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化”5G背后的失序與威脅

2019-02-24 08:23吳雪
新民周刊 2019年6期
關鍵詞:神化基站時代

吳雪

美國正式引渡孟晚舟、指控華為13項罪名,中美關于5G白熱化的博弈還在繼續??梢灶A見,5G未來必然與國家命運“同仇敵愾”、“同頻共振”。

如此重要且處在暴風中央的5G,在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口中,卻被認定為一個“神化”的存在,“不要夸大華為的成就,5G的作用”、“5G不是海浪,海浪來了,不是要撈財富,撈不到就錯過了?!薄握堑倪@些話,通過鏡頭傳遍中國。

5G這個輿論場的“寵兒”,“救世主”的人設,是否真的擁有“秒天秒地秒空氣”的完美無瑕?“中國主導5G時代”“世界5G領跑者”的身份定位是否盲目樂觀,沒有一絲可挑剔之處?在反思中抽絲剝繭,目前大多數聲音,可能還做不到“旁觀者清”。

你的隱私 可能不再是隱私

5G時代,是個“信息裸奔”的時代。

人們一邊憧憬著高速率、低延遲帶來的“萬物互聯”通信革命,一邊也在擔憂,技術迭代的無限可能之下,安全隱患的不確定性,是否正在被默默放大。

作家劉慈欣在《太原之戀》一書中曾描繪過“萬物互聯”的世界:2026年,這是一個物聯網時代,家中的一切電器,甚至指甲刀、開瓶器都聯網了,他們隨時聽候主人的派遣,但潛伏的網絡病毒也開始大展拳腳,一個女孩編寫了“詛咒”病毒,操控他給心理脆弱之人錯誤的體檢報告,給熱戀中的情侶打分手電話,甚至編程殺死自己憎恨的男人。

文章發表的年份中國正處在2G時代,以滿足“煲電話粥”的標準,衡量這個暢想未來的劇本,的確是天方夜譚,但在2019年的今天,我們不得不正視,劇本中存在的擔憂,將會走向現實的合理性。大到城市建設、車輛控制,小到移動支付、數據收集,保障安全,保護隱私,不再是經濟、生活的細枝末節,當我們在談論這個未曾謀面、神秘莫測的5G網絡時,一種未知的恐懼撲面而來,神經也本能地敏感起來了。

華東師范大學信息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喬德禮認為,5G技術一旦應用在日常生活場景,將是一把“雙刃劍”。以無人駕駛汽車為例,它可在交通擁堵時,通過相關算法進行優化車流、自動排序泊車等數字化管理,甚至可能強大到讓代人泊車的職業面臨失業,但系統一旦被入侵,非法控制或阻礙都會直接影響行駛安全,而隨著攻擊的越發智能化、隱蔽化,車輛的位置、車主等信息,也存在暴露和非法竊取的風險。

同理,在醫療技術上,雖說可提供遠程診療服務,解決醫療資源不足的難題,但很大程度上也會將原本存放在病例室,由專人看管的病例,通過大數據算法竊取后瞬間公之于眾,進而達到精準行騙的目的;而5G助力中國制造2025,必然與制造業相結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反面也面臨著惡意軟件攻擊、云端邊界模糊等安全隱患。

如果以上擔憂變為現實,那么,像電影《頭號玩家》在虛擬世界“興風作浪”的場景,平移到5G現實的震蕩與變革,也許不再艱難。但在喬德禮看來,隱私泄露、安全隱患,簡單歸結為3G、4G、5G解讀失之偏頗,應該說,有網絡的地方,安全問題都不容忽視。去年8月份,曾經在豆瓣掀起風浪的盜刷熱帖《這下一無所有了》,直指深夜手機莫名發起轉賬,一夜之間被洗劫一空,罪魁禍首竟是一臺價值九千塊的“4G偽基站”,而類似密鑰竊取、偽基站詐騙的新聞,從2G時代就已經屢見不鮮了。

既然安全問題是共性,何故牽扯5G就尤為警惕呢?往淺了說,與3G邁入4G時代的“未知擔憂”異曲同工,往深了說,技術上的不完善或許還沒有令我們足夠放心。中國聯通5G創新中心高級總監范斌,曾在2017世界移動大會上,提出一個“5G是開放的網絡,開放的服務”的口號。有研究者證實,事實上,安全隱患與“開源5G”不無關系,拿谷歌開放的安卓系統來講,系統的源代碼在網上開放,華為可以用,小米也可以用,那么,相較于其他系統就更容易受到黑客攻擊。

