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海南漁民的口傳“更路經”

2019-01-26 18:59閻根齊
中華海洋法學評論 2019年1期
關鍵詞:南海諸島南沙群島西沙群島

閻根齊

“南海航道更路經”,簡稱為“更路經”或“更路傳”,其最主要的特征是由海南漁民以口述的形式世代相傳,與紙質版《更路簿》在概念、傳播形式等方面,既有相同之處,也有明顯區別。1陳佩、鄭翔鵬著:《南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實踐》,??冢汉D铣霭嫔?018年版,第19頁。筆者通過對海南漁民口傳“更路經”的研究發現,“更路經”不僅可以證明海南漁民最早發現、最早命名南海諸島,豐富海南漁民對南海諸島命名的文化內涵,還為《更路簿》中的地名來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一、“更路經”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其與《更路簿》的異同

在研究南海更路時,有些學者經常將口傳“更路經”與紙質版《更路簿》混為一談,甚至用口傳“更路經”形成的年代作為紙質版《更路簿》產生的證據,這是很不妥當的,因為這二者之間既有相同之處,又有明顯的區別。

(一)“更路經”產生的時代背景

口傳“更路經”產生的年代明顯早于紙質版《更路簿》,前者更是《更路簿》內容的重要來源。海南漁民開始赴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后不久,為了下一次或后人的航海,就需要記住相關的航線、里程、針位和島礁面貌,并給島礁命名。經過反復驗證(據瓊海市潭門鎮草塘村漁民盧家炳說,漁民發現一條航線一般需要五六次驗證),漁民便將相關信息熟記下來,并告訴別人或后人,以口頭的形式傳播至今。對于口傳的島礁名稱,有的被寫入《更路簿》,有的被記入地圖和其他各種文獻,也有的失傳后被改作他名。早在40多年前,海南地名專家郭振乾先生就曾說:“從先有口頭流傳,后有文字記載的規律看,漁民俗名的出現要比《更路簿》和其他文字記載來得早?!?郭振乾:《南海諸島地名的由來與中國捍衛領土史實》,載于廣東省地名委員會編:《南海諸島地名資料匯編》,廣州:廣東地圖出版社1987年版,第456頁。

在紙質版《更路簿》產生以前,口傳“更路經”就已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3閻根齊:《論海南漁民〈更路簿〉的分期及其文化特征》,載于《云南社會科學》2017年第3期,第109頁。在古代,漁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多數人沒有讀書識字的機會。通過口傳“更路經”,給自己和后人提供航海的捷徑和知識,是漁民自發的必然選擇?!陡凡尽樊a生以后,只有少數人(如船長和火表)能擁有,多數人駕舟前往南海諸島還是只能依靠自己探索的航線和地名知識,或靠口頭相傳的“更路經”內容。

關于口傳“更路經”的產生,海南漁民中流傳著許多傳說。比如,瓊海市潭門鎮漁民間就有這么一個傳說:“本地漁民最早到南沙群島捕魚的是符再德,他在1286年(元代至元二十三年)到南沙群島,但他沒有后代,是當地漁民一代一代往下這么傳的?!?周偉民、唐玲玲著:《南海天書——海南漁民〈更路簿〉文化詮釋》,北京:昆侖出版社2015年版,第114頁。潭門鎮漁民間的這個傳說的真實性如何,尚無法考證。漁民去南沙群島捕魚并非一定有《更路簿》,但如果經常前往南沙群島,那他很可能有自己的“更路經”了。

此外,文昌市東郊鎮良田村漁民王安慶有一個有關“紅嘴公”的傳說:“西、南沙島名來源于明朝‘紅嘴公’(神名)?!t嘴公’告訴鋪前先輩漁民如何開船到西、南沙,以及各島島名,于是就有西沙群島的干豆、貓注和南沙群島的黃山馬、鳥子峙、五百二等名稱?!?韓振華主編:《我國南海諸島史料匯編》,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418頁。

蒙全洲陳述的傳說與王安慶的相似,但他說的神名叫“洪嘴躬”,應是同一神名的不同寫法。傳說文昌市林伍墟市北山村有一位老漁民會跳神,其神名叫‘洪嘴躬’。當時,神被認為是萬能的。船開到哪里,幾更船到什么地方,何地何名都按照跳神的吩咐。這些先輩們傳下來的更路和地名之后被記入《更路簿》。6韓振華主編:《我國南海諸島史料匯編》,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404頁。

此外,還有一個源自明代的傳說。明朝時,??诟?、鋪前港和清瀾港等地的漁民每年都前往西、南沙進行漁業生產。文昌市林伍墟市北山村有一個被稱為“老舵工”(或“洪嘴彈”)的人,首先把漁民前輩對南沙群島各島礁的命名記載下來。7吳士存著:《南海爭端的起源與發展》,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頁。這也證明了??诟?、鋪前港和清瀾港等地的漁民是先有了對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各島礁的口頭命名,再用文字記錄,一代一代流傳下來。這有可能是最初的《更路簿》版本,也有可能是我們至今還不知道的某種版本。

