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張愛玲散文的世俗性與超越性

2019-02-11 06:03劉暢
神州·下旬刊 2019年1期

劉暢

摘要:張愛玲對中國文學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在創作觀念上,她愛好通俗品格,所以我們在看她的散文使會發現很多內容多都是在描繪日常的世俗生活,但是在張愛玲筆下描寫出來的瑣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都表現出她對生活、對生命的領悟。而這些領悟對那時的人們以及現在的我們都有著很大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張愛玲散文;世俗性;超越性

賈平凹曾經這樣評價張愛玲:“與張愛玲同生在一個世上也是幸運,有她的書讀,這就夠了?!睆垚哿岬囊簧梢哉f是既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不幸的是她渴望來自父母的關愛,但最終卻沒有享受到這種關愛;但幸運的是她還有來自姑姑的疼愛和好朋友炎櫻的關愛。不幸的是她經歷過家庭繁榮,但同時又親眼見證了家庭的沒落;幸運的是因為這些起起落落,使得她的文章的內容也更加的豐富。不幸的是她在考入倫敦大學后,卻因戰事而不能去到倫敦大學;但幸運的是她因此而去到了香港大學中文系,而在香港生活的那幾年,也給了她很多的創作靈感。她的散文在寫實實際生活的同時更側重于描寫其所要表達的深意,因而她會仔細觀察身邊所發生的事情,從而能描寫出更加引入深思的問題,并且使她超越了在選材上的世俗性,達到精神層面。而她的生活經歷也使得她的作品更多的是呈現一種事態蒼涼的感覺。

一、張愛玲散文的世俗性

我們每個人在讀張愛玲的散文時,或許都會有不同的評價,但是在她所寫的散文中,其中所表達出來的世俗性是我們每個讀者都不能忽視的。

(一)題材來源于世俗生活

首先,張愛玲在所寫的散文中,她沒有像一些作者一樣,描寫那些抽象化的事物。她所選的題材都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在她的散文中,沒有大量的“雞湯”,有的都是一些日?,嵤?,揭示的都是一些“尋常中的反?!?。這也許與她的生活經歷有著很大的關系:父母的離婚,使得敏感的她對生活有了更深的領悟;與胡蘭成的那段愛情經歷,使她看到了愛情的千姿百態。

在她看來,文學最重要的是要接近人們的生活,而不是出現大量的作者侃侃而談的內容?!端秸Z》一文,可謂是張愛玲的生活寫照。在文章里面,讀者可以看出作為一名子女對于得到父母的愛的渴望之情,但是我們同樣可以從文章中看到那個愿望是多么的遙不可及。在《必也正名乎》中,我們知道了她改名為張愛玲的真正原因。對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她也有著自己特別的看法。對于吃,她寫出《談吃與畫餅充饑》;對于衣著方面,她寫下了《更衣記》一文;而對于人們平常的生活,她給我們呈現的是《公寓生活記趣》。而正是在散文中那些描寫日常生活的句子,讓我們知道,她并沒有脫離生活去寫作,她與普通人一樣,每天也是要經歷這些日常的瑣事。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張愛玲對描寫日常生活的熱愛。作者筆下的這些平凡的日常生活,也能使讀者感同身受,就好比讀者自己把張愛玲筆下的生活都親身經歷了一遍,從而對文章也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二)散文中的語言通俗易懂

其次,在張愛玲的散文中,沒有大幅度的華麗的文字,在她筆下的文字,都是一些通俗易懂的字詞。以至于,在《公寓生活記趣》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段文字:“在公寓里"居家過日子"是比較簡單的事?!戎鵀槟闾盹?,雖不至于使人食不下咽,多少有些討厭?!倍羰菍⑦@些文字拆分開來,對于讀者來說都是非常通俗易懂的,但當它們組合在一起出現在張愛玲的筆下時,呈現出來的卻是“另有一番風味”。這些通俗易懂的文字在她的散文中隨處可見,而她正是通過這些簡單易懂的語言,一方面使她要表達的事物更加的具體、鮮明、生動以及具體化;另一方面,也使得讀者能夠與作者之間有了“更進一步”的交流,同樣也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以及對生活、對人生的思考。

從張愛玲的散文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感性的她。但如果就此認為她是一個滿足于世俗生活的人,那就大錯特錯了。生活給予了張愛玲一個敘說故事的空間。而在這個獨屬她的地盤上,她有著自己獨特的眼光,剖析著生活,解讀著生活。她面對自己時是真實的自己,面對讀者同樣也是真實的自己。她熱愛寫世俗生活,但她又不會因此而沉溺于世俗,她只不過是用日常生日中的那些可觸摸可感受的事件來掩蓋心中的蒼涼感而已。

