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暨南大學《南洋研究》的辦刊歷程及研究貢獻

2019-03-17 21:56姚瑞
廣東開放大學學報 2019年5期
關鍵詞:暨南大學南洋華僑

姚瑞

(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福州,350007)

暨南,取自《尚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奔磳⒅腥A文化傳播海外。1907年,暨南大學的前身——暨南學堂成立。1918年,學校正式更名為“國立暨南學?!?。1927年,鄭洪年就任暨南學校校長,對學校各院系進行改革,將原來的商科改為商學院,并增設農學院、自然科學院、藝術院和社會科學院,將暨南學校擴充為當時唯一的華僑大學——國立暨南大學。此后,暨大進入全面發展時期。

早在上任之初,鄭洪年就有成立南洋文化教育事業部的詳細計劃,并將其與大學部、中學部置于同等位置,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1928年,海外文化教育事業部下刊發三種專門研究南洋的期刊:《南洋研究》、《南洋情報》、《中南情報》。其中《南洋研究》發行時間最長,雖然中途因為戰爭兩度???,但都在艱難條件下竭盡所能復刊。本文主要闡述《南洋研究》的辦刊歷程及研究貢獻。

一、因“時”利導:不同時期的《南洋研究》

《南洋研究》從1928年開始發行,初為月刊,后因校址搬遷、戰亂等原因改為不定期發行。自第五卷第四期起與《中南情報》合并,1937年4月~1939年3月、1941年~1943年8月休刊,1939年4月~1941年1月、1943年9月~1944年9月出版地改為福建[1]。

(一)認識南洋:1928年~1937年

這一時期為《南洋研究》的初期。直到抗戰爆發前,所刊文章大都為介紹南洋歷史地理,以滿足國人對南洋的好奇心。這時期的文章史學價值不大,但對于國人認識南洋,以及南洋了解華人和中華民族具有重要意義。

1928年,《南洋研究》發刊,鄭洪年為其寫的發刊詞將暨南大學對南洋的研究定義為對“南洋文化教育及生活狀態”的“調查”?,F將發刊詞部分引述如下:

暨南學校為國內僅有之華僑子弟歸國就學之最高學府,所負責任,至為重大。洪年為培植華僑子弟,享有高深智識起見,則提高學校程度,而于本年夏季創設大學院之各學系。期與南洋華僑各種教育機關為有統系之組織,以統一南洋所有文化教育事業起見,則設立南洋文化教育事業部?!崛擞^于英日出版界,對于南洋文化教育及生活狀態調查著述之書籍,盈千累萬,疊出不窮,而吾國坊間關于南洋華僑書籍,乃寥寥可數?!屎槟戤斈涎笪幕逃聵I部成立之始,即商諸本部同人,商議編輯《南洋研究》,按月刊行,期引起國人研究南洋問題之注意與興味。[2]

鄭洪年認為,中國自古就是南洋的開發者、建設者,而中國人對于南洋的研究遠不足以彰顯中國在南洋的貢獻,故而要國人研究南洋,注意南洋。這一時期為暨南大學對南洋研究的初期,即主要關注南洋史地,以及中國對于南洋的開發建設。在這個過程中,《南洋研究》同人一直都很強調自己對南洋的研究與歐美和日本的不同,認為歐美和日本對南洋的研究都是為了侵略南洋,將南洋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原料產地和海外市場,這對于在19世紀飽受侵略的中國人來說是感同身受的,所以學者們很注意對南洋研究應持的態度:

英荷爭先恐后的向南洋侵略;但是南洋是我們僑居之地,本地的人民,和我們的僑胞,早已有同化的可能,他們的侵略不啻是侵略我們呢?!饰覀儜韭摻j世界弱小民族的本旨,救彼民和我僑胞于水火。[3]