紙質版《更路簿》出現的時間相對較晚。隨著漁民駕船前往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次數逐漸增多,他們發現和驗證的航線及島礁的名稱也多了起來,僅憑記憶和口頭相傳,已不能滿足漁民不斷增加內容和經常性修改、更正的需要,于是漁民們迫切需要用文字形式記錄下來,以便將長期的實踐經驗傳給子孫后代。在這種情況下,紙質版《更路簿》應運而生。

(二)口傳“更路經”與紙質版《更路簿》的異同

無論是口傳“更路經”,還是紙質版《更路簿》,都是海南漁民祖祖輩輩在南海諸島生產作業的實踐經驗和航海知識的總結,都是南海海道針經的獨特形式,也都是海南漁民異常珍貴的文化遺產。2008年6月,口傳“更路經”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2008年6月14日,海南省文昌市申報的“南海航道更路經”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內容主要是海南漁民以口頭相傳的南海航道、更路、線路、地名,以及相關的造船、駕駛等技術。而《更路簿》則是海南漁民用海南方言,以文字形式,使用毛筆或其他文具抄寫或記載在紙質版文本上的航海指南。如文昌市鋪前鎮后港村老漁民齊見德并沒有《更路簿》,卻在2010年6月被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公布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海航道更路經’代表性傳承人”。

可見,“更路經”受保護的是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性;而紙質版《更路簿》如同甲骨文一樣,是“物質文化遺產”或“記憶文化遺產”。在帆船航海時代,每個船長或火表都有一本《更路簿》。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尤其是機船、海圖的使用和普及,海南漁民不再使用《更路簿》導航,其版本也日漸稀少。1974年4月至5月間,廣東省博物館的考古工作人員在西沙群島進行田野調查時,首次發現了海南瓊海市潭門鎮草塘村漁民蘇德柳的《水路簿》,并寫成《西沙文物:中國南海諸島之一西沙群島文物調查》9廣東省博物館:《西沙文物:中國南海諸島之一西沙群島文物調查》,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年版,第11頁。一書及調查報告《廣東省西沙群島文物調查簡報》10廣東省博物館:《廣東省西沙群島文物調查簡報》,載于《文物》1974年第10期。(后者發表在《文物》期刊上),引起世人的關注。后來,廈門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海南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和學者通過調查又發現了現存42種《更路簿》版本。然而,紙質版《更路簿》至今仍未被列入各級政府的保護名單,這可能是因為多數人將“更路經”與《更路簿》混為一談,認為“更路經”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因此無需再將《更路簿》列入保護名錄。

口傳“更路經”是世代漁民依靠自身頑強的記憶力和在南海諸島的長期航海實踐總結,并以口頭形式一代一代傳下來的。這是《更路簿》產生以前主要的傳承方式,“更路經”中的有些地名和路徑因此得以流傳至今?!案方洝钡膫鞑シ秶浅V泛,不僅限于船長、船主和火表,只要前往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捕魚和生產作業的漁民,甚至是沒有到過這些地方的人,都能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相關知識。

許多前往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甚至是東南亞國家的漁民并沒有《更路簿》,他們靠的是對南海航線、島礁位置、航速、里程的熟記和自身長期實踐經驗的積累。如老漁民齊見德本人所述:

本人在幾十年的航海和捕撈生涯中,深得老海員和老漁民的言傳身教,認真總結了前輩們的經驗和自身的體會,深刻認識到“南海更路經”的形成,是千百年來世世代代航海人的豐富經驗集成,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11周偉民、唐玲玲著:《南海天書——海南漁民〈更路簿〉文化詮釋》,北京:昆侖出版社2015年版,第244頁。

筆者在調查中也發現,海南許多漁民既沒有當過船長或火表,也沒有《更路簿》,卻可以長期駕舟航海,靠的就是口傳“更路經”。瓊海市長城鎮青葛村漁民陳澤明說,他家的《更路簿》是父親1930年從新加坡帶回來的,父親在世時一直不讓他看,在此期間,即使沒有看過《更路簿》,他也能駕著自家的帆船多次往返于越南、新加坡和我國之間。

又如,文昌市龍樓鎮紅梅村老漁民符用杏(生于1886年),祖輩以漁業為生。父親符世祥、伯父符世豐都從清同治年間(1862—1874)就開始在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捕魚。符用杏表示:

22歲到40歲(1908—1926)年年都去西、南沙,每年十一二月去,在南沙捕海參、公螺,次年清明谷雨(約4月份)就運往新加坡出售,賣完后漁船沿越南海岸北返海南……我雖沒有《更路簿》,但我記得各地航程:從南沙到新加坡需要50—60更,從母豬頭到昆侖31—32更,從昆侖到羅漢頭18更,從羅漢頭到大佛(華列拉岬)6更,從大佛到外羅12更,從外羅到大洲18更,從大洲到清瀾6更。12韓振華主編:《我國南海諸島史料匯編》,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411頁。

