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指字母雙拼法在聾校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2019-02-21 17:57
綏化學院學報 2019年4期
關鍵詞:雙拼聾校韻母

鄭 璇

(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重慶 401331)

一、問題提出

(一)研究對象。指拼(Fingerspelling)指利用手指的指式動作代表字母,從而表達有聲語言。它本身并不是一種獨立的語言,只是手語中的一種輔助表達手段[1]。指拼在我國聾校語文教學中應用甚廣,是幫助聾生學習發音、識字、寫話的一種極為有用的工具。我國現行的指拼方案為1963年修訂的《漢語手指字母方案》,單個字母均以單手拼打。但在涉及音節時,大多數聾校使用單手逐個依序打出所有字母,還有部分聾校使用一種特殊的方法,即右手打聲母,左手打韻母,一次性呈現整個音節。該方法是1974年由周有光與沈家英在《漢語手指字母方案》的基礎上創造的,原名為“漢語手指音節指式”[2],后來也有人稱“雙拼指語”“音節指語”“聲韻雙拼”“漢語音節指式”等。本研究中將之稱為手指字母雙拼法,下文簡稱雙拼,以區別于傳統的單拼。

(二)研究意義。從理論上看,國內對指拼的語言學本體研究幾乎為零,尚無人專門對指拼的應用狀況進行系統調研,現能查詢到的成果主要是一線教師的教學經驗總結,且絕大多數集中在單拼上。本研究無疑能大大拓展和深化現有的指拼理論研究。

從實踐上看,國家通用手語方案對漢語拼音單個字母的打法進行了規范,但在具體教學中涉及音節時如何處理尚無定論。對雙拼進行系統整理和研究,符合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的需求,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手語技能,優化拼音教學效果,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全國隨機選取了四所學校開展調查:北京啟喑實驗學校、廣州市啟聰學校、昆明市盲啞學校、豐城市特殊教育學校。從地域角度看分布較為均衡。四所學?,F均有能用雙拼進行常規語文教學的老師,但使用年限、使用領域、學習渠道、熟練程度各不相同。

研究使用的方法為課堂觀察法、實驗法和訪談法。課堂觀察法和實驗法用來獲取語料。其中用到的書面材料包括35個韻母、35個字、20個詞、5個句子、1個語篇,請調查對象在沒有事先準備的情況下即時拼打。書面材料內容的選擇并非隨機,而是全面而較為平均地涵蓋了漢語拼音中所有的聲、韻、調。訪談法則用來獲取基層特校師生、特教學者和社會聾人對雙拼的看法與態度。

調查結束后,對所獲雙拼語料進行整理和分析,視頻共計226分鐘;對訪談音頻進行文字轉寫,共計4.38萬字。

二、研究綜述

目前國內文獻中對指拼的論述總體較少,而涉及雙拼的則更加罕見。雙拼發明人周有光、沈家英在《從漢語手指字母到漢語音節指式》一文中對雙拼的設計理念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闡述,并簡述了雙拼自1974年問世以來在各校進行試教和推廣的過程?!稘h語手指音節設計初稿》作為附件列于其后。1980年,周有光又在美國學術期刊上撰文介紹中國的指拼,其中也對雙拼作了簡要介紹[3]。在雙拼的試用過程中,沈家英還根據實踐心得撰寫了《“漢語手指音節”拼法的優越性》一文,對手指音節的設計要點、試用情況和優越性進行了闡述,并建議有關部門組織各地教師成立專題研究小組,進一步研究并完善該方案,“使它早日成為《漢語手指字母方案》的正式補充設計”[4]。但遺憾的是,自這兩位雙拼創始人之后,盡管全國各地有不少聾校使用雙拼進行教學,各校之間缺乏彼此交流,缺乏對雙拼的系統整理和理論反思。雙拼研究陷入漫長的沉寂期。

北京四聾的王雍垕是全國最早掌握雙拼的教師之一,她在1995年發表的《談漢語手指音節在聾校教學中的作用》一文中,將手勢語、手指字母、手指音節三種聾校教學輔助手段進行對比,指出傳統單拼拼打音節時需要打幾個指式,閃動過快,學生眼睛容易疲勞,而雙拼一次打成一個音節,動作少,穩定方便,而且能同口型變化更好地對應和配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看話技能。她還指出,雙拼較單拼的拼打速度更快,是“聾校輔助語言教學的得力手段”“使手指語在聾校教學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5]。

