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外公共圖書館講座服務實踐探析*

2019-01-20 22:39陳丹婷
圖書館研究與工作 2019年5期
關鍵詞:上海圖書館講座聽眾

陳丹婷

(深圳大學城圖書館 廣東深圳 518055)

現代圖書館正經歷著從館藏資源服務向空間服務轉型,作為場所、空間的功能越來越受到重視。吳建中在關于“第三代圖書館”的論述中提到:“現代圖書館的重心在交流和分享”[1]。也有學者指出,圖書館的本質是以知識為節點的信息流動與傳播空間[2]。講座是圖書館傳統的服務形式,是圖書館承擔知識傳播、發揮教育職能的重要服務項目。2006年文化部下發《關于深入開展公共圖書館講座工作的通知》,直接推動了圖書館講座的發展和普及,圖書館也一直在探索通過組織講座等活動來挖掘圖書館作為場所的價值,推動先進知識的傳播與交流。本文以圖書館講座服務為研究對象,對國內外圖書館講座研究進展進行文獻綜述,并對10所各具特色的國內外公共圖書館講座服務進行了網站調查,旨在為公共圖書館講座的開展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1 國內外公共圖書館講座服務研究概況

為了解國內外公共圖書館講座服務的研究情況,本文分別通過Web of Science和中國知網數據庫平臺進行文獻調研。檢索時間為2018年3月17日。在外文數據庫中,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庫,以標題為library與lecture、talk、forum為關鍵詞進行組合檢索,時間不限,得到140條檢索結果。經過內容分析發現,檢索結果文獻大部分為會議論壇報道,或者對在圖書館舉辦的講座內容的介紹,與圖書館講座服務研究相關內容的文章較少,論述講座服務研究的文章幾乎沒有。國內方面,利用中國知網以篇名為圖書館、講座進行檢索,選擇學科類別為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限定期刊庫,檢索出595條記錄。經文章去重,去除簡訊、報道、征文以及內容篩選等,得到408篇關于公共圖書館開展講座服務的文章。分析發現,國內專論公共圖書館講座的研究僅一篇,是孟桂榮關于學術講座與公共圖書館學術中心地位的論述[3],其余為公共圖書館開展講座服務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主要包括:①講座品牌建設與管理。借鑒戰略品牌管理論進行講座品牌培育[4],通過差異化品牌定位、把握市場和聽眾需求、構建專業團隊、增強品牌形象宣傳、注重熱點、地域特色文化等構建品牌特色[5-6]。②講座開展現狀調查。通過對省級、市級圖書館的廣泛調查,認為公共圖書館在開展講座工作中仍存在諸如講座內容單一同質化、經費不足、講師資源單一、專業隊伍建設薄弱、宣傳力度不足等問題[7-11]。③講座服務模式。重點研究在線講座等服務模式,如網站講座、移動圖書館講座、QQ群講座等,相對于現場講座,在線講座有傳播覆蓋廣、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等優點,受到越來越多的圖書館的歡迎和重視[12]。④講座信息發布與宣傳推廣。利用移動互聯網進行信息發布和宣傳備受研究者的關注,徐軍華和覃仕蓮認為,在“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應充分利用虛擬知識社群的遠程交流與信息發布功能,拓展講座的宣傳途徑[7]。⑤講座資源后期開發與利用。一是將講座內容整理成文字,發布或結集出版,是圖書館講座資源開發的主要形式,如上海圖書館的《上圖講座》[13]、中山圖書館《聆聽智者的聲音》[14]等;二是錄制講座音頻或視頻,經后期剪輯加工后,發布到官網或者其他多媒體平臺,如圖書館官網在線視頻、文化共享工程網站講座視聽資源專欄等。

