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教學的揚棄與堅守
——以部編人教版《愚公移山》教學為例

2019-02-21 06:55廣州市新穗學校
師道(教研) 2019年3期
關鍵詞:愚公移山寓言核心

文/廣州市新穗學校

付 亮

近幾年,隨著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出,以及部編新教材的使用,初中語文教學也迎來了變革。一線語文教師應當審時度勢積極改變教學策略,在新的背景下,使課堂教學煥發生機,真正有助于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本文結合部編人教版《愚公移山》的教學,探討在核心素養時代如何面對傳統的經典課程,希望能帶來新的啟示。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自 1935 年首次入選初中國文科教材《國文八百課》以來,繼而選入人教版、語文版、蘇教版,堪稱經典的教材文本。不過,從部編本教材與課標實驗教材比較來看,變化最突出的有兩點:其一,課文所在教學單元的重要性提高了,由自讀課文變為了教讀;其二,課文的課后題目設置有了明顯的變化,數量增多,由三個題目增加到了六個,訓練內容更加多元化,由原來的“研討與練習”一個板塊變為“思考探究”與“積累拓展”兩個板塊。這樣的變化更體現出核心素養所包含的四個要素,即對語言的建構與應用、對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對審美的創造與鑒賞以及對文化的理解和傳承(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的培養方向)。

一、教學策略上的“變”

語文教學的培養目標的變化決定了教學過程中采用的策略的變化,如《愚公移山》等傳統經典課文,在新一輪的教改背景下,我們教學的策略也應該有所變化:

(一)明確重點,確定體裁

《愚公移山》是部編本教材八年級上第六單元22課,課標實驗教材九年級下第六單元第23課。部編本教材課后題第二題與第六題都強調了這篇課文是寓言,相比之下,課標實驗教材卻沒有提及,忽視了文本體裁。寓言,通常用比喻型的故事來寄托意味深長的道理,故事情節的虛構性較強,《愚公移山》作為寓言故事,應將故事背后所蘊涵的道理作為教學的重點。故事的主旨并不在于移山的實踐,而在于移山這樣的頑強意志。以往的教材未明確說明本文的文體是寓言,教學過程中卻忽略了寓言本身的特點,導致關注點集中于“為什么不搬家”“子孫是否情愿”之類較為現實的問題,這樣的課堂討論就偏離了寓言教學的主線。

(二)培養思維,多元解讀

語文作為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課程,對學生的成長影響深遠,而學生對文本往往會有新的看法。因此,《愚公移山》課堂教學中,可以啟發學生各抒己見,甚至讓學生在思維的交鋒中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在多元解讀過程中不僅要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想法,還要做到充分的預設和引導。以往的教材在《愚公移山》的課后提出“搬山這么難,為何不繞路或者搬家?”這樣的問題,部編本教材雖然取消這道題目,但這樣的疑問及其帶來的思維碰撞仍然很有意義。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正確的理解,充分把握文章的價值取向,讓學生學會和作者展開對話,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尊重經典,傳承文化

從時間上來說,《愚公移山》經過歲月的滌蕩,多少年來一直被作為經典文章廣為傳承。這就要求教師具備必要的素質以確保對該類課文的正確解讀,充分發揮其作為傳統經典文章的影響力。而好的解讀必須以寓言的體式為指導,使其文化功能充分得到發揮。

對于該篇課文的解讀,不需要標新立異,只需要按照一貫的解讀方式即可,也就是將愚公所體現出來的不畏艱險、堅韌不拔的勇氣和毅力充分展現在學生面前。在歷代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愚公精神”早已深入中國人的骨髓之中,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展現不同的時代特征和意義,但從本質上來講其內涵卻是始終不變的。一些已經成為歷史文化代表的經典,早已得到中國人的公認和定評,不能對其結論進行隨意更改。愚公移山的形象從產生、流傳、演變經歷了由寓言故事之哲學意義到人文精神的思考,由人文精神思考到自我反思,最后上升到民族價值觀的高度。