此外,畢玉儉、張開軍、黃翠蘭等人也對雙拼進行過闡述。黃翠蘭認為,雙拼盡管不是通用指語,但在實際教學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是因為它具備一系列優點,比如符合漢語拼音聲母和韻母相拼的規律、內部結構邏輯性強方便記憶、聾人看起來方便省力等[6],但也有無法避免的缺點,如雙手拼打時不能同時做其他的工作,各地的一些韻母指式打法有差異,個別韻母指式設計不科學,不適合只有一只手的殘疾人使用等[7]。畢玉儉,張開軍則認為:“雙拼指式雖然形象穩定,易于觀察,但它不僅占用了教師和學生的雙手,而且不很符合拼讀現律,給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帶來諸多不便”,建議設計一種新的單手指語,“把教師和學生從雙手指語的雙手中解放出一只手來,方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8]。

此外,昆明盲聾啞學校教師程雪懿長期以來致力于雙拼教學的探索研究,她的《淺談雙指語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淺談雙指語在聾校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兩篇文章曾在全國現代特殊教育論文大賽中獲獎。在文中,她較為系統地對單拼和雙拼進行了橫向對比,分析了各自的優劣,闡述了雙拼在聾教育低年級拼音教學和口語康復教學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雙拼是一種非常適合聾生生理特點的拼音教學模式,但同時也有一定局限性,如指式較為抽象繁多,容易混淆和遺忘,而且作為一種輔助學習拼音的工具,不能獨立使用。

上述聾教育工作者基于自身教學經驗對雙拼進行的總結,盡管在研究深度和廣度上尚有局限,但卻為我們提供了難能可貴的研究參考。

三、對雙拼的解讀

(一)雙拼和單拼的區別。和單拼法相比,雙拼的特殊之處在于以下兩點:首先,在指式上有所增加,針對復韻母設計了專門的指式;其次,在拼打方法上有所改革,教師同時使用左右雙手,右聲左韻,一次打出一個完整音節,學生觀看時,左聲右韻,方便視覺感知。

傳統的單拼法是根據《漢語拼音方案》設計。而雙拼方案則有一些細小的變化:《漢語拼音方案》中的ueng在雙拼方案中沒有,而雙拼方案中的er在《漢語拼音方案》中也沒有。這是基于以下考慮:首先,ueng在進入音節時,如果遇到零聲母的情況,改“u”為“w”,除此之外無法和其他聲母相拼,這同其他以u開頭的復韻母是很不一樣的。如un、uang等,都可以直接和聲母相拼。故雙拼方案中將其忽略。其次,er究竟是否屬于復韻母,語言學界尚有爭議。但在實際運用中,它可以獨立構成音節,如:耳、二、兒。因此雙拼方案中特別為其設計了指式。

(二)雙拼的設計原則。雙拼的創始人一位是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另一位是一線聾教育工作者沈家英老師。他們倆合作研發的雙拼系統是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季侩p拼的設計原則,可以看出其要旨是雙手各司聲韻,同時呈現音節。楊軍輝博士在接受訪談時指出,沈家英老師先從事盲校教學工作,后轉到聾教育。熟悉盲文雙拼原理或許對她創制手語雙拼起到了啟發作用,盲文的“反寫正摸”和雙拼的“右聲左韻”有異曲同工之妙。

雙拼方案的核心設計理念在于對漢語拼音復韻母打法的改造和優化。凡是《漢語手指字母方案》中已有的單韻母,其打法全盤保留,用左手打出時也只做方向的改變。對于復韻母的處理原則有三條:

第一,為減輕記憶負擔,新增手形越少越好。據統計,完全屬于新創手形的指式僅有4個,即:ai、ei、ao、ou。

第二,規定了9個兼代指式:r兼代er、n兼代en、ng兼代eng、y 兼代ia、w 兼代ua、o 兼代uo、ong 兼代iong、uan 兼代üan、un兼代ün。

