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媒體融合時代電視新聞記者的轉型

2019-02-20 06:58林梅
視聽 2019年6期
關鍵詞:新聞記者傳統媒體深度

□林梅

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信息的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相較于以一對多的大眾傳播,如今面對“人人都在第一現場,人人都可做信息發布者”的多元化傳播局面,傳統媒體的優勢逐漸消失。2019年1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學習。習近平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對媒體融合發展的支持力度。各級宣傳管理部門要改革創新管理機制,配套落實政策措施,推動媒體融合朝著正確方向發展。各級領導干部要增強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不斷提高治國理政的能力和水平??梢哉f,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傳統媒體從業者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筆者作為一名電視臺新聞記者,深感在新聞采訪上的難度越來越大,尤其要做獨家新聞,更是難上加難,轉型迫在眉睫。

一、記者的職業危機與自我轉型

人手一部手機,人人都是記錄者和新聞發布者,在此背景下,記者這一職業的“神圣感”被不斷弱化。電視臺記者雖然既能寫又能拍,但也時常陷入對自我職業認知的迷茫。以筆者所供職的欄目為例,該欄目是梅州市收視率最高的一檔民生類新聞欄目,其采訪視角專注于老百姓的需要。在十年前,筆者感覺到了作為一名記者被老百姓信任和需要的光榮使命感,在幫他們解決好問題和困難,在看到報道的受助對象生活有了明顯改善后,備感欣慰;甚至在出門散步時看到周邊店鋪的電視機里播放的是自己與同事采寫的新聞,出門打車時在司機收音機里聽到的是自己的節目,內心是滿懷成就感的。然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沖擊,同時也給受眾提供了更多元化的信息接收選擇。在快節奏、高效能時代,因新聞信息的大容量需求,以及“微時代”新聞的快消性和民生新聞的碎片化等特點,“兩微一端”等網絡平臺在圖文傳播方面效果更佳,其參與性和互動性更強,同時也更靈活。在此背景下,電視新聞記者如果仍然全部采用最傳統的二人搭檔組合方式來采寫和拍攝,已無法適應新聞發展的要求,必然導致受眾減少、記者收入下降等惡性循環。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傳統媒體人出走現象已屢見不鮮了,如張泉靈從央視離職,馬東離開媒體業成為娛樂網紅,吳曉波等離職做起了自媒體人,從中也能看出傳統媒體所面臨的窘境。那該如何做,才能讓電視媒體重獲新生,讓電視新聞記者重新找回自信和存在感?筆者認為,這不僅是頂層設計需要考慮的問題,也是電視新聞記者自身需要思考的問題。

二、轉變工作方式,成為全能型記者

出門采訪是記者的主要工作。從筆者12年的從業經驗來看,電視媒體記者的日常采訪流程就是:作為文字記者時,需要與一位攝像記者搭檔出門采訪;作為攝像記者時,需要與一位文字記者搭檔出門采訪;回來后,一人負責寫稿,一人負責制作后期。筆者在工作的前5年,覺得這就是采寫新聞的最佳方式、最優搭配,但隨著新媒體的崛起,這類方式已漸漸落伍。越來越多的年輕受眾的信息消費習慣向手機客戶端轉移,待白天的新聞通過記者的采訪于晚上通過電視傳輸到受眾眼前時,新聞已成“舊聞”,時效上已經落后了?;蛟S有人會說,做不了獨家,難道不能做深度嗎?答案并不是不能,但對于新聞快消性而言,深度新聞的素材少,需要記者的沉淀。因此,時代要求傳統電視新聞記者轉型,要做“全能”記者,能拍、會寫、懂制作,還能玩轉新媒體。要快速將自己武裝成為全能背包記者,除了傳統的攝像機、話筒必不可少外,移動WIFI、自拍桿、筆記本電腦、U盤、數據線、耳機、相機、照明燈、腳架等,全都要裝進一個背包里帶上隨行;最重要的,一部強大的智能手機必不可少。在這樣的背景下,記者的職能定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固有的工作模式和業務水平亦面臨著巨大的考驗。記者要轉變工作方式,習慣于從二人搭檔轉變成一人“單打獨斗”,這對記者的個人水平和體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有敏銳的新聞觸角,還要眼明、耳清、手快,快速捕捉新聞素材,并通過全媒體進行傳播,讓受眾在第一時間接收到信息。

三、保持核心競爭力,做強深度報道

如今,縣級融媒體正如火如荼進行中,作為一名市級電視臺記者,要始終保持初心,牢記使命。要搶“熱度”新聞,更要把握輿論導向;要做深度新聞,也要提升自我采訪水平,堅守主流媒體陣地不動搖。

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記者穿新鞋,走新路,但不能扔了核心競爭力,忘了初衷。就民生新聞而言,還是要把焦點對準老百姓,找準他們關心的熱點、難點,對新聞事件背后的故事進行深入探究,制定預案,擬好采訪提綱,有針對性地進入采訪。采訪實質上是記者與被訪者之間相互交流互動的過程,通過記者的提問來完成新聞報道。能否從中挖掘出更有深度和新聞價值的信息,考驗記者的功力,畢竟在做深度采訪之前,早有其他媒體將簡單新聞事實發布了出去,這在融媒體時代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為此,電視新聞記者要以全新的角度去挖掘事件背后更有深度的故事。

作為一名全媒體記者,必須拋棄以往只完成電視欄目播出就完事的觀念,必須創新報道手法,顛覆選題理念,兼顧“兩微一端”,既保證報道時效,又能確保報道深度,讓觀眾享受視聽盛宴和精神上的文化大餐。

四、加強個人學習與組織培訓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說過,人在哪兒,宣傳思想工作的重點就在哪兒,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新空間,那也就應該成為我黨凝聚共識的新空間。電視新聞從業者要讓自己的新聞報道借助移動傳播,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導、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

全媒體時代對記者提出了更高、更多、更精的要求,基于此,記者必須時刻保持學習狀態。采訪時,從受訪對象身上汲取社會養分;工作時,與同事多交流,互相交換新知識;空閑時間,多看看電視,學習優秀欄目的新聞采編流程、表現形式,多點開人民網等客戶端,學習好的文章的表現手法。

當然,電視新聞記者要完成華麗轉型,重擔不能只壓在記者身上。所在單位也需配合,比如組織專門的培訓,對記者進行專業的指導。如果沒有專業系統的培訓、指導,電視新聞記者的轉型極有可能出現偏差,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電視臺要為記者提供廣闊的學習交流平臺,借鑒其他知名電視臺的經驗,通過系統的培訓來幫助記者掌握相關技能,從思想上、行動上、技術上全面支持電視新聞記者完成轉型。反過來,記者自身也應該提高專業素質,積極主動進行轉型,珍惜每一次培訓學習的機會,努力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

五、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導向為魂、移動為先、內容為王、創新為要,在體制機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術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建立融合傳播矩陣,打造融合產品,取得了積極成效。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不是取代關系,而是迭代關系;不是誰主誰次,而是此長彼長;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優勢互補。因此,電視新聞記者要適應時代的需求,努力武裝自己,讓自己成為“全能型”記者,為受眾帶來更多有價值的新聞。

猜你喜歡
新聞記者傳統媒體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2019 新版新聞記者證公示
2019新版新聞記者證
2019新版新聞記者證全新登場
新版新聞記者證式樣
深度觀察
深度觀察
深度觀察
關于傳統媒體能否打造“名公號”的思考
傳統媒體為什么要包裝自己的“網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