2 國內外公共圖書館講座實踐調研

為深入探析國內外公共圖書館開展講座的實踐情況,結合文獻檢索結果,通過訪問國內外知名圖書館網站、社交平臺賬號等方式,對在講座服務方面頗具特色的國內外10所公共圖書館進行調研分析。這10所公共圖書館分別是:英國國家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加拿大多倫多公共圖書館、澳大利亞昆士蘭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武漢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廣州圖書館。

2.1 講座形式

所調研的10所國內外圖書館開展的講座形式有:現場講授、訪談、討論、微講座等。國內圖書館講座以傳統的“現場講授”為主,這類形式有利于講座現場的把控,但對主講嘉賓的素質依賴度高。上海圖書館除了“現場講授”的講座方式外,還有對話沙龍、微講座等形式。上海圖書館在其講座微信公眾號“講座圖書館”上開設了“上圖微講座”欄目,便于讀者隨時隨地聽取講座內容,時長幾分鐘到二十幾分鐘不等的講座迎合了時下“短平快”的閱讀節奏。國外圖書館舉辦講座的形式較為靈活多樣,除了“現場講授”外,還有訪談、對話討論等。紐約公共圖書館的“LIVE from the NYPL”就是一個典型對話類型講座?;顒友堊骷?、音樂人、電影制作人和藝術家等圍繞主題進行對話討論,活動在當地有很高的知名度,盡管需要收費,還是受到了廣大讀者的熱捧。另外,澳大利亞昆士蘭圖書館的“Lectures, talks and discussions”下有個“Business Studio lunch boxforum”系列,其主題主要為與商業有關的話題,舉辦時間均為午餐時間,時長僅為45分鐘,鼓勵聽眾攜帶午餐參加。講座營造了寬松的分享及討論環境,拉近了主講人與聽眾的距離,更能激發主講人與聽眾關于話題的靈感。

為了擴大講座輻射面,美國國會圖書館“Lectures& Symposia”、澳大利亞昆士蘭圖書館的“Lectures,talks and discussions”、上海圖書館“上圖講座”還提供了講座在線直播服務,滿足了那些不能親自前往現場又想第一時間聽取講座內容的聽眾的訴求。

2.2 講座舉辦頻率

講座舉辦的頻率反映了圖書館講座舉辦的活躍程度。本文所調查的圖書館講座品牌已比較成熟,講座舉辦頻次相對固定。為便于統計對比,本文以2017年全年為統計時長單位,檢索統計各圖書館講座在2017年內開展的場次,其中英國國家圖書館“Talks and Discussions”、美國國會圖書館“Lectures& Symposia”、加拿大多倫多公共圖書館“Author Talks & Lectures”網站未提供往期排期記錄,本文從近期講座預告估算講座開展頻次。從掌握的數據來看,高頻次講座有:英國國家圖書館“Talks and Discussions”、加拿大多倫多公共圖書館“Author Talks & Lectures”、上海圖書館“上圖講座”,每月有8場次以上的排期,其中多倫多公共圖書館是一家擁有超過100家分館的圖書館系統,其講座分布在各個分支機構當中,因此開展的講座數量較多;低頻次講座:紐約公共圖書館“LIVE from the NYPL”、國家圖書館“科學家講座”,2017年講座舉辦場次均在18場次以下。從講座排期來看,國內圖書館的講座品牌傾向于固定排期,一般固定于周末舉辦,而國外圖書館講座排期較為不固定,不指定一周/月的某一天舉辦。

2.3 講座主題

各圖書館講座的主題內容設置和層次均較為豐富,涵蓋了讀者關注的各方面內容,其中以人文類主題占比較多。國外圖書館講座內容側重于主講嘉賓觀點論述,善于激發聽眾思考、碰撞思想,國內圖書館講座則以講授各類知識為主,注重知識普及。

