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析《何以為家》主人公性格的變化

2019-01-27 11:31莫藝禎南京林業大學210000
大眾文藝 2019年14期
關鍵詞:阿薩德希爾房東

莫藝禎 (南京林業大學 210000)

《何以為家》主要以主人公扎因在法庭上控訴父母過度生育且不負責任這個情節作為文章的情感線索,講述了身世悲慘的主人公扎因由于原生家庭的冷漠和殘酷,離家出走到處流浪想要尋找一個安穩的"家"卻飽受磨難和屈辱,最終因為不甘忍受屈辱,為妹妹薩哈報仇砍傷房東兒子的故事,從中可以看出主人公扎因的性格受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也在發生著變化。

盧梭在著作《愛彌兒》中說過這樣一句話:“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就是說,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確實,兒童應該有屬于兒童自己的生活,這樣對于他們性格的形成是有利的,但是,《何以為家》主人公扎因卻無法享受童年的樂趣,在他原本應該無憂無慮的年紀,身上背負了過多的責任。

首先,主人公扎因原本的性格特點。第一個性格特點就是善良友愛,有責任心,影片多處有體現,盡管父母過多生育而且不負責任,但是他作為家里最大的孩子卻非常照顧弟弟妹妹,承擔起一部分養家的義務,尤其是在得知薩哈身體的變化,更是對她進行了保護,不希望她成為父母改善生活的工具,能夠無憂無慮地生活。不僅僅是對待自己的親弟弟親妹妹,對待拉希爾的兒子約納斯也像對待自己的親弟弟一樣,貼心地照顧,在拉希爾遭到驅逐的時候,扎因獨自帶著約納斯到處掙錢,將僅有的一點錢購買約納斯可以吃的食品,并且在想辦法獲取救災物資時也首先選擇了奶粉和尿布。拉希爾剛離開的時候,辦假證的老板多次提出要約納斯,但是都被他制止了,他再苦再累也要帶著約納斯,迫于生活的無奈渴望離開黎巴嫩的時候也是希望能夠帶上約納斯一起。第二個性格特點就是堅韌,敢于與惡勢力作斗爭。在外出掙錢的過程中,妹妹遭受到壞人的欺辱時敢于站出來保護妹妹,不屈服與壞人的淫威之下。父母不讓扎因讀書,希望他可以在房東家打工,他雖然內心極其渴望能夠上學,但迫于生活的無奈及父母的決定,他只能暫時的屈服,用微弱的力量給雇主送煤氣瓶。當知道妹妹薩哈要被房東阿薩德兒子帶走的時候,敢于同父母和房東一家進行激烈的反抗,不懼怕父母的辱罵。逃離家后到了另一個城市,到處找工作,雖然屢次被拒絕,但是還是沒有催使他想要回家。第三個性格特點就是渴望光明,機智勇敢。他在打工的時候看見了校車,他用羨慕的眼神看著里面的兒童,他及其渴望能夠去知識的殿堂,希望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在妹妹薩哈要被嫁給房東家兒子之前,扎因打包了兩人的行李,并且詢問了大巴車的價格,渴望可以把妹妹帶走,去新的環境生活。由于沒能帶走妹妹薩哈,扎因一人離家出走希望可以獲得光明,獲得新生活。在他找工作屢屢失敗之后,他寄希望于拉希爾,希望她可以收留他,在拉希爾的照顧下,扎因獲得了短暫的幸福,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在被拉希爾收留期間,由于生活在黑暗的房子里見不到光明再加上約納斯在哭鬧,扎因利用折射效應在僅有的窗口放了個鏡子,讓約納斯和自己能夠看到樓下人看得動畫片,成功吸引了約納斯的注意,停止了哭鬧。影片中有多個鏡頭展現了扎因看著出租屋里僅有的一面小窗戶透著陽光,可以看出他對陽光的渴望,對新生的渴望。在聽到易卜拉欣說瑞典是孩子死于自然的國家,是私人領域不受侵犯的國家的時候,扎因兩眼放光,對于這個國家,他內心非常地渴望。

