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辭淺義深
——分析詹姆斯·喬伊斯短篇小說《泥土》中的反復現象

2019-03-05 07:45鄭麗莎倪修張順生
英語教師 2019年22期
關鍵詞:喬伊斯瑪麗亞萬圣節

鄭麗莎 倪修張順生

一、詹姆斯·喬伊斯與《泥土》

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被公認為世界現代文學史上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他具有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被公認為最杰出的修辭作家之一。他的小說集《都柏林人》(Dubliners,1914)雖不富于情節性,且用詞并不深奧,但憑借大量的修辭手法,達到辭淺旨遠的效果?!赌嗤痢罚–lay)是小說集《都柏林人》中最短的一篇,講述了洗衣房工人瑪麗亞(Maria)去自己曾經照料、喂養過的孩子喬(Joe)的家中共度萬圣節的故事。雖小說文字平淡樸實,情節平緩,但詹姆斯·喬伊斯大量運用反復修辭手法,將讀者的目光聚集到少數詞匯與句子上,引人入勝,發人深省,同時突出了瑪麗亞悲慘的命運,揭露了瑪麗亞自欺欺人的精神癱瘓心理狀態。

二、反復的定義與功能

漢語中的反復分為“連續反復”和“間接反復”(張弓1993:117),而英語中的反復分類繁多,根據反復的不同位置、不同結構及不同語言成分,可分為十幾類。鑒于文本素材的單一性,本文主要采用朱永生、鄭立信的界定方式,將反復定義為“為表達需要而重復使用某個單詞、短語或句子”(轉引自李錫純、紀玉華,2014:41)。

在文學作品中,反復作為一種修辭格,具有前景化的效果。就常規語言而言,語言要避免重復(李國南2002:33)。然而,為了在文學作品中起到強調某種感情色彩,渲染某種氛圍或者突出寫作意圖的作用,作者往往會有意地、多次地使用同一個語言結構,即采用反復修辭手法(repetition),刻意違背常規語言,實現作品的文學性(孫會軍、鄭慶珠2010:46)。

三、《泥土》中的反復現象分析

中國作家汪曾祺曾說,“語言是完成一部小說的根本”(轉引自申軍,2016:73)。詹姆斯·喬伊斯的優秀作品《都柏林人》融合了作者對語言形式和作品內涵的雙重創新。其中,雖《泥土》用詞簡單,行文最短,但作者以最高效的表意手段凸顯文章主題,因此賦予了簡單詞匯豐富的內涵,使得“處處有雙關,句句有弦外之音”(申軍2016:74)。這樣微觀的詞匯設置更是增添了小說的表現力和藝術性(李興華2016:42),再輔之以反復修辭手法,將寓意深刻的詞匯多次使用,把作品的主題推向了高潮。本文從詞匯、詞組和句子三個層面對《泥土》中代表性反復現象進行分析,探討反復修辭手法所達到的表達效果。

(一)詞匯的反復

在《泥土》中,詞匯的反復現象很多。全文僅2 636 詞,形容詞nice 出現了12 次、good 出現了6次,副詞very 出現了16 次,連詞but 出現了27 次,動詞laugh 出現了8 次,名詞nose 及不定代詞something 各出現了5 次。其中,副詞very、動詞laugh 和名詞nose 在句子的反復環節予以分析。

下面對形容詞nice、連詞but 和不定代詞something 的典型例子予以分析。

1.形容詞nice 和連詞but 的反復

根據《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9 版)》中的釋義,nice 一詞既具有積極的感情色彩,指“kind;friendly”(友善的;和藹的)或“pleasant,enjoyable or attractive”(令人愉快的;吸引人的),又可解釋為完全相反的語義,即“bad or unpleasant”(壞的,令人不愉快的),具有諷刺的效果。由此可見,詹姆斯·喬伊斯在用詞上已經為豐富的表意提供了線索,為主題的揭示埋下了伏筆。

例1:What a nice evening they would have,all the children singing!(James Joyce 2012:85)

例2:She hoped they would have a nice evening.She was sure they would.(James Joyce 2012:86)