作者簽售會、交流分享會等是國外圖書館中比較普及的內容形式,在調查的5所國外圖書館中均開展了此類講座內容(紐約公共圖書館另外單獨設置了“Author Talks”欄目)。本文所調查的國內圖書館中僅有上海圖書館和武漢圖書館開展有類似講座內容。這類講座邀請各類作家、出版人等介紹或評論作品、探討與寫作相關領域的主題等,幫助讀者深入了解作者寫作過程及書籍主題,對閱讀推廣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15]。

結合地域文化開展相關文化講座是圖書館講座的重要主題形式,旨在弘揚地域文化,如澳大利亞昆士蘭圖書館“Lectures, talks and discussions”邀請當地知名人士分享他們在昆士蘭生活的經歷,展現各領域昆士蘭人對于昆士蘭的情感;首都圖書館“首圖講壇”專設“鄉土課堂”欄目,重點講授北京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內容。

2.4 信息發布方式

各圖書館講座的信息發布方式主要為網站+社交平臺的模式。圖書館網站是講座信息發布的重要陣地,有的圖書館在網站上設置了“活動日歷”(Event calender),方便讀者直觀地查閱講座活動安排,如英國國家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澳大利亞昆士蘭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廣州圖書館。隨著新媒體技術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圖書館通過社交平臺發布講座信息成為更為普遍及受歡迎的方式。Facebook、Twitter是國外圖書館最為常用的講座信息發布社交平臺,本文調研的5所國外圖書館均有Facebook、Twitter賬號,另外英國國家圖書館和加拿大多倫多圖書館還開通了Newsletter郵件推送服務,便于讀者及時獲取講座信息。國內圖書館主要使用微信、微博、QQ群、豆瓣小站等。近年來,隨著微信平臺使用群體不斷壯大,國內圖書館運營社交平臺的工作重心逐步集中到微信公眾號上。本文調研的5所國內圖書館均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其中上海圖書館、武漢圖書館、廣州圖書館另外開通了“講座圖書館”“武漢圖書館講座”“羊城學堂”講座微信公眾號,專門推送、存儲講座信息資源。

除了上述由圖書館主動發布的方式外,由讀者用戶“分享”“轉發”的被動信息發布方式也值得關注。澳大利亞昆士蘭圖書館“Lectures, talks and discussions”和廣州圖書館“羊城學堂”的網頁上提供了豐富的社交媒體分享轉發方式。

2.5 講座后期資源

整理、開發講座后期資源是講座延伸、擴大受眾面的重要手段,也是對講座內容進行存儲的主要方式。本文所調研的圖書館講座品牌中,講座后期資源形式主要有講座報道、書刊編輯出版、在線視頻、在線音頻等。

講座報道、書刊編輯出版的方式為國內圖書館所青睞。上海圖書館“上圖講座”、武漢圖書館“名家論壇”及“社科講壇”、廣州圖書館“羊城學堂”均有在網頁、微信公眾號或媒體上發布講座報道,便于讀者獲知講座開展情況。書刊編輯出版方面,除首都圖書館“首圖講座”外,其余國內圖書館講座品牌均有不同形式的書刊出版。上海圖書館“上圖講座”編輯了《參考文摘》《上圖講座??贰渡虾D書館講座中心叢書》等書刊出版,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此外,武漢圖書館“名家論壇”還開展專家薦書活動,衍生閱讀推薦資源,擴大了講座以外的閱讀推廣。

錄制并發布在線視頻是較為流行的后期資源開發形式,能完整地記錄并再現講座內容,在本文調研的10所圖書館講座品牌中,除了英國國家圖書館“Talks and Discussions”、澳大利亞昆士蘭圖書館“Lectures, talks and discussions”外,其余均提供在線視頻點播服務。

有的圖書館則將講座資源建成了資源數據庫,收錄講座介紹、視頻、音頻等資源。例如,美國國會圖書館的“WebCast”資源庫,完整收錄了包含講座在內的所有活動名稱、作者簡介、時間、活動視頻以及文字稿等信息,該資源的檢索功能也統一到全館的館藏資源檢索平臺中[15];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文津講壇”資源庫,收錄了講座名稱、地點、主講人、時間、內容摘要及在線視頻等信息。