Facebook CEO扎克伯格說過,當我們生活在這個信息互通有無的時代,隱私作為一個道德概念將會徹底死亡。移動互聯網就像壓在消費者身上的五指山,永遠也逃不開??纯?,3G時代開始發酵的問題:你在網絡上的任何電子行為、痕跡都會在后臺服務器做備份,最尷尬的時刻常會不經意間曝光;當你買房之后,總有裝修公司加你微信、QQ;自從斯諾登的“棱鏡門”之后,普通人才知道,政府能通過互聯網監視一切,而等到5G時代,這些問題將會更加嚴峻。

技術短板 一面脆弱“高墻”

萬物互聯的“智慧城市”,是正常運轉還是混亂失序?至少在目前5G技術待完善的階段,我們誰都無法“打包票”地傾向任何一方。

但俯下身來認知,可能造成安全隱患的“源頭技術短板”,保持清醒的頭腦,仍是必要的。欲要建造高樓,必先打好根基,而5G的根基就是與3G、4G一樣的“認證和密鑰協商(以下簡稱:AKA)”協議,用這個協議來進行身份驗證,就是讓用戶與網絡建立一種彼此信任的安全規范。

有研究者指出,應用于5G的協議漏洞最可怕,至少會暴露兩點,第一,攻擊者可利用協議來定位附近手機,加以跟蹤;其次,易受攻擊的AKA版本,可能會導致用戶在使用5G時被惡意收費。好在,目前5G協議標準并未敲定,“穩固地基”仍有更新回旋的余地。

但又必須認清的一點,5G物聯網設備,就像“協議地基”上建造的小房間,伴隨著數量激增,攻擊面定會越廣。相較于4G百位計算的連接數,5G將到達“百萬、千萬”的新層級,一份最新物聯網分析報告預測,到2025年,物聯網設備數量將從目前的70億增加到215億。而5G為了高速率、低延遲的目標,必然要建設更密集的基站,這就無形中將工廠、企業以及公共關鍵設施的“安全大旗”,與5G命運綁定,牽一發而動全身。

一份最新物聯網分析報告預測,到2025年,物聯網設備數量將從目前的70億增加到215億。這就無形中將工廠、企業以及公共關鍵設施的“安全大旗”,與5G命運綁定,牽一發而動全身。

而近年來,持續肆虐的分布式拒絕服務(以下簡稱:DDoS)攻擊,勒索加密劫持和其他安全威脅呈現指數級增長,則從另一個角度證實了5G攻擊面只會越來越廣的問題。華住集團被爆5億條信息遭泄露,在暗網上打包售價每10個1分錢;運營商流量源頭遭劫持,竊取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公司30億條用戶數據,盈利年收入達3000萬元??梢韵胂?,倘若一些工廠逐步開始使用物聯網傳感器,連接到5G移動網絡,為DDoS攻擊招募僵尸大軍豈不是輕而易舉嗎?

事實上,任何通信協議,不論安全體系有多強大,加密算法復雜程度有多高,只要存在一個邊緣威脅情況或不安全功能,整個系統安全都可能如“蝴蝶效應”般全面瓦解。況且從5G的前端問題,網速“簡單粗暴”,以及缺少“殺手級”應用來看,出現在5G應用之后的技術短板,可能還尚處在問題的“第二梯隊”。

目前5G網速羨煞旁人,但提升方法頗為“簡單粗暴”——大多是擴大占用頻段、加大投資基站密度、提升芯片數據處理速度等。喬德禮認為,現階段部署5G必用高頻,雖說更高頻譜是5G的重要基礎,但卻存在一個無法逾越的“高墻”,比方說,光的頻率很高,但穿透性差,只要有墻擋著,光就穿不過去。同樣,高頻譜的資源衍射性通常不會超過20平方米,而低頻譜就不一樣,用黃金頻率建1個基站,其覆蓋范圍基本可以媲美高頻的N個基站了。因此,目前5G的廣泛商用,運營商或許會因建設成本,望而卻步。