二、張愛玲散文的超越性

在張愛玲的散文作品中,很少像其他散文作者一樣描寫母女情深、美好的愛情、在戰爭中失去生命的各個英雄以及生活在世界上的意義之類的散文。俗話說,散文是出自對生活的描寫,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種真實的描寫是對社會真實的反映,也是對自我個體真實的一種審視。而在張愛玲的散文中,這種對個體的審視、對生活的領悟比比皆是。她以世俗化的生活,帶領讀者們進入一個與自己生活相似的閱讀空間,再將她自己超凡脫俗的觀念在不經意間給“放”出來,常常使人在感到熟悉的同時又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一)對愛情的感悟

在《有女同車》中,背景就是在電車上,幾個女人的一次閑聊而已。但是在文章的最后一句,張愛玲是這樣寫的:“電車上的女人使我悲愴。女人……女人一輩子講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遠永遠”。當我們在閱讀張愛玲所寫的關于愛情的散文時,在那些對描述女性的字里行間中,我們可以看到,她為我們塑造了這樣的一群女性形象:這些人總感覺自己置身于那種卑微的屈辱的悲涼狀態中,但是卻無處可逃,就好比冥冥中注定要經歷的結局,而她們只是在努力尋求一種如何讓生活更安穩的方法。不管是七巧,還是薇龍,亦或是流蘇,她們的生活最終都是以悲劇而結束。并且在作品《心經》中,她并沒有像其他散文作者那樣很隱晦的描繪那個時期的愛情觀。在這篇散文中,她把女兒愛上父親,父親愛上長得像女兒的同學的這種不被世俗所接受的戀愛表現的淋漓盡致。在她所寫的散文中,她從不會刻意的去宣揚女性的主體意識,她只是把女性依賴于男性這一事實,很直觀的并且以她獨特的方式述說出來,不會加以指責,但是也不會有希冀。

(二)對生活的感悟

除了在愛情方面有著超越世俗的理解,張愛玲對于人生的領悟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比如,在《談音樂》中,在我們還沉浸于她對音樂的描述時,她又可以跟我們說起她對人生的領悟。在張愛玲的眼中,人們總是孤獨的、可憐的、痛苦的。在《燼余錄》里,“我們只看見自己的臉,蒼白,渺?。何覀兊淖运脚c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像我們一樣,然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倍鴮τ谧杂?,她寫道:“自由的人到處磕頭拜禮求人收留他的自由?!睂τ趤y世生活,她寫出了《燼余錄》一文,充分的體現出戰爭時期人們對于安穩生活的追求以及人們對于戰事發生的無可奈何;而對于社會現象,她寫下了《洋人聽京劇及其他》一文,在這篇文章中,張愛玲以女性細膩的筆觸,深刻透視出京戲所折射出的人性,因為戲劇是人類生命的表現形式,而戲劇中的人物必然體現出現實中或理想中人們對人生的體驗與感悟。

在張愛玲的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人們對活著的渴望,對死亡的害怕;也可以看到人們的自私、孤獨與空虛。在她的散文中,與其說是在寫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不如說是在寫中國人的生活、文化,那些容易引起人們深思句子,她只是在不經意中輕輕點到而已。張愛玲的散文在超越世俗性的同時,也使她能夠做到她自己所說的“停下來深思”的寫作高度。在這時候,她仿佛是生活當中的“局外人”,靜靜的觀看這一幕幕人間的話劇,從而沉著冷靜地評價在這一幕幕話劇中發生的是是非非,在觀看的同時又給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三、結語

張愛玲的散文是非常值得我們閱讀的,從她的文章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戰亂時期的社會現象,也可以體會到那個時期人們的生活狀態。她的散文看似“瑣碎”,但卻體現了安穩的世俗生活之美以及人類生存的悲涼,同時又窺視著那個時期女性內心世界的秘密。在寫作上,她有著自己的寫作風格,正如她自己在《寫什么》一文中說的:“只要題材不太專門性,像戀愛結婚,生老病死,這一類頗為普遍的現象,都可以從無數個不同的觀點來寫,一輩子也寫不完?!币虼?,她的散文以及從散文表達出來的世俗性與超越性對許多文人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光東等.20世紀中國文學與民間文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2]張均.張愛玲十五講[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22.

[3]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5:296.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