自古以來南洋聚居大批華人,對南洋的開發和建設功不可沒,學者認為中國對南洋有研究的必要性。但是,另一方面,他們也認同南洋各國文化比較落后,故而研究南洋是為了將中華文明傳播給他們,以期他們能擺脫成為列強殖民地的困境?;诖?,有的學者提出“提高南洋人的文化生活”,促進其民族意識覺醒,進而促進世界大同[4]。因此,對南洋的研究也就多只限于各國歷史及風土人情、自然資源,以及和中國在歷史上的交流。而且,這個時期,由于是研究南洋的初期,除了自身史地調查或探訪,只有國外資料可以借鑒,對國外研究南洋的著述翻譯也比較多。比較引人注目的有李長傅翻譯的《柬埔寨近代史》、《法屬印度支那概況》、《馬哥孛羅游記中之南洋》、《地理學上所見之南洋》等;錢鶴譯的《華僑之研究》系列;黃寄萍、黃康屯譯的《緬甸地理概況》等。學者對于南洋的介紹性文章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對人種及民族婚俗的介紹,如《馬來人種的淵源》、《馬來半島土人的婚姻》、《中爪哇的婚俗》等;二是對南洋自然資源的介紹,如《1930年橡皮事業之推測》、《馬來亞油椰之種植》、《南洋的三種纖維實食物》等;三是對南洋礦產資源的介紹,如《南洋蘇門答臘 最大之礦業必大?;鹩凸菊{查記》、《荷屬東印度之產業政策》等。與此同時,學者還非常注重研究日本在南洋的政策:如劉士木《日本南進策》、洪警民《日本人最近南進鳥瞰》、陳福璇《帝國主義統治下之南洋》、謝懷清《日本對菲律賓之企圖》等,這些文章從不同程度揭示了日本對南洋以調查之名,行侵略之實的政策,對日本在這一時期的南進政策給予很多關注。通過這些譯著,國人和華人進一步了解南洋歷史,學者也對南洋有了更深入的認知。但是,客觀來講,這一時期對南洋只是介紹,并不能算作是真正意義上的研究。

(二)與南洋共患難:1939年~1941年

七七事變后,抗戰全面爆發,暨南大學上海真如校址遭毀,暨大陷入顛沛流離的辦學境況。然而在此艱難條件下,《南洋研究》仍然堅持復刊。由于中國的時局,對南洋的研究方向也有所轉變。不再是單純介紹南洋史地與殖民國家的政策,而是將南洋與中國放在同等位置來研究。同為列強侵略的受害者,這種同理心讓《南洋研究》的學者更加關注南洋與中國的關系:

暨南大學所以要編印《南洋研究》,它的意義是非常明顯的?!藫摻逃氐阶鎳娜A僑子弟與訓練國內青年到海外服務的正常任務以外,還應該負起對于華僑所在地與華僑本身之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以及其它問題的研究。[5]

我們注意到,這個時期的《南洋研究》已經開始探索華人與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融合程度。這一方面是由于對華僑華人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研究華人也是政府政策的轉變。戰爭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持,因而政府高度關注華僑及僑匯。要想獲得僑匯,就要深入研究華僑。暨南大學作為擁有研究南洋專門機構的高等學府,自然義不容辭。這一時期,《南洋研究》改于福建建陽出版。由于戰時條件所限,文章篇幅不多,平均每期7篇,主要著眼于探討中國與南洋各國的經貿關系、政治關系,以及南洋的工業生產,南洋各地的政治事件等,當然,對南洋的僑務也著墨較多??偟膩碚f,這一時期由于環境所限,中國與南洋的交通要道被切斷,所刊文章普遍質量不高。但在時局艱辛的當時,能夠復刊已實屬難得。

(三)思考南洋的獨立自主之路:1943年~1944年

這個階段是《南洋研究》的尾聲。1942年暨大遷入福建建陽后,暨大師生開始了艱辛的教學生活。校長何炳松雖身兼兩校之長,仍堅持復刊,并在百忙之中親自撰寫復刊詞:

本刊復刊之主旨,即在于討論如何確立戰后建設新南洋之理論與體系,使南洋各政治落后之區域,如何脫離殖民地之范疇,而趨于獨立自主之途徑,同時并講求如何樹立戰后中國與南洋之新關系,使東亞各民族和平相處,合作互助,以達于共同繁榮之境界。[6]

