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談高甲戲《陳三五娘》

2019-01-19 06:08蔡美珊
藝術評鑒 2019年24期
關鍵詞:劇種戲曲創作

蔡美珊

摘要:高甲戲《陳三五娘》之所以成為經典的原因,在于創作者不違人性,采民間風情,故事取自人心,遵循嚴謹的創作規律,從選題選材上及一度二度創作上,因時因勢,量體裁衣,從藝術性上強調劇種風格化表現。

關鍵詞:戲曲 ? 高甲戲 ? 《陳三五娘》 ? 劇種 ? 創作

中圖分類號:J8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24-0147-03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等,發源于明末清初的福建泉州府。該劇種如果自萌芽初期算起,即明末清初迎神賽會的“宋江陣”雛形,迄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它是閩南地區乃至東南亞傳播區域最廣、戲迷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該劇種自街頭鄉野而來,口傳心授至今,其草根特性注定了它是屬于人民的藝術,它所承載的閩南文化是地域人文的集大成,所展現出來的風格樣式是閩南人的性格表征。2006年5月,高甲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高甲戲的代表劇目有:《陳三五娘》《金刀會》《上官婉兒》《阿搭嫂》《大稻埕》《鳳冠夢》《玉珠串》《春草闖堂》《連升三級》等等。

高甲戲劇目的故事素材,有從傳奇而來,有從民間故事而來,也有諸多古典小說演繹。脫胎于“宋江陣”的基礎之上,自免不了水滸三國戲碼的汗牛充棟。然而有這么一出劇目,無關鏗鏘大氣的劇種風格,以自身委婉一脈,賦予該劇種豪放之余,幽思不減,溫柔如歌。這個戲碼,就是耳熟能詳的《陳三五娘》。在閩南地區有著這樣的一首民謠:“東畔出有許孟姜,西畔出有蘇大娘,北畔出有英臺共山伯,南畔出有陳三和五娘?!眲》N數百年,劇目浩瀚如海,偏偏就《陳三五娘》如星辰燦爛?!蛾惾迥铩妨⒂谥袊墓诺鋫髌鎼矍楣适轮?,廣受代代群眾的喜愛,其劇本常演不衰,婦孺皆知,有閩僑的地方也都喜歡《陳三五娘》,一聽到《陳三五娘》就會想起咱們的故鄉,這是一種鄉愁的維系,也是一種精神的寄托。

《陳三五娘》的緣起,說來話長,其原型人物筆者未從考證。從陳三和五娘兩人追求自由戀愛、婚姻自主的歷史故事到民間傳說,最早曾流傳于泉州、潮州的閩南方言地區??刹殚喌墓适聵颖臼敲饔罉纺觊g的小說《荔鏡記》刻本,該小說后來被改編為劇本,改編的作者已佚名。但翻閱資料,有相關考證文章指明,曾有一出據此而來的劇本——《荔枝記》,劇本的作者是李贄先生,這位明嘉靖年間的泉州第一才子,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將該小說改編創作為劇本《荔枝記》,后來易名為《荔鏡記》;到了現代,又被易名為《陳三五娘》,(泉州第一才子李贄(1527-1602),號溫陵居士,杰出的思想家、史學家和文學家,與“關漢卿、湯顯祖”等人同列名于“詞學先賢”之中。)該劇情宣揚其主張的反對封建禮教束縛的叛逆意識,沖破封建牢籠,勇于追求愛情的精神幾百年來深受群眾喜愛,具有鮮明的浪漫色彩。這等思想賦予劇本頑強的生命力,深受封建思想荼毒的普羅大眾追捧不已。以愛之名,宣揚自由要義,怎能容于迂腐。才子佳人的相遇,在浪漫的背景下隱藏著深刻的思想,當政者無不以它為惡。于是,這出戲碼在明清時期屢遭官府禁演。然而民心愈熾,極為喜好,壓制下的鄉間野臺并未因此告別《陳三五娘》,相反,該劇竟愈演愈烈,其唱腔廣為傳唱,劇中情節融入地方俚語諺語,傳說至今。于是,從口頭演繹而來的故事,再到劇本,最終搬上舞臺,《陳三五娘》從故事化為心聲,漸成經典。到如今,明清時光已遠,該劇仍在,梨園戲、高甲戲、廣東潮劇都有《荔枝記》的保留劇目。到了現代,又被改編為歌仔戲等其他劇種版本的《陳三五娘》,深受好評而口碑傳唱,并于2014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蛾惾迥铩肥且环N以喜劇結尾的大團圓,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有一種閩南地區的拼搏精神,是“愛拼才會贏”的精神;是“包容性、冒險、敢于拼搏、積極爭取、積極向上、鼓舞人心”的精神。