以上兩個例子描述了主人公瑪麗亞對萬圣節之夜的期待之情?,旣悂喼饔^認為萬圣節之夜必然美好,期待之情溢于言表,這一點在文章開頭就顯露無遺,如“Maria looked forward to her evening out.”(瑪麗亞滿心盼望著將要在外面度過的這個晚上。)(詹姆斯·喬伊斯2012:91)。因而,在盤算萬圣節出行、購物的計劃時,她的主觀心理一次次浮現,重復強調她盼望、她認定萬圣節之夜必將是一個“nice evening”(積極意義,令人愉快的夜晚)。利用nice 一詞的反復,詹姆斯·喬伊斯在寫作中達到了電影特寫鏡頭的效果,把觀眾的注意力吸引到“作者所認為應該注意的放大細部和集中細節”上來(藍凡2016:100),在整體中放大了瑪麗亞對萬圣節之夜的強烈期盼,凸顯了她的主觀意識。然而,恰恰事與愿違,刻意地強調成為了增添作品戲劇性的手段。后文中,瑪麗亞的經歷卻與“愉快”相去甚遠:她先是發現精心準備的萬圣節禮物不翼而飛,而后在茶碟游戲之中摸到了象征著死亡的泥土;在她所吟唱的離別小曲中,處處流露出一生對財富與愛情求而不得的悲戚。從開始到結束,瑪麗亞的萬圣節之夜處處充滿著遺憾與恐懼,終應了詹姆斯·喬伊斯的弦外之意——滿心期待的夜晚確實是一個令人不愉快的夜晚,即“nice evening”(消極意義,令人不愉快的夜晚)?;孟肱c現實之間的反差即對主人公命運無常、現實悲戚的諷刺。

此外,詹姆斯·喬伊斯還利用nice 一詞揭露了瑪麗亞待人的主觀態度,反映了她精神癱瘓的狀態。

例3:She used to have such a bad opinion of Protestants but now she thought they were very nice people,a little quiet and serious,but still very nice people to live with.(James Joyce 2012:85)

例4:There was one thing she didn’t like and that was the tracts on the walks;but the matron was such a nice person to deal with,so genteel.(James Joyce 2012:85)

在例3 中,詹姆斯·喬伊斯運用連詞but,以相互矛盾的感情色彩表現了瑪麗亞對外界的理解與態度,but 之前的語句表現出瑪麗亞的否定態度,而but 之后的語句表現的是其肯定態度(吳其堯1996:53)。兩個but 的連用將瑪麗亞的矛盾態度中心轉移到了后半分句的nice 一詞上。一方面,瑪麗亞對身邊的新教徒否定連連,雖然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很瞧不上他們(have a bad opinion),但以好人(nice people)的名頭對他們進行肯定;另一方面,瑪麗亞對他們還留有沉默寡言、不茍言笑(quiet and serious)的消極印象,卻又再次強調他們好相處(nice people to live with)的特點給自己洗腦。對于新教徒的宗教信仰及性格,瑪麗亞能夠準確辨識出自己所厭惡的特征,然而她卻刻意掩飾自己的真實態度,強硬而籠統地對所厭惡的人予以肯定,失去了批判性的判斷,使得自己處于人際關系的假象之中。這是她逃避現實、自欺欺人的表征。有別于例3,例4 中連詞but 前后沒有直接的關系,只是用于切換話題(何桂金1992:11)。在想到貼在墻上的她的傳單時,瑪麗亞迅速轉移話題,聚焦于一位與傳單毫無關系的老管家。在瑪麗亞的敘事視角下,話題的切換正反映了她思維的跳躍,即面對不喜歡的事物時,她迅速轉移思維,聚焦于被貼上了美好標簽的人物,即一個她認為很好打交道的老管家(nice person),實現了對丑、惡的逃避。然而,她所謂的nice,也不過是一個顯得彬彬有禮(genteel)的虛偽紳士形象而已。由此可見,面對消極現實,瑪麗亞或制造人際和諧的假象來蒙蔽自己,或直接選擇逃避。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瑪麗亞生活中的矛盾色彩全然消失,只帶著主觀卻茫然、樂觀的眼光看待一切人或事,對周圍人的惡意全然不知,認為每個人都喜歡她。她把妓女對她老而未婚現狀的取笑看作好意(meant well),把蛋糕店售貨員的不耐煩看作對她的認真。她形成了單一且盲目樂觀地看待社會現實的視角,生活里只剩下充滿諷刺性的nice一詞,喪失了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性思考,淪為了精神的亡徒。

2.不定代詞的反復

《泥土》全文情節平緩,事件聚焦度較弱,而將小說推向高潮的是萬圣節之夜的茶碟游戲。在描寫瑪麗亞摸茶碟時,詹姆斯·喬伊斯在同一段落中多次使用了代詞,特別是不定代詞。代詞是常用模糊語中的一種。從語用的角度來說,模糊語的使用可以避免聽話者“因為尷尬和威脅而感到丟面子”,保全了聽者的“負面子”,順應了語用的“禮貌性原則”(劉彬2015:65);從文體的角度來說,模糊語的使用實現了委婉含蓄的效果,借助模糊信息可“拓展新的意境,激發讀者的豐富聯想力”(王嫦娟2001:85)。詹姆斯·喬伊斯充分利用模糊語的語用和文體功能,引導讀者思考其中深意,揭示出瑪麗亞命運的悲劇色彩。

