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文化在新媒體中的傳播分析
——以《上新了·故宮》節目為例

2019-02-20 06:58董月紅
視聽 2019年6期
關鍵詞:故宮文物受眾

□ 董月紅

在信息膨脹、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綜藝已逐漸成為繼電視劇、新聞之后的焦點話題,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文化、人們生活方式以及新媒體“娛樂化”特點等的威脅。新媒體泛娛樂化的特點不僅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行為,也改變著人們的語言,例如拜拜了變成“886”,“稀飯”不再是稀飯,而哥哥用“GG”表示,這些都使傳統文化在新媒體中難以存活?!渡闲铝恕す蕦m》是首檔以故宮博物院為題材的文博類節目,它通過綜藝真人秀的形式,帶觀眾了解世界級的文化IP——故宮,它將傳統文化與新媒體恰當結合,達到既好看又存在文化輸出的目的,讓塵封在歷史中的故宮成了“網紅”。本文從節目內容、形態、創新、受眾方面,分析傳統文化在新媒體中的傳播。

一、《上新了·故宮》中的傳統文化元素

節目中通過展出故宮35%從未對外開放的區域,來吸引觀眾關注,跟隨“故宮兄弟”鄧倫、周一圍的腳步,穿梭于不同的朝代,感受故宮的心跳,觸摸它的紋理,通過解開歷史謎團,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感受無以言表的震撼體驗。節目中呈現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如古代文物、歷史事件、傳統工藝等。

(一)歷經千年的古代文物

“600歲”的故宮本身作為歷史文物、珍貴國寶,承載了一段段的心酸與繁榮,庇護千秋萬代,書寫傳奇中國。曾經的用品,添上了歷史的痕跡,成為一件件文化古物。例如,歷代皇帝使用的馬鞍,再現了清朝各個時期不同的風貌;乾隆時期的戲服,他命人修訂的《四庫全書》,康熙爺書桌上的筆墨紙硯,獨具一格的秘密花園和經歷南遷“最重最重”的石鼓等,都是歷史最好的見證。

(二)能夠“復活”歷史的戲曲

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表演,以及專家從旁講解,讓觀眾清楚地了解這一段的歷史,仿佛自己經歷過一樣。第一期探索乾隆秘密花園,呈現了在皇帝的身份下,一個追求自由的孩子對江南的回憶;第三期解鎖紫禁城學霸,康熙爺癡迷學習,逼瘋傳教士白晉,酷愛鉆研西藥;第五期順治董鄂妃,作為傳奇母親如何選擇:一邊是血肉親情,喪子之痛;一邊是朝局安定,天下安生;第六期溥儀自傳,自從溥儀離開后,他走過的神武門成為故宮博物院大門,封建皇帝的宮殿變成了公眾的博物館;第七期乾隆最愛的公主,愛穿戎裝,愛騎馬射箭,甚至能拉十力弓;第九期講述了幾代故宮人通過16年的不懈努力,將一批重要文物完好無損地運回北京故宮博物館。

(三)體現匠人精神的傳統工藝

文物醫院的漆器、鑲嵌及紡織品等工作室中,文物修復員用自己靈巧的雙手、平靜的心修復古老文物。乾隆時期的戲服緙絲工藝蟒袍的修復,通過除塵、捻金線、緙絲等復雜工序,至少一年時間才可以完成。這一件件文物修復背后,是精湛的傳統工藝與修復者的智慧,借此致敬一代代為傳統文化付出的人們。

《上新了·故宮》通過展示各式傳統文化,不僅讓觀眾為它的魅力嘆為觀止,還增長了知識,擴大了故宮的影響力,為其后續文化滲透提供了可能。

二、傳播形態,多元化呈現

傳統文化與新媒體碰撞,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機。在杭州G20峰會上,現場表演與高科技精密配合,生動地描繪出中國杭州文化的溫柔意境,將傳統文化與技術完美結合,大受好評;抖音上受歡迎的視頻,文物結合流行舞蹈音樂,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風靡一時;文博類綜藝節目的出現,帶給傳統文化新的活力。

(一)戲劇表演,彰顯節目故事性

《上新了·故宮》首次采用綜藝真人秀的形式,在探訪的過程中添加嘉賓演繹的小段戲劇,生動地講述了當時的故事,讓觀眾身臨其中,感受它的呼吸。前世傳奇中,乾隆的秘密花園里竹石交相呼應,仿佛置身于江南水鄉,曲徑通幽,“裸眼3D”通景畫、雙面繡、冰裂紋等更是彰顯出了匠心工藝,這個“游樂園”表現出了一代帝王作為孩子的一面。周一圍從戲中演繹出了乾隆的三種不同的心境,讓觀眾全方位地了解乾隆,感受他作為帝王的無盡無奈。