戲言心生,心乃情也。探究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原因所在,在于創作者不違人性,采民間風情,以膾炙人口的戲劇語言,敷衍人生。這何嘗不是當代創作者所應思考的問題。當韓劇等充斥屏幕,當無痛呻吟的才子佳人悱惻輾轉……能打動人心的作品少之又少,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更是鳳毛麟角。問題的根源,就在于創作者的思路遠離了大眾,遠離了人心,背離了人性。假設“陳三”、“五娘”不因情生愛,假設他們不為愛勇敢,假設他們最終不是沖破藩籬敢于出走,那么再糾纏的故事也只是教條一般的演劇,其與經典無關,可看性更是不堪。

該劇流傳之廣,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從首要談,從民間而來,它豐富的戲劇語言,接地氣的俚語俗語表達,卻又歷經多代文人的潤飾加工,其文學性強,言辭優美,又能展現獨特的通俗性,自然深受觀眾喜愛。戲曲里的音樂形象是塑造人物的一個主要方面,從中剖析出的唱詞語言,更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戲里的唱詞對白,來源于生活而升華,如何從俗中見雅?既讓普通群眾聽得懂,又能做到陽春白雪,譜就一段情詞婉曲,這是《陳三五娘》在演化過程中一直遵循的方向。該劇詞句雖美,但與群眾無絲毫“膈應”之感,究其原因,在于一個“真”字。這個“真”從何而來?應當是從立意而來。陳三與五娘,歷經磨難,為愛求前路,為愛進迷途,這一番坎坷曲折,若不是意在筆先,其真切之情難以溢于文外。這也就是《紅樓夢》中林黛玉指點香菱所說的“不以詞害意”,這樣的唱詞道白,再經由演員塑造演繹,其“意趣真了”,自然深受觀眾認同。舉例劇中唱詞一例:

黃五娘看信,舉筆圈字念:“荔枝若有墜樓恨,拼向瑤階碎玉琴?!?/p>

前情鋪墊,二人睇燈而萌情,偶得邂逅卻如久別重逢,然情至燃處,卻不可說。陳三進黃家,以傭工身份。這一切,角色心明如鏡,觀眾也看得真,偏偏不能道破。這種復雜糾結心理,通過念白破題,再轉唱詞抒情,其“真”便打動觀眾心扉,令人入戲。

接下去黃五娘唱到:“(唱)看這詩,我傷悲,虧得伊,我厝為奴須三年,觀此書中意,割得我肝腸寸裂!告蒼天,望蒼天,須保佑咱雙人永遠和諧百年,須保佑阮厝三哥共我早早團圓……”

這一段唱,既是黃五娘心聲,但有之前鋪墊,觀眾已然代入,深醉其情,深感其心。因此這一段唱,也是觀眾心聲,聽其言辭之凄涼之意,便深能體會。這也是詞若達意,話如其人,也為后面陳三上場做好了充足的情感鋪墊。

陳三上場接著唱到:“有緣千里終相見,無緣到此拆分離,感謝阿娘真心意,六月登樓投荔枝。望阿娘一言為憑依,早定佳期……”

戲曲吸引觀眾的藝術魅力有很多方面,其中唱曲就是一大亮點,短短的幾句唱詞就能把陳三和五娘刻骨銘心的愛情展示得淋漓盡致,活靈活現,動人心肺。

做這樣一小段唱詞賞析,來側面講該劇之價值之一。畢竟劇不同于文,流傳淵源,既要講傳播渠道對其影響,更要講其自身形成的藝術性。這些藝術性表達在舞臺上,就是人物的鮮明,也在故事脈絡上的入情入理,概括起來,就是好的經典劇目應如該劇,做到“事在情中敘,理從情中出”,若是做到這點,劇目也就能夠經受得起時間的考驗了。