(四)創設語境,自主探究

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還可以通過創設語境來實現,在具體語境中對重要詞句的作用和意義進行更為具體的體會和理解,描述自己對作品中人和事的體驗和感受,這也正符合語文運用的要求。在解讀《愚公移山》這篇文章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梳理文章內容,準確理解愚公之妻和智叟二人對愚公“移山”的不同態度,分析人物語言在不同語境中的作用。課堂是加強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主要陣地。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主要方面就是對課堂面貌實施改革,對傳統教學中繁瑣、低效的環節進行簡化,將課堂時間還給學生,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自主性,充分為學生營造語言環境,逐步提升學生的語言審美情趣。在《愚公移山》中,愚公之妻獻疑,而智叟是笑而止之。稱呼上其妻使用的是君,而智叟使用的是汝。同樣的問題,基本相同的一句話表現的態度如此不同。

二、教學策略的“不變”

從語文核心素養四個方面的關系,以及培養的側重點出發組織教學,《愚公移山》教學目標主要還是圍繞三個方面:在知識與技能方面,主要是掌握文中的文言實詞、虛詞詞意,疏通文意,了解寓言體裁;在過程與方法方面,體會文章用對話描寫和對比手法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認識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及其現實意義。這是教學目標及策略不變之處。

(一)知識積累,培養能力

《愚公移山》作為文言文,應當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文基礎知識。在文中出現了文言詞匯、句式等,所以首先需要提升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明確課文思路和大意,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課文。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老師采用學生提前預習和課堂重點講解相結合的方式,對特定的字詞給予強調。

(二)文本意識,了解學情

文本意識就是堅持把課本作為語言訓練的憑借。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既要注重課本的分析與解讀,又要擺脫教學參考書這些所謂的權威的束縛,不要照抄照搬現成的觀點,要對課本進行深入鉆研,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感悟。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因此老師要深入細致地備課,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符的教學計劃。如在《愚公移山》中,有些實詞、虛詞、難讀的字詞等在課前預習的環節中難以掌握,這就要求老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在課堂上加以點撥強調,并對課堂教學進行專業化預設,以便調控課堂教學,促進課堂教學順利進行。

(三)情節梳理,開展活動

《愚公移山》教學中,故事情節與人物形象的分析同樣是教學重點。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對人物獨特的語言分析,圍繞《愚公移山》開展一系列聽說讀寫活動,促進學生聽說讀寫全面發展。如寫愚公時通過正面描寫,與智叟作對比,用側面烘托的手法通過寫山高路遠體現移山艱辛;也可以根據寓言類型開展讀書分享會,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三、貫徹語文核心素養,做好“揚棄”與“堅持”

核心素養背景下,針對“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內容的培養,我們以往的教學策略必須有所揚棄與堅持。注重思維、審美與文化上的創新培育,實現這些前提是通過語言學習與分析,切實提高語文核心素養,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加強對語文教材的利用。教學工作的開展需要以教材為依托,教師教學需要做到與教科書的充分結合,確保將教材的基本要求落實到位,引導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逐步形成語文核心素養。比如,對教材中字詞的含義進行準確理解和把握,通過字詞的教學為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撐,以更好地服務于閱讀教學;通過對文章作者情感的充分體會,實現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提升等。此外,通過詞語的學習和積累有助于學生作文詞匯的增加;對教材中的佳句進行品讀,有利于學生掌握寫作技巧;而通過對教材中文章寫作方法的了解,更能提升學生的布局謀篇能力。

二是要增加課外閱讀量。學生獨立能力的培養是開展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因此,有必要不斷增強課外閱讀量,通過多方式、多渠道的閱讀,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達到培養學生高雅趣味和高尚情操的目的。這就要求語文老師加強引導,盡可能擴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不斷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三是加強對學生語文學習的引導,堅持從生活中獲取素材的理念,充分結合生活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教材只能起到一個引導作用,而我們開展語文教學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對生活中實際素材的學習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和提升。

隨著我國不斷深化語文課程改革,打造語文高效課堂,切實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成為了初中語文教師重點研究的課題。在新一輪的語文教學改革中,我們應當以發展核心素養為契機,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方法和語文思維,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加強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塑造有文化、有道德、有擔當的人。

猜你喜歡
愚公移山寓言核心
我是如何拍攝天和核心艙的
近觀天和核心艙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艙
寓言
成長的寓言
時裝寓言
影像藝術家楊福東與勞斯萊斯汽車合作藝術短片《愚公移山》上海全球首映
《愚公移山》——楊福東影像新展
《愚公移山》一課的教學設計
核心價值觀 要害在核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