第二期的主題是“百年前紫禁城的演出”,探秘故宮現存最大的戲樓暢音閣。戲劇中,光緒皇帝演的趙云,也是表現了他的內心寫照,借戲中人之口,表達自己渴望親政,他堅信孤膽英雄勢必可以力挽狂瀾,拯救清朝于頹廢中。第九期韓丹彤的表演體現了保護國寶的心酸與護送國寶的艱辛。因為有一批批這樣的文物保護者,國寶才得以保全,以此致敬所有用生命守護國寶的故宮人。今生故事中,如果沒有一代又一代人堅守使命、奉獻一生,就沒有今天的故宮博物院,就沒有眼前展現的歷史壯景。

(二)跨界設計師,設計文創產品

節目最大的特點是:每期節目中,文創新品開發員與嘉賓在專家帶領下參觀故宮,收集傳統元素,并與頂尖跨界設計師、高校設計專業的學生合作,共同打造一件件創意十足的文化衍生品,探索“創新”與“故宮”相結合的新模式。作為故宮首次出品的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節目產生的九大文創新品,或有趣或精美或富含意義,它們抓住了人們的“獵奇”心理,深受年輕人追捧。

文創新品從故宮美景中激發靈感,有江南詩意、生氣盎然的“美什件”、以乾隆時期男蟒戲服紋飾為靈感的“暢心睡眠系列”、綠色和藏青色彩源于文淵閣的“山海文淵·文具套裝”。靈感也源于故宮中的主人,“紫禁城學霸”康熙帝、“紫禁城零零后”溥儀、“最佳助手”孝莊太后、勵志代表“甄嬛”、天真爛漫十公主……經過設計師學生的傾力合作,設計出了展現古代勞動人民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晷計時器、潮范十足的“儀副耳機”、對話形式的“紫禁·薰”和“十公主童頑故宮游戲棋”。

(三)故宮專家每期講解,增加權威性

博物館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隨我國考古工作的一項又一項輝煌成就而達到建設巔峰期,但如今卻不斷萎縮凋零。國寶逐漸離我們遠去,這是不爭的事實。專家坐鎮,講解每個文物背后的故事,能體現出節目的嚴謹與權威性?!渡闲铝恕す蕦m》每期節目都有一個主題,嘉賓們帶著任務進館,專家從旁為他們指引和“答疑解惑”,第二期院長給出的主題是“百年前紫禁城的演出”,探秘故宮現存最大的戲樓暢音閣。故宮兄弟通過專家指引解釋,從“緙絲男蟒”追蹤到故宮現存最大的戲樓暢音閣,發現閣樓機關、通往地下的通道,一步步領悟了古代人演戲中的“上天入地”。這種方式讓觀眾了解得更加透徹,通過面對面交流也讓書面文獻資料中的文字內容簡單易懂。

文博類綜藝節目的產生是環境的必然選擇,新媒體帶給傳統文化不一樣的生命力,以吸引年輕受眾的方式出現,讓傳統文化滲透在每個人的生活中,多元化的傳播也為其積累了好口碑和高人氣。

三、傳播受眾改變

《上新了·故宮》作為一檔季播綜藝,選擇在愛奇藝上同步更新,新媒體使傳統文化傳播范圍更廣,受眾更加豐富。

(一)受眾時移收視增長

時移收視率是指觀眾可以自由地快進或后退,選擇自己想要看內容。據CSM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全國人民收看電視平均時間為132分鐘,比2017年少了12分鐘,相對于電視收視率的減少,時移收視卻有明顯提升,許多城市時移收視增長近50%。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崛起,新媒體的收視將對電視收視產生沖擊并分流?!渡闲铝恕す蕦m》通過愛奇藝播出且北京衛視同時上線的方式,抓住所有年齡層的觀眾,使傳播范圍擴大。

(二)受眾年輕化

根據CSM在2018年11月發布的《2018上半年全國電視收視市場回顧》中顯示,時移收視中,44歲以下各年齡組占總收視的50%。目前新媒體的觀眾大多由年輕人組成,傳統電視媒體已經不是受眾日常消費的首要選擇,互聯網正以強勁之勢左右著年輕受眾的選擇?!渡闲铝恕す蕦m》通過“貓文化”、黑科技等,利用年輕受眾的好奇心,抓住他們的眼球,而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關注,讓故宮更有生氣。

新媒體的傳播特點使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觀看節目,體現了傳播的即時性、靈活性。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新媒體傳播必定應運而生。

四、傳播中的創新

《上新了·故宮》在播放平臺上選擇北京衛視和愛奇藝同步上線,打開了年輕人為主體的網絡市場,提升了節目的宣傳力度,增加了文化的傳承意義。

(一)明星效應

每期節目嘉賓和文創開發員:“故宮兄弟”鄧倫、周一圍加每一期的嘉賓,嘉賓參與至那一段歷史的影視作品表演,使明星效應與古代文化相互交融,給人一種古裝劇的既視感,為吸引各年齡段女粉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能讓更多人增加對這段歷史的了解并深刻地印在腦海中。

