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骨全脫位的臨床研究進展

2019-01-03 11:07尹海磊通訊作者盧建峰青島大學醫學院山東青島6607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醫院骨二科
中國傷殘醫學 2019年15期
關鍵詞:跗骨距骨融合術

高 旭 尹海磊(通訊作者) 盧建峰( 青島大學醫學院 , 山東 青島 6607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醫院骨二科 )

距骨全脫位(Total Talus Dislocation;Missing Talus ;Total Talar Extrusion)是指距骨從脛距關節、距下關節及距舟關節中全部脫位,通常伴有距骨及距骨周圍骨折,多數為開放性,不伴有距骨骨折的距骨全脫位稱為單純性距骨全脫位[1]。由于距骨解剖位置較深,周圍有堅強的韌帶附著,故距骨全脫位十分罕見,占脫位損傷中的0.06%,距骨損傷的2%[2]。查閱文獻此類損傷報道較少,而且多數為個案報道,處理方案尚未達成共識,故本文就以距骨解剖學特性、脫位機制、治療及并發癥處理綜述如下。

1 距骨的解剖學特性及脫位機制

1.1 距骨的解剖學特性: 距骨是人體的第2大跗骨,是脛距關節、距舟關節及距下關節的組成部分,位于后足深部,作為連接踝關節與足的中間樞紐,將身體的重量向跟部、足部內側縱弓及足部外側縱弓分散。距骨由距骨體、距骨頸及距骨頭組成,大約60%的表面為關節面,解剖關系位于踝穴內,由脛骨遠端,踝關節內外側,跟骨及舟骨構成[3]。距骨的血供來源復雜,可分為骨外血供及骨內血供,骨外的血供來自足背動脈、脛后動脈 、腓動脈,骨內血供來自脛前動脈及跗骨竇動脈。Gelberman RH[4]和Mulfinger GL[5]認為距骨體的血供來自跗骨管動脈(脛后動脈分支)、三角支(脛后動脈分支)以及由脛前動脈和腓動脈穿支形成的跗骨竇動脈,距骨頭的血供來自足背動脈和跗骨竇動脈的分支。跗骨竇動脈、跗骨管動脈和三角支是距骨最重要的血管來源,這與Miller[6]的實驗結果有一致性,他的實驗結果顯示距骨的血供16. 9% 來自腓動脈,36. 2% 來自脛前動脈,47. 0%來自脛后動脈,而脛后動脈從近端到遠端依次發出后結節支、三角支及跗骨管動脈,所以在距骨頸骨折損傷脛前動脈后,脛后動脈的分支三角支仍可以提供豐富的血供,避免發生距骨缺血性壞死,另外,邵云潮[7]指出三角支血供的保留在距骨骨折脫位中具有重要意義。

1.2 距骨全脫位的損傷機制:距骨是下肢唯一 一塊無肌肉附著的骨頭,周圍有堅強的韌帶支撐,通常需要高能量暴力導致脫位[2]。Leitner B[8]提出脫位機制是由于足過度旋前或者過度旋后導致,距骨脫位后常位于足內側或足外側,1度旋后損傷導致距下關節內側脫位;2度旋后損傷導致距下關節內側脫位以及踝關節半脫位;3度旋后損傷導致距骨外側全脫位。1度旋前損傷會導致距下關節外側脫位;2度旋前損傷會導致距下關節外側脫位及踝關節半脫位;3度旋前損傷會導致距骨內側全脫位。還有學者認為足在過度跖屈的情況下,過度內翻或者過度外翻會導致距骨全脫位[9],這和Leitner B的觀點并不沖突。脫位的發生需要足在受傷時位于特定的位置,而且更需要某種高負荷創傷,如高處跌落、機動車事故等。

2 距骨全脫位的臨床治療

2.1 閉合性距骨全脫位的治療:閉合性距骨全脫位的治療方案較多,目前尚未達成共識,主要包括閉合復位、切開復位、距骨切除及關節融合術[2]。K.C. Xarchas等[9]報道患者2例閉合性距骨全脫位均采用閉合復位,術后石膏托固定6周,隨訪3年無距骨缺血壞死征象,踝關節及距下關節運動度超過90%,無關節退行性變。他們認為此類損傷應當首選閉合復位,如果閉合復位失敗則切開復位,復位時要注重對距骨周圍殘余血管的保護,距骨切除可以作為補救方案。Rhanim A等[10]同樣利用閉合復位治療患者1例,隨訪結果滿意。另外Nanjayan SK[11]和Ibrahimi AE[12]利用手法復位治療閉合性距骨全脫位得出結論:閉合復位可以有效避免對距骨周圍殘余血管的破壞,可以降低距骨缺血壞死的發生率。然而Ritsema[13]認為第一時間切開復位是佳選擇,但是此類報道較少。以往研究認為距骨全脫位致距骨壞死的發生率較高,所以Detenbeck和klelly[14]均主張距骨切除加脛跟關節融合術作為早期治療方式,此方法雖能有效避免距骨缺血壞死,但是會導致足跟寬度增加及足部短縮,故現已少用。閉合性距骨全脫位需要急診手術,應當第一時間閉合復位,若復位失敗需立即切開復位。距骨切除縮短下肢長度,改變了足的正常解剖關系,應作為前2種方法失敗后的補救方案。