例5:She felt a soft wet substance with her fingers and was surprised that nobody spoke or took off her bandage... Somebody said something about the garden,and at last Mrs. Donnelly said something very cross to one of the next-door girls and told her to throw it out at once:that was no play.(James Joyce 2012:89)

例5 是對瑪麗亞摸茶碟的描寫。茶碟游戲是愛爾蘭流行的萬圣節游戲。摸碟者蒙著眼睛,在茶碟中摸帶有不同象征意義的物件。在瑪麗亞摸茶碟之前,小孩子們各自摸到了祈禱書、水和戒指等帶有積極象征意味的物件,大家都很高興。然而,瑪麗亞摸茶碟之后,大家卻一片沉默,而后陷入慌亂?,旣悂喢降木烤篂楹挝??從她的視角來看,只能憑觸覺感知是某樣又軟又濕的東西(a soft wet substance);而眾人雖縱觀一切,卻以模糊語it 代指此物。這兩處的模糊用語,前者是出于敘述視角的限制,后者卻是眾人刻意隱瞞,為保全瑪麗亞的“負面子”,而沒有人(nobody)為她摘下遮住現實的布條,不讓她知道充滿威脅的真相。蒙著眼睛的瑪麗亞只能聽到有人(somebody)責備著某個鄰家女孩兒什么(something),談論著與花園有關的某件事(something)。此處的something 一語雙關,亦指代著“不簡單的事”(蔡向凡2003:55)。眼睛被蒙起來的瑪麗亞對真實處境一無所知。這一連串的模糊語也在讀者心中制造了懸念,引其思考,使得該物件得到了特寫與突出。聯系小說標題,可知瑪麗亞摸到的正是象征著死亡的泥土。眾人的用語越是含蓄、模糊,越能反映出事件的嚴肅性、隱晦性。詹姆斯·喬伊斯借助代詞,突出強調了在萬圣節摸到死亡之兆的瑪麗亞的悲劇性;在眾人的刻意隱瞞下,蒙著眼睛的瑪麗亞終也不明現實的真相,這與她主觀的逃避現實呼應,深度描摹了她遠離現實且對生活的痛苦和悲劇性無所感知的癱瘓狀態。

(二)詞組的反復

詹姆斯·喬伊斯利用nice 一詞將瑪麗亞對萬圣節之夜的期盼之情放大。除此以外,他還對瑪麗亞為萬圣之夜到來所作的準備都做了細致的描寫,從出行到挑選禮物,無一不塑造了瑪麗亞嘔心瀝血的形象。然而,從詹姆斯·喬伊斯過分細致的筆墨中可以看出,瑪麗亞將自己大部分的心血過分付諸生活瑣事上,這是生活的失衡。

例6:The women would have their tea at six o’clock and she would be able to get away before seven.From Ballsbridge to the Pillar,twenty minutes;from the Pillar to Drumcondra,twenty minutes;and twenty minutes to buy the things. She would be there before eight.(James Joyce 2012:84)

例6 是對瑪麗亞對去喬家一路上的行程安排。詹姆斯·喬伊斯在此處運用了兩組詞組的反復。首先,反復使用詞組“from...to”(從……到),構成了英語中的首語反復(Anaphora),體現了瑪麗亞在地理位置上的轉移;其次,使用了三次名詞詞組“twenty minutes”(二十分鐘),在三個分句之間形成了尾語反復(epiphora)和蟬聯反復(anadiplosis),體現了瑪麗亞在時間軸上的移動。通過這兩組詞組的反復,讀者仿佛拿到了瑪麗亞生活的代碼,能將瑪麗亞按部就班的生活分毫不差地在計算機系統里還原、運行?,旣悂唽ι钜巹澋眠^分細致且程序化,一方面是因為她重視萬圣節之夜,苛求每一個細節的完美,這種重視與后文的意外結局形成了強烈反差,凸顯了人物的悲??;另一方面,也更為重要的是因為瑪麗亞的日常生活十分單調無聊,她不得不將生活的重心放在一些無關緊要的細節上。沉浸于這些瑣事之中,瑪麗亞給自己制造了一種充實、細致的生活假象,這和她所構建的nice 的人際環境如出一轍,以假象掩飾生活的真相,自我麻痹,形成了精神的癱瘓狀態。

(三)句子的反復

除了逃避現實,給自己制造人際假象、生活假象之外,瑪麗亞還在自己的容貌上自欺欺人。她奢求婚姻,主觀美化自我形象,于是在每次涉及愛情的話題時,詹姆斯·喬伊斯都用完整的句子,反復描寫她的外貌,彰顯現實。在《泥土》中,句子的反復十分少見,但詹姆斯·喬伊斯有意為之,可“使讀者產生某種情緒,起到強化、突出主題的作用”(劉波2014:79),即強化了瑪麗亞長相丑陋的可悲現實。