此時,部分學者已經開始從理論和制度層面思考如何使戰后的南洋擺脫殖民地地位,走上獨立自主道路。但是,關于南洋與中國新型關系的構建,似乎仍未找到一個出口??v觀這一時期的文章,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周憲文的《中國之命運與南洋》、朱維清的《戰后南洋華僑問題》和《怎樣發展戰后中國與南洋的貿易關系》、楊國賓的《今后南洋僑務工作人員之培養》和《如何解決戰后的南洋問題》等。這些文章試圖將中國與南洋的命運連成一體,研究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南洋的獨立和自由。與此同時,太平洋戰爭讓國人看到了南洋對于中國的保衛和防御作用,故而將南洋視為中國必不可少的屏障:

過去國人很少意識到南洋關系著中國的命運?!覀冄芯康哪康摹粸榱素潏D南洋的財富而研究南洋,我們也不要僅為了保護僑胞而研究南洋。我們的研究目的,應該在謀國家民族的獨立自由。要謀國家民族的獨立自由至少須做到兩點。第一要有可以屏障國家民族獨立自由的地理環境。第二要有可以保衛國家獨立自由的國防建設。[7]

正是從這兩點出發,同人開始研究如何在理論和制度層面將南洋變成自己地理環境和國防建設的前沿,并開始探討如何確立戰后新型的中國與南洋的關系。由于南洋各地大多是殖民地,有的學者認為,對于戰后南洋最緊要的就是建立獨立自主的民族國家。于是他們討論設計了多種建立民族國家或實行新的統治的方法,如:“在已經有獨立自主能力的區域,實行民族自決,成立獨立自主的國家;對選民實行政治教育,以達到完全自治的目的;過渡時期內實施訓政?!盵8]

可以說,由于日本對南洋的侵略,使得這一時期所刊文章讀來有深深的危機感,多從中國與南洋的戰后關系出發,探討南洋問題。而此時的南洋研究,相對于之前兩個階段,所刊文章的深度都大有提升。

總的來說,由于時局和中國與南洋關系的變化,在不同的時期,《南洋研究》對南洋的研究各有側重,而在最后這一階段,真正的南洋研究似乎呼之欲出,開始顯現學術水平。但由于抗戰的結束,暨南由建陽遷回上海,回滬不久,校長何炳松離任他調,未上任便積勞成疾,不久即病逝,何之后,《南洋研究》也停止發刊[9]。至此,從1928年開始便斷續發刊的《南洋研究》永久???。這對于一直致力于華僑教育的暨南大學、以及為南洋研究奉獻半生的專家學者們來說未嘗不是一件憾事。

二、早期僑教的艱辛探索:《南洋研究》之華僑教育

除了對南洋各國的調查研究,作為華僑最高學府所辦刊物,華僑教育也是《南洋研究》要研究的重要內容。從1928年至1944年,《南洋研究》共出版發行11卷,總計47期,927篇文章。其中,涉及華僑教育的文章有64篇,平均每期1篇。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切斷了中國與南洋的交通要道,此時僑生已經很少,但是何炳松仍堅持僑教。學者對僑教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華僑教育在南洋各地的推行、僑教師資的培養,以及對華僑教育的期望等方面。由于暨南大學每年都會派遣畢業生赴南洋等地工作,因而特別重視南洋各地對中國的態度,以確保僑教的順利進行。

以這樣的方式推行華文教育,在當時并不受所在地歡迎,學生也主要是當地華人。這主要是由于南洋各地尚處于殖民地狀態,對外來文化有天然的抵觸。因此當地政府會打壓華校的發展,許多機構在南洋推行華校時會遇到很多阻礙。如何克服這些阻礙,如何解決僑教中面臨的師資以及資金等問題,是這時期探討的主要焦點。

此處僅舉一例說明學者對于改進南洋教育的認識。陳福旋在《南洋華僑的教育談》中指出,雖然殖民政府的壓榨和歧視是阻礙華人教育推行的因素,但更加深層的原因則是“設施的失當與環境的桎梏”,是南洋華人競爭意識的喪失以及由此導致的對華人教育的“不需要”:

南地的華僑,只知命運機會,僥幸的降臨,一切人為的競爭與振作,都委之氣數以外。富者則左擁右抱,縱淫享樂。一種肉麻的生活,厲毒彌漫,貧者則賣身巖穴漂流胥溺,一種悲苦的工作,暗無天日。生活的意義如何?人生的目的何在?惘不知還談得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學術嗎?