除了以上所做分析,對于劇種性,也就是劇種風格的體現,該劇也是表現得淋漓盡致??催^一些劇目,有因創作者主觀判斷失誤,或者是因為一個什么任務而命題創作,從而進入一個選材誤區。比如地方樣式感強烈的劇種,選擇了不同于自己地區的民族故事,濃烈的民族風語言,用本劇種樣式表達,如南橘北枳。但該劇則不同,故事既源于斯,劇種亦源于斯。人物說的話,做的事,盡似生活而來,上文講到了該劇與觀眾不“膈應”,而在這點上,則做到了故事與劇種、與演員“不膈應”。因此,它的源流演變,無論潮劇、梨園戲等,皆有突出自身的劇種樣式感。其中的音樂段落還曾脫穎而出,摘取華章形成南音名曲廣為流傳。從高甲戲而言,劇種的風格樣式依托該劇得到了很大體現,而該劇的戲劇內核也因高甲戲的語言表達而精彩萬分,二者相得益彰。以南音、傀儡調等為基礎的高甲音樂吸收了南曲諸多關于該劇的選段精華。高甲戲和南音都起源于古代的泉州府,均以泉腔演唱,音樂也均有共通之處。千年古樂南音,富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鄉土氣息,是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是我國現存最悠久的閩南傳統古樂,演唱講究咬字吐詞,歸韻收音。南音曲調優美,節奏徐緩,古樸幽雅,委婉深情,清麗柔曼、旋律纏綿深沉,擅長于抒發鄉人思親、情人相思的愛情故事和真摯情懷,如怨如慕如絲如縷的曲調,猶如夏夜的玉蘭花香,一陣陣沁入心田,使人如癡如醉。高甲戲音樂更顯粗獷豪邁特色,南音更具柔美委婉優雅。高甲戲《陳三五娘》便大量運用了南曲,如《因送哥嫂》《孤凄悶》《繡成孤鸞》《為伊割吊》》等等,即能共融共通,又能催生委婉情愫,更符合劇情發展需要,唱出了《陳三五娘》的纏綿悱惻的柔美委婉;高甲戲豐富的行當特點,吸收了梨園生旦科步的細膩,同時結合自身風格,演出了各式人物迥異的性格特征。這里有生旦科步上的傳統繼承,粗獷高甲,亦能以“生”“旦”兩行演繹出“嫻靜猶似花照水,行動好比風拂柳”;也能在凈角上,演出劇中分量人物,“壓”住臺面;更不消說以丑角見長的劇種優勢,其中以“林大”“卓二”為代表的公子丑、家丁丑、破衫丑等丑角形象,可謂群丑爭輝。一出戲,行當齊全,又適應劇種語言表達,經典性自然不言而喻。由此而不斷創作加工的高甲戲《陳三五娘》,美在肌理,秀在人性;該劇的好,好在樣式,秀在靈魂,該劇如春風拂面,賞心悅目,浸潤心田。戲曲之所以生動,劇目之所以成功,原因之一在于能互相借鑒,創意創新,共融發展。

歷史典故、名人軼事碰撞出戲劇創意和靈感的火花,形成了戲劇創作可以充分汲取的源泉。如何創作,《陳三五娘》是一個極好的借鑒,它如明鏡一般,燭照自身不足。該劇優美唱腔身段,自不待言,其緣起傳承,就足以發人深省。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應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創作文藝精品的必由之路。當今的創作者,當以人民為中心為創作導向,既如高甲戲劇種般,基于大眾,也如《陳三五娘》般,取自人心,如此,方能創造經典,永遠流傳;也才能無愧于新時代,滿足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審美需求和精神需要。同時又應該遵循嚴謹的創作規律,從選題選材上,從一度二度創作上,因時因勢,量體裁衣,從藝術性上強調風格化表現,這樣的戲,才能夠真正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參考文獻:

[1]林海權.李贄年譜考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歡
劇種戲曲創作
中外大學生體驗非遺戲曲文化
戲曲從哪里來
Jazz
小劇種大舞臺
傳統戲曲
關于“守望瀕危劇種”的呼吁
河南省將戲曲納入大中小學課程
揚劇老生表演藝術淺識
創作失敗
關于《翔》的創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