例7:Maria had to laugh and say she didn’t want any ring or man either;and when she laughed her grey-green eyes sparkled with disappointed shyness and the tip of her nose nearly met the tip of her chin.(James Joyce 2012:85)

例8:And Maria laughed again till the tip of her nose nearly met the tip of her chin and till her minute body nearly shook itself asunder.(James Joyce 2012:86)

例9:Maria laughed and laughed again till the tip of her nose nearly met the tip of her chin.(James Joyce 2012:89)

雖然瑪麗亞與婚姻無緣,但眾人卻頻頻在她面前提及這個話題。吃飯時,妓女們祝愿瑪麗亞摸到象征愛情的戒指(例7);喝茶時,她們寄語希望早日喝到瑪麗亞的婚酒(例8);摸茶碟時,唐納利太太晃動別人摸到象征婚姻的戒指,暗示瑪麗亞再創此舉(例9),能夠獲得婚姻的福祉。對此,瑪麗亞以三笑回之。在《紅樓夢》之《劉姥姥一進榮國府》中,曹雪芹憑借四個“笑”字,一點兒形容詞和動作都不附加,以中國傳統史家筆法將王熙鳳的真實心理展露無遺(孫紹振2018:55);而在《泥土》中,詹姆斯·喬伊斯所利用的這三個“笑”字,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摻任何形容的三“笑”,恰恰達到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效果。老而未嫁的瑪麗亞已經成為周圍人茶余飯后調侃的對象。面對這樣的調侃,瑪麗亞起初羞赧閃躲,以言語掩飾自己羞澀期盼的心理(disappointed shyness);后來,她不再用言語回應,只是十分厲害地笑,笑到瘦小的身軀幾乎散架;而到最后,她只是笑,只留下隨之而活動的鼻子和下巴。面對婚姻和愛情的話題,瑪麗亞在身體上的回應越來越少,這也是她內心日漸失望的表征。詹姆斯·喬伊斯下筆毫不留情,在這三“笑”中不忘再添一筆,徹底向讀者揭露了瑪麗亞婚姻的不可實現性。在前文中,詹姆斯·喬伊斯已經利用對very 一詞的反復,夸張地描繪出了瑪麗亞不協調的五官長相,如“Maria was a very,very small person indeed but she had a very long nose and a very long chin. ”(James Joyce 2012:84)。詹姆斯·喬伊斯將瑪麗亞長長的鼻子和下巴刻畫得宛如矮小體型上膨大的變異體;而趁瑪麗亞大笑之機,他又將她的鼻子和下巴碰在一起的形象再次反復呈于讀者眼前(the tip of her nose nearly met the tip of her chin),加深了瑪麗亞在讀者心中的丑陋印象,讓讀者意識到,對于年老色衰、相貌丑陋的瑪麗亞而言,婚姻不過是黃粱一夢而已。在瑪麗亞依舊會對電車上的年輕紳士盲目心動時,詹姆斯·喬伊斯利用句子的反復刻畫出瑪麗亞難以如愿的婚姻現實,擊碎了她毫無自知之明的設想,揭露了她不得不孤獨終老的悲慘命運。

結語

不拘于篇幅所限,利用語言之巧,對語言和形式進行雙重創新,達到“言近而旨遠,辭淺而義深”的藝術境界,這正是詹姆斯·喬伊斯《泥土》一文的寫作特色。語言上,詹姆斯·喬伊斯用語簡樸平淡,看似貧乏,卻字字背后都被賦予了深刻的內涵;形式上,他精心設計,充分利用反復修辭手法,對富有內涵的語言刻意強調,實現了對寫作意圖的有意突出?!赌嗤痢啡? 636 詞,僅憑本文所引的200 余詞,詹姆斯·喬伊斯便從社交、婚姻、長相、心理等方面表現了瑪麗亞一生求而不得、以死為終的悲慘現實,揭露了她在面對現實、評價現實時拘于假象的精神癱瘓狀態,他對語言的駕馭能力可見一斑。反復現象只是詹姆斯·喬伊斯在小說集《都柏林人》中運用的眾多語言技巧之一,他的語言藝術還有待更深層地發掘與欣賞。

猜你喜歡
喬伊斯瑪麗亞萬圣節
一張廢紙毀掉一條河
論維柯對喬伊斯小說詩學的影響
萬圣節狂歡派對
Sundry Features of Halloween 雜談萬圣節
不給善良增加負擔
美作家賭場體驗,染上賭癮放棄寫作
不給善良增加負擔
寂寞的瑪麗亞
萬圣節大猜想
體育“大總管”薩馬蘭奇的浪漫情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