紙質版《更路簿》是船長和火表必備的航海手冊,可以稱為用文字記錄在紙上的“更路經”,多是由識字的人,根據自己的親身實踐,綜合口頭流傳下來的內容寫成的文本?!陡凡尽芬话阒挥猩頌榇L、船主和火表的漁民才有,又是這些人的祖傳秘本,不輕易示人,也不外傳。擁有《更路簿》的漁民死后,或將《更路簿》傳給兒子,或將其隨葬焚燒。

《更路簿》的核心字是“更”字,這一個字就包含了起訖點、航線、航程和針位這4個要素,很可能是海南漁民的重要發明創造(目前正在探討之中)。早期《更路簿》記載的條目和內容應該是簡單的。由于西沙群島距離海南島較近,《更路簿》最早記載的應該是去西沙群島的“更路”。

有專家認為:

早在海南漁民從事漁業生產活動的初期,《更路簿》已在孕育醞釀之中。后來逐漸有了更路條文,并經世世代代的漁民口耳相傳,存在于老漁民們各自的記憶中。后來,先輩海南漁民中識字之人,將其記憶中的更路條文、地名、風力、海浪等信息,用文字表達出來,日積月累,內容逐漸豐富,形成《更路簿》的初稿。歷代海南漁民再根據各自航海實踐經驗,不斷對《更路簿》初稿進行修改、補充、反復驗證、輾轉傳抄,逐漸完善,形成了不同版本的《更路簿》。13劉南威、張爭勝:《海南〈更路簿〉解讀》,載于《南海學刊》2017年第1期,第22頁。

口傳“更路經”的成果被寫入《更路簿》中,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由蒙全洲口述、麥穗整理的《更路簿》。蒙全洲為文昌市鋪前鎮七峰村漁民,雖未曾當過船長或火表,但他的祖輩從他的曾祖父起(約在清嘉慶年間,即1796—1820年間)就在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海域捕魚。他家也有《更路簿》,但調查人員訪問他時,《更路簿》已被有關部門拿去,他就口述,由麥穗整理了一本《更路簿》。14韓振華主編:《我國南海諸島史料匯編》,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404頁。這本蒙全洲口述的《更路簿》,實際上就是口傳“更路經”的文字總結,記錄了從文昌市清瀾港出發前往西沙群島海域及各島礁之間的13條航線、12個地名,以及從西沙群島的三圈(浪花礁)到南沙群島海域及各島礁之間的74條航線、56個地名。15《更路簿》中的地名統計結果出現不太一致的情況,主要是由不同版本中同地異名的現象較多造成的。這些都是靠漁民熟記硬背流傳下來的,與紙質版《更路簿》里的記載沒有什么差異。

從口傳“更路經”到紙質版《更路簿》,發生了兩個重要變化:一是內容方面,就目前所知,早期“更路經”的內容大多為地名,《更路簿》則記載了起訖點、航線、針向、航程(以“更”來表示);二是在《更路簿》中,條文式的表述規范統一,這是口傳“更路經”無法比擬的,這種條文式的表達可以說是海南漁民獨有的表達和記載方式。

在海南漁民的認識中,“更路經”和《更路簿》也是有區別的,如文昌市清瀾港、鋪前港的漁民中就流傳著這樣的諺語:“有了更路經,出海賽神仙”;“學會更路簿,能當海師傅”。16許俊主編:《南海更路簿》,??冢汉D铣霭嫔?016年版,第193頁。前者說只要掌握了“更路經”就可以出海了;后者說學會了《更路簿》,才能當船上的師傅(“師傅”與“火表”同義)。這兩個要求的標準顯然是不同的,后者比前者的要求更高。

二、口傳“更路經”中的地名

口傳“更路經”中的許多內容,因缺少文字記載而容易失傳,現在已難以知曉,但從相關文獻和地圖可知,“更路經”里的地名,有的在口傳中消失,有的被譯成英文,還有的流傳至今。

(一)沿用我國古代地名并被寫入《更路簿》的地名

“石塘”是我國南海諸島中最古老、史載最多的地名之一,無論是在《更路簿》里,還是在海南漁民的口述中,都是最常被提及的地名。漁民口傳“更路經”中的“石塘”應是沿用了我國古代的地名。根據史書記載,“石塘”作為永樂群島的舊稱,最早出自唐代徐堅的《初學記》,該書中有關于“石塘”“石床”的記載。17(唐)徐堅《初學記》卷第五。宋代的文獻中也有多處相關記載,如北宋《宋會要輯稿》“占城國”條曰:“國人詣廣州,或風漂至石塘,則累歲不達矣?!?8《宋會要輯稿》第197冊。同書又在“真里富國”條里記載:“欲至中國者……數日至占城,十日過洋,傍東南有石塘,名曰萬里,其洋或深或淺,水急灘多,舟覆溺者十七八,絕無山岸,方抵交趾界,五日至欽、廉州?!?9《宋會要輯稿》第197冊。南宋時期的趙汝適將南沙群島稱為“長沙”:“暇日閱‘諸蕃圖’,有所謂石床、長沙之險,交洋、竺嶼之限?!?0(宋)趙汝適著、楊博文校釋:《諸蕃志校釋·趙汝適序》,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頁。之后出現的名稱,如“千里石塘”“萬里石塘”“萬里長沙”“千里長沙”,均形容這一帶海域的廣闊?!笆痢薄伴L沙”等稱謂一直沿用至明清時期,至于指今何處,學者們爭論不休,這里暫且不論。但這些文獻說明上述地名都是中國古代的傳統地名。

