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族古歌》對苗族題材工筆人物創作的啟示

2019-01-15 13:37潘永軍
時代人物 2019年34期
關鍵詞:古歌錦雞工筆

□文|潘永軍

隨著人類的出現,藝術也就出現在世界歷史的長河之中,它的出現一直伴隨著人類的腳步一直走到了今天,并將一直傳承下去。苗族,相信大家對這個名詞并不陌生,它是貴州世居民族其中的一員,苗族的歌舞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古到今,苗族人口口相傳的苗族歌舞已經融入到他們的血液之中,并一直傳承到今天,所以今天少數民族文化在當今社會的各個領域備受關注,被畫家當做是創作的新源泉,其中苗族歌舞在藝術家的創作中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苗族古歌》創作溯源

每一個民族的起源多有各自的神話傳說,苗族也不例外,《苗族古歌》一書是一部苗族神話史,書中用各種生動的形象寄托著苗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征服自然、駕馭自然的強烈愿望。苗族的歌舞體現的就是苗族的遷徙史,它們所記錄的景象對于我們今天不管是歌曲創作、繪畫創作或者是文學創作都有著重要的影響。苗族人在不斷遷徙的過程中,對本民族的文化也在不斷的傳播著,并不斷地吸取其他的民族文化來壯大自己的文化,從而對其他的文化產生的重大影響。丹納說過:“民族間的深刻差異往往源于所居住的環境、氣候的不同,地域的差異將影響其上的種族性格”。苗族這個種族在自己的傳承中長期形成自己民族的特性,這種特性遺傳了一代又一代,它有著區別于其他種族的獨有特性,這是一種原始印記,它不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也不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這種苗族文化的獨特性就成了也就成了畫家們相爭研究的對象,例如將彩萍、王瑛、劉全義、韓振剛、劉金貴等,他們在研究苗族題材工筆人物畫方面,不遺余力地下了很大的功夫。

苗族文化對苗族題材工筆人物創作的影響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苗族這個民族在我國西南這片土地上生活,也帶有這片土地上的獨特氣息,其中習俗、服飾等都與我國的其他民族大有不同,淳樸而不張揚,熱情而好客是苗族人共同的民族特性。苗族人生來會唱歌,落地能跳舞,一代一代的繼承著苗族先人們的文化,說到他們的文化,不得不說道他們的服飾;在苗族服飾上,各種繡花圖案、各種銀飾項圈無不濃縮了苗族先輩們的智慧與勤勞,無不體現出了濃厚的苗族文化,苗族人穿的服飾、戴的銀飾,都蘊藏著豐富的苗族元素,經過無數代人的積累,成就了今天展示在人們面前的美輪美奐的各種苗服銀飾。錦雞是苗族又一種圖騰崇拜,是苗族的一個分支,我們苗話說是“嘎鬧(ghab nes)”,便是人們說的錦雞苗族,也被稱為短裙苗,在這支苗族支系里,錦雞舞是他們支系文化重要的一部分。錦雞舞中,不光是在舞步上,在服飾上更是有著錦雞的特點,前面說到錦雞苗族就是短裙苗,他們的裙子前邊只有5至7寸長,后面的帶子就非常的長,顏色花紋艷麗,猶如錦雞的尾巴一般色彩斑斕,頭上戴著銀飾,隨著蘆笙唱歌跳舞,美妙無比。那么它對我們今天進行藝術創作有什么樣的影響呢?在繪畫創作中就有很多關于苗族的繪畫作品,其中不乏以錦雞苗族的文化作為題材來創作的繪畫題材,畫家韓振剛就是這樣一位畫家,他以苗族為題材,創作了許許多多的有關于苗族的藝術作品,在他的《苗女》系列作品里,就有短裙苗題材的繪畫作品,《清水麗人》是韓振剛苗族題材工筆人物畫中有代表性的作品,畫中除了描繪了幾位苗族女性外,還畫了兩只形態各異的錦雞,而錦雞也是苗族崇拜的圖騰之一,在苗族的圖騰中代表了生存與發展。韓振剛教授正是基于對苗族文化的了解,把苗族有代表性的圖騰文化,置于畫面中,敘述著古老而神秘的故事。這些作品中品相與藝術氣息都俱佳;在他的苗族系列作品里,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苗族文化的了解,同時也可以看出苗族古歌文化對其創作的影響。

《苗族古歌》對苗族題材工筆人物創作的啟示

作為一個苗族的一份子,在我的印象中,各種苗族的節日、喜慶之事必定會伴隨著各種笙歌樂舞,各種酒歌、大歌、飛歌、蘆笙舞等許多的具有苗族文化特色的節目就會一一呈現,而苗族的文化則是濃縮在這些歌舞中一代又一代地傳承到了當今的現代社會。那么,研究苗族文化的藝術工作者們就要在苗族文化里面吸取養料,勢必就會從苗族的這些歌舞文化中尋找線索,因此,藝術工作者們就產生了對苗族文化的依賴,苗族文化對藝術創作也就有了很大的影響,就拿繪畫藝術方面來說,苗族文化對它的影響是深刻的。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王瑛、熊啟川等在苗族文化研究方面是非常有話語權的,特別是王瑛教授,她在創作《苗族古歌》工筆重彩系列作品中,更是不遺余力、兢兢業業地研究了苗族文化十余年之久,在此期間下的功夫更是不遺余力,最終創作出了《開天辟地》、《打柱撐天》、《娘阿莎》、《蝴蝶媽媽》等十二幅精美的內含豐富的苗族文化的驚世之作;每一幅作品都傾注了作者的智慧和勤勞,每一幅都飽含了作者對苗族文化強烈的情感。單拿《蝴蝶媽媽》一畫來說,里邊就包含了豐富的苗族文化因素,《苗族古歌》中,相傳蝴蝶媽媽是由古楓樹變化而來,而楓木是苗族先民的圖騰,從今天苗族人傳唱的“古歌”中就可以聽得出來,這個傳說是一直被苗族人所傳承;除此之外,《山海經·大荒南經》中有記載道:“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為楓木?!彬坑仁敲缱逅J的始祖,這說明苗族以楓木作為圖騰,已經是由來已久,蝴蝶媽媽是由楓樹變化而來,在一次和水泡的約會后生了十二個蛋,由此開創了苗族的繁衍生息和文化的傳承。正是有了這樣豐富而深刻的苗族神話故事,才使得王瑛教授在《苗族古歌》系列繪畫作品中有了這樣大的收獲,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苗族文化豐富的故事與傳說,了解了苗族文化的獨特與魅力,苗族文化對藝術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在每個民族的發展史中,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民族特性,也有著自己鮮明的民族文化。在當下,苗族文化的缺失越來越嚴重,究其原因,一是當代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發展,大量勞動力背離家鄉,沒有人來傳授年輕一代祖先們傳下來的本民族的文化;在一個就是現代的年輕人們大多在學校接受國家教育的學習,對自己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甚至沒有興趣,導致了苗族文化的缺失??上驳氖?,畫家們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越來越重視對民間民族文化對繪畫的指引和啟示,繼承民族文化遺產的培訓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這樣有益于我們的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也更有益于讓更多的人了解苗族文化,研究苗族文化。這樣一來,苗族文化將會在將來對藝術創作帶來更多的靈感和驚喜。

猜你喜歡
古歌錦雞工筆
高原秋
審美人類學視野下布依族古歌的美學探究
《瑤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譯注》
受爾
張詠梅錦雞坪就義
張詠梅錦雞坪就義
張詠梅錦雞坪就義
貴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識的覺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為例
羅登祥的工筆繪畫
曹娜書畫作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