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麗江納西族文化的新媒體傳播

2019-01-27 11:31白婷婷徐輝輝李金偉大連民族大學116000
大眾文藝 2019年14期
關鍵詞:東巴納西族納西

白婷婷 徐輝輝 李金偉 (大連民族大學 116000)

麗江納西族納西文化既包括世界物質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也指存在于麗江古城中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納西古樂、東巴文化、納西語言等。在納西族文化的傳播與傳承上,媒體始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國務院辦公廳也曾指出,要盡可能運用新聞出版、互聯網等媒體,來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麗江納西族民眾對此表現出了積極的態度,納西族古老而獨特的民族文化以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形式得以呈現,通過傳統媒體以及新興的互聯網、微信、微博等媒體進行廣泛傳播,不僅在本民族文化地區,也在世界范圍內聚焦了關注的目光。

為適應新媒體時代的需求,麗江傳統媒體一方面做出調整。比如麗江新聞中心調整成立了全媒體新聞中心。全媒體新聞中心按照融合發展的理念,從思想、組織、機構上全面重構新聞采編播流程。整體新聞報道上,全媒體中心全力將關注點放置在本土民族納西人的時政新聞和民生新聞欄目上。另一方面,借助微信、微博等新興平臺,拓寬自己的傳播渠道。比如《麗江日報》公眾平臺,推送本地的黨政新聞,推送當地人物、民族故事等,瀏覽量不俗。

綜觀麗江納西族文化的新媒體傳播,有以下幾個傳播特點與積極意義:

一是擴寬了納西族文化的傳播渠道。將更多的納西文化放置在音視頻、自媒體等新興媒體傳播渠道之下進行傳播,并把文化與廣告相結合,在公益廣告中融入納西族服飾、納西語言、東巴文字、優良的民族風俗等元素,在新媒體這一領域極大地補充了納西文化傳播的信息量。還拓寬了傳播群體,將二十幾年前囿于本民族文化地區傳播,如今已擴大到了世界的范圍。改變了以往“口口相傳、言傳身教”的族群文化的內部傳播形式與傳播效果,讓納西族文化從小眾傳播走向大眾傳播,同時也從單項傳播變為多元傳播,從官方傳播變成了全民傳播,乃至通過翻譯等渠道走向跨文化傳播。這也是納西族對于傳揚本民族文化的一個新的覺醒,以一個更加自信的姿態邁開步伐來順應新時代的新潮流。

二是打破了納西族文化傳播的時空限制。只要大眾產生了對納西族文化的興趣和了解的欲望,就會在線主動去搜索相關資料和相關題材的影像制品,不必為了解開心中的謎底而花費大量資金進行實地考察和體驗。比如東巴象形文字輸入法“電子東巴”的推出,將目前世界上唯一活著的古象形文字,納西人的文字——東巴文,變成了人人皆可學的文字。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在傳播母語的同時擴大了納西語的影響力,用互動化的形式結合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多樣性的納西族文化。并根據新媒體的“反饋性”及時糾正大眾對于納西文化的誤解,同時促進了納西人利用新媒體開闊眼界,使其在創造力、跨文化傳播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三是增強了納西族文化傳播的話語權。納西文化從接受新媒體到運用新媒體,是一個從信息的接受者到信息的發送者的轉變。從最初的在官方運行新媒體平臺如電視臺、廣播臺等單方面傳播文化,到現在的納西人自己開設民族論壇,開通各個方面的新媒體平臺如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對任何受眾傳播豐富的納西文化。納西文化借助新媒體發出自己的聲音來傳揚自己的文化,打破了一般少數民族“籠統且枯燥”的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依靠新媒體,形成了一條自上而下的傳播鏈條。這不僅是一個傳播的過程,更是一個增強自信的過程、展現民族文化自豪感的過程這讓納西族文化躋身進入了優良傳統文化的行列,將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以一個更完美的更系統的姿態展現在了大眾面前。

四是提高了納西族文化的知名度。納西文化現如今已經成為了麗江的一塊招牌,依托新媒體對于納西文化的傳播,首先實現了文化的傳揚,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了納西文化,讓納西族的語言文字、東巴文化、納西古樂、民族史詩等一些優秀文化,在移動媒體的承載下成為了人人傳閱于股掌之間的文化,實現了只要有網絡的地方就有納西文化。其次,依托新媒體的傳播,更多的納西文化走出了國門,登上了紐約時代廣場,向世人展現其獨特的魅力,納西文化與新媒體的這一結合,成功地將麗江這個城市推向了世界,一個文化的發展帶動了整個城市社會經濟的進程。