第三,同一手形變更方向可表示不同韻母。比如a加上不同的方向變化可以表示an和ang,i加上不同的方向變化可以表示in和ing。這樣設計出的復韻母指式共有10對20個,即:a-an-ang、i-in-ing、un-ong、ian-iang、uan-uang、ai-uai、ei-uei、ao-iao、ou-iou、ie-üe。分組記憶更加快捷。

可見,和單拼相比,雙拼在設計上更注重漢語拼音在音節拼讀中的實際運用,其初衷是便利教學實踐。

(三)雙拼的誕生和傳播。1974年雙拼問世,1975年,沈家英所在的學?!本┦械谒拿@人學校成立了實驗班,專門試行雙拼教學。王鳳昇、王晨華兩位老校長在訪談中指出,當時學校的教學理念是“以口語教學為主,其他語言形式為輔,多種語言形式相結合,重視書面語的培養”,其中的“其他語言形式”就包括了單手指拼,音節指式,手語等??梢?,雙拼作為幫助聾生學習拼音的輔助工具,是口語教學政策主導下的產物,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

四聾老校長王晨華在訪談中這樣回顧:“這個實驗班辦了八年。雙拼的使用范圍并不局限在班里。當時學校領導對此非常關心和支持,雙拼開始實施后,學校要求每位任課教師都必須學習。因此,全校老師紛紛學習雙拼,擴大了雙拼的使用范圍。盡管主要承擔實驗任務的是王雍垕,馬燕玲兩位老師,但其他各班上課也要使用,所以約有幾十位老師都掌握了雙拼。這種方法創制出來后,主要在低年級(一到三年級)使用。當時全國各地聾校之間的交流往來比較頻繁,全國各地的兄弟學校來北京參觀學習的非常多。每來一所學校,老校長王鳳昇都會詳細介紹學校各方面的情況,而音節指式引起了大家的特別關注。在課堂觀摩之后,各校非常感興趣,索要了相關方案,回到各自的學校開始試驗。雙拼就這樣慢慢走向了全國。我們四聾也曾在全國會議上介紹過雙拼方案,但一直沒有得到官方推行。所以至今還是只有一部分學校接受了這種方法?!?/p>

可見,北京四聾堪稱雙拼的發源地和重要陣地,對全國起到了示范和帶頭作用,客觀上引領了雙拼在全國聾校中的使用和傳播。此外,一些學校彼此之間互相聽課學習、全國性的聾教育會議、聾校之間的人員流動等也對雙拼的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

我們通過“滾雪球”的調查方式,對曾使用過雙拼的學校進行了不完全統計,結果共計62所,地域分布極為廣泛,北到黑龍江,南到廣東,東到江蘇,西到青海。其中,有部分學?,F已不再使用雙拼,或僅有個別教師還在堅持使用。但也有不少學校一直使用雙拼至今,如,廣州啟聰學校、西寧聾啞學校、昆明市盲啞學校等。江西省是雙拼最盛行的省份,不僅用雙拼的學校數量多達27所,而且高校和聾校合作開展相關的教改研究。而北京作為雙拼的發源地,反而已經漸漸失傳。

雙拼沒有在全國推廣開來,究其原因,除了傳統的單拼法模式單一,易學易記,受眾廣泛之外,也可能是由于雙拼誕生時正值口語教學政策主導聾教育,手語在聾校被排斥,因此以指拼來輔助教學也未能受到應有的重視。此外,雙拼僅僅是拼音教學,占用課時有限,并不能替代手語進行日常溝通。而且,雙拼的出現比單拼晚了十幾年,經由自發性的校際交流得到傳播,沒有經歷統一規范過程,缺乏官方推廣的必備條件?,F將各校的雙拼打法進行橫向比較,發現了以下差異:

第一,方向上存在差異。如üe:原方案對方向的規定是“指尖向前,手背向左”,但除此之外,我們還發現了兩種不同的打法,一種是指尖向上,掌心向前,另一種是指尖朝左(用左手拼打時),掌心向前。üan、ün等以ü作為韻頭的復韻母也有類似情況。

第二,手形上存在差異。如ong、iong:這類字母使用的手形是u手形,但有的老師打u手形時除拇指之外的四指分開,看起來變成了5手形。

第三,運動方式上存在差異。如,有些老師打涉及ü 的韻母時手指不抖動,有些加了抖動。在抖動的方式上,也有些人是除拇指外的四指作為一個整體前后微動,有些人是四指交替微微抖動。