但從實際出發,通信發展,仍然要充分考慮用戶對技術應用的需求。有聲音質疑,5G的用途多為物服務,而非人。喬德禮認為,此聲音指向5G缺少殺手級應用,比如,商場里的VR、AR,大眾會因好奇去體驗,卻不會掏錢去購買;被熱捧的無人駕駛,完全交由車外遙遠的服務器操控,恐怕也會像《速度與激情8》里的劇情一樣自找麻煩。想補全這一短板,不可冒進,需要時間。

未來,越來越多的5G場景需要應對,同一張物理網絡也會共存多個可靠性、安全性都不同的網絡切片,“大路不走抄小路”的旁路攻擊風險同樣會增加。就像“時序攻擊”,攻擊者可通過分析加密算法的時間執行來推導出密鑰一樣可怕,從5G“切片1”中虛擬機中的代碼運行規律,從容推斷出“切片2”內代碼運行規律,進而向“切片2”發起攻擊。

必須承認,5G基礎的東西有了,但深層的關鍵技術及安全問題仍然在水面之下,等待時間去發掘。

安全隱患 只能最大化防范

5G沒有止步于短板,而是逐步突破,只不過,受限于技術的進階程度,99%、99.99%以及99.999%……的安全系數,實現難度上會有很大差別。

以5G目前成熟的技術,超越現有公共wifi的“安全性能”還是輕松的。喬德禮告訴《新民周刊》,“大規模陣列天線”功勞不小,它打破了現有基站只能連接8根天線的天花板,實現了多根天線同時運作,連接多個用戶同時進入網絡,并且達到較高的傳輸速率,高速率必然也會改變公共wifi,因人員進出、隨時流動等不可控因素引發的一系列安全隱患。比如,wifi萬能鑰匙,涉嫌竊取個人信息;wifi分享軟件,默認勾選隱私條款等。

從5G基帶方面分析,物理層安全,備受業界關注,相較于之前的密鑰安全,它可以通過編碼去實現“perfect安全”,即從前端基站到實際應用的“完全的安全”。從安全防護階段,5G在繼承了3G、4G網絡安全技術的基礎上,開發了多種全新的網絡安全機制,包括“網絡切片”、“多元可擴展認證”、“智能型主動防御”三種安全機制。

以多元信任模型和可擴展的身份管理機制為例,5G時代不只服務于個人消費,更重要服務于垂直行業,衍生出極為豐富的新產品。比方說,新增的物聯網設備和新產品,使用傳統的用戶管理機制在開戶、認證等方面成本過于高昂,已不能完全滿足5G用戶管理的需求,因此需要制定靈活可擴展的身份管理機制,根據業務特征及其新的安全威脅進行優化,在安全和運營成本之間取得平衡。而智能化(AI)主動安全防御機制也是在考慮安全威脅和成本增加上,由被動變為主動的安全防御機制。

安全機制固然重要,但也并非保護5G通信安全和用戶隱私的全部內容,在5G時代,要建立一個安全的系統,重要的是要采取整體觀點,而不是單獨關注個別部分?!巴ㄐ虐踩怯卸鄬拥?,包含了物理層、聯絡層、網絡層,應用層等,各個領域專家必須協同在一起?!眴痰露Y認為,這就是3GPP、GSMA、ETSI、IETF和ONAP等多個組織都在共同開發5G系統的原因。而隨著2017年11月《5G信息安全白皮書》的發布,2018年3月,3GPP安全標準化組織完成了第一版5G安全標準,正式開啟了安全的全新道路。

正如當下的4G一樣,5G有望成為互聯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發展總會與新問題一起辯證存在,5G安全提供的可信度,不僅源于一系列安全特性,更源于系統設計原則和實施準則,只有基于整體風險的思維模式不斷更新,才能持續滿足目前最終用戶、服務提供商及監管方面等預見的用例要求。換句話說,5G安全并不是一個附加功能,而是從一開始就已經存在了。

2G時代的落后者、3G時代的跟隨者、4G時代的持平者、5G時代的領先者……我們翹首期盼的5G時代,能夠進入公眾生活,一定已經具備了合理的安全性。資深科技作者何小帥認為,所有的安全問題,都無法完全解決,從運營方到產業各界,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只能去防范。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隱患,不該成為我們阻止進步的理由。

猜你喜歡
神化基站時代
走下神壇的姜子牙
可惡的“偽基站”
論“神化”學校教育傾向
基于GSM基站ID的高速公路路徑識別系統
基站輻射之爭亟待科學家發聲
先秦“神”觀念演變的三個階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