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貧攻堅戰略將轉向“解決相對貧困”

2019-02-20 12:02劉伯霞
城鄉建設 2019年23期
關鍵詞:長效機制貧困人口公共服務

■ 劉伯霞

消除貧困是人類的共同使命,更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全球性挑戰。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更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奮斗,短短70年,減貧7億人,減貧人數相當于整個非洲或者歐洲的人口總數,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惠及人口最多的減貧奇跡!2020年還將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發展中首次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現象,這意味著中國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確定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減貧目標,大大加快了世界減貧進程!不但扭轉了歷史上積貧積弱的中國形象,而且逐步解決了困擾中國和世界幾千年的貧困問題,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優勢和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還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前署長海倫·克拉克曾由衷贊嘆,“中國最貧困人口的脫貧規模舉世矚目,速度之快絕無僅有!”

一、減貧有多輝煌,扶貧就有多艱辛

脫貧攻堅是中國共產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從扶貧歷程看,先后經歷了1949至1978年的小規模救濟式扶貧、1978至1985年的體制改革推動扶貧、1986至2000年的大規模開發式扶貧、2001至2013年的整村推進式扶貧、2013年至今的精準式扶貧五個階段,實現了我國農村扶貧工作由粗放扶貧向精準扶貧的轉變。從時間節點看,以2020年為時間節點,精準扶貧可劃分為消除絕對貧困(2013-2020年)與解決相對貧困(2020年以后)兩大階段。

二、脫貧攻堅戰的重心將轉向“解決相對貧困”

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提“解決相對貧困”: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全會釋放了3個信號:第一,反貧困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反貧困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在絕對標準下的絕對貧困問題消除后,貧困問題會以相對形式存在;相對貧困問題是不能消除的,會永遠存在。第二,中國反貧困戰略即將轉換。2020年中國消除絕對貧困后,將進入更加注重相對貧困和多維貧困、統籌城鄉貧困的扶貧開發新階段,脫貧攻堅戰的重心將轉向“解決相對貧困”,為此需要盡快制定2020年后的減貧新戰略。第三,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三、相對貧困的量定

“相對貧困”是指在特定的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依靠個人或家庭的勞動力所得或其他合法收入雖能維持其食物保障,但無法滿足在當地條件下被認為是最基本的其他生活需求的狀態。其實“相對貧困”問題很早就進入高層視野,中央領導曾多次關注貧困線的邊緣人群。2016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和高標準的小康是兩碼事,我們不是一勞永逸,畢其功于一役,相對貧困、相對落后、相對差距將長期存在。2019年4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時指出,打贏脫貧攻堅戰,只是消除了絕對貧困,緩解相對貧困將是長期任務,我們要認識到一些長期存在的問題,逐步分階段地解決。只不過這次提出“解決相對貧困”是十八大以來首次在中央全會公報中提及。因此,這次全會提出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是審時度勢全面促進中國反貧困戰略的轉換。

四、相對貧困的標準確定

長期以來,在中國反貧困對象的瞄準和政策設計上,側重于“因貧”所導致的基本生活方面“窘困”問題的解決,即聚焦我們通常所說的“生存型”貧困問題的解決。而相對貧困是對特定參照群體而言的,即同一時期,不同成員之間由于主觀認定的可維持生存水準的差別而產生的貧困。相對貧困的標準隨著整體收入來定,比如低于平均收入70%或50%算窮人。國外通常以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中位收入50%或60%作為相對貧困的標準,由此發達國家相對貧困人口的比例在10%左右。不過我國目前還沒有開始制定相對貧困的標準。但是,許多地方已制定了本地區的“相對貧困標準”。比如,廣東在全國率先建立動態調整的相對貧困認定標準,建立了精準識別工作機制,根據核查情況、人口變動、返貧和新產生貧困情況,及時納入動態調整范圍,確?!安宦湟粦?、不漏一人”。早在2016年,廣東省就以4000元作為新的扶貧標準,全省認定相對貧困人口176.5萬、相對貧困村2277個。全國其他地方也可參照制定。

五、相對貧困問題解決更復雜

解決相對貧困將比解決絕對貧困更復雜,持續的時間會更長,遇到的問題會更多。解決相對貧困問題,主要是緩解和縮小城鄉差距,其根本在于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的建立。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這也是長效機制的核心,比如教育、衛生、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城鄉差距問題,這些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加以解決。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中“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健全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使改革成果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等字眼都在昭示著中國共產黨要進一步“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堅強決心。

六、盡快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過去解決絕對貧困重點是解決貧困群體的溫飽問題,但絕對貧困解決后的持續發展,需要外部機制和內生動力的雙重支撐,需要通過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來實現。

一是充分發揮基本公共服務的作用,建立相對貧困人口發展的基礎性機制。建立有利于相對貧困人口的包容性扶貧政策體系,拓展減貧政策的主體覆蓋面,兼顧社會政策的統一性和特殊性,并不斷完善相對貧困地區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尤其要重視對相對貧困群體的基本公共教育、基本醫療衛生、基本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服務,重點是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創造基礎條件讓貧困群體自強自立,激發相對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

二是整合資源,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促進”的相對貧困治理的整體性機制。在政府主導下,依靠市場力量和社會資源來建立相對貧困治理的整體性機制。利用市場的作用,發展多樣化的產業結構,鼓勵勞動密集型等相關產業向相對貧困地區和相對貧困人口傾斜,增加和拓寬相對貧困個體參與市場的機會和空間。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相對貧困的治理,有效整合社會扶貧資源,建立城鄉相對貧困家庭社會服務體系,形成政府力量和社會力量的有機結合。進一步完善責任體系、政策體系、投入體系、工作體系、動員體系、監督體系和考核體系等中國特色的相對貧困治理體系,不斷提升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能力。

三是建立解決相對貧困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機制。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解決相對貧困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機制,關鍵是要實現觀念、規劃、產業、體制和政策等方面的有效銜接。觀念銜接上,一方面,把鄉村振興的理念貫穿到解決相對貧困的全過程,因為只有真正實現了鄉村振興,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相對貧困;另一方面,把解決相對貧困問題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推動相對貧困治理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相互促進,把扶貧經驗應用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當中,推動鄉村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產業銜接上,要高度重視發展長效扶貧產業,依靠農村產業興旺,建立農民穩定增收和持續減貧的長效機制。鄉村振興戰略落腳點是農民生活富裕,生活富裕關鍵在于農民增收,而農民增收需要依靠本地產業支撐,即實現農村產業興旺。

四是建立干預代際貧困傳遞的阻斷性機制,防止返貧。在對貧困家庭實施物質援助的同時,培植相對貧困對象積極追求脫貧致富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優化相對貧困群體的生計資本結構,提升其組合、使用生計資本的能力,防止返貧現象發生。堅持扶貧與扶志相結合,通過實施“ 婦女教育計劃”和“兒童發展計劃”,加強母親教育,特別是加強女童教育,提升相對貧困家庭的人力資本,從根本上阻止貧困現象的代際傳遞。

猜你喜歡
長效機制貧困人口公共服務
構建長效機制推進掃黑除惡治理常態化
關于構建審計整改長效機制的思考與探索
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
建立三大長效機制 保障礦井長治久安
隱形貧困人口
十八大以來每年超千萬人脫貧
要讓貧困人口真正受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