幾乎每一個涉及西沙群島海域的《更路簿》版本都有關于“石塘”的條文,而且都把西沙群島的永樂群島稱為“石塘”,如郁玉清的抄藏本《定羅經針位》第3條就寫道:“自三峙,下石塘,用艮坤寅申,三更遠,向西南駛?!?1韓振華主編:《我國南海諸島史料匯編》,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391頁。引文中的標點符號為筆者所加。

海南漁民將南沙群島稱作“萬里長沙”的條文較少,目前僅見蘇德柳抄本《更路簿·南洋群島更路》第2段有記載:“外羅與大佛,子午對,十二更。外羅與萬里長(沙),卯酉甲庚對,十四更?!?2韓振華主編:《我國南海諸島史料匯編》,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376頁。

在宋元時期,《更路簿》尚未形成,“石塘”“長沙”等稱謂應是中國的傳統地名,或者說是通過口傳“更路經”流傳下來的,后來又被寫入《更路簿》中。

海南漁民稱南沙群島為“北?!?,也應是沿用了中國古代的傳統地名。韓振華先生認為:“南沙群島被稱曰北海,可以追溯到南宋時代,才有可能把南中國海稱為北海,即中國海?!?3韓振華著:《南海諸島史地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頁。清代人謝清高的《海錄·小呂宋》記載:“掘井西沙,亦可得水。沙之正南,是為石塘,避風于此者,慎不可妄動也[原注:(石塘)以上屬南海,以下屬北海]?!?4(清)謝清高口述、安京校釋:《海錄校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195頁?!逗d洝烦蓵谇寮螒c二十五年(1820年),刊刻于咸豐元年(1851年)。謝清高本人在十幾年間頻繁來往于海南島,所記可信程較高?!耙陨蠈倌虾!敝械摹澳虾!奔粗附裎魃橙簫u,而“北?!眲t指今南沙群島。由此可見,南沙群島至晚在清代就已被稱為“北?!?。

(二)未出現在《更路簿》里的地名

有些“更路經”中的地名在后來就失傳了,有些則在編入《更路簿》時改用了其他名稱,但通過海南漁民的口述與回憶,至今仍能確定它們所在的位置。

1.螺島(中建島)

螺島位于西沙群島的最南端,是海南漁民從西沙群島前往南沙群島的始發島。該島盛產公螺——公螺也叫“馬蹄螺”,是海南漁民在清末至民國時期主要捕獲的珍貴海產,故漁民口頭稱該島為“螺島”,海南方音為“Lo Dao”。然而,在經歷多次航海實踐之后,漁民發現這里的海流是逆向流水,即該海域的海水流向與行船方向相反,而且水流湍急。行船到了此地無法用肉眼判斷方向,于是便返回原處,結果幾個小時就回到了起航點。經驗豐富的船長知道船并沒有偏離方向,而是逆向水流在作怪。再次航行到此時,漁民便稱此島為“半路”,以提醒自己和后人:這里只是半路,不要認為是偏離了航向而掉頭返航。25王曉鵬:《南海針經書〈更路簿〉彭正楷本內容初探》,載于《齊魯學刊》2015年第6期,第 47~48頁。因此,在后來的《更路簿》里,螺島被稱作“半路”或“半路峙”。顯然,“螺島”最初只是口頭命名,在編入《更路簿》時又被換成了其他名稱。

2.鬼喊線(鬼喊礁)

“鬼喊線”也是海南漁民世代相傳的地名,但不見《更路簿》里有相關記載。這一地名源自我國古代地名“鬼哭灘”。早在明嘉靖年間(1522—1566),顧岕就在《海槎余錄》中提到“鬼哭灘”。據曾昭璇先生等人說:“平日里浪擊暗礁,濤聲咆哮。古時候,海南漁船在該礁旁,半夜里有漁民隱隱約約聽見附近似鬼哭狼嚎般的聲音,因此,漁民便叫該礁為‘鬼喊線’?!?6曾昭璇、曾憲珊:《清〈順風得利〉(王國昌抄本)更路簿研究》,載于《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1期,第96頁。在閩南話里,“哭叫”稱“喊叫”,海南話里的“喊叫”應該來自閩南話;而海南漁民將高潮時淹沒、低潮時又出現的暗礁稱之為“線”,于是就出現了“鬼喊線”這一地名。它取代了傳統地名“鬼哭灘”,卻沒有被《更路簿》收錄。

3.狗障頭(屈原礁)

