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北宮墻去看“小布達拉宮”

2019-01-14 02:23
旅游 2019年1期
關鍵詞:避暑山莊布達拉宮游覽車

?登城眺望班禪行宮。

?北宮墻上望到的“ 小布達拉宮”。

?月亮門框景。

?宜照齋秋景。

最大皇家園林里的山地

“26里地噢!確定是徒步?”

為山地客車攬客的人說出的數字確實讓我有點兒肝兒顫,我知道26里地是個什么概念。50多年前,我在野戰部隊日行的最長距離是35千米,很多戰友的腳打了血泡,一瘸一拐的,我沒有打血泡,但肩卻被背包帶勒進了半厘米深,途中休息時不敢松背包帶把背包放下,一松一放,肩上的肉就像被猛撕猛扯,疼得鉆心!總政治部組織直屬單位千里拉練,天天走,不記得每天走多少里程,只記得回到北京最后一天是走30里地,也就是15千米。有終于快回到家了的興奮,卻沒有疾速走完這30里的沖動,30里和每天的行程一樣漫長,那是從西山徒步走到五道口我家里的距離。50年前我是小伙子,現在則是老人。猶豫了會兒,決定游覽車還是不坐,坐游覽車路上的景會被迫舍棄很多很多,那是浮光掠影。

避暑山莊的山區對我始終是個謎,未進入過之前是謎,進入后還是謎。

我們沿著中巴客運車行駛的谷間公路向西走,走了沒多遠,看到了一條岔道,以東南向向山坡上拐了上去,那條岔道是和繼續向西沿谷伸展過去的水泥公路一樣的公路。該怎么走?碰到了好心人。前面貼山腳有棟已整修好的古建房子,還未內裝修,有個工人蹲坐在門口,聽我問路,說:去“南山積雪”?別這么走哇!太遠了!回身,貼山根兒,從林子中穿過去,向北一直走,能省一半的路呢。我們聽從了他的指引,走回到進山口的地方,立即覺得那師傅說得對。頭一晚,家在承德的老戰友、軍校時我的區隊長王顯亭來看望我,聽說我們要進避暑山莊山區,很是遺憾地感嘆了一番,說山里很多地兒恐怕都封了,季節也不對,山里梨花溝梨樹開花的時候那個漂亮!香氣襲人,梨花如雪,滿坡滿谷梨花裹銀堆雪,氣勢那個大,那個壯觀,銀裝素裹呀!不過有一景很值得去看,站在宮城墻上望“小布達拉宮”。那是北宮墻,只有那個地方能從宮墻上看外八廟的“小布達拉宮”,還是正面看。我說,你既然說到這兒,有個疑問我得問問了。有一張照片,上半部分是“小布達拉宮”,下半部分是避暑山莊宮苑,避暑山莊顯得特別輝煌,這景我兩進避暑山莊都沒有找到,它是在北宮墻那兒嗎?老戰友說,那張照片是一位攝影家拼接出來的,不過“小布達拉宮”就是在那兒照的。他告訴我們的線路就是從宮殿區下的山口向北走,上到“南山積雪”,再向西拐,看到北宮墻,再走到一個什么地方,登上宮墻就是了。

又碰到一個好心人,也是工作人員。當我們又看到山中公路問路時,她告訴我們,就沿這條公路向上溜達,不用著急,慢慢走,游覽車??康娜齻€景點全能看到,一個都不會落下。她的話給了我們信心,徒步游山沒那么可怕喲。