2.6 聽眾維護

圖書館講座聽眾的流動性大,為了穩定聽眾源,加強與聽眾的紐帶聯系,部分圖書館講座實施會員制,針對會員開展專項服務活動,提供諸如講座信息推送、會員專場講座、優先預定等服務。會員制的實施有利于提高聽眾的忠誠度,培養穩定的聽眾群。英國國家圖書館“Talks and Discussions”和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LIVE from the NYPL”均針對會員推出講座門票折扣優惠等政策,吸引聽眾注冊成為會員,讓聽眾參與更多場次的講座。上海圖書館“上圖講座”的“大型宏觀信息”和“都市文化”系列講座為會員制講座,定期為會員編輯推送講座???、叢書、提前寄發入場券、推送講座信息等服務。即便未開展會員制,不少圖書館講座也會通過要求聽眾預訂講座的方式來保障上座率,而聽眾的預訂信息中蘊含的行為數據將會成為寶貴的數據資源,可用于優化講座服務和洞察講座主題需求。

國內圖書館講座很少就聽眾進行明確定位,而國外圖書館講座在內容分類上注重聽眾的分層,大部分講座發布時會提供基于聽眾類型的分類查看或檢索,方便聽眾讀者篩選。加拿大多倫多圖書館“Author Talks & Lectures”將講座適合的聽眾類型分為“Adult”“Teen”“ All Children”“School-Age-Children”“Pre-School Children”五個層次,并且在每個講座信息發布頁面里都標記了適合的聽眾類型,便于聽眾選擇。

3 展望

從網站調查的結果來看,10所國內外圖書館的講座服務各具特色,國外圖書館講座形式多樣,與聽眾的互動性強;國內講座內容豐富,以講授為主,知識密度高?;谖墨I調研和網站調查結果,本文提出以下幾點思考與建議,希望能給今后圖書館開展講座服務提供一些參考。

3.1 構建多維度的講座主題策劃體系

選題是講座成功的關鍵要素,也是講座品牌塑造的靈魂要素,既要滿足聽眾的需求,又要體現圖書館先進文化知識教育職能,引領主流思想的傳播。講座的主題策劃可以圍繞以人為中心、以資源為中心、以地區發展為中心三方面展開。

(1)以人為中心。以聽眾需求推動講座內容建設。聽眾的需求是圖書館服務工作的出發點,也是講座選題的重要方向。一方面可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平臺開展相關問卷調查,面向廣大聽眾征集講座主題,如武漢圖書館“武圖講座”專題網頁上就提供了講座主題投票及講座問卷調查,讀者瀏覽網頁的時候就可隨手點贊某個主題,或進入講座調查問卷填寫講座評價及需求等信息;另一方面可根據聽眾的講座預訂信息、借閱信息等行為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分析獲取讀者對講座內容的傾向和個性化偏好,規劃講座主題。

(2)以資源為中心。館員對館藏資源尤其是特藏資源進行知識梳理、挖掘及整理,策劃相關特色主題講座,開展館藏資源知識發現與服務。英國國家圖書館結合館藏中的一些珍貴古籍畫卷,挖掘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邀請相關領域專家作解說講座。另外針對其擁有的龐大音像檔案館藏,英國國家圖書館開展了“Season of Sound”系列活動,策劃了關于館藏聲音資源保存的講座,推動其特藏資源的知識普及及利用。

(3)以地區發展為中心。圖書館講座要呈現圖書館的特點,在講座內容同質性嚴重的眾多講座品牌中凸顯特色,需要結合城市的發展,以城市社會發展和文化知識綜合實力的提升作為發力點,促進先進知識與技術的傳播,讓聽眾有助于工作和自身發展,在區位優勢的基礎上形成特色服務。

