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城市交通優化路徑研究

2019-01-25 00:27王冬輝
智能城市 2019年11期
關鍵詞:城市交通公共交通供給

王冬輝

(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32)

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矛盾。交通運輸行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對于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受到消費結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科學技術創新等多類因素的影響,交通運輸的需求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為了更好地滿足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提高城市交通運輸服務質量,必須重視對于城市交通供給端的改革與提升,推進交通服務的供給側結構調整。

如何在遵循城市交通發展的基本規律,明確新常態下交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形式的前提下,根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優化調整城市交通結構,優化交通資源要素的配置,提高城市交通服務質量與水平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先對當期城市交通供給側存在的主要矛盾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經濟新常態下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城市交通優化路徑,主要包括:創新城市交通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完善交通供給服務的多元化體系、堅持交通供給與城市發展有適配。

1 城市交通供給側結構性的內涵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通過采取多種多樣改革的方式調整社會經濟結構,優化社會資源要素的組合配置,從而擴大有效地供給,提升供給端的質量與水平,使得供給結構可以更靈活地適應需求變化,從而更好地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

科學合理的城市交通供給結構和供給方案是基于實際的需求分析得出的,而城市交通的供給又將影響著城市交通的需求變化。城市交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以改善城市交通供給為目的,采取多種改革方式以優化城市交通資源配置,促進城市交通資源的組合配置,優化城市交通服務的供給質量和水平,調整城市交通的供給結構,以滿足城市公眾交通出行的需求,提升城市交通服務水平,使得城市交通的供給能更好地滿足匹配城市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2 城市交通供給存在的主要矛盾

我國的城市交通供給模式主要是建立在公共產品供給制度體系基礎上,城市交通服務及產品由政府部門提供和調控。一方面,由于政府壟斷,城市交通的供給會更加依賴公共資源的投入,既會造成公共資源利用效率低下,也會使得政府的公共財政負擔過重;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交通供給并不受市場的影響,市場的實際需求與城市交通的供給服務不匹配,可能造成城市交通供給不足,難以滿足日趨變化的需求。目前主要存在的矛盾如下。

第一,城市交通規劃本來就面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而我國大部分城市交通供給的規劃方向與發展規模并沒有基于當地城市交通需求進行分析,供給策略失當,造成資源錯配和資源浪費,城市交通與城市發展的適配關系難以建立和維系;重基礎設施建設、輕運營管理的問題依然存在,城市交通體系內部的結構性失衡問題日漸突出,城市交通經營管理問題嚴重制約城市交通供給效率;注重城市交通體系的規模,但卻忽視了交通體系的結構優化及整理協同聯動效率,由于對應城市交通體系中已存在的問題不夠重視,造成整個城市交通體系的協同聯動供給服務效能低下。

第二,政府主導的城市交通服務在供給機制、發展理念、供給策略等方面與市場經濟下城市交通服務產品的資源配置方式尚未匹配,未能適應新常態下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導致城市交通服務供給與市場需求脫節,容易造成無效或低端的城市交通供給。首先,政府主導的城市交通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市場主導的城市土地開發尚未統一開發節奏,交通與城市的發展尚未建立深刻的協同聯動發展關系。其次,許多城市交通建設更多的是追求規模擴張,沒有充分考慮建設目標與客觀需求之間的匹配關系,未深入論證城市交通的服務功能。

第三,在政府壟斷經營體制下,城市交通的服務模式過于單調,與市場實際多樣性的需求之間存在矛盾。在城市交通的規劃、建設以及管理的各個階段沒有考慮多種交通方式的銜接協同發展,造成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的單一性,無法滿足社會公眾多元化的出行需求,也降低了交通出行效率。以城市公共交通發展體系為例,盡管多年來各大城市都非常重視公共交通建設,但城市交通結構優化的效果卻不明顯,公共交通服務供給與市場實際需求之間存在著未能調和的矛盾,公共交通在運力配置、運輸方式等關鍵要素上與市場的差異化需求不匹配,公共交通優先的發展戰略未能實現,造成城市交通資源的浪費。

第四,城市交通過分依賴公共資源投入為其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忽視了技術創新以及制度創新對城市交通供給增長的驅動,在城市交通供給產品方面的及時研發投入少,生產組織方式一成不變,嚴重制約了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導致各個部門和領域之間的資源無法共享,且受政府的壟斷作用而非適應市場需求的發展,可能導致城市交通的供給不持續。