據潭門鎮漁民許書琳(原潭門公社革委會主任)回憶,1927年前后他在南沙群島附近水域捕魚,看到一英國船只駛進南沙群島的九章環礁內,船開進去卻開不出來,于是讓漁民引路。漁民說:“該地叫‘狗障頭’,礁灘多、航道窄,窄到連狗轉頭也會碰到礁石?!?7韓振華主編:《我國南海諸島史料匯編》,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413頁。故“狗障頭”又被漁民稱為“狗轉頭”,形容航道之狹窄。該地名未被載入《更路簿》。

4.棍豬線(南屏礁)

“棍豬線”這一地名已不再使用,在《更路簿》里被換作“墨瓜沙”或“墨瓜線”。相傳,海南漁民“在一次航行中遇到靜風,漁民在此撈到很多海貨,于是殺豬慶祝,不料突然起風,船只搖晃顛簸,豬也滾落海中,如同被‘棍’(在海南方言里意為‘騙’),于是漁民將此礁取名為‘棍豬線’。此礁盛產墨瓜參,因此海南漁民也稱之為‘墨瓜沙’?!?8夏代云著:《盧業發、吳淑茂、黃家禮〈更路簿〉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年版,第28頁。

5.鐵柱頭

“鐵柱頭”疑為海南漁民口傳的地名,在《更路簿》里未見記載。據曾昭璇先生等人研究,柏礁環礁西南端有一大礁石,稱“單柱石”,漲潮時高出海面4.6米,如柱聳立,漁民故稱其為“鐵柱頭”。29曾昭璇、曾憲珊:《清〈順風得利〉(王國昌抄本)更路簿研究》,載于《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1期,第100頁。據漁民蒙全洲回憶:“死在南沙群島的漁民有不少人,如陳鴻柏,東郊公社上坡村人,住島18年,死在奈羅(位于雙子群礁西南端)。[他]死時我大約五六十歲(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他年紀比我大,個子很高,死后埋葬在鐵柱頭?!?/p>

6.深水線(長灘和蒙自礁一帶)

在南沙群島的長灘和蒙自礁一帶,有一個地方叫“深水線”,《更路簿》中未見記載。據文昌市龍樓鎮漁民符用?;貞?,從火哀開船前往紅草線排,半路有一個叫“深水線”的地方,中間有礁盤,水好深。他在1948—1949年間曾好幾次開船前往紅草線排,遇到一個頗大的“深水線”,在今日的長灘和蒙自礁一帶。下文將提到的符宏光的地圖將長灘所在的位置標注為“沙排”。30廣東省地名委員會編:《南海諸島地名資料匯編》,廣州:廣東地圖出版社1987年版,第518頁。

7.飛到(梅九礁)

“飛到”是南沙群島中的一個島礁的名稱,《更路簿》中也沒有相關記載?!帮w到”是“杯夾”的諧音。在海南方言里,“杯夾”指求神問卜用的茭杯?!帮w到”是“指礁盤形似杯夾。飛到是線,礁湖水深船可進,西南有彎肚可泊船,邊緣水深,拴船于礁石上,纜浮水面,刮東北風時易觸礁,要盡快離開?!?1廣東省地名委員會編:《南海諸島地名資料匯編》,廣州:廣東地圖出版社1987年版,第517頁。

8.黑暗洋

“在越南昆侖島附近有個地方叫‘黑暗洋’,那里經常打雷下雨。從新加坡回來,過昆侖后是‘洲鴨’,有‘鴨屎’(小石頭),船若碰上就危險,要遠道而過?!?2韓振華主編:《我國南海諸島史料匯編》,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429頁?!昂诎笛蟆边@一地名也未被載入《更路簿》。

9.鴨屎、洲鴨

鴨屎位于南洋航線的昆侖島外側,今越南東部海域?!拔覀儚男录悠卤狈?,經昆侖島后,靠近西貢外口有一地叫‘侖到外鴨屎’,此地沙灘很長,有幾十里,是我們所知道[的]最長的沙灘之一?!?3韓振華主編:《我國南海諸島史料匯編》,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415頁?!皝龅酵狻睉侵冈侥侠鰨u的外側,這一帶因沙灘很長,像鴨子拉的屎一樣,故海南漁民稱之為“鴨屎”?!傍喪骸边@一地名也未載入《更路簿》。另外,漁民蒙全洲也說:“從新加坡回海南島要經過越南沿海島嶼,過昆侖后,要經過‘洲鴨’,‘洲鴨’像鴨屎一樣,一堆堆的,是個很長的沙灘,為航行危險區。再往北到外羅山,外羅是個山島,島上有山,那里一帶水流很急。從外羅可以看到越南沿岸一排長長的起伏的山脈?!?4韓振華主編:《我國南海諸島史料匯編》,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408頁。因此,“洲鴨”和“鴨屎”應指同一個地方,但這兩個地名均未被《更路簿》收錄。