……南地教育的失敗,雖在乎執掌教育者的頹靡不振,實由于社會之不需要。

加以南洋受理于英荷人之下,吾人永無政治的活動,而文化薄弱又無學術之可言。雖偶有一二碩學之士降臨南島,亦只得喊了幾句“苦悶”“苦悶”的呼聲,就要向后轉了。[10]

針對以上情況,作者認為要扭轉南洋教育的頹勢,必須要有政府的保護、國人的協助、商業地位的改良以及社會需要的增長。

三、承前啟后:《南洋研究》的歷史貢獻

在《南洋研究》之前,中國雖沒有正式的關于南洋研究的學術機構,但有民間或個人的研究。20世紀20年代,是南洋研究的發端。這一時期的代表當推何海鳴。何于1921年在北京創辦《僑務旬刊》[11]。南洋學者許云樵對何海鳴評價甚高,認為他是南洋研究的先驅者。繼何海鳴之后,暨南大學成立南洋文化教育事業部,從此,南洋研究有了專門的機構和學者。

《南洋研究》發刊于北伐時期,終止于抗戰勝利前夕。在中國極不安定的十幾年間,南洋文化教育事業部一直致力于對南洋的研究,即使期間有過中斷發刊,但都盡最大可能復刊??箲饎倮跋?,由于暨南大學校長易位,《南洋研究》被迫終止刊行?!赌涎笱芯俊纷鳛轸吣洗髮W南洋研究的成果之一,對于我們認識和了解南洋具有開拓性價值。首先,有的學者認為南洋既是“土人”的南洋,也是中國人的南洋。即首先他們承認這片土地屬于南洋本土人民,其次,由于華人在南洋開發歷史悠久,長期拓殖、繁衍,因而也天然地在南洋的政治、經濟、文化上擁有一席之地。所以當日本開始在南洋推行南進政策以后,《南洋研究》同仁視他們為侵略者——侵略了華人和“土人”的利益。再次,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外來者(包括中國),對于南洋的開發都有所欠缺[12]。陸興焰在《研究南洋文化應有的態度》中指出,中國人移民南洋雖久,但并未認真研究過南洋的文化。同時他認為南洋的文化“極不開通”,“土人智識淺陋”,需要我們幫助他們學習先進文化。但陸的可貴之處在于,幫助當地人學習先進文化的目的是讓他們能夠實現民族獨立和自主。最后,還有一些學者將南洋視為中國的屏障。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則主張在南洋建立獨立民族國家,擺脫被殖民的命運,與中國建立平等的外交關系。

繼暨南大學《南洋研究》之后,人們開始更加注意南洋研究的學術化和規范化。1946年,“南洋學會”在新加坡恢復活動[13],南洋研究更加系統和深入。

四、結語

《南洋研究》學者對于南洋的各項研究具有一定的開創之功。在此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囿于環境,我們對南洋的研究一度陷入停滯。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華僑華人,并嘗試使中華文化更好地與國際互通,以利天下。今天,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南洋研究》的文章,其中當然有不足,比如對南洋的介紹多于研究,嚴格意義上還不能稱作嚴謹的學術研究刊物。但另一方面,其中不乏李長傅這樣對南洋研究有深刻見解的學者,對于南洋的未來以及戰后中國與南洋的關系都有深刻的見解。更深來講,其對我們如何更好認識中華文化,開展華僑教育,以及用更加規范的模式研究域外文化,仍有借鑒意義。

猜你喜歡
暨南大學南洋華僑
我的華僑老師
南洋愛國華僑三領袖的赤子情
華僑華人賀祖國70華誕: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
海外華僑華人詠盛典
晚清南洋文人結社與華文文學的發生
華僑華人慶“國慶”度“中秋”
“派系撕裂校園”:暨南大學驅長風潮研究(1933—1934)
2016年中國新聞史學會學術年會在暨南大學成功舉辦
民國南洋華僑文獻出版熱及“南洋”觀辨析
暨南大學校長胡軍闡釋“四個learn”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