3.2 充分利用社交網絡平臺,提升品牌宣傳服務能力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實現了“所有人跟所有人之間的鏈接”,社交網絡平臺的蓬勃發展,也使得信息傳播的方式和途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圖書館應緊跟新媒體技術潮流,充分利用各類社交網絡平臺,用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創新圖書館講座宣傳和信息發布方式,在宣傳中服務,在服務中宣傳,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立體宣傳服務體系。

(1)創新服務形式?;谏缃痪W絡平臺,策劃適用于社交網絡平臺的講座服務形式,提升用戶體驗感。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社交網絡平臺具有交互性、即時性和傳播多樣性等特點,其強大的交互功能吸引了一大批活躍用戶,許多圖書館講座品牌已經將微信公眾號打造成電腦端官方網站之外另一個重要的講座宣傳及資源發布陣地,并有針對地創新講座服務。如上海圖書館“上圖講座”在其微信公眾號里創辦的“上圖微講座”欄目推出制作精美的文化藝術類訪談短視頻。這類“微閱讀”的形式很好地適應了微信用戶泛讀的閱讀方式,另外該微信公眾號中發布的“講座文本”也是經過加工編輯的簡短圖文等符合“移動式”閱讀的信息,呈現給讀者的是經過提取加工后的講座精華內容。

(2)增強互動宣傳,建立良好的互動反饋機制。圖書館應充分利用社交網絡平臺交互、分享等功能,加強與讀者聽眾的互動溝通及講座效果評價工作。一些在線講座直播中,可利用即時通訊平臺,組織聽眾參與講座內容互動交流,活躍講座氣氛,引發思考,延伸講座內容。講座結束后,可在相關講座報道及資源推送信息后面以討論區、投票區、留言區的形式鼓勵用戶參與講座活動效果的反饋。國外圖書館利用Facebook、Twitter等平臺與聽眾形成了良好的互動常態,館員在平臺上分享、推送講座圖片、短視頻、短評等內容,常常能吸引不少讀者用戶的共鳴、點贊和留言評論,無形中宣傳了圖書館講座服務。

(3)豐富講座資源發布渠道,借助網絡平臺的力量,提高講座信息資源的可見度,擴大講座品牌影響力。如上海圖書館“上圖講座”以及廣州圖書館“羊城學堂”均與喜馬拉雅合作,分別在喜馬拉雅上開設“上圖講座——名人演講集”“羊城學堂講座精選”節目,上傳講座音頻,其中“上圖講座——名人演講集”點擊量已超過499.8萬人次(截至2018年7月30日),大大提升了講座的傳播力。國外圖書館普遍開通了YouTube賬號,將講座視頻上傳到YouTube上,供用戶檢索點播。

(4)精準服務,開展個性化講座信息推送服務。隨著圖書館對于閱讀推廣、社會公民科學素養教育的不斷重視,同時為了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各館講座活動數量不斷增加,這給讀者獲取合適的講座信息帶來了不便,讀者真正需要的信息可能被淹沒在龐大的信息流中。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使得讀者準確捕獲其感興趣的講座信息成為了可能。通過社交網絡平臺背后強大的大數據分析技術,精準捕捉讀者對講座內容的傾向和個性化偏好,結合重要的講座信息構建合理的推薦算法,繼而基于社交網絡平臺向讀者定期編輯整合推薦個性化、定制化的講座信息,增強讀者對講座品牌的粘度。

猜你喜歡
上海圖書館講座聽眾
讓聽眾“秒睡”的有聲書
圖書館中文圖書借閱排行榜(2019年12月)
好太太都是好聽眾
“快樂語文”公益講座特別報道
“快樂語文”公益講座特別報道
聽眾
數字閱讀推廣新形式研究
中美公共圖書館社交媒體營銷比較研究
創新創業環境下公共圖書館企業信息服務的轉型
他只做有“思享”的講座,讓小小微信裝下一個“萬人體育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