3 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城市交通優化路徑

城市交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就是提供更多優質的交通服務,減少無效的交通供給,優化城市交通資源的配置方式,最大程度上改善城市交通的供需平衡關系。結構性改革的最終目的是緩解城市交通供需矛盾,推進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優化。

(1)創新城市交通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提升交通供給利用率。隨著社會經濟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人工智能、自動控制、物聯網等技術的支持下,基于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模式成為城市交通發展的新型內在驅動力,對于實現城市交通資源的配置效益,實現最大化效率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城市交通供給側改革應該朝著信息化方向的發展,加大創新科技的研發與實際應用,服務城市交通供給側改革,為交通運輸規劃管理決策等提供信息支撐,實現客流動態、設施狀態的信息交換共享,從而采取技術手段降低城市交通的協調成本等,提升交通服務質量。

一方面,可以建立基于城市交通數據的城市交通實時信息監測系統,完善城市交通體系的內在結構;提高城市內智能交通檢測設備的覆蓋,例如城市公共交通全部完成衛星定位等,通過對監測所得的交通大數據的分析,分析并判斷城市交通需求變化等,提升城市交通運營管理的效率。智能的信息共享系統或管理系統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管理系統、交通規劃出行分析系統、交通運行分析系統、交通運行監測分析系統預測系統等??梢酝ㄟ^建立城市代智能交通管理與服務信息平臺,實現人、車、路與環境信息的和諧運作。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已有的數字信息平臺,及時向社會公眾及相關部門發布推送交通信息,實現資源的最大程度的共享,提高對監管的科學化水平。與此同時,地方政府應該鼓勵企業將經營收入投入智能化開發,引導企業加強節能環保、交通智能化的戰略規劃,加強安全監控,進一步提高資源節約意識,形成良性循環。

(2)完善交通供給服務的多元化體系,滿足差異化需求。城市交通發展應該著眼于長遠發展,隨著交通工具的迭代更新,城市交通供給產品與服務也要與時俱進,將多種交通方式進行有機結合,建設以公共交通為主,步行、自行車等多種交通方式無縫銜接的綜合交通系統。在結合當地實際特殊的情況下,將多種交通方式進行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各種交通方式的優勢,實現站點與線路、快速交通與慢速交通的優化組合,注重各種交通方式之間的無縫銜接,有效整合多種交通方式,合理科學規劃室內交通運輸路線與交通樞紐建設,建設結構合理、主次有序的城市交通體系,滿足多層次差異化的交通需求。

一方面,注重各種交通方式之間的無縫銜接,因地制宜地建設與城市布局相協調的道路網絡系統,加強換乘樞紐建設,實現各類交通方式在同一個交通樞紐內的自由換乘,實現站點與線路、快速交通與慢速交通的優化組合,提高公共交通出行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城市交通的發展應該積極促進不同交通出行方式班次信息的對接,鼓勵“一票制”客運服務,使得旅客換乘更加便捷。另一方面,應該建立起分工有序的城市交通運輸體系,對多種交通方式進行整合管理,實現真正的管理一體化。與此同時,隨著城市道路資源的有限性已經開始制約城市交通的發展,應當鼓勵社會公眾采取低碳出行方式。

(3)堅持交通供給與城市發展有適配,實現雙贏發展。城市交通供給水平應當與城市發展水平相匹配,因此,在進行城市交通規劃時就應當充分考慮城市的土地利用規劃、城市的各區功能規劃等,以建設相應的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優化城市交通結構,實現城市交通系統的高效率運用。

大多數城市的城市交通規劃建設一直落后于城市的發展速度,不同的城市交通規劃導致交通需求也不同。城市交通規劃應該在充分掌握交通供需特征以及發展態勢的情況下,規劃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確定未來交通運輸設施發展建設的布局及規模等,連續監督和檢驗交通體系,時刻更新相關方案。一方面,結合城市土地規劃對城市交通進行規劃,實現交通與土地利用整合發展,提高道路網絡建設的合理性,實現集約型的土地利用方式,提升城市交通效率。另一方面,優先規劃公共交通,無論是財政政策支持,還是城市用地規劃,一切與交通有關的城市建設問題都要圍繞于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優化重要交通節點設置,使得公共交通使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猜你喜歡
城市交通公共交通供給
城市軌道站點公共交通一體化銜接分析
老齡化背景下關于城市交通適老化對策的思考
持續跟蹤 精準發力 充分發揮世行在城市交通建設中的引智引資作用
共享單車對城市交通的影響
共享單車對城市交通的影響
在未來,我們不需要路
二次規劃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工程中的應用
一圖帶你讀懂供給側改革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長征途中的供給保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