明星利用自己的知名度,替節目進行宣傳,使節目傳播效果倍增?!肮蕦m兄弟”是當紅的小生,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年輕觀眾的觀看,帶動故宮的年輕化、平民化,從而吸引人們去參觀。電視節目的傳播具有較強的沖擊力和感染力,而在當下這個海量信息的時代,謀求受眾的注意力也成為節目間角逐的關鍵點?!渡闲铝恕す蕦m》邀請了12位明星文物探索者,以明星符號帶動文物符號,從而實現節目效果的最大化。而各位明星的粉絲涵蓋各個年齡段的受眾,利用明星效應使得節目未播出時就享有較高的關注度。

(二)從紀錄片到綜藝真人秀

節目擺脫了紀錄片的形式,將演戲、參觀等多種元素融入文化綜藝里,削弱了厚重感,增強了帶入性和趣味性。跟隨“故宮兄弟”的足跡,踏遍故宮的角角落落,打開歷史大門,尋求歷史和文物的“前世今生”,并從中獲取新的靈感。通過將歷史與流行相融合,將歷史元素融入生活的日用品中,更好地去體會故宮文化,使年輕人在無形中受到熏陶。

(三)擬人化講述手法——一只宮廷御貓

故宮為約200只流浪貓創造家園,它們是故宮的一分子,承擔著捕捉老鼠,保護文物不受啃咬的重任。它們的另一個能力就是賣萌,可愛乖巧的它們吸引了許多人不遠萬里來看“御貓”。節目中運用擬人的方式,通過一只名叫“魯班”的御貓,串聯節目,發揮知識傳輸的作用,也增加了節目的趣味性。這只貓的出現讓節目充滿生氣,通過貓文化也讓故宮文化品牌得到更好的傳播。

(四)人工智能——阿爾法蛋

故宮另一萌寵——阿爾法蛋,他的加入給沉重寂靜的故宮增添了活力,也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它作為知識存儲機器人,腦子里裝滿了故宮知識,與故宮相得益彰。它能解答嘉賓問的許多問題,給觀眾普及許多傳統文化知識。這也是傳統文化與新興科技完美結合的開端,為之后的節目創新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故宮的“故”與創“新”的碰撞下,擦出火花,讓傳統文化煥然一新,創新的模式增加了親近性、趣味性,拉近了觀眾心中與傳統文化的距離。

五、以《上新了·故宮》為代表的文博類節目價值與意義

文博類綜藝節目產生之初,是通過在綜藝節目中滲透一點歷史傳承的方式,如《快樂大本營》有一期請了《延禧攻略》劇組,在節目中就提到了三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緙絲工藝”“京繡”“南京絨花頭飾”,到現在專業的文博類綜藝,有朗讀信件類《見字如面》,詩詞類如《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依然存在泛娛樂化?!渡闲铝恕す蕦m》獨樹一幟,通過一系列創新方式,打破了大家對故宮的傳統刻板印象,將這些未開放區域“零距離”地展現在公眾視野中。

它提高了故宮在年輕人生活中的提及度,讓它真正火了一次。為了增加故宮的影響力,故宮希望打造一個慶典,將傳統節日與文化融合,讓游客產生共鳴情感的同時愛上傳統文化。故宮舉辦了“紫禁城里過大年”的活動,貼上春聯、掛上彩燈的故宮熱鬧非凡?!渡闲铝恕す蕦m》節目引導民眾重視文化的熱潮,也增加了經濟收益,文創、門票等產生的資金也將會繼續投入于文物的開發與修復中。這一系列的改變,都體現著中國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無論社會怎么變遷,經濟怎么發展,歷史亙古不變。

六、結語

故宮是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是上下幾千年的經歷者。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它承載了一個國家的歷史,是國家獨一無二的標識?!渡闲铝恕す蕦m》以傳播各種類型的傳統文化為內容,可通過明星效應、擼貓文化等創新點分析出傳統文化在新媒體中的傳播。伴隨著中國科技的井噴式發展,傳統與未來的碰撞,VR、AR、MR等高端設備的出現為傳統文化在新媒體的傳播奠定了無限的可能性。未來文博類綜藝節目可以增添許多新技能,在演播廳中,通過舞臺效果、虛擬現實,讓在場觀眾親身體驗,感受傳統文化魅力,也能激發觀眾的好奇心。

猜你喜歡
故宮文物受眾
文物的棲息之地
再論“聲無哀樂”——嵇康筆下的聲音與受眾
雪中故宮
文物的逝去
基于受眾需求談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新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故宮
文物失竊
文物掉包案
韓劇迷受眾心理解讀——以《來自星星的你》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