此外,海南漁民在口傳時,習慣把峙或線的東部、北部稱為“上”,而將西部、南部的稱為“下”。因此,海南漁民將西沙群島東側的宣德群島稱為“上峙”,西側的永樂群島稱為“下峙”,北子島稱為“奈羅上峙”,南子島稱為“奈羅下峙”。但在《更路簿》中,“奈羅上峙”和“奈羅下峙”中的“上”“下”字都被省略了,簡化為“奈羅峙”。又如“大奈羅”和“小奈羅”。潭門鎮草塘村漁民柯家裕,生于1906年,23歲時去南沙群島捕魚,并在小奈羅峙上住了兩年,之后是一年去一回。他“在小奈羅住下來(小奈羅的水較好,大奈羅的水較咸)”35韓振華主編:《我國南海諸島史料匯編》,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420頁。,大奈羅、小奈羅在《更路簿》里都簡稱為“奈羅”。

據專家統計,“鴨公”“石嶼”“三腳峙仔”“紅草二”“紅草三”“石峙”“長峙”“仙桌”“艾羅上峙” “南門”“東門”“長線”“鬼喊線”“二谷”“屁股”等15個口傳地名沒有載入《更路簿》。36張爭勝、劉南威:《〈西、南、中沙群島漁業生產和水產資源調查報告〉的歷史價值,南海學刊》,載于《南海學刊》2015年第3期,第63頁。1980年前后,在廣東省地名委員會組織的調查中,研究人員又發現“咸旦”“銀嶼仔”“東南角”“西門”37張爭勝、劉南威:《〈西、南、中沙群島漁業生產和水產資源調查報告〉的歷史價值,南海學刊》,載于《南海學刊》2015年第3期,第63頁。等20個海南漁民口傳地名沒有收錄進《更路簿》,這些地名應為漁民口傳“更路經”里的地名。

三、口傳“更路經”中地名的去向

經過千百年的演變,口傳“更路經”中的地名有些仍然以口頭形式流傳至今,有些被繪制在航海圖中,更多則被寫進《更路簿》里,成了《更路簿》中地名的主要來源和重要依據,還有些被外國人采用。

(一)一直以口傳的形式流傳至今

據專家統計,在1983年國家公布的南海諸島287個標準地名中,“有128個海南漁民習用名稱”38劉南威:《中國南海諸島地名論稿》,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19頁。,其中《更路簿》共載有西沙群島俗名34個,南沙群島俗名80個,總共114個。在南沙群島的“172個地名中,有79個漁民名稱,廣泛流傳于海南島漁民中?!?9廣東省地名委員會編:《南海諸島地名資料匯編》,廣州:廣東地圖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頁。另據郭振乾先生在《南海諸島的開發者》一文中統計,有124個南海島礁標準地名可與漁民俗名對應。根據其中所列地名表,我們發現其中有124個標準地名后標注了187個漁民習用地名40夏代云、牟琦、何宇陽:《海南漁民〈更路簿〉的時代考證和文化特征》,載于《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6年第5期,第54~59頁。。這些地名主要來源于海南漁民收藏的《更路簿》;還有48個標準地名是采用漁民習用地名(含用諧音的)。也有人說,有138個標準地名來自海南漁民的命名(其中西沙群島38個,南沙群島100個)。雖然各位專家對國家標準地名中出現的海南漁民習用地名的統計結果不太一致,但也可看出,所謂“漁民習用地名”應包括源自口傳“更路經”的和紙質版《更路簿》的這兩類地名,而且漁民口傳的部分地名至今仍在廣泛流傳。

早在民國時期,口傳“更路經”中的地名已有文獻記載,被稱為“瓊人俗名”或“土名”,其中最早記載海南漁民對南海諸島命名情況的是陳天錫于1928年6月編寫的《西沙島東沙島成案匯編》一書。書中說:“省政府據瓊東縣民李德光等,呈請承墾西沙群島之吧注、巴興二島,省務會議議決,交商務廳復查”“現又由圓島遷渡巴注島?!?1民國三年(1914年)5月,會同縣被改為瓊東縣。1958年12月,瓊東、樂會、萬寧三縣又合并為瓊??h。1992年11月,瓊??h改稱瓊海市。吧注、巴興、圓島均為海南漁民命名的地名。同年由沈鴻飛編寫的《調查西沙群島》一書又記載:“五月廿九日,是日所調查者為林島與石島,該島之原名據由瓊東、清瀾港來之漁人所稱,林島為巴島,石島為小巴島??计洹汀饧戳种庖??!?2韓振華主編:《我國南海諸島史料匯編》,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206頁。此時已記載了海南漁民命名的9個西沙群島島礁名稱,包括吧注(永興島)、巴興(東島)、圓島(甘泉島)、巴島、小巴島、四江島(晉卿島)、三腳島(琛航島)、小三腳島(廣金島)等。1929年2月出版的《濤聲》雜志也記載:“下午一時,抵林島(土人稱為貓島)?!?3劉南威:《中國南海諸島地名論稿》,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9頁。但當時的民國政府并沒有注意到海南漁民對南海諸島各島礁的命名情況。

