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灶裝飾紋樣中的漢代喪葬觀念

2019-01-16 05:38徐博文
藝海 2019年12期
關鍵詞:紋樣觀念

徐博文

〔摘 要〕漢代給我們留下了非常豐厚的藝術遺產。兩漢墓室里的壁畫、畫像石、畫像磚等藝術表現更是奠定了中國古代繪畫發展的基礎,并為探尋中國古代藝術史做出了實物驗證的貢獻。其中,漢代的喪葬藝術產物更是不容忽視,本文將以陶灶,這一陪葬明器展開關于漢代喪葬觀念的分析。

〔關鍵詞〕漢灶;喪葬;觀念;紋樣

一、漢代厚葬風氣與漢灶

兩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由疆域統一、政治制度統一到文化統一的特殊時期。漢代盛行厚葬,對皇親國戚、權貴富豪的厚葬之風,兩漢朝廷雖有詔書明令禁止,如《漢書·成帝紀》《后漢書·明帝紀》等中均有制止厚葬之風的記載,但社會上的奢靡風氣之興盛,已達到了“法令不能禁,禮儀不能止”的程度。漢代的厚葬風氣,是因為漢人相信人死后靈魂不滅,會在另一個世界里繼續生活。

《禮記·中庸》曰:“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睗h代統治者開始倡導以孝治天下,隨著大一統政權的鞏固與孝道觀念的普及,“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喪葬觀念逐漸成為社會各階層的共識。但由于各階層的身份地位與財力不同,侍奉亡靈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東漢時期,民間墓祭開始盛行,陶制明器已形成一種“殯葬產業”,并為當時的制陶業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商機。漢灶,作為一種普遍喪葬用具,反映了一般社會的生死觀與喪葬觀念。

漢代的喪葬藝術以各種形式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藝術研究樣本,除了以大量的墓室壁畫、畫像石、畫像磚為代表外,還有一些陪葬明器也可作為研究漢代藝術審美的媒介,如漢灶。在眾多漢代墓室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灶。漢代,廚房一般位于正房的東面,又叫“東廚”。漢墓仿宅第而建,故象征廚房的“漢灶”也位于墓室之東。墓室中出土的“漢灶”尺寸大小不一,是實物灶的縮小版。

二、漢灶的種類與形制演變

漢灶的形制隨不同時期也會發生變化。漢灶按形制可分為長方形陶灶、方形陶灶、梯形陶灶、半橢圓形陶灶、馬蹄形陶灶、圓形陶灶、船型陶灶、車型陶灶等。其中,長方形和馬蹄形最為常見,這形制也與地域有關,北方的灶具多方形。船型灶,則與南方特有的“水文化”有關。根據其不同的胎質成分可分為灰陶、紅陶、黑陶灶等。若是按其釉色則可分為綠釉、黃釉、絳紅釉等陶灶。

漢灶,一般由灶門、灶臺面、煙囪、灶眼及四壁這幾個部分構成。灶門又有拱形和方形兩種樣式,其中,方孔比較多見。

西漢早期,陶灶上設有煙囪,但隨著灶面裝飾的紋樣以及灶眼越來越多的演變過程,煙囪在東漢晚期逐漸被模印花紋所替代。灶眼即火眼,有大有小。西漢早期,大火眼一般位于灶面的中央,火眼上還會放置一些模制的炊具如甗、釜之類,用于仿制真實生活中的烹飪氛圍。西漢中期,大火眼一側還會增置一個模印的小釜,說明當時的陶灶也是可以同時使用兩種炊具進行烹飪,這應該也屬于陶灶實用功能進步的一個標志。

東漢以后,火眼數量漸多,甚至多到五個。東漢晚期,火眼上的模制炊具漸被紋飾所代替,陶灶開始由寫實仿真性向象征性、裝飾性的轉變?;鹧鄣呐帕幸哺饔胁煌?。例如三個火眼,有呈“一字形”排列的,也有呈“品字形”的,如果仔細觀察“品字形”的火眼排列,也不全是整齊劃一的,也有不對稱的,有的排列位置也更加自然。

三、漢灶的裝飾紋樣與搭配

漢灶,按裝飾紋樣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為沒有任何裝飾或裝飾較少的素面灶,另一類為刻有明顯浮雕圖案的裝飾灶??偟膩砜?,素面灶較多,裝飾灶較少。一般身份較為尊貴、生活較為富裕的人,才會陪葬制作相對精良的裝飾灶。

西漢早期因多戰爭,經濟不發展,從而也影響了漢灶的裝飾。那時灶面以素面為主,或僅在灶門周圍點綴一些簡單的幾何紋如菱形、三角形。中期以后,紋飾越來越豐富,裝飾的部位也不止局限于灶門周圍,除了灶門左右兩邊對稱的幾何紋外,灶面四周還增加了一些有趣的紋飾有建筑部件,還有用于烹飪而模制的廚房用品,以及一些組合紋樣。