其次,父母的教育或者說的家庭的教育對于扎因的性格變化的影響。對于家庭教育導致扎因性格的變化一方面的原生家庭的教育,也就是扎因父母的教育,還有就是拉希爾給予扎因新家的這個家庭教育。影響最大的必然是扎因父母的教育,盧梭在《愛彌兒》開篇就說過“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這個用來描述扎因父母的教育方式對扎因性格的影響的再合適不過了。他們教育扎因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用暴力解決問題,在妹妹薩哈被父親送走的時候,父母直接暴力解決問題,對待扎因,母親直接是動手打他,絲毫沒有心疼;在扎因想去瑞典回家拿護照的時候,也是受到了父母的暴力以及惡言惡語的對待。父母暴力的教育方式對扎因的影響頗深,導致扎因在之后遇到困難,有多次是用暴力解決的,比如拉希爾消失后,租房的房東將房子回收,扎因賺的錢還在房子里面,扎因用暴力解決不滿和憤怒;在想獲得別人的東西時候,采用偷和搶的方式來獲得。這種暴力的教育方式也使得扎因變得嫉惡如仇,尤其是對待傷害他妹妹薩哈的房東阿薩德及房東的兒子,最后還由于砍傷他們被送進了監獄。扎因的父母另外一個比較明顯的教育方式就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生活。他們認為扎因不應該去學校讀書,而應該給房東阿薩德打工,他們絲毫沒有考慮過扎因的想法,直接幫助他做出了選擇;他們認為妹妹薩哈應該嫁給房東阿薩德的兒子,改善他們的生活,盡管扎因和薩哈做出了非常激烈的反抗,他們的想法仍然沒有絲毫的改變;他們無節制的繁衍后代,絲毫不為子女考慮,認為他們小時候是這樣生活的,他們的子女從小這樣生活也是理所應當的。扎因的父母生育了眾多孩子卻又沒辦法對他們負責,連他們的身份都無法給予,扎因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年齡,薩哈也是因為沒有證件耽誤了搶救而喪失了生命。這也使得扎因在進入監獄之后覺得人性冷漠,生活無味,導致了他的性格變得沉悶、寡言,對待父母,絲毫沒有愛,相反只有恨,對于母親再次懷孕這件事也只有憤恨。與之相反的則是拉希爾,拉希爾對待他的兒子約納斯是滿滿的愛,盡管沒有證件人身自由受到威脅,但是仍然不愿意把自己的兒子約納斯賣給辦假證的老板阿斯普羅,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兒子的居住環境。同時,拉希爾對待扎因也是用愛感化,對待扎因也是如同對待自己的親生兒子一般,幫扎因洗澡,從工作的飯店偷偷帶蛋糕回來給扎因和約納斯吃,這些都使得扎因獲得了短時間的幸福,然而,這段時間,扎因的性格就相對比較開朗和陽光。

最后,是社會大環境對扎因性格變化的影響。扎因從小生活在黎巴嫩的難民區,他從小面臨的就是貧窮、饑餓,一家多口人擠在十幾平米的小房子里,蟑螂老鼠相伴,他們經常受到房東的欺辱和商人的壓迫,社會不穩定,貧窮落后,婦女和兒童地位低,權益沒有辦法得到根本的保障。這是造成他性格早熟的一部分原因,他憤恨社會的不公但是沒有辦法改變現狀,就拿他扔了阿薩德給的拉面和甘草這個細節來看,扎因憤恨這個社會,憤恨剝削階級的施舍,但是身處厄境卻無法反抗,只能進行微弱的抗爭。由于社會的貧富差距巨大,那些稍微有點錢的商人從來不把窮人當人看,無窮無盡地剝削他們廉價的勞動力,也通過各種手段從窮人身上進行剝削。雖然扎因不想受到他們的壓迫,也不想與之為伍,但是生活無奈,最后還是將約納斯賣給了制作假證的阿斯普羅,希望能夠去瑞典逃離現在的生活。他在帶著約納斯賣曲馬多劑的時候受到了地痞流氓的欺辱,他弱小無助,用生命在反抗他們,這也造就了他嫉惡如仇的性格。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能夠清晰地反映出主人公扎因的性格變化特征,扎因的性格受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影片的最后一笑發人深思,扎因終于獲得身份了,他似乎是在渴望自己的重生,也或許是看到了與他有同樣遭遇的孩子的希望。

注釋:

1.《何以為家》定檔4月29日年度熱作淚灑北影節.人民網[引用日期2019-04-16].

2.盧梭.愛彌兒[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3.盧梭.愛彌兒[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猜你喜歡
阿薩德希爾房東
給黃鼠狼當房東
總得有人去擦星星
租 房
愛心樹(上)
捉月亮的網
羅蘭·希爾與郵票
意想不到的回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