(二)被繪制在航海圖中

1918年日本人小倉卯之助在南沙群島的北子島見到3個海南漁民,向他們詢問這一帶的地名,然后按照海南漁民提供的地名繪制了一張草圖。圖上標有從一個島到另一個島的里數(實際上應該是海南漁民告訴他的更數),還標有雙峙(雙子群礁)、鐵峙(中業島)、紅草峙(西月島)、羅孔(馬歡島)、鳥仔峙、同章峙(應為鍋蓋峙,今稱楊信沙洲)、第三峙(南鑰島)、黃山馬峙(太平島)、南乙峙(南威島)、第峙(應為秤鉤峙,今稱景宏島)等10個南沙群島的地名。44(日)小倉卯之助:《暴風之島》,1940年出版。該圖被稱為“1918年我國漁民在南沙群島雙峙所畫的地圖”45廣東省地名委員會編:《南海諸島地名資料匯編》,廣州:廣東地圖出版社1987年版,第82頁。,準確地說,應該是海南漁民口述,再由小倉卯之助所畫的地圖。從情理上分析可知,當時3位漁民并沒有將《更路簿》拿給小倉卯之助看,而是根據口傳“更路經”的內容口述給他聽。因為海南漁民的《更路簿》是不外傳的,更不會讓外國人看。這是外國人使用海南漁民命名的南海諸島地名最多的一次。

1928年出版的《西沙島東沙島成案匯編》及《調查西沙群島》二書,均刊登了瓊東縣人李德光等人呈送給民國政府的《承領經營吧注島及吧興島種植漁業計劃書》,并附有一幅“西沙群島圖”。圖上標有雙帆、長島、吧注、吧興、吧興谷、二圈礁、干豆、鴨公、銀島、四江、三腳、三圈礁、老粗、圓島、尾島、大圈礁、白峙仔、半路等18個地名,而且還在部分地名之前注明“瓊人俗名”或“俗名”。46劉南威:《中國南海諸島地名論稿》,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9頁。這些海南漁民的“俗名”,已繪制在草圖上并呈送給民國政府。該地圖上有經緯度、圖例說明、航路、位置、里數等內容并附有“圖說”。其“圖說”中記載:“吧注島之位置則在長島(瓊人俗稱)之南端,北緯十六度五十分至五十二分之間、東經一百一十二度二十四分至二十七分之間,距離潭門港一百二十海里。島外周圍石花礁□(疑為“盤”字)之直徑長約六華里?!?7廣東省地名委員會編:《南海諸島地名資料匯編》,廣州:廣東地圖出版社1987年版,第83頁。該地圖已非常接近現代的地圖。值得注意的是,該地圖及其“圖說”都將今國家標準地名“浪花礁”稱為“石花礁”,后者很可能是海南漁民的口頭命名。這一名稱在《更路簿》里沒有記載。劉南威先生說,1949年以前“公開出版的國內書刊記載的南海諸島地名,也是漁家口稱的‘瓊人俗名’,是以口頭形式保存下來的土地名,這些地名與《更路簿》記載的幾乎完全相同?!?8劉南威:《中國南海諸島地名論稿》,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9頁。

符宏光,今文昌市龍樓鎮昌美村人,在1930—1934年間曾住在南沙群島的鳥子峙(南威島)多年。49韓振華主編:《我國南海諸島史料匯編》,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428頁。他擁有多年的航海經驗,被稱為“航海通”,對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各島礁的地理位置也十分熟悉,于是他在1935年繪制了長107厘米、寬79厘米的《西南沙群島地理位置略圖》。該圖標出了81個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島礁的海南俗名,其中西沙群島18個,南沙群島63個。該地圖“還附上羅經(即指南針)二十四向位圖”50韓振華主編:《我國南海諸島史料匯編》,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399頁。。符宏光也沒有《更路簿》,他的地圖是根據口傳“更路經”和自己的親身實踐繪制出的。這是民國時期標明源自“更路經”的地名最多的一張地圖。該地圖還在今天曾母暗沙的位置標注著“沙排”,這是“各《更路簿》所沒有的,屬首次出現”。51廣東省地名委員會編:《南海諸島地名資料匯編》,廣州:廣東地圖出版社1987年版,第87頁。這證明了我國南沙群島的最南端為“沙排”(今曾母暗沙),而且至遲在民國時期海南漁民已經對其命名。

從繪入地圖的口傳“更路經”的地名可以看出,在民國時期的漁民口述中,許多島礁已經有了多種稱呼(如永興島稱為“貓注”“吧注”“貓島”),而且此時的“更路經”已完全具備《更路簿》中的起訖點、針位、航線和更數等4個要素。

(三)被載入紙質版《更路簿》里,成為《更路簿》中地名的重要來源

在口傳“更路經”中,有許多地名已使用海南的地方方言。如李德光《承領經營吧注島及吧興島種植漁業計劃書》所附地圖《西沙群島圖》,如上所述,該圖載有雙帆、長島、吧注、吧興、吧興谷、二圈礁、干豆、鴨公、銀島、四江、三腳、三圈礁、老粗、圓島、尾島、大圈礁、白峙仔、半路等18個地名。該地圖還特別注明,有些地名是“土名”或“瓊人俗名”。這18個地名中,絕大多數都使用海南方言命名,因為海南方言將“島”稱為“峙”,“礁”稱為“線”。有的口傳地名用在了《更路簿》中,如吧注、吧興、干豆、四江、三腳、半路等,有的則被其他名稱所代替。