2.2 開放性距骨全脫位的治療:開放性距骨全脫位相對閉合性脫位較常見,距骨脫位后通常伴有部分韌帶及組織附著,完全脫出游離不伴有任何組織附著十分少見,此類損傷文獻稱為距骨缺失[15],預后較差。處理開放性距骨全脫位專家意見不一,是否保留距骨目前尚未達成共識。以往研究表明,距骨復位后導致感染與缺血性壞死的發生率較高[3],應當禁止保留距骨。但近年Karampinas[16]等報道開放性全脫位患者9例,通過反復清創后,利用克氏針將距骨復位固定,術后隨訪21.2個月,感染1例,距骨壞死1例,距下關節炎2例,未出現感染等并發癥6例。 Karampinas認為通過反復清創,感染與壞死有可能避免。另外Mnif H[15]和Fleming J[17]分別報道距骨缺失的患者,通過保留距骨獲得滿意療效。但是當距骨嚴重破壞或污染時,應當放棄保留距骨。Rzesacz等[18]采用自體松質骨代替距骨,進行關節融合術,雖然融合成功,但是無法避免患肢的短縮,Jennings[19]提出采用大量同種異體骨移植可以避免短縮。也有人提出在跟骨后關節突與脛骨遠端中間建造一個功能性假關節,替代關節融合手術[20]。綜上所述,開放性距骨全脫位治療方案較多,保留距骨可以避免患肢短縮,恢復正常解剖關系,如果距骨破壞壞污染嚴重,應當放棄保留距骨。關節融合術可以作為最后的補救方案。

3 距骨全脫位的并發癥及處理:距骨全脫位的并發癥分為早期、晚期并發癥,早期并發證主要是感染,晚期并發癥包括距骨缺血性壞死、周圍組織皮膚壞死、創傷后關節炎及關節僵硬等[21,22]。感染及缺血性壞死最常見[23]。

3.1 距骨缺血性壞死:由于距骨周圍沒有肌肉連接,大約有60%關節面覆蓋,血供主要通過非關節面上的軟組織及韌帶與距骨之間的連接供應,故軟組織的完整性與缺血性壞死的發生緊密相關。Palomo等[1]在1例開放性距骨全脫位的患者中檢查發現,距骨脫位后周圍僅剩3mm薄的殘余組織附著,由跗舟骨向距骨頸延伸,對該患者實施清創及距骨復位,隨訪觀察未發生距骨缺血壞死。他們認為未發生壞死的原因可能是血管從距骨頸的下表面進入距骨,在距骨骨內形成大量的動脈吻合供應距骨體,而這些血管存在于3mm薄的殘存組織。同時Hiraizumi等[24]表明如果脫位的距骨沒有軟組織附著,發生缺血壞死的風險會非常高。距骨缺血性壞死的處理通常選擇距骨切除或關節融合術[14],Ritsema GH[13]提出讓患者避免負重直至壞死骨爬行代替,可以保留距骨。另外鷗乙利[25]綜述了一些治療方案,如鉆孔減壓術、帶蒂骨瓣移植術、關節置換術等。

3.2 感染:由于導致感染的因素較多,故此類并發證預估較難。Marsh等[26]對8例距骨全脫位患者預后隨訪,感染率高達38%, Karampinas等[16]報道9例患者,感染率達22%,Smith等[27]報道的感染率較低,27例病人中僅有1例發生感染,感染率4%。感染多見于開放性損傷,清除病灶,反復清創、大劑量抗生素應用及傷口2期處理可以降低發生感染的風險率[25]。

3.3 周圍組織皮膚壞死:組織皮膚壞死相對少見,多發生于閉合性損傷,脫位的距骨壓迫或者直接損傷皮膚周圍血管,導致周圍組織皮膚壞死,也可以由手術創傷、感染引起。壞死的皮膚及組織應及時清除,傷口缺損處可以皮瓣移植治療。雖然此類并發證尚未有文獻報道,但是組織壞死會增加手術難度,有可能影響患者預后功能,故第一時間復位距骨,解除周圍軟組織的壓迫,對預防組織皮膚壞死十分重要。

3.4 創傷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通常是由于距骨塌陷或者X線第一時間未能發現的距骨軟骨骨折,利用CT掃描可以早期發現軟骨骨折,并且三維重建成像顯示距骨脫位更加直觀,有助于病情評估[28]。

4 小結: 距骨全脫位發生率低,閉合性損傷應首選急診手法復位,若復位失敗則行切開復位。開放性損傷中應盡量保留距骨,關節融合術可以作為最后的選擇。距骨全脫位并發癥較多,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對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尤為重要。此類損傷以個案報道較多,故臨床上需要更多的研究與探索。

猜你喜歡
跗骨距骨融合術
經斜側方入路椎體間融合術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應用
距下關節鏡治療訓練傷致跗骨竇綜合征臨床效果觀察
3.0T磁共振在診斷跗骨竇綜合征韌帶損傷中的價值
后路減壓固定融合術治療椎管狹窄伴退行性腰椎側凸的療效觀察
膝關節融合術治療挽救性人工膝關節感染可以獲得持久的效果
踝關節融合術治療足踝創傷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分析
經跗骨竇小切口內固定微創術治療SanderⅢ型跟骨骨折的療效分析
觀察在外傷性踝關節及跗骨骨折中多層螺旋CT 的應用價值
經內踝截骨入路與非截骨入路治療復雜距骨骨折的療效分析
關節鏡輔助下自體髕股關節面骨軟骨移植治療HeppleⅢ~Ⅴ期距骨骨軟骨損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