灶門周圍的裝飾紋樣形式多樣,種類豐富。用得最多的是幾何菱紋,代表宇宙符號,可能起到鎮邪作用。常出現在灶門上端,或是與十字相穿,位于灶門兩側。灶面四周、煙筒兩側也會用菱形紋,進行裝飾。還有一些幾何紋的裝飾比較特殊,例如:陜西華山曾出土過一個馬蹄形雙眼陶灶,拱形灶門,兩側菱形紋有十字相穿,上方各有五銖錢。所謂五銖錢即內方外圓的錢幣形象,內方外圓的錢幣形象可與“天圓地方”的概念聯系起來理解,這樣的裝飾出現在陶灶上,更加突出了當時漢人對于升仙觀念的一種認識和表達。同時,火眼兩側各飾有一魚,兩火眼中間飾有一細鉤,線條纖細生動,浮雕工藝配合運用,與周圍堆塑的其他裝飾圖案形成強烈反差。

灶門兩側也會出現人物形象,但不會單獨出現,往往與瓶、建筑、幾何紋等進行組合裝飾與灶門的兩側。其中,出現較多的是人與瓶的組合紋飾。瓶的形象除了尋常的立著擺放的構圖外,還有的瓶是立于架上。瓶和人往往位于灶門左右兩側,人物形象多以跪坐的姿勢出現。有些陶灶會刻畫得更加細致,人物不僅跪坐手中還拿著小棍,做施火或吹火的動作。有學者對于這一圖像的解讀認為該形象為“燒火人”,是家中的奴婢或是侍者,負責燒火工作。在漢灶上,這樣的形象還與狗進行搭配組合裝飾,也表現出了“灶”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的特點。

陶灶上的裝飾圖案種類多樣,大致可分為三類:以菱形、環形等為主的幾何紋,以鼠、虎、雞、鱉、魚等為主的動物紋,以及以勺、鉤、食盒等為主的各類炊具紋飾。在灶面裝飾動物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魚紋。魚紋出現的在灶面上的頻率較多,有單個魚形的紋飾,也有位于火眼兩端對稱的雙魚圖案,還有點綴在食盒里的浮雕小魚形象,還有的魚紋與盤、瓢、蓋簾等紋樣組合排列在一起位于灶臺火眼的上下。其中,灶眼兩旁的魚形紋最為常見。魚的裝飾風格也有所不同,有的魚形紋簡潔夸張,有的魚紋雕刻得細致精美。漢灶上的魚形紋有很多不同的制作工藝,如線雕、平雕、高浮雕、模壓后堆塑以及貼塑等。

結 語

通過分析漢灶,這一陪葬明器所產生的時代背景、裝飾紋樣等能幫助我們了解漢代厚葬風氣,探尋漢人的喪葬習俗,間接還原當時人們的生活觀念;雖然漢灶,只是墓葬藝術中的陪葬品里的一小分支,并沒有受到像畫像石、畫像磚,那樣廣泛的重視,但它仍可視為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和生活藝術的媒介,記載下歷史的信息和給予我們關于漢代社會生活的想象。

漢灶,不僅僅只是一個普通的陪葬明器,在它的背后寄托著生者對于逝者的期盼,望逝者能夠過上一種物質更為豐富的生活。漢灶的裝飾紋飾種類繁多,其中又有一些固定的組合紋樣,但大多圖案都具有簡潔、生活化的特點,匠人通過這些簡明的紋飾,表現了當時漢人對于人間生活或是富貴的眷戀,這不止是一種對于物質欲望的追求,還包含了漢代社會關于羽化升仙觀念、延續生命風氣的崇尚,以及漢人對于生命尊重的態度。它的部分裝飾紋樣還有象征性的符號特點,這為深入研究漢代藝術語言符號也提供了另一種角度。

(責任編輯:牧鑫)

參考文獻:

[1][韓]具圣姬.漢代人的死亡觀[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黃宛峰.漢畫像石與漢代民間喪葬觀念[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3]湯威.介紹一件帶鐵官銘的陶灶[J]中原文物,2003(3)

[4]程青芬.再現漢代生活的陶灶[J]黑龍江史志,2015(11)

[5]周俊玲.“器”與“道”,漢代陶灶造型、裝飾及其意蘊[J]文物世界,2009(6)

[6]王琳、許萌.金伯興題記漢灶二百品[M].北京:中國書店,2012

[7][英]魯惟一.漢代的信仰、神話和理性[M]. 王浩,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7)

猜你喜歡
紋樣觀念
傳統裝飾紋樣衍生圖一四季
維生素的新觀念
別讓老觀念害你中暑
《2020年杭州亞運會紋樣設計》
觀念一變天地寬
藏族傳統紋樣中幾何紋樣的類型及其文化解讀
健康觀念治療
袁飛紋樣設計
即興表演的觀念闡釋
經典的藝術幾何紋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