“南山積雪”原來是座觀景亭

?德匯門。

?風泉滿清聽院。

?青楓綠嶼處曲尺院一角。

?山中小屋。

?宜照齋殘殿。

?風泉滿清聽匾。

?西北門東宜照齋外景。

避暑山莊山區的山看上去并不高峻挺拔,山勢比較平緩,山間公路有起伏,但起伏的坡度不大,感覺就是野性足。它和北京頤和園、北海公園這些皇家園林中的人工山比較起來,植物生長得十分放縱,樹木種類多而雜亂,高矮粗細不等,荊棘遍坡遍谷,野草高茂豐厚。這是秋深將入冬之季,草枯了、草黃了、草白了。沿路走,隨時都能碰到打草的民工,他們分片負責把草割凈,割下的草堆成堆,打成梱兒背下山去。因為他們,才不覺得這大山空寂瘆人??促Y料,山中是有不少康熙和乾隆時代的古建筑的,是殿是齋是閣是廟是亭,全有詩情畫意的名字,可走半天也見不到一處,看到荊棘叢后有一小片疏朗的菜園,半山坡上有一棟并不古老的房子就覺得特別親切。茂草密林幽谷的簇擁、包圍、變換能帶來豐盈奇美的自然景觀,但也彰顯著山的空寂和冷漠。于是就有了當年清朝的皇帝為什么把野山大面積地圈進皇家園林的困惑,在這深山老林中建一處房子待著不害怕嗎?這等大山得布多少兵丁太監宮娥才能顯出人氣?冷宮這詞冒出頭來,揣想著失寵后被禁閉在這深山里冷藏著的美艷佳人的心理恐懼所能達到的程度。路邊出現了一座古亭,到亭里歇腳吃干糧??吹酵は轮叫眱A向一條溝谷,谷中有樹的殘葉,如同一縷白煙,有游人在谷中走過,猜想這谷是否和公路連接著,是否從前面坡下去的公路能走到亭下的谷里。有下谷探幽的沖動,忍了忍,還是繼續沿公路向前走。在短距離內沒有看到公路和幽谷的交合點,公路在進入一條溝后又開始上盤,盤到山的邊際地帶,向東可以看到棒槌山棒槌峰。當路又進入一條深谷時,看到了岔道和房子,一條東西向的谷,一條向東南伸展過去的谷道,公路是跨越寬谷繼續向北側山上盤的。再沿公路向上不遠,出人意料的奇景出現了,坡度變大變陡,有單辟出的一段行人步道,上坡轉過彎去,一處游覽車的??空境霈F在眼前。那是真正意義上的康熙皇帝命名的風景地之一,名叫“青楓綠嶼”,臺地高臺上有曲尺形的圍屋“風泉滿清聽”,這座圍屋的南面有竹籬笆圍出的小院,門殿三間,走進去有個月亮門,月亮門內外兩個院子,內院的北面是正殿,東面和南面是青瓦粉墻,東面粉墻上一溜各式各樣造型不一的什錦窗,讓人想起江南的園林風貌。庭院的一半凹下去,堆砌著假山石,鋪著石臺階,下去后進入有廊的由乾隆題額的“吟紅榭”。此處是需要細品的,建筑結構本身不是一下子就能搞清楚,比方說皇帝賞月的月臺究竟指哪一處?康熙的“泉源石壁”景究竟在哪里?門殿外東側的三楹殿為什么有“霞標”的題匾?歇息中,我打聽“南山積雪”,工作人員說近在咫尺,北邊登上峰去是“北枕雙峰”,南面的山頭上就是“南山積雪”。我們攀上了“南山積雪”,那是個攢尖頂的方亭。別瞧近,攀登上去并不輕松,石階踏道陡峻仄險,看到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從上面一步步挪下來,也就不好意思想自己究竟能行不能行了。其實主要感覺就是累,猜想當年康熙皇帝怎么上到那亭子,是被人背著?是被轎子抬著還是坐滑竿兒抑或是騎馬?

無限風光在險峰?!澳仙椒e雪”其實不是指“南山積雪”亭,而是說此亭是欣賞南山積雪之景的最佳之處??滴醯垡欢ㄊ嵌狙┐髸r到過這個地方,對南面冰封雪蓋的山景印象特別深刻?!澳仙椒e雪”亭坐落的峰頂視野特別開闊,除北面山峰使視野有點受限,東、南、西三面皆可望出很遠。望到西面橫臥在山腰間的一溜金碧輝煌的古建群我很興奮。北面峰巔上的“北枕雙峰”亭應該也是如“南山積雪”亭一樣的地方,不過強調的是枕臥在北面的雙峰,居亭望遠賞雙峰。

登“小八達嶺”

看“小布達拉宮”