借助新媒體對傳統的納西族文化進行傳播確實為傳統的納西族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煥發生機。與此同時,一些問題也值得我們思考。

第一,對讀者來說,通過這些新媒體的傳播的納西文化,并不能給讀者帶來親身體驗般的感受。文化不是形而上的,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應該是接地氣的、觸手可及的。納西文化在新媒體上的傳播并沒有讓讀者去親身體會的效果來的更好。比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全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桂冠的,由《白沙細樂》《洞經音樂》《皇經音樂》(現已失傳)組成的麗江納西古樂,融入了道教法事音樂、儒教典禮音樂、還有唐、宋、元的詞、曲牌音樂,形成了獨特的靈韻,被譽為“音樂活化石”。納西古樂在欣賞時,最具特色的就是它的“稀世三寶”,一是古老的曲子。二是樂師們手上所持的古老的樂器。這些樂器有上百年的歷史,像蘇古篤,在全中國已經見不到這樣的樂器,據許多音樂家考證,這種樂器形似蒙古的古代樂史,器“火不四”,但是在整個蒙古地區這件樂器已經消失殆盡了。納西胡琴,納西族弓拉弦鳴樂器,因飾龍頭和琴筒較大,納西族又稱其為龍頭胡琴和大胡。形制較為古樸,音色柔和渾厚,用于“白沙細樂”和“納西古樂”。但在麗江納西族地區里的,仍然存在一些演奏古樂的家庭世世代代傳承著這種樂器的制作方法。其三為老藝人,精通納西古樂的老藝人們大多年過半百,他們在演奏音樂時會表現出自己對它的獨到理解。如果能夠在現場聆聽,我們能近距離接觸那些古樂器和老藝人。能身臨其境的感受納西古樂神圣鏗鏘和莊嚴圓潤。而這些透過小小的一方屏幕便不會給我們帶來如此感覺。

第二,新媒體帶來的流行文化沖擊了納西族傳統文化。納西族文化在新媒體上的廣泛傳播在擴大其傳播范圍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對傳統的納西族文化進行著改變。對于麗江這個現在以旅游業為主的城市來說,隨著近些年旅游市場的擴大,和商業利益的吸引,納西文化為了迎合商業需求也正發生著一些變化。例如,東巴文化,東巴文化是納西族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指的是納西族的古代文化,因保存于東巴教而得名,也是納西族的宗教文化,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納西人民的信仰。東巴教有許多儀式,它們是神圣的象征,幾乎每一個儀式都稱得上是一次東巴書法、繪畫等諸多藝術佳品的大匯展。而經過一些新媒體的參與后,在一些節目表演中,東巴形象的消費性和娛樂性增強,這導致東巴文化的神圣性有所削弱。再舉個例子,當地的傳統語言——納西語也受到了影響。為了適應如今的新媒體時代,當地越來越多的人都使用普通話,很多學校也采用普通話教學,除了古鎮里那些原住的納西老人,年輕人里能夠熟練掌握納西語言使用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

第三,新媒體傳播使納西文化的傳播也變得快餐式、碎片化,影響了納西文化的完整性。新媒體雖然有眾多優勢,但這種方式易受個人價值觀、主觀情感、文化水平、精神面貌等因素的影響,傳播的過程當中難免存在不完整性,甚至會改變納西文化整體的脈絡和誤讀納西文化的現象。在新媒體時代,人們更加廣泛地涉獵信息,但也促成了不習慣于深度思考,人們時間的碎片化使得閱讀習慣也變得碎片化,甚至是生活都變得碎片化,影響了文化傳播和傳承的完整性。一些利用新媒體平臺所發表的內容例如電影、電視劇,又或者是微信、微博,囿于篇幅或時長的限制,很難對納西文化的各方面進行系統性地分析,只能通過簡單的概述或對人們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分類介紹,來展現納西文化中的某些星星點點的部分。這樣,受眾對納西文化的了解也就變成了點上的拼湊,不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而且這種了解也只浮于表面。

費孝通先生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讓它們與中華文化共生共存,和諧發展。而發展必然要符合時代潮流,在當今這樣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瞬息萬變的時代,如何借勢并能最大限度的減少和克服科技的發展對對傳統文化的消極和不利的一面,是我們應該去關注和研究的。

猜你喜歡
東巴納西族納西
云南省檔案館館藏《東巴經》
英國女子與兩只貓結婚10年:稱貓比男人好
納西族東巴文化保護條例和測繪條例于5月1日起施行
安納西
安納西
東巴造紙工藝與東巴文化的現代“發明”
納西族“東巴”和彝族“畢摩”比較研究
納西魯丁的微笑
從羌族與納西族宗教舞蹈看巫舞的起源與演變
在納西族地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