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媒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探

2019-01-13 05:01羅平
魅力中國 2019年2期
關鍵詞:新聞報道傳統媒體供給

羅平

(開遠市訊社,云南 開遠 661600)

有效供給是衡量物品和服務能否轉化為商品的一個重要標準。不能改變需求,就只能改變供給。如今,網絡媒體、新興媒體、自媒體的迅猛發展,給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傳統媒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我們該擔當,如何作為。下面我就傳統媒體如何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談幾點粗淺的意見和想法。

一、守本分,旗幟鮮明講政治

按照《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實施辦法》,著重精簡會議宣傳、精簡文件簡報、改進新聞報道,簡化各級領導出席會議活動新聞報道,精簡各級各類會議活動新聞報道,規范各級領導調研活動新聞報道,規范重大專項工作新聞報道和新媒體報道,切實加強新聞報道的統籌協調。

二、放低姿態、平視受眾

中國社會,受眾早已不習慣媒體說教和居高臨下的表達方式,他們期待的是公眾表達、平等交流。相應的,傳統媒體應該改變傳統的運作方式,將新聞視角由俯視改為平視,讓人們互動交流。這樣,新聞的報道和挖掘定會拓展到一個全新的層面,不斷增強媒體的親和力。作為傳統本土化媒體,更要以自己樸實而真切的實際行動,告訴這座城市的居民,民生為本,民情高于天,百姓的生活、情感、態度是媒體所關注的焦點,百姓的意見很重要。

三、能融皆融,矩陣傳播

主流媒體,官方發布,莊嚴穩重;新型媒體,收看便捷,傳播迅速。今天,傳統媒體不再一家獨大,建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一體化組織、運行與管理的體制機制,探索融合發展路徑勢在必行。經過近十年的發展,開遠市訊社已成為擁有報紙、微信、手機報等多種形態的全媒體立體化傳播方陣。按照“融合”“打通”和有利于全媒體集群一體化發展的要求,2017年,開遠市訊社大膽探索、積極作為,在推進媒體融合進程中成立了新媒體中心,通過有效整合調動采編資源與新媒體推送資源,使開遠市訊社內容資源在向新媒體延伸中更加主動、專業、精準,從而實現信息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有速度、有深度、有覆蓋度的開遠市訊社全媒體矩陣的影響力正在不斷提升。

四、突出優勢,創新方式,搶占先機

(一)建立完善數據庫,聚焦目標需求,精準供給

先看一則小故事:交往了一段時間的年輕男女,男孩為盡快確立關系,用所有積蓄買了一車梨送給女孩,女孩卻不為所動。男子追問原因,女孩道“我想要的只是一個蘋果!”。故事的真實性無法考證,但其中卻揭示一條重要的市場規律:信息對稱,有效供給,四兩撥千斤;信息不對稱,一廂情愿,最終徒勞。

大數據的采集和運用在其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受眾的基本信息、家庭人員構成、受眾個人偏好。淘寶天貓就做得比較好,顧客只要有關注的商品,客服就會有選擇的發送相關的各種商品鏈接。有孩子的家庭,未成年人教育,健康成長的信息肯定受關注;喜歡競技運動的家庭,體育比賽、戶外運動的信息相對會受歡迎;對于喜歡美食的創客小資,類似“舌尖上的中國”記錄片必然樂于收看。建立數據庫,受眾信息的歸納整理應該是今后媒體改革努力的方向。

未來,分目標人群、分客戶需求,分類推送新聞信息產品將會成為必然,當然實現這一目標也將會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老干部愛讀書看報收廣播,年輕人喜歡便捷快速的微信推送、手機APP推送信息是可以肯定的。

(二)增強媒體的服務性,新聞要為人民服務

1944年9月8日在延安,毛澤東同志發表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同年10月4日,他到清涼山看望《解放日報》和新華社的全體工作人員,在簡短的講話中又提出:新聞工作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半個世紀過去了。今天,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重溫《為人民服務》這一光輝著作和毛澤東同志當時對新聞工作者的講話,感到非常親切,并從中得到了深刻的教益。歷史是人民書寫的,新聞應該反映人民?!凹俅罂铡?、“唱高調”,一直以來都是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是否能夠真正關注民生、反映民意,將會是媒體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點和要點。作為傳統媒體應該認真審視群眾需要什么、關心什么,圍繞老百姓“衣食住行、工學娛醫”、社會保障、康體養老等等切身利益的點點滴滴,作為改進作風,推進工作的努力和方向,真正做老百姓的“百科全書”和“民生代言人”。

(三)增強媒體的互動性,注重受眾的信息反饋

長期以來,廣播電視報刊雜志開辟了聽眾來電、讀者來信的話題和專欄,對受眾評價信息進行了一些整理和采納,但是相較新興媒體受眾信息反饋的廣度和深度以及真實性還做得遠遠不夠。

第三方評價:對于媒體開辦的專題專欄、新聞質量、關注熱點重點調查以及最喜愛的記者、播音員、主持人評選等內容進行第三方評議評價,并客觀公布調查結果,針對群眾意見適時調整節目板塊和內容。

媒體開放日:設立媒體開放日,分類別、分群體,邀請受眾到媒體機構參觀,并安排記者編輯以及播音與受眾見面交流座談,增進認知和了解。

(四)善用新時代新媒體語言

“點贊”、“給力”、“打call”、“擼起袖子加油干!”,這些詞匯和語言誕生于網絡和新媒體,但只要運用得當,傳統媒體同樣能夠吸引眼球,“圈粉無數”。2010年1月10日,網絡熱詞“給力”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江蘇給力“文化強省”》,被評價為“網絡熱詞的一小步,中國語文的一大步”。2017年《點贊中國》、《厲害了,我的國》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片名采用了新媒體語言,先聲奪人,效果更加親民、更接地氣。當然對于網絡上出現的“綠茶婊”、“草泥馬”等等一些低俗、惡俗的語言,作為傳統主流媒體是應該堅決抵制。取其輕松、風趣、調侃、積極向上的語態,棄其低俗、惡俗、低級趣味的媚態。語言在不斷吐故納新中發展演變。

結束語:

新媒體引發的語言革命不僅為語言創新提供了契機,也給傳統媒體帶來了艱巨的話語主導任務。傳統媒體唯有不斷改革創新、與時俱進,才能贏得受眾的喜愛。特別是傳統新聞媒體,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我認為是:用戶日益增長的個性化信息需求和與之不相適應的供給之間的矛盾。與時俱進地進行供給側改革,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需求,才是傳統媒體的革新之道。

猜你喜歡
新聞報道傳統媒體供給
“她時代”新聞報道中的“時代精神”呈現
防臺新聞報道與全媒體傳播的“變”與“不變”
淺析如何在新聞報道中彰顯以人為本
新媒體不當新聞報道的影響
一圖帶你讀懂供給側改革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長征途中的供給保障
也談供給與需求問題
傳統媒體創新發展方向
以資本運作紓解傳統媒體困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