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發展對工會工作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2019-01-26 19:44全國總工會研究室馮永光
中國工運 2019年8期
關鍵詞:職工群眾工會職工

文/全國總工會研究室 馮永光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今年5月發布的《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9》指出,人工智能對科技、產業和社會變革的巨大潛力得到全球更加廣泛認同,正在從少數大國關注走向全球布局的新格局。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發展對勞動力就業、勞動關系的影響首當其沖,對工會維權服務和改革創新都提出新的課題。如何應對席卷而來的人工智能浪潮,工會組織應未雨綢繆、積極應對。

人工智能發展對勞動關系的多重影響

人工職能等技術革新正在以顛覆性的思維重塑整個社會和經濟結構,勞動力就業是人工智能發展對勞動關系影響最基本最直接的表現。在此基礎上,勞動力資源分配方式、勞動力結構和職工就業形態都將發生深刻變革。

人工智能的普遍應用將導致大量就業崗位被替代。就當前情況看,我國的工業已進入轉型升級階段,特別是廣東、浙江、江蘇等較早實現工業化的省份,“機器換人”已經在快速進行中,人工智能的相關技術已經深入到制造業的各個環節,從生產、流通到銷售都越來越趨于數據化、智能化,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就發展趨勢看,人工智能將大規模替代程序性強、容易規劃、依賴知識存貯調用和計算的行業,如證券經紀人、銀行柜員、財會人員等,對于需要復雜情感交流和人際協調、能適應復雜環境和工況以及需要創造性的領域替代程度比較低。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分析得出:全球約50%的工作任務在技術上已經實現自動化,并預測2030年會有30%的任務和14%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同時,由于人工智能算法更易復制、零成本應用,相對于第二次工業革命,人工智能對就業帶來影響會在更短時間顯現出來。

人工智能發展將產生新的崗位需求和就業機會。每一次技術革命實際上帶來的都是人類的勞動向深度和廣度的進一步突進。當初電商出現時,大家也擔心會沖擊傳統的商業模式,但后來證明它為很多人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人工智能發展也具有同樣的“創造性破壞”效應。一些重復且簡單的任務雖由機器人完成,但智能設備的系統維護、工藝調整及系統集成、軟件管控等崗位的人才需求量劇增。全國總工會第八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顯示,互聯網+金融、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等行業用人需求增速遠高于建筑、農林漁牧、批發和零售以及制造業等傳統產業。前不久,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發布13 個新職業信息,其中與智能化相關的就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電子競技運營師、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等。2018年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8 未來就業》報告提出,自動化技術和智能科技的發展將取代全球7500萬份工作,但隨著公司重新規劃機器與人類的分工,另有1.33 億份新工作將應運而生,在這些新崗位中,一部分是人機協作崗位,一部分是機器難以替代的工作崗位,要求從業者具有較高專業素養和較強創造性。

人工智能與新業態迅速結合并催生新業態發展。當前,人工智能已經在共享經濟領域得到了普遍應用,兩者呈現出互促互動的局面,這正逐漸成為中國發展人工智能的獨特優勢。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應用,有效地改進了平臺算法,更好地捕捉用戶需求和興趣,極大提升了用戶體驗,促進了用戶點擊量和訂單量的提升,是共享平臺整合海量資源、實現供需精準匹配和資源高效利用的根本保證,是驅動新產品開發和服務創新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共享經濟為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應用提供了豐富的場景,有助于釋放共享平臺上海量數據的潛在價值,驅動了深度學習、自動駕駛、無人機配送等前沿技術發展,進一步促進新業態新模式與經濟社會活動的融合發展。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對平臺經濟用工也產生影響。如在線外賣平臺根據市場和業務需求不斷迭代優化智能調度系統,大幅提高騎手配送效率,也提高了騎手收入水平。

人工智能發展對工會維權服務的機遇和挑戰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特別是大數據的應用,社會治理日益呈現出智能化的態勢,向技術要治理能力不僅成為現代政治組織的普遍目標,也成為人民群眾的共同訴求。中國工會十七大提出,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深入,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蓬勃興起,工會要立足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在推動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中履職盡責。

職工產生海量數據,對工會精準挖掘需求、提供供需對路服務提出更高要求。職工行為習慣日益網絡化,基于互聯網獲取公共服務已成常態。全國總工會第八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顯示,當前,全國職工總數已達3.91 億左右,57.3%的職工表示,如果離開互聯網無法完成現在所從事的工作;53%的職工使用過網絡約車、移動單車,83.8%的職工使用過移動支付服務。預計到 2020年,普通人每天平均產生 1.5GB的數據。由此看來,職工群眾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和對互聯網依存度的增加將產生驚人的海量甚至天量數據,職工群眾的需求就蘊含在這些數據中。而當前,調查顯示,48.7%的職工表示沒有聽說過工會網上服務,說明工會組織在利用大數據等人工智能技術服務職工方面還有較大差距。如何通過人工智能更好感知廣大職工群眾需求,建立職工參與的網絡化社會管理服務新模式,為職工提供更優質、更有效的服務,是工會竭誠服務職工群眾的目標所在。

治理體系算法化趨勢,為工會密切與職工群眾聯系提出更高要求。近年來,算法通過與大數據結合,具有識別應答接受模糊任務并自動完成的能力,部分公共服務完全可由人工智能系統來完成,可克服傳統模式下因受人力、時空等限制所導致的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讓民眾享受方便及時的公共服務。數據的有效性和準確性,也會影響整個算法決策和預測的準確性。由于設計偏向、數據缺陷,再加上無法公開透明的“算法黑箱”,使得算法過濾、算法偏見、算法歧視和算法操控的情況屢屢發生。算法越智能,越能使用戶被“安排”進所謂“信息繭房”,即陷入為其量身定制的信息之中。工會是職工群眾組織,面對面做職工群眾工作、為職工群眾服務是工會最大的優勢。隨著算法的更新迭代,一方面,工會傳統的工作方式不可避免受到影響,對工會技術能力、內部組織變革、決策和行為智能化都提出挑戰;另一方面,如何打破算法的“思維定式”,更加柔性有效占領職工群眾的思想陣地,密切與職工群眾聯系,也為工會職工群眾工作提供了新的課題。