(四)被外國人采用

據專家考證,16世紀時,葡萄牙人稱西沙群島(在西方國家稱為“帕拉塞爾群島”)的永興島為“poxo”?!皃oxo”是葡萄牙語,字義為“暗礁”或“石礁”,是從海南漁民口傳的俗名“巴注”音譯過去的。52林金枝:《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載于廣東省地名委員會編:《南海諸島地名資料匯編》,廣州:廣東地圖出版社1987年版,第515頁。

葡萄牙人雅各善·加士塔爾底在1561年(我國明朝嘉靖四十年)繪制了《亞細亞地圖》。該地圖將永興島記為“PULOO.MJO”(貓叫島),這是對俗名“貓峙”的直譯。永興島是西沙群島中最方便拋錨泊船的地方,故得名“貓島”。因漁民習稱“島”為“峙”,故貓島又俗稱“貓峙”?!柏垗u”“貓峙”之“貓”應是“錨”之訛讀。53王彩:《海南漁民抄本〈更路簿〉所載南海諸島俗名再研究》,載于《瓊州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第18頁。

1868年,英國海軍部海圖局編寫了《中國海指南》一書,該書中出現了海南漁民命名的“秤鉤”(景宏島)和“南乙”(鴻麻島)等地名。這是國外最早記載海南漁民命名的我國南海諸島地名的文獻。據專家統計,《中國海指南》一書提到了19個西沙群島地名、24個南沙群島地名,而這43個地名中有七八個是從海南漁民的土地名中音譯過去的。54陳秋云、黃斌、李驥:《以先占原則為基礎的“南海更路簿”法理詮釋》,載于《太平洋學報》2015年第7期,第106頁。劉南威先生考證說:“在西方通用的南海諸島原名地名中,至少有9個是從南海諸島土地名中音譯過去的?!?5劉南威著:《中國南海諸島地名論稿》,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68頁。

早在我國明代,西方國家就頻繁地將口傳“更路經”中的地名譯成外語,這正是中國人最早發現、最早命名、最早開發經營這些島礁的有力證明。在其他國家的船只來到或通過這些島礁之前,中國人早已在此居住、生活和生產作業,而外國人到來時是向這些漁民詢問島礁名稱,再按照名稱的拼音或意義翻譯成外語后標注在海圖上或編寫在書中。如1933年8月18日,日本大阪《每日新聞》社派一艘47噸級的帆船和兩名社員到我國南沙群島調查,并在記錄中記載:“二十五日抵達目的地北二子島?!瓘暮D蠉u來的兩個中國人,以舉手禮歡迎了我們,一行見往南二子島,島的南面也有房子,住有三個中國人?!?6夏章英主編:《南沙群島漁業史》,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頁。這里所說的地名“北二子島”和“南二子島”顯然是海南漁民告知的。值得注意的是,《更路簿》自古都是海南漁民的秘本,當外國人向漁民詢問地名時,漁民是不會拿出《更路簿》給他們看的,而只會以口頭告知。

上述這些也是口傳“更路經”對世界所作的貢獻。

四、結 語

綜上所述,海南漁民的口傳“更路經”在宋元時期已經孕育,明代時已經成熟,與紙質版《更路簿》一樣,都是中國人最早發現、最早命名、最早開發經營和管理南海諸島的鐵證,是我國十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1983年國家公布的標準地名和民間地名既包括口傳“更路經”中的地名,也包括紙質版《更路簿》中的地名。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口傳“更路經”里的地名中,就有鴨公(鴨公島)57括號內的地名為國家公布的標準地名,下同。、石嶼(石嶼)、三腳峙仔(廣金島)、紅草二(中沙洲)、紅草三(北沙洲)、石峙(中島)、長峙(北島)、仙桌(湛涵灘)、南門(南門礁)、東門(東門礁)、長線(長涵灘)、二谷(二角礁)、艾羅上峙(北子島)、鬼喊線(鬼喊礁)等近20個地名被公布為與國家標準地名相對照的民間地名,可見“更路經”為我國南海諸島的島礁命名作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口傳“更路經”也有自身的缺點,如容易在傳播中流失,所以,我們就更應當加強口傳“更路經”的調查、搶救、整理和傳承。

猜你喜歡
南海諸島南沙群島西沙群島
《18.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設計
《18.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設計
吉林一號光譜01星黃巖島影像圖
論中國對南海諸島享有主權的法理及南海九段線產生的由來
紀念中國收復南海諸島70周年圖片展在??谂e行
談《美麗的南沙群島》的改動建議
海洋劃界中遠洋島嶼法律效力分析
一株西沙群島野生諾尼種子內生細菌CICC 10707的分離與多相鑒定
黃巖島和南沙的部分島礁的主權歸屬
海峽兩岸對南沙和西沙群島主權的共同維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