預計11點多到的能居高俯瞰“小布達拉宮”的北宮墻我們下午2點多才到。那里也是游覽車的??空局?,停在宮墻下路旁的游覽車排成排,宮墻上下游客烏烏泱泱。

避暑山莊宮墻的萬米長城之說,是在我初次到過避暑山莊十多年之后才聽到的,很是震驚。說心里話,首游避暑山莊時我沒怎么注意它的宮墻。萬米長城的說法,強調的首先是它的長,一座皇家園林,圍墻達到萬米,也就是10千米,20華里,是很驚人的一個數字,這個長度與這座園林的規模是相匹配的,萬米宮墻圈內的園林,那得是多大的園林!其二是,萬米宮墻用了萬米長城來形容,它的氣勢也是相當驚人的??墒子伪苁钌角f時我為什么沒有注意到它?首游避暑山莊,我只用了半天兒,游了半個湖區,大半個宮殿區,走馬觀花,匆匆掠過,絕大部分園林區都沒有走到,忽略了宮墻應是在情理之中。但,就沒有別的原因嗎?這次來避暑山莊,我是把宮墻作為一個特別的關注點的,一接近避暑山莊就開始注意宮墻,發現直觀印象很重要。從麗正門、城關門、德匯門一線接近宮墻,覺得它容易被人忽視,這宮墻就墻的高度、寬度和氣勢,與北京紫禁城的宮墻沒法比,既低矮又薄。北京紫禁城的宮墻是城墻,它比皇城城墻還高峻,城墻根兒下望城墻須仰望,不但高聳云天,而且質感堅厚,感覺在冷兵器時代,若沒有云梯是爬不上去的。而承德清代皇帝塞北之宮的宮墻也就是普通的園林之墻,比北京的皇家園林之墻稍厚一些,多了層女兒墻和垛口,其高度,略有點身手的,一翻也就翻上去了。其東面的宮墻也是這樣。從北部山下的公路望宮墻和在山莊內北部的山區望宮墻,感覺完全不一樣了。它修筑在山嶺上,高出山嶺,與萬里長城的構架一樣,隨山勢蜿蜒起伏,借山勢生出雄威。而且,廣元宮東北側那一段向游客開放的宮墻,墻體比較寬厚,結構與長城城墻沒有大的區別,有登城的雙馬道,有女兒墻,有垛口。墻體并不是很高,但北京段險峻高山上的長城城體有很多也高不到哪兒去,與之相差無幾,稱之為“小八達嶺”,從方方面面看都比較貼切,都比較形象。只是,稱避暑山莊宮墻為“萬米長城”“小八達嶺”,是否符合康熙大帝的本意?他對長城是鄙視的,長城沒有能阻擋住清軍的鐵騎,他更相信馬背上的力量。

避暑山莊宮墻的特色除了在皇家園林內最長,還有就是“虎皮墻”,它是用石頭塊子壘出來的,灰漿抹縫,貌如虎皮,它也是最長的“虎皮墻”。

?知魚磯。

? 青楓綠嶼。

?“小八達嶺長城”。

? 有萬米長城之稱的宮墻。

? 避暑溝。

? 山景。

?楓艷山臺。

?幽谷。

站在北宮墻上看到墻外對面山上的“小布達拉宮”時,我只有驚嘆的份兒了。還不只是“小布達拉宮”,班禪行宮也盡收眼底。一眼能看外八廟兩宮全貌,唯有此處。

輝煌的廣元宮沒有開放,近觀不如遠瞻,緊閉山門的紅墻雖然有著神秘的誘惑,但遠處望到的廣元宮太像仙山瓊閣了,你就覺得你離走入仙境已經不是很遠。

避暑溝和御路

走到了西北門。公路依然在向西延伸,但對應著西北門有條坡下去的路,是用石板鋪設的,很寬。沿公路走還要向上爬坡,且不知還要走多遠,而走這條谷中的石板路明顯近了許多。已行走了8個小時,再爬坡繞山真的有些犯怵了,就去問西北門的工作人員。他們介紹得很詳細,說沿公路走,可走到麗正門,一個半小時多些,途中已無景點。走溝中的石板路能走到平原區,再向南到麗正門。游覽車??康牡谌齻€景點在哪兒?是西北門嗎?可看到駛過來的巴士游覽車沒有一輛在這里停的。游覽車必停的另一個點到底在哪兒?不會憑空消失了吧?西北門立有解說牌,上寫此門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位于山莊西北部、松云峽的盡頭。清帝駐蹕山莊時,去獅子溝、外八廟拈香瞻禮所走之門。工作人員說,出門是外八廟之一的殊像寺。殊像寺與“小布達拉宮”相距一站地,與班禪行宮相距兩站地。

西北門東側有避暑山莊七十二景之外的“宜照齋”,面積不小,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依宮墻而建,有“屬霄樓”“卻炎榭”“就松堂”“積嘉亭”等建筑,夕陽晚照時景色最佳。大門緊閉,登宮墻望它,見已是廢墟,園中大部分是殿基柱礎,東南角有廊榭。此處的宮墻比廣元宮北的宮墻窄多了。

懶得再爬山,走入溝谷中的那條道,才知此道叫避暑道,也叫御路,它是避暑山莊山區五條峽谷中最北最長的一條峽谷,也就是松云峽。它的另一頭出入口在曠觀山門,而全程走過這條溝后有腸子都悔青了的感覺。從曠觀山門處上“南山積雪”亭是最近的,怪不得戰友說上午11點多便可到達北宮墻望“小布達拉宮”處,那時光色最好。誰讓我們不熟悉路線呢!當然多走了路也不能說虧,實際上山區的五條溝谷我們都走到了,只是季節不對,沒有看到各谷最好的景色而已。

猜你喜歡
避暑山莊布達拉宮游覽車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
迷宮彎彎繞
與承德心靈相守(中)
布達拉宮
避暑山莊中儒家文化的滲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