新就業形態逐漸常態化,對工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提出更高要求。智能革命使人類正在擺脫從屬勞動的束縛,勞動的意義正在發生改變。人工智能時代民事契約與勞動契約的“混合形態”不斷增加,新就業形態常態化趨勢明顯。根據《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9)》,2018年我國共享經濟參與者人數約7.6億人,平臺員工數為598 萬人,同比增長7.5%。國家信息中心預計2025年共享經濟提供服務者人數有望超過1 億人,其中全職參與人員約2000 萬人。不同于傳統標準勞動關系、一般的勞務關系、非全日制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下,勞動者職業身份變得多元和流動,用工主體、工作時間、工作方式、勞動報酬等更加靈活多樣,勞動關系難以認定。在從屬性減弱的現實中,傳統的從屬勞動領域趨于縮小,以從屬性為基石而產生發展的勞動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此同時,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勞動合同簽訂率低、超時工作現象普遍存在、社保覆蓋低、勞動法律救濟渠道不暢等一系列問題有待破解。這就要求工會組織積極應對勞動關系的確立與運行、職工權益的維護和保障等方面的新情況新問題,在完善社會治理體制和提高社會治理水平中充分發揮工會的優勢和作用。

工會組織的應對之策

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已曙光可見,工會組織也應該搶抓機遇、提前謀劃,最大限度擴大人工智能對工會工作的正面效應,減少負面影響,更好履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竭誠服務職工的基本職責。

提高職工技能素質。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就業結構、就業方式轉變,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職工技能素質是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擴大就業規模、提高就業質量的重要措施,是提高職工就業創業能力和職業生涯發展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要按照《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提出的構建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的要求,完善現代職業教育制度,加強職業教育、繼續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機銜接,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緊跟產業變革和市場需求,創新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模式,提高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推進職業技能培訓市場化、社會化、多元化改革,建立各類培訓主體平等競爭、產業工人自主參加、政府購買服務的技能培訓機制。要適應工業化、信息化融合發展要求,將促進終身學習納入城鄉信息化建設,加強集師資隊伍、教育內容、傳播渠道、受眾群體為一體的網絡公共學習平臺建設,優化數字學習環境,滿足廣大產業工人個性化學習需求,提高廣大職工有效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

強化政策研究力度。及時關注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的最新進展,加大對勞動力就業、勞動關系影響的研究力度,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產業、不同行業的特點,就“機器換人”、勞動力就業產業轉移等新情況新問題有的放矢作出預案,為下崗勞動者提供創業和自我雇傭的政策支持,幫助他們實現多渠道、多類型就業,確保勞動關系和諧穩定。支持平臺就業等新就業形態發展。研究制定新就業形態從業者參加養老、醫療保險和繳納住房公積金的社會保障制度,引導推廣為新就業形態從業者量身打造的雇主責任保險或意外傷害保險,探索適應新就業形態從業者的失業、工傷保險保障方式。加快建設“網上社?!?,鼓勵非現場繳費和網上支付結算,為新就業形態從業者異地參保及轉移接續提供便利。

加強網上維權服務。以互聯網思維的跨界、融合、開放、重塑等特征為推動,突出用戶導向,聚焦職工痛點,工作跟著職工走,服務圍著職工轉,接長工會工作手臂,建立統一的“互聯網+”普惠服務體系,建設網上“職工之家”,加強與職工的網上互動交流,讓職工能在網上找到組織、參加組織活動,提高工會感知職工群眾期盼、服務職工群眾需求的能力。利用互聯網平臺加強困難職工需求和政府救助資源、社會組織公益項目、社會各界愛心捐贈和志愿服務精準對接,實現網上維權幫扶、提供務實高效的公共服務,推動就業創業、困難幫扶、法律援助、勞動保護等業務在線化、數字化、可視化和協同化,使工會服務更加直接、更加深入、更加貼近職工,提升網絡服務產品的供給與服務能力,形成網上網下深度融合、互相聯動格局。

積極建設智慧工會。推進實施《全國工會網上工作綱要(2017—2020年)》,建設實名動態、全面覆蓋、安全共享的工會大數據庫,加強互聯網內容和輿論陣地建設,充分利用移動客戶端、微博、微信,結合“12351”職工服務熱線,建立健全工會新媒體矩陣。強化“互聯網+”工會頂層設計,加強通用平臺建設,推進上下級工會組織間互聯互通,逐步形成全總主導、地方跟進、產業參與、協同互動、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工會網上工作體系。打造智能的網上工會工作服務設施,打通信息孤島,開發數據資源,實現工會系統數據信息的互通共享和深度利用。大力推進與網信、人社、民政、公安、住建、工商、銀行等部門有關數據交換,與國家大數據中心實現數據融合,充分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建設工會決策支持系統,為廣大職工的普惠服務、職工隊伍狀況的深度分析和工會組織的高效運轉提供必要的科技手段。

猜你喜歡
職工群眾工會職工
以職工之家為抓手 讓職工享“家”溫暖
數讀·工會
職工書畫
工會動態
七師醫院巡回連隊為群眾送健康
如何發揮工會在職業病防治中的作用
在推進工會改革中切實增強職工群眾獲得感
《最美職工 職工最美》 曲譜
轉作風強服務的實踐與思考
淺議黨員干部如何用心踐行黨的群眾路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