第四,在是否合并字母的問題上存在差異。有人認為,合并過多不利于學生掌握復韻母,而且有些復韻母手形容易跟相同的聲母手形撞車,因此寧愿依次打出字母,如uo打成u-o,er打成e-r,ia打成i-a,ua打成u-a。

探究這些差異出現的原因,很可能與傳播手段不發達有關。當年,各校教師通過復印資料自行摸索著學習,僅有靜態圖片供參考,無法通過動態視頻資料來準確感受,由此造成在傳播中的畸變和異化。此外,有的老師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對原始方案進行了一些微調和改進,這也是雙拼在流傳中出現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對雙拼的評價與爭議

(一)師生對雙拼的評價。對雙拼最有發言權的無疑是作為長期使用者的教師。訪談中,他們對雙拼的評價和反饋如下:

首先,不少教師對雙拼這種方法抱有好感,長期堅持使用。如北京某老師表示:“我個人很喜歡雙拼,平時在教學中經常使用,其實也不是刻意的,是習慣成自然了”。昆明某老師表示,雙拼是對傳統單拼的反思,從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單拼閃動變換頻繁的弱點,她在教學時感覺到接受雙拼教學的孩子書面語的流暢度和準確度高于以傳統方式教學的學生,甚至后來轉做語訓工作,也發現雙拼能更好地呈現音節,讓孩子一步到位,自然流暢地拼讀。當然,我們也發現一些教師(尤其是自己并不會雙拼的教師)持懷疑或觀望的態度。如上海某老師提到,自己的同事普遍對雙拼比較抵觸,認為這相當于讓孩子們又重新學習了一門語言,比較麻煩。福建某老師認為:“由于多媒體教學的出現,雙拼已經失去它教學的優勢。我們現在研究雙拼,與其說是它對語文教學仍有價值,不如說是把它當作一種教育文化遺產來研究?!睏钴娸x提到,她曾在江蘇省某聾校的教研活動中提議使用雙拼,但只有一位副校長表示支持她。這些老師對雙拼的抵觸態度或許是因為缺乏了解,無從獲取正式的效果評估和理論解讀。

其次,雙拼的使用者們對其作用有較為全面和清醒的認識。他們一致公認,雙拼作為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對聾生學習拼音和學說話起到重要的作用,具有呈現直觀、拼打速度快等客觀優勢。楊軍輝博士認為,雙拼是漢語啟蒙教育的工具,可以輔助學生進行漢語學習,是對手勢漢語的有效補充。王雍垕老師認為,雙拼克服了手指字母運用中指式過多的缺點。何靜賢校長認為雙拼可以“整體認讀,減少閃動,有助于記憶音節,日常溝通中快捷輔助口語和手勢”。但同時,他們對其缺點也不否認。如王晨華校長認為“我覺得雙拼是很好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程雪懿老師認為雙拼對老師的基本功要求很高,學習起來記憶負擔相對較重,即使是掌握得快的老師,也需要幾個月才能熟練運用,而且在使用中很容易產生錯誤,因為有些指式一轉動,方向產生變化,就表示不同的韻母。教師們普遍承認,雙拼主要用于低年級的語文教學,為書面語奠定牢固基礎,但在其他方面應用有限,因此當學生漸漸長大之后,這種方法就用得少了。

雙拼的使用者既包括教師,也包括學生。在接受訪談的學生中,有的自小學一年級起即學習雙拼,也有的到了初中、高中才開始接觸。很少有學生知道“雙拼”這個術語,但對單拼和雙拼的區別都有直觀了解。比較一致的觀點是:認為雙拼適用于低齡階段,對學拼音、學說話有幫助;主要用于課堂而不是日常溝通;學習起來會有一些挑戰,不過經過努力可以掌握。有學生指出,自己在碰到比較陌生的概念時,采用的方法是用生動形象的手勢去形容和描述,避免使用指拼。學生對雙拼普遍持一分為二的態度,既肯定它在學習過程中有比較大的幫助,又覺得它掌握起來有點麻煩和枯燥,希望通過改良克服現有的缺憾。不少學生直至畢業后多年仍記得這種指拼法。楊軍輝在受訪時表示,自己是中學時才轉學到聾校,并非雙拼實驗班上的學生,但是看同學使用雙拼,自己也很感興趣,很快學會了并受益終身。還有的學生進入大學后,會向周圍的同學介紹自己母校的雙拼,宣傳它的優越性。

