草原,住進了氈房,喝醉了草原上醇香的奶酒,看到阿媽、阿爸慈祥、和藹的笑容。晚上,我獨自一人彳亍在草原,月朗星稀,萬物寂寥,有好幾年沒有在這美好的夜色中踱步草原了,追憶著“自己”的童年、少年以及離開草原的日日夜夜,父母啊,永遠是天上皎潔月光籠罩下的草原,寬厚而深邃,博大而細膩,偉岸而崇高……

猜你喜歡
敖包哈達草原
草原的哈達
講解《草原圖》
祭敖包
呼倫貝爾市額爾古納市卡倫敖包清理
潔白的哈達
敖包祭祀中的女人禁忌
藍色的哈達
神圣敖包
圣潔的哈達獻給你
可可托海的草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