(二)使用中的爭議。調查中,我們發現各校教師對雙拼的理解存在一些爭議,總結歸納如下:

首先是聲調。原方案中只涉及聲母和韻母,并未涉及聲調。在加不加聲調的問題上,各校執行情況不一,有的不加,有的統一都加,有的有時加有時不加,如北京的聾校平時運用雙拼讀文章時不帶聲調,但在有必要區別字義時就會帶上。至于打聲調時是單手動還是雙手動,各校情況也不一致。大多數學校的雙拼是右手聲母不動,左手韻母移動打出聲調符號,也有的學校是左右雙手同時移動打出調號。對此老師們看法各異。如王晨華校長認為這取決于老師的具體習慣,但她個人“傾向于單手打,只動左手韻母,因為雙手一起動的話視線要跟著劃一個弧線,不太舒服,看著容易暈”。何靜賢校長則認為:“音節指語的聲調方法有二,一是韻母不動,用右手食指在左手韻母上按視者方向打出;二是左手韻母自帶調(視者方向)。個人認為一的打法雅?!倍萄┸怖蠋焺t傾向于認為雙手同時移動表示聲調更便于觀看,如果老師掌控得好,晃動不會太大,學生觀看也更有連貫性。

其次是對左右手分工的看法。江西的許多老師為了便于學生模仿,會打鏡像的雙拼,也就是教師的動作反過來,左手聲母,右手韻母,這樣學生面對面模仿時,就是右手聲母,左手韻母,是原方案中規定的正確打法。但大多數老師在實踐中認為沒有必要打鏡像手語,師生雙方都按照“右聲左韻”的原則打,學生自然會進行轉換。廣州聾校的何靜賢校長指出雙拼的基本原則是“視者為重”。讓對方看,自己不看。即使是左撇子,也遵守這個規則?!白笥沂址止ぢ?、韻是合理、科學的,不要因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暫時問題而改變,否則不符發明者的初衷?!彼J為只有堅持這個原則,手語信息傳遞才迅速精準,而且在教學實踐中,“學生經過一個月強化訓練,就不會寫反聲韻了”。

最后是出手的順序。雙拼究竟是先出左手,還是先出右手,也存在爭議。楊軍輝認為,一般人是右利手,先右手出聲母手形,然后左手再出韻母,符合表達習慣。但實際操作上,全國大部分老師是同時出兩手,似乎不存在先后問題。如江西省就要求教師同步出左右手,這樣打雙拼的速度可以和說話的速度一致。

針對以上問題,各校老師一致希望能夠出臺更加具體、明晰的標準雙拼方案,以對現有打法進行規范,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

五、結論與建議

可見,雙拼作為一種特殊的指拼手段,重點解決音節拼讀中的聲韻呈現問題,是老一輩教育工作者植根于國情的創舉,也是對傳統單拼的發展和完善。盡管沒有以官方形式固定下來,但這種方法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全國各地聾校中傳播、發展和演變,一直沿用至今。雙拼在各地實施多年來,一線師生既認識到它的優越性,如便利實際教學,也意識到了它在適用年齡、使用范圍、功能作用等方面的局限。

著眼于今后的聾教育發展,我們提出以下建議:首先,進一步深入調查各校的雙拼使用狀況,進一步整理和規范現行的打法方案,并提交有關部門作為決策參考。其次,在有條件的聾校通過平行班的方式比較雙拼和單拼兩種模式,評估其短期和長期教學效果。

猜你喜歡
雙拼聾校韻母
聲母韻母
注冊表+雙拼碼表 彌補微軟雙拼自定義缺憾
具身德育理念下聾校德育課程建構
皮革拼帆布“帆布包”的新摩登
單韻母扛聲調
《湘水韻》及其編撰原理要點
利用支付寶進行花朵的識別
格構式鋼管混凝土風電塔架雙拼節點性能研究
發揮交互電子白板優勢 打造聾校語文高效課堂
